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接口

(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是現在普遍使用的外部接口,主要接硬盤和光驅。採用16位數據並行傳送方式,體積小,數據傳輸快。一個IDE接口只能接兩個外部設備。  IDE的英文全稱爲“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電子集成驅動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盤控制器”與“盤體”集成在一起的硬盤驅動器。把盤體與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減少了硬盤接口的電纜數目與長度,數據傳輸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強,硬盤製造起來變得更容易,因爲硬盤生產廠商不需要再擔心自己的硬盤是否與其它廠商生產的控制器兼容。對用戶而言,硬盤安裝起來也更爲方便。IDE這一接口技術從誕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斷髮展,性能也不斷的提高,其擁有的價格低廉、兼容性強的特點,爲其造就了其它類型硬盤無法替代的地位。

發展過程

早期的IDE接口有兩種傳輸模式,一個是PIO(Programming I/O)模式,另一個是DMA(Direct Memory Access)。雖然DMA模式系統資源佔用少,但需要額外的驅動程序或設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較低。後來在對速度要求愈來愈高的情況下,DMA模式由於執行效率較好,操作系統開始直接支持,而且廠商更推出了愈來愈快的DMA模式傳輸速度標準。而從英特爾的430TX芯片組開始,就提供了對Ultra DMA 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數據傳輸率,以後又很快發展到了ATA 66,ATA 100以及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準,分別提供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數據傳輸率。值得注意的是,邁拓提出的ATA 133標準並沒能獲得業界的廣泛支持,硬盤廠商中只有邁拓自己才採用ATA 133標準,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數據則都採用ATA 100標準,芯片組廠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對次標準提供支持,芯片組廠商中英特爾則只支持ATA 100標準。

注意事項

各種IDE標準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 133兼容ATA 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 100也兼容Ultra DMA 33/66。 要特別注意的是,對ATA 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傳輸標準而言,必須使用專門的80芯IDE排線,其與普通的40芯IDE排線相比,增加了40條地線以提高信號的穩定性。 IDE代表着硬盤的一種類型,但在實際的應用中,人們也習慣用IDE來稱呼最早出現IDE類型硬盤ATA-1,這種類型的接口隨着接口技術的發展已經被淘汰了,而其後發展分支出更多類型的硬盤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屬於IDE硬盤。目前硬件接口已經向SATA轉移,IDE接口遲早會退出舞臺。

優缺點

 

  IDE接口優點:價格低廉、兼容性強、性價比高 IDE接口缺點:數據傳輸速度慢、線纜長度過短、連接設備少

 

AHCI

 

AHCI(Serial ATA 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串行ATA高級主控接口/高級主機控制器接口),是在Intel的指導下,由多家公司聯合研發的接口標準,它允許存儲驅動程序啓用高級串行 ATA 功能,如本機命令隊列和熱插拔,其研發小組成員主要包括Intel、AMD、戴爾、Marvell、邁拓、微軟、Red Hat、希捷和StorageGear等著名企業。

 

      AHCI本質是一種PCI類設備,在系統內存總線和串行ATA設備內部邏輯之間扮演一種通用接口的角色(即它在不同的操作系統和硬件中是通用的)。這個類設備描述了一個含控制和狀態區域、命令序列入口表的通用系統內存結構;每個命令表入口包含SATA設備編程信息,和一個指向(用於在設備和主機傳輸數據的)描述表的指針。  AHCI通過包含一個PCI BAR(基址寄存器),來實現原生SATA功能。由於AHCI統一接口的研發成功,使得支持串行ATA產品的開發工作大爲簡化,操作系統和設備製造商省去了單獨開發接口的工作,取而代之的是直接在統一接口上進行操作,可以實現包括NCQ(Native Command Queuing)在內的諸多功能。  AHCI模式則與IDE模式相反,裝系統時需要安裝SATA驅動(而且貌似只有這個模式能打開NCQ功能)。  RAID模式是要有兩塊硬盤才能實現的,具體情況可以參照一下網上組建RAID的文章,如果你只有一塊硬盤就可以忽略它了。  補充: NCQ是一種新的硬盤技術,簡單來說開啓它之後從一個程序跳到另一個程序時速度會更快,要實現它首先就要在BIOS裏選擇AHCI模式,然後在裝系統時安裝相應的驅動(一般在主板驅動盤裏有),安裝好系統之後基本上就可以實現了 。  許多SATA裝置控制器可個別啓用AHCI功能或與RAID功能合併使用,英特爾就建議如果在其支持AHCI芯片組上使用RAID功能,採取AHCI模式組建RAID可以獲得最大彈性,因爲AHCI可在完成安裝的操作系統中切換RAID組建模式。  Windows Vista核心已完全支持AHCI,Linux從系統核心2.6.19版起支持,其他較舊操作系統則需要相關硬件製造商提供驅動程序纔可以支持。  一直以來SCSI硬盤在多任務負載下的表現能力爲人稱道,其根本的原因除了SCSI接口驚人的接口速率外,便是它的指令排序功能。以往的PATA、SATA硬盤也正是因爲缺少一種指令優化執行功能而在性能上落後於SCSI硬盤。針對這一困境,Intel的AHCI 1.0規範首次引入的NCQ(Native Command Qu),它的應用能夠大幅度減少硬盤無用的尋道次數和數據查找時間,這樣就能顯著增強多任務情況下硬盤的性能。  另外,作爲SATA標準的改進版,Intel完善了Serial ATA II接口的詳細規格,並表示串行ATA II的研發將屬於AHCI統一接口的第二個階段。而其中第一階段從06年已經開始,不少廠商也推出Serial ATA接口的產品,包括硬盤和主板。但這僅僅是作爲過渡,在第二階段,Serial ATA II將會憑藉更高的信號傳輸速度直接取代SATA.

     當然,我是不會無聊到隨便找這些專業術語看看的,因爲碰到問題了,所以必須學習這些。
     昨天裝了個ubuntu的系統玩玩,由於以前是在虛擬機vmware上裝的,受到各種限制,網絡不行啦,什麼硬件連不上啦,一堆術語而且還是英文,我也沒那個耐心一一搜索解決,於是直接分了個盤出來裝linux。
     裝完很開心得進了ubuntu(安裝前必須拔掉網線~我是菜鳥,使用wubi裝的,高手是輸命令裝原版的,這個以後再研究)。設置網絡,先下載中文語言包,然後讓我下載個顯卡驅動,說性能會更好,那就下唄~安裝的同時在系統裏面玩了一會,話說由於瀏覽器是firefox,上網的時候還提示安裝了flash插件,這插件安裝得賊慢,不知道是不是由於這個後面出了問題。
     安裝完成重啓,然後悲劇了
     error:no such device
     grub secure>
     啓動就是這些東西了,要輸命令,我啥也不知道啊。於是師兄幫我google了一下,看了半天沒法子,有人說用live CD修復一下,但我是wubi裝的,沒有CD。實在沒折,我去刻了一張CD。沒想到刻完回來師兄說找到個方法,一個MBR(MBR,全稱爲Master Boot Record,即硬盤的主引導記錄)修復工具。
     用WINPE進去一運行,OK!
     今天早上開機先去linux玩了一會,期間蛋疼進BIOS暢遊了一下,其中修改了storge configation中的SATA選項,把IDE改爲了AHCI,這便是後面的杯具由來了。
     進linux裝了個chrome,發現無論是firefox還是chrome那頁面載入速度,那叫一個快,幾乎任何頁面都是瞬間載入完成!爲什麼windows下就這麼慢呢~像這個CSDN blog的頁面,linux下面都瞬間完成,而這裏IE是慢的要死,要半天才行......
     玩好出來進win7,等待它絢麗的啓動畫面完成,出現一個鼠標~幾秒鐘後自動重啓了.....重來,進入上一次正確配置啓動也重啓~進入安全模式啓動也重啓......然後進linux上網查原因,有說病毒的,有說修改了某個驅動文件的,有說用光盤修復的。
     沒辦法,拿來光盤放進去修復,等倒是等了半天,最終還是重啓......
     不過這次出來個藍屏~(第一次重啓前也有藍屏),我記下錯誤號:0x0000007B。進linux一查,發現一個說是修改了ahci項。突然想到我確實蛋疼得改了這個東西。
     重啓,該回來果然可以了......
     於是上網查了這兩個IDE AHCI到底是何方神聖?最後網上一哥們給出一個方法,WIN7安裝後也能用AHCI的方法,下載它的註冊表文件,導入,然後重啓,WIN7會自動安裝相關驅動。我一試,確實可以。
下面是註冊表導入文件地址:http://dl.dbank.com/c0qiv7f3xo
大概AHCI能使系統速度加快吧~~~

 

發佈了28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9 · 訪問量 13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