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marginwidth="0" marginheight="0" src="http://www.zealware.com/csdnblog336280.html" frameborder="0" width="336" scrolling="no" height="280">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不少同行業的朋友都有提到一個問題,就是ERP系統的效果,或企業的ERP水平有沒有辦法用指標來進行評價的,之前一直也沒有什麼好的指標體系來評估,現在找到一份03年的資料,或者可以給大家一個參考。

==============================

ERP水平測度指標及綜合評價


1.ERP水平測度指標
1.1 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984年首次提出計算機應用普及率、覆蓋率的概念,作爲應用水平廣度、深度衡量指標。ERP普及率、覆蓋率用作爲ERP在企業中應用廣度、深度水平測度指標
1.1.1    ERP應用普及率指ERP在企業各分支機構及各個部門普及應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1.1.2    ERP應用覆蓋率指ERP完成的業務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總業務量的百分比,ERP覆蓋率是指企業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佔企業資源規劃管理工作總量的比率(%)。
1.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
1.2.1 企業信息資源開發水平
1)數據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數據倉庫的數量與規模(企業建立數據庫的種類、數量、容量等)
2)信息資源的覆蓋率,企業內部信息資源,企業外部信息資源,例如,:國內外市場信息,客戶信息等覆蓋的範圍。
1.2.2 信息資源利用水平
1)    信息處理、數據處理與挖掘深度、商業智能應用覆蓋率
2)    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對企業領導決策支持程度(初級:提供信息,中級,提供方案,高級:提供優化方案及預測結果)
1.3 ERP應用工程目標、任務完成程度
ERP應用目標完全實現,任務100%完成,85分以上,目標基本實現,任務80%完成,75-85分,目標大部分實現,任務60%完成,60-75分,目標部分實現,任務完成40%,40-60分目標基本未實現,任務完成不足30%,30分以下。
2.ERP應用效益評價指標
   2.1. ERP應用經濟效益評價指標
2.1.1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是實現企業ERP前後企業績效的增長率)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可挑選採用財政部企業效績評價指標。
2.1.2增收效益:實現ERP對企業經營收入、利潤的增加率
2.1.3節支效益:實現ERP對企業成本的降低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1.4 ERP投資回收期與投入產出比
初級:產出比1:3,回收期≥5年;中級:1:5 ,3~5年;高級:≥1:8, 1~3年
2.2. ERP應用社會效益評價指標
2.2.1對企業競爭力的提升率、創新能力的提升率
初級:5~10% 中級:15~20% 高級:≥25~30%
    2.2.2對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推進、組織與管理力度
    1) 領導班子對信息化的認知程度和領導力度
       (1)“一把手”原則落實情況,信息化建設列入領導議事日程及領導信息化的力度等
(2)CIO設置及信息機構工作狀況和效率
(3)企業領導與信息主管的信息文化素質與水平。
2) 信息化建設規劃、計劃實施力度
   規劃、投資、實施方案適宜度及落實執行情況。
3)企業幹部職工信息化意識、培訓、技能水平
   (1)職工信息技術培訓率, 接受信息技術教育培訓的職工佔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
(2)信息技術人員數量與質量,信息技術專業大學生、研究生,工程技術人員數量及佔職工總數的比例。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組織管理力度,力度小爲初級,力度中爲中級,力度大爲高級
    2.2.3對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
1)    企業改革成效、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建立狀況
2)    業務流程重組、機構與工作扁平化狀況
2.2.4對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1)    企業領導、中層、管理幹部管理理念、經營管理水平的提高
2)    管理基礎工作與水平的提高
通過定性、定量分析評議企業改革、業務流程重組的推進,企業管理基礎水平的提高。
3.企業ERP應用水平綜合評價
按企業ERP應用的發展水平分初級、中級與高級應用三個等級。
3.1 初級應用,初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30-50%
(2)初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建成企業MIS系統,開始採用MRPII與ERP部分功能模塊,初步實現以財務管理爲核心的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
(3)初級管理控制一體化,實現管理系統與控制系統初步信息集成,初步一體化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建立企業基本數據庫,能爲領導決策初步提供信息。
(5)ERP應用經濟與社會效益初見成效,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5-10%,

3.2.中級應用,中等程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60-80%
(2)中級管理信息化,基本實現ERP主要功能,實施對企業人、財、物、產、供、銷進行計算機輔助管理。整備初步實施供應鏈管理(SCM)及客戶關係管理(CRM)。
(3)中級管理控制一體化,管理控制中等程度一體化,實現網絡,數據庫集成基礎上過程集成。
(4)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計算機輔助決策,DSS系統能提供各種決策方案進行優選,建立`數據庫,信息資源庫,初步建立數據倉庫,開展數據挖掘,爲企業領導提供決策支持。
(5)ERP應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15-20%
3.3.高級應用,高度企業資源規劃管理
(1)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80-95%
(2)高度管理信息化,在實現ERP的基礎上,全面實現企業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係管理(CRM)。
(3)高級管控一體化,管理控制高度集成化,實現CIMS、CIPS、企業集成,企業集團內部與外部企業集成。
(4)網上訂貨與企業內部ERP結合,及時精良生產,通過網絡營銷,實現零庫存。
(5)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實現商業智能,管理決策智能化。
(6)ERP應用取得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對企業經濟效益的貢獻率≥20-25%
4 ERP應用水平績效評測辦法
4.1 按ERP應用水平指標數值加權打分,百分制評價,劃分等級
4.1.1 初級應用(C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30~5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30~5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5~1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1.2 中級應用(B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60~80分,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60~8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15~20%,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中級。
4.1.3 高級應用(A級)
   各類主要指標數值85分以上,ERP應用普及率、覆蓋率計算數值 ≥85~90%;
企業信息化對企業績效的貢獻率≥20-25%,其他指標定性、定量分析評爲初級。
4.2 企業可自查自評,也可由行業專家評議,上級主管部門審覈最後確定企業ERP應用等級。
4.3.ERP應用評價、評定初級、中級、高級應用標準值要按行業、地區及全國信息化的發展定期調整。
4.4 ERP應用評價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的重要組成部份,ERP應用評價指標是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體系的子集,ERP應用評價與企業信息化水平評價同步進行是適宜的。

 
 




發佈了3960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 · 訪問量 11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