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 ---- 聽見

   週末在家看書,很有收穫, 瞭解到哲學的發展歷史,看到了很多哲學家不同的思考方式,就像這本書中說的:我們不必要記住所有哲學家的結論,我們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

1、自然派哲學家   --》 從大自然中研究萬物的起源,自然世界的本質。

2、蘇格拉底  --》 更注重人和社會 。在雅典的中心廣場,和他人辯論,以提問的方式,讓對方明白自己理論上的弱點,認清是非對錯,因而得罪貴權,被賜毒酒;讓人以人中心,正確的見解導致正確的行爲。

  一個人只有按照自己的理性生活纔會快樂,如果不能按照自己理性生活,就不會快樂。

3、柏拉圖   --》蘇格拉底的學生, 二元世界:物質和理型世界,所有的物質按照理型(模子)組合而成,理型是永恆的,靈魂是不朽的,物質是流動的。(先有模子纔有的馬)建立了學院,尊重女性,男女都有理性。(注重感官)

哲學鍋爐:用理性來治理國家。(分階級,世襲制)

4、亞里士多德 --》 柏拉圖的學生,是科學家,邏輯家,更注重在自然界中找答案。 認爲先有馬纔有了馬的理型。

     雞與蛋的問題:一個蛋會變成一隻雞而不是鴨,是因爲他有變成雞的潛能,只擁有變成雞特徵,也說明了蛋的極限,只能變成雞。

     爲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進行了分類,(根據他們的共有的特徵進行分類)

5、希臘文化  --》 希臘哲學家致力於尋找  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問題:何爲真正的幸福,和如何才能獲得這種幸福。

6、印歐文化  --》 歐洲文化,語言相通的,文化基本也相通。是佛教,印度教的起源。泛神論,相信輪迴,供奉神像,主張靜坐,靜修。又黑海、裏海       東向伊朗印度,南向埃及,北向東歐俄羅斯等地遷徙。

7、閃族文化  --》 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 在阿拉伯半島向周圍擴散。以色列的猶太人 耶穌被燒,復活,保羅傳教,自此很多地        方都滲透了耶穌的教徒,他們強調救贖,禱告,相信歷史會一直髮展,直到審判日的到來。相信只有一個神,就是耶穌,耶穌既是上帝也是上帝的兒      子,替人受苦,是一神論。 

     讀到保羅到雅典中心廣場演說,傳播福音,我覺得好緊張,歷史的重要轉折點就是在此刻產生的吧。 雖然很多人覺得他的想法可笑,但是還有很多人追隨他而去,後來保羅定教義,在後來的3、4百年間,整個希臘文化都成爲基督教的世界。

===== 中世紀篇  (古希臘和羅馬的燦爛文化處於黑暗時期,整個歐洲被基督教統治) ========

      不想看中世紀的歷史,總覺得在那段時間,統治者是利用基督教義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用順從,不作惡,救贖的教義來約束民衆,覺得和中國古代的迷信封建時候沒有多大的區別,但仍然硬着頭皮讀完了。這裏面提到了兩個人:聖奧古斯汀將柏拉圖思想融入到基督教義,聖多瑪斯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與基督教義想融合,將二者取長補短,認爲世界的理型是一致存在的,並且是存在於神中;把自然學派的分類思想融入基督教思想,分爲植物,動物,人類,天使(天使沒有身體,只有靈魂,並非不朽),上帝(上帝始終是最高等級,他掌握着世間人民的救贖與否,是永恆的。),在基督教女性的地位一直不高,哲學貌似都是男人的世界,這裏面提到了 席德*是最早的一位女哲學家。 還有蘇菲亞,智慧的化身。---》這似乎就爲後面蘇菲是少校筆下的人物埋下了伏筆。

==========   文藝復興  15.16 世紀  ===========

       在聖多瑪斯時代不久,原本團結一致的天主教文化出現分裂,哲學和科學逐漸脫離了教會的神學,使宗教和理性思考變得較爲自由。新的科學方法和新的宗教逐漸掀起狂熱。由此產生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精神的重生,由中世紀歐洲貴族、教會統治的唯神論,慢慢恢復到了之前的以人爲本的思想。文藝復興時期是整個歐洲發展最快的時候,從科學,數學,天文,等等。人們發明了羅盤,纔有了歐洲船隊的航海,發現新大陸;發明了印刷,才使得先進思想得以傳播,而不是再只通過教會傳播教義,發明了火藥,雖然後期助長了戰爭,但仍是一種進步。

新科學方法:要從嶄新的角度來看待科學,不要迷信權威,要用感官來研究大自然,以觀察,經驗和實驗爲基礎。--》實證論

新世界觀:對世界有了新的認識。日心說,萬有引力,重力等等..

布魯諾:人文主義者,認爲神存在與大自然中,結果被貴族、教會燒死;

哥白尼:日心說,太陽是地球的中心,在臨死前將《天體運動論》送到了印刷廠。

伽利略:我們要側量那些可以測量的東西,那不能測量的,我們要想辦法加以測量。

    用望遠鏡觀察天體的運轉,用實驗發現物體運動軌跡:拋物線,一個物體在受到2個外力的情況下,產生的效果。

    慣性定律:如果一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將一直處於靜止或維持原來的狀態不變。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任何物體之間都存在引力,兩個物體的重量越大,引力越強;距離越遠,引力越弱。 ——》藉此解釋了地球爲什麼圍繞太陽轉,

宗教改革運動: 馬丁路德。


========   巴洛克 時期 (17世紀   理想與唯物主義) ========

巴洛克:形狀不規則的珍珠。

17世紀的主要特色:在兩種相互矛盾的對比中呈現張力。人們所持觀念不同,有人追求誇張華麗,有人追求寧靜,退避隱世。

流行的話: 把握今天;不要忘記你將會死亡。

政治上充滿衝突;階級差距大。財富集中在權力之上。藝術形式主要是陰謀與暗殺。用戲劇來象徵生活 ,把戲劇作爲人生的縮影,誕生了現代戲劇。

莎士比亞: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哲學方面: 兩種觀念完全相反:理想主義和唯物主義並存。

唯物主義:相信自然事物都是通過肉體感官而來,受新科學的影響,認爲一切事物都是機械物質,包括思想和精神。

理想主義:思想,靈魂是不能被分割的。

笛卡爾: 現代哲學之父;與蘇格拉底哲學相似,相信知識只能經由理性獲得。要窮其一生尋求智慧。

---睡了---以後再看---





--------------------------------------------------------------------------------------------------

宗教問題一直是敏感問題,上大學時,歷史老師就有意避開這些話題,現在有機會瞭解到宗教的起源史,我覺得腦子中有很多疑問。

我想問問保羅耶穌真的在死亡3天后復活了嗎?是他親眼所見的嗎?他真的是天國的上帝嗎? 那既然是上帝又怎麼說是上帝的兒子呢?這讓我想到了中國古代陳勝反抗暴政揭竿而起時,命吳廣到寺廟假扮狐狸大喊:大楚將興,陳勝爲王,然後農民聽了都說要尊天意,追隨陳勝的事。原諒我這個無神論者,我想比起閃族文化和印歐文化,我更能接受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對理性和物質的思考方式,如果非要選一個,我會接受印歐文化,最起碼他讓人打坐,放空自己。 

從小也就接觸過佛教和基督教,小時候媽媽在家裏燒香拜佛,逢年過節就燒香,做了好吃的要先上供,供神明吃,讓我們姐妹給神磕頭,然後她就跪在那說一些祈求的話。爺爺奶奶也是信奉佛教的,做完噩夢還會念“阿彌陀佛”。小時候很喜歡聽他們講的神話故事,直到現在還是半信半疑的閉嘴,信的是他們眼神裏露出的堅定,好像親眼所見,不容置疑;疑的是他們也是道聽途說,並非親眼所見。 後來我上了小學,初中吧,媽媽開始信基督教,我們鄰村的一個阿姨會隔三差五地來我們家,給我們講神的旨意,講很多奇蹟的事情,有人得了癌症,結果信了真神每天禱告,後來這個人病就好了,有人肚子疼,後來別人給他禱告了一會,他馬上就不疼了,這些都是神的功勞。不罵人,不打人,要寬容、忍讓,不生氣,做善事,幫助他人...等等,這些都是一些正面的,積極的思想,媽媽說,就是因爲信神,她的脾氣改了好多,有個信仰真好。後來因爲一些事情,中斷了。

   我並不是想說哪種信仰好,我想說的是,信仰是關乎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的。有信仰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許我們不用非要像哲學家那樣去刨根究底,聖經、佛經裏面的神話故事只是一種精神,只要領悟了精神,並用這種精神來支撐自己的意志,然後去踐行即可。

發佈了66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25 · 訪問量 1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