學術會議暗藏的玄機

開學術會議是在美國學術人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也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種semi-vacation(半休假)。比如,很多大學裏的教授會保持每年都去參加某一兩個固定主題的年會,年年像看望老朋友一樣去見同領域的peer researcher(同業研究者)們,很多科研人之間也因此變得非常熟絡,他們會把某個學術協會或年會稱爲是自己的“academic home(學術之家)”。 


基礎篇

  • 關於學術會議的一些 basics

  • 爲什麼要參加學術會議


操作篇:

  • 如何高效率地參會和聽會

  • 如何向國際學術會議投稿

  • 如何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presentation

  • 如何在國際學術會議上networking


番外篇:

  • 學術之外的學術會議

  • 學術會議上的“吃喝玩樂”

學術會議的一些 basics


在大多數社會科學學科,這樣的協會一般是一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 而且每年舉辦的時間基本固定,比如AOM (Academy of Management)每年都在八月份左右召開,ARNOVA(Association of Research o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a day Voluntary Action)每年都在11月份感恩節之前的那一週,PMRA(Public Management Research Association) 每年在六月份第一或第二週,這樣每年比較穩定的舉辦時間可以便於參會者提前做一整年的規劃。

會議時間一般控制在3-5天,既讓大家有充分的參會時間不枉大老遠來折騰一把,又不至於讓參會者覺得離家太久耽誤了生活和工作。很多會一般有兩天是在週六日開,比如週四是第一天,週日是最後一天,從而充分利用週末時間而少耽誤工作時間。

很多會議也會設置pre-conference sessions(提前場), 比如週四是第一天會議,但是星期三就安排了不同主題的workshop,時間寬裕的學者可以提前趕到選擇多聽幾場。


學術年會的召開時間雖然比較穩定但地點一般每年都不一樣,尤其是全國性的學術會議,一方面是讓大家趁機每年都去去不同的地方增加新鮮感,另一方面是爲了方便來自全國各地的參會者,比如今年在東海岸,明年在西海岸,對於住在兩邊的學者都比較公平,不至於每年都跑特別遠(然而大體上東邊的會還是比西邊的會多一些)。


對於比較大型的學術會議,其實可以選擇的舉辦城市並不多,比如AOM,因爲參加人數衆多,每年只用一個酒店盛不下所有參會者,需要找到相距較近的多個大酒店l作爲開會地點才行,因此註定了只能在爲數不多的幾所大城市舉辦,比如Atlanta(亞特蘭大), LA(洛杉磯), 溫哥華等,因爲一般的中小城市沒有這麼多聚在一起酒店。 最後就變成了每年在這幾個主要的大城市輪換着舉辦。

除了全國性學術會議以外,還有很多地區學術會議, 比如ASPA (American Society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每年都會在3或4月份舉辦全國性的年會,但除此之外在美國不同的地區還分別在不同時間有地區性年會,比如SECOPA(東南地區年會), NECOPA(東北地區年會)等等,方便在附近的學者參會,不必跋山涉水跨越時差趕來開會。

總體而言,全國性學術會議的聲望自然會比地區性的高一些,但地區性的更student-friendly(歡迎學生參與), 尤其非常適合首次作presentation的人蔘加,是很好的鍛鍊機會。同時,很多地區學術會議上presentation的質量也絕不次於全國性會議, 還可以認識和結交附近的學者。

學術會議每年在召開之前的幾個月裏(一兩個月到八九個月不等)主辦方首先會在網站以及會員的listserv(郵件羣)裏發出“Call for Proposal(參會申請召集)”的消息,宣佈今年會議舉辦的具體時間、地點、本次大會的主題,以及各個方向的主題,其實就相當於一個邀請, 告訴所有學者可以準備向今年的大會開始投稿。


同時,會議網站上還會登出投稿的詳細流程,是需要提交abstract(摘要), proposal(申請), 還是full manuscript(完成稿), 投稿需要什麼格式,多少字數爲宜,以及使用網站提交的具體步驟等等。

大部分會議的申請不需要提交full paper(全文),只需要1000以內的description(簡介), 寫明最重要的幾個部分即可(你研究什麼問題, 顯著性, 簡單介紹相關文獻, 以及你的方法論等);但是這個根據不同會議的習慣有所不同,AOM是我參加過的唯一一個要全文以及double blind peer review(雙盲同業審閱)的。一般來說,投稿過程越嚴格,會議在領域內的聲望也最高

話說你投出去申請幾個月之後,主辦方就會通知你你的論文有沒有被會議接收,如果收到一封以congratulations開頭的郵件那就說明是被接收了。還有一種情況是你投的是presentation, 但主辦方把它接收爲了poster(展區參會)—— poster的要求一般會比presentation低一些,對於演講者來說壓力也小一些,不需要提交全文稿, 對於年輕學者是尤其適合的。申請如果被拒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必too upset。


如果申請被接收,那麼下一步就是要按照會議要求的時間完成你的研究以及寫出文章來,一般主辦方會要求你在會議開始之前的幾周之內完成全文並且要求你屆時發郵件給跟你在同一個論壇的其他研討者,方便大家有充足的時間提前閱讀,會議現場可以更好的發問和討論。

那麼,這個時間點就成了你的一個deadline,雖然說如果到時候交不出差別人也不會把你怎樣,但是如果一個論壇上別人都發了論文只有你沒有發,還會是有點難看和尷尬的是不是?(當然每個會議、不同論壇召集人的風格和要求都不盡相同,也有根本就不記得要完成稿的 組織者...)


到了開會的時候你會跟其他四或五篇相似題目的文章被分同一個論壇,大家輪流做12-15分鐘左右的講演,中間穿插提問或者留到最後的半個小時左右集中討論。一般一個環節長度爲一個半小時。如果是poster的話,你會和其他做poster的學者一起被安排在某天的某個時段(通常是一個半天)在某個場地擺放好你的poster,在這個時段內會有各種學者過來展會場地散步瀏覽,還會向你提問題或者跟你交流。Poster的展示過程通常比較casual(隨意)和informal(非正式),還有很多人只是挨個看而不會跟你說話。


爲什麼要參加學術會議


我記得在一個講學術職業的workshop上聽到這麼一句話,你在學術會議上的各種場合都一定要注意言行舉止以及穿着,因爲你不知道你下一秒碰見的那個人會不會就是你未來的僱主或老闆。 職業生涯漫長,impossible is nothing,即便你現在已經找到工作也說不定幾年之後想換工作,你永遠不知道之前在會議上碰見的哪個人可能會在哪個學校的招聘委員會上等着你。



發佈了7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3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