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技術線,還是技術管理線?

最近因爲要給剛畢業的學生做一次演講,所以就職業發展這類話題先以寫博客的形式做一些思考,希望屆時能給同學們帶來質量更高的內容。我在《駕馭你的“職場布朗運動”》一文中談了25條職場感悟並提出了“走技術線,還是技術管理線?”這一問題,但實際上並沒有給予解答。在此補上。

在正式解答這一問題之前,我想先強調職業發展的“黃金期”。每個人的職業發展我認爲大致會經歷“黃金期”、“平緩期”、“突破期”和“衰退期”,如下圖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職業高度並不是你能做多大的“官”,而是你能多深入地瞭解自己的職業。



“黃金期”始於大學畢業,終於孩子出生。這一時期由於幾乎沒有家庭的負擔,所以能完全將精力用於學習與工作。這一時期的成長高度我認爲在職場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稱其爲“黃金期”。“平緩期”始於孩子出生,終於孩子進入學校。這段時間由於孩子年幼,需要得到很多照顧,所以工作之餘難以分配精力用於學習。當孩子進入學校後,我們在孩子身上所需花費的精力可以少些,而此時我們經過時間的流逝思想更加成熟,加上職場多年的積累,對所掌握的知識更具總結與概括能力,能達到完全不同的認識高度,因此此時會達到一個“突破期”。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因爲體力和智力的衰退而遲早步入“衰退期”。“突破期”與“衰退期”的分界點以我目前的經歷還沒法給出定義,但我相信那並不重要。


由於個體的差異,我相信每人經歷各時期的時間長短會有所不同,甚至出現個別時期的消失。比如,有的人即使有了孩子仍一心撲在事業上,很少關注家庭,那他的“平緩期”就有可能消失(我不贊成這種做法)。

回到本文的主題,首先我想強調考慮“走技術線、還是技術管理線”的時機問題。你一定不要在“黃金期”考慮這一問題!作爲工程師,在“黃金期”你要做的事是將全部精力放在技術的積累上,而不要分心於去學所謂的“管理”。當然,我不是說工程師在這一時期不要關注團隊合作等問題,這是基本的工作內容,否則職場道路難以走好。在“黃金期”考慮非技術線發展的唯一例外是,你發現自己真的不是一塊技術料,而是樂於與人打交道。如果真是這樣,你可以考慮轉去做技術支持,甚至市場人員;技術相對出色的,且對產品有敏感度的,還可以去做產品經理。對於這些崗位我就談不上自己的看法了。但有一點,就我接觸過的這類人,技術積累越深厚的對工作的駕馭能力也越強。

現實中,我看到不少工程師好像很有“前瞻性”,在“黃金期”學習技術與管理兩不誤。在我看來,在“黃金期”花時間學習管理知識某種程度上是在透支將來。實際上,技術做得越深就越能深刻理解技術管理中的常識,也會慢慢地融會技術管理的真諦。因此,如果在“黃金期”既學技術又學管理很容易出現因兩方面都沒學深而出現在職場難以建立信心的狀況,一旦進入“平緩期”就越容易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產生困惑。看到身邊有太多的走上技術管理線的同事,他們能感知到團隊中的問題,但卻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有的甚至錯誤地使用管理方法去解決技術問題。另外,我不認爲技術管理能力能簡單地學習管理課程而掌握,因爲技術管理必須立足於技術常識。我的這一觀點也能很好地解釋不少技術管理者儘管接受很多的管理培訓,但管理能力仍就牽強,也容易成爲上級的傳話筒,其根源就在於他們的技術積累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無法基於技術常識去科學管理。也正因爲我的這一認識,所以寫了《技術敏感度 — 基層技術管理者必備》一文。讀者或許會問“什麼是技術常識?”,探求這一問題的答案或許與探求“什麼是生活常識?”相似。

過了“黃金期”後,在考慮走技術線還是管理線時,先得問一問自己:“我想要過怎樣的生活?”

就我與美國工程師共事的工作經歷來看,中國工程師的平均技術水準和專業精神都還處於很基礎的階段(這話至少在國內通訊行業還是準確的)。這種大環境爲技術管理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和不確定性。也就是說,你作爲技術管理者管理的是一幫職業化不成熟的人,在你的技術敏感度不強的情形下其難度可以想象。你可能是爲了獲得權力而走上技術管理崗位,但你要爲團隊的不成熟承擔很大的不確定風險。其實你不是真的獲得了權力,而是獲得了更大的責任,但可能是承擔不了的責任!在這種狀況下,你的工作生活很多情形下是自己無法控制的,這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如果將精力一直致力於發展技術的深度與廣度,那會是另外一番天地。隨着技術的精進,你除了因爲能解決別人無法解決的技術難題而獲得尊重外(這種尊重一定不會是他人的虛情假意),也更有可能深入地思考如何通過一定的技術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質量。能力一旦達到一定的高度,你也一定不會只關注於自己的“一畝三分”,而會逐漸外延到關注團隊和組織效能,那時你其實掌握了很多技術常識。此時你如果想走管理線的話(比如,爲了通過團隊實現自己的技術想法),一是水到渠成,二是很多不具技術常識的管理者根本無法與你競爭。具備技術敏感度的管理者在面對職業化不成熟的團隊時,我相信會多一份從容。這一路走來更多的是自信和踏實,而不是無奈!

在我看來,如果有太多的工程師很早就想做管理的話,所帶來的不可思議與社會上會有那麼多人想考公務員是一樣的。這類人表面上看透了現在的社會,但他一定沒有看清將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要有質量的話,一定離不開專業而成熟的高素質工程師隊伍。造成這種現象與當今的社會狀況不無關係,但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浮躁一定是沒有出路的。

每當看到小區或地下車庫的車輛出入感應阻擋杆又壞了的時候,我都會暗道:“MD,這麼簡單的東西都做不好!我們的工程師還有很長的路好走。”

 
推薦閱讀

駕馭你的“職場布朗運動”

致IT同仁 — IT人士常犯的17個職場錯誤

軟件工程師所需掌握的“終極技術”是什麼?

技術敏感度 — 基層技術管理者必備


本文出自李雲的博客,請務必保留此出處:http://blog.csdn.net/hzliyun/article/details/8171713。

發佈了6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31 · 訪問量 40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