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需求乾貨

近日瀏覽了一下《產品經理修煉之道》這本書,裏面有關於需求部分內容的乾貨還是總結的不錯,對於需求的一些方法進行了總結,在此做了知識的整理,僅供參考。下圖是需求基本方法的框架

 

1.       獲取信息

獲取信息的方式,個人經驗通常的做法是先做內部資料收集,可以問問同事、領導等有沒有相關的資料參考,如果沒有那麼進行網絡資料收集,對相關領域的信息數據進行收集,收集後可以對相關產品信息進行競品分析。

問卷調查與用戶訪談,在準備問卷或者訪談前可以按照相應產品/項目準備好想要問的問題,這裏可以用5W3H方式去準備問題(見下圖):


2.       需求分析:

 

        

1.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五種需要可以分爲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社交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佔支配地位,對行爲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爲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爲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對於一個產品的需求同樣的也同樣道理,一個系統無非就是業務數據的增刪改查,如何深入挖據產品的更高級的需求,完成一個優秀成功的產平並非

2.       KANO模型:KANO模型最早用在質量管理領域,關於KANO的詳細說明可以見(http://wiki.mbalib.com/wiki/KANO%E6%A8%A1%E5%9E%8B

)受行爲科學家赫茲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的啓發,東京理工大學教授狩野紀昭(Noriaki Kano)和他的同事Fumio Takahashi197910月發表了《質量的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Motivator and Hygiene Factor in Quality)一文,第一次將滿意與不滿意標準引人質量管理領域,並於1982年日本質量管理大會第12屆年會上宣讀了《魅力質量與必備質量》﹙Attractive Quality and Must-be Quality﹚的研究報告。該論文於1984 118日正式發表在日本質量管理學會(JSQC)的雜誌《質量》總第l4期上,標誌着狩野模式(Kano mode1)的確立和魅力質量理論的成熟。

 

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需求分析時需要識別出用戶提出需求屬於那種類型的需求,將不同的需求進行分類標識,再根據實際情況對需求進行確認,避免挖個無底洞。

 

3.       四象限法:時間“四象限”法是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基本上可以分爲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四象限法雖然大多數情況先用於時間管理與計劃安排,在做需求分析時同樣可用上。根據需求重要度、緊急情況進行分析,將需求進行歸類,根據歸類安排需求的實施順序,利於項目整體的規劃實施。

 

需求分析的理論乾貨,書上得來終決淺,重要的還是實踐,多看看需求案例分析,平時練習可找自己熟悉的領域或者感興趣的領域做一下競品分析,這樣才能獲得更深的體會。

最後來張全圖。

發佈了5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42 · 訪問量 1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