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書是怎樣的經歷

2014 年 11 月,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編輯找到我,說希望寫一本關於 D3.js 的書。其後,經過 6 個月的撰寫和 3 個月的修訂,近期已經正式發售。這段經歷,令我有很多比學習技術本身更珍貴的感悟。特此撰文,希望能把這一段經歷的前因後果、以及我的想法分享給大家。

爲何開設專題站

必須要從我開始專題站開始講起,開設的目的有二:

  1. 培養業餘興趣,學習技術。
  2. 幫助一些人,以助自己修身養性。

寫的文章多了,自然而然就整理成書了。其實我想強調的是第二點目的,我本來並不喜歡助人,一些事令我發生了改變。

這是一個深藏於內心的故事,想了千百遍,也不知能否敘述好,甚至不知是否該寫。

我曾經不是一個好人。

大約是在 22 - 23 歲,我的人生髮生了劇變。不是因爲家庭、事業、愛情等因素,而是思想。今天,我幾乎完全否定了 22 歲以前的思想體系,也否定了自己做出的所謂“成就”。

我說不是一個好人,不是指自己有實質的犯罪行爲,而是心中的“狂傲、焦躁、惡意”。

我常在想,要分清一個人是善是惡,主要不在於其如何行止,而在於其是否存清明善念。否則,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行爲,都可能是傷人的利劍。人力是微渺的,但相爭之心卻比任何事物都要可怕。競爭有兩種:良性競爭和惡性競爭。

良性競爭,是希望別人比自己更好,同時自己也努力前進。

惡性競爭,是比起追求自己前進,優先選擇阻礙他人。

良性競爭是值得追求的,但大多數競爭最終會變成惡性的。因爲,惡性競爭比良性競爭要容易得多

大家都知道,不是努力就有成果的,這需要很多先天性和偶然性的條件(例如智商、身體、家世、機遇等)。在沒有把握未來能否追上別人的時候,心中是不安的。如果不願意落後於人,那唯一能做的,就是想方設法把別人拉下來。這是很自然的思維,惡性競爭雖然可恨,但卻是正常的、自然的。所以你會發現,習慣於惡性競爭的人,他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行爲都是爲了與人爭利,都是爲了去害一個人。腦海中充滿了相爭相鬥之念,想脫身亦不可,只能不斷地與人爭鬥來刺激自己,只有在刺激的那一瞬間感到快感。表面上,此人似乎很有志向,甚至他自己也這麼認爲,其實他的個人生活是無趣的、乏味的,這也更迫使他要出來與人競爭,以達到刺激自己的目的。乍一看與走火入魔無異,正是如此。你一定有所體會,這樣的例子是俯拾皆是:

  • 高中,同學之間。這道題我會做,但是心裏真猶豫是否要告訴你。儘管我知道這題對高考成績影響不大,但就是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我也要讓你少拿幾分,那我的對手就少一個。
  • 家庭,親戚之間。如果你家的小孩考上了大學,我不高興。如果我家小孩沒考上,那麼我就盡一切可能地去抨擊那所大學,或大學所在的城市,甚至宣揚“讀書無用論”。無論如何,就是要想方設法地噁心你一下。

同事之間、朋友之間、就是兄弟之間,這樣的惡性競爭大量存在。

惡性競爭是否真的打擊了敵人呢?不是,真正的敵人與你相處的時間不會很長,否則就不能稱之爲敵人。能傷害的人只有朋友,因爲他們可能因爲工作和學習環境不得不與你長期相處。因此,惡性競爭是一種極耗資源、又無結果的競爭形式。

長年醉心於惡性競爭的人,可能有以下特徵:

  • 性格暴躁,容易發怒,經不起挑撥。
  • 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任何計劃都以短期(3 個月以下)爲限。
  • 言語帶刺,熱衷於諷刺、挖苦,雖然說話時可能是微笑的。
  • 追求個人能力,不善於與人合作共贏,希望自己是十項全能,什麼都能做。
  • 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
  • 看起來胸懷大志,想幹一番大事業。

有一點要說明,這種人的能力可能並不弱,在適合於一個人能幹成的事業上,可能成就還不錯。但真正的大事,豈有一個人能幹成的?必須追求合作、分享、團結、共贏。在這方面,醉心於惡性競爭的人是非常過敏的,對團隊也是非常危險的。

我以前正是這種人,雖不知到了何種地步,但如今懊悔不已。

22 歲那年,我大病了一場。我做夢都想不到,竟然會有“睡了一覺沒好,再睡一覺也沒好,再睡一覺還沒好”的病。大病之初,近乎瘋狂地求醫用藥,但是醫生們說法不一,病因始終不明確。那種十天半月也無法入睡、走路都頭暈的回憶,如今想來仍覺心寒。雖非致命的疾病,但卻痛苦不堪。試了各種方法都不見效,心裏漸漸有了放棄治療的念頭。與此同時,我赴日本留學的旅途開始了。雖然身體狀況不佳,但是多年的計劃不能輕言放棄,再說反正也治不好,去哪也沒差。

日本,是一個自然環境優美、社會相對安定和諧的國家。到日本之後雖有求醫,但並沒有過多積極的治療,其中原因也不必多說。日本與中國不同,早已過了社會高速發展的階段,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相對較淡,在這裏心情容易平靜。我已經不能再與人競爭了,因爲當一個人對身體的未來都沒有把握的時候,是不會與人競爭的。由於心緒紛亂,病情又不見好轉,我買了一些中國古籍來讀。在這之前,我並不認爲這些書有多大用處。

安寧的環境能夠撫慰心靈,中國古人講究的修身之術更是淨化人心的妙法。漸漸地,我開始厭惡以前的自己,開始試着改變做事的方式,開始嘗試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身體竟然好了不少。經過 1 年多的時間,在我已經完全不在乎它是否能康復的情況下,奇蹟般地好了。

我相信,如果詳加檢查,我的疾病必然有醫學上的解釋。但是如今想來,那何嘗不是我的驕狂之病、暴躁之病。當心情真正平靜的時候,疾病自然不藥而癒。我仍然記得,剛開始求醫那一段時間,迫切要康復的心情、那種不甘心,已經令我是非不分、心魔深種。即便真的是查明病因,治好了身體的疾病,我想仍然不能康復,因爲心病得更重。

這正是我所說的習慣於惡性競爭的苦果。

除了我的家人,這段經歷沒有告訴過任何人,現在將它寫出來仍然需要勇氣。因爲,承認自己的缺點,對任何人都是痛苦的,我也一樣。

病好了之後,我繼續閱讀了不少中國古籍,隨着時間推移,我的思想、行爲發生極大的變化:

  • 不急於求成,認爲短期內能成的事沒有多大意義。
  • 立計劃至少一年,力求循序漸進、緩緩而行,更具毅力和前瞻性。
  • 喜歡將事情分成若干次來做,做不完也心懷坦蕩。
  • 喜歡感悟自然,享受平淡。
  • 盡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教人東西不有所保留。

近年來潛心研讀儒佛道三家學說,修身養性,再加上注意作息規律,順應四時,勤於鍛鍊。無論是身體還是心境,遠勝患病之前。如果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仍然選擇要患這場病。按照我原來的心態,最終恐怕除了入邪瘋狂沒有第二種可能。

近來,我更是有切身的體會。現在的心境,對於越是需要長時間的任務,優勢就越明顯。而且不存惡意的相爭之心,會讓你更追求完美。因爲對於做一件事,如果你的目的就是爲了與人相爭,鬥爭結束,也就不會繼續改善這件事了。如果僅僅是爲了把事情做得更好,不存相爭之心,那麼你必然會想方設法地改進。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但是,不存相爭之心談何容易。吃飯、走路、睡覺,不存相爭之心容易;比賽、工作之時無相爭之心卻極難。如能做到,不但能勝出比試,而且心情又能平靜如水,對勝敗已經毫不在意。

儒、佛、道,是中華價值觀的骨架。三家雖然理論體系不同,但是殊途同歸,它們所要達到的境界是相似的:

  • 儒家希望最後達到“仁者無敵”的境界。
  • 佛家希望最後去除“人我四相”,達到“空”的境界。於人我之分、勝敗之屬,盡皆視作水中月、鏡中花,如夢幻泡影。
  • 道家希望最後達到“道”。最接近“道”的是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我的技術能力,從來都算不上強。但是能否幫助人,與技術足夠與否沒有任何關係。在寫文章的時候,我儘可能寫得讓人簡單易懂,自己懂是一回事,我更希望能把別人教會,而且是更快的、更好的。對於留言、郵件或 QQ 諮詢,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都儘可能做了耐心地回答。雖然有時太忙或者人太多,也存在不少草草了事的情況,但是胸中坦蕩,絕無害人之心、保留之心。

我希望做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事,幫助別人,更是幫助自己。

寫書前後的心理

當電子工業出版社希望我出書的時候,我真的很高興能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出去。雖然我的文章絕對不是精品,但是對於需要的人自然是有幫助的。如果在市場上沒有得到好評,或者沒有好的銷量呢?這不過是天道使然,如今的我實在看不出它們有多麼重要。

寫書前後,我的心情是始終平靜的,並沒有因此而過喜過悲。近兩年來,我努力學習剋制情緒起伏、磨練心性,不僅僅是面部表情上看來平靜,而且心裏也不會有太大起伏。雖不能說已經“胸懷空明,不縈萬物”,但是對於得失成敗卻能看得開,“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能奮發不休,又能“盡人事,安天命”。能做得成就做,做不成就放棄,順應自然,遵循天道。

寫書是要花很長時間的,要耗費很多精力。如果寫書的目的不明確,這個過程是比較痛苦的。

那麼,我應該如何告訴自己:我是爲什麼要寫書呢?

爲了錢嗎?不可能。像這種技術書籍賣不了不少,恐怕能拿到手的錢還不如騰訊新入職員工 1 個月的工資。如果好好利用 6 個月的時間,賺到的恐怕比賣書多得多。

爲了名嗎?不可能。還是一個問題,技術書銷量一般不高,1500 本就不錯了。更何況,誰買技術書後記住作者的名字了?

不能指望靠寫一本技術書來直接獲取名利。那麼,難道是爲了寫完後在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以逞自己之能?最好不要這麼做。

如果是向喜歡惡意競爭的朋友炫耀,他必定會先奉承一番,說幾句好話,然後極盡所能地冷嘲熱諷,炫耀等於自討苦吃,你喜歡這樣嗎?

如果是你真正的摯友,那麼他自然會祝福你,不僅會讓你高興,他自己也會高興。在真正的朋友面前,你卻又是不需要炫耀的。

真正的摯友,在人的一生中是極少的,恐怕絕大多數是處於與惡意競爭狀態的朋友。兩個人,從互相不認識變成摯友,需要經歷很多次思想的碰撞與磨合的,不是一蹴而就的。

  1. 首先,要相互認識,需要有機緣。
  2. 其次,從認識到聊天、吃飯、娛樂,需要有相似的興趣愛好或言語投機。
  3. 然後,從聊天到交心,需要互相理解和包容對方的思想。對方的思想不可能與自己完全相同,互相包容很難做到。成年人與小孩不同,是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一般在 20 - 25 歲形成,這是一整套支撐自己生活的體系,也包含對社會或政府的看法。它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誰都不願意受到別人直接的批評。當兩個人的價值觀發生激烈對立的時候,需要兩個人都做到求同存異
  4. 最後,要避免兩人之間的惡性競爭,互相扶持,共同進步,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當完成以上階段後,纔能有兩人親密無間地配合,這可能至少需要 1 年的時間,你願意花那麼長時間去培養一段友情嗎?如果能找到 3 - 5 個這樣的人組成團隊,那麼在任何事業上成功的可能性都是很大的,而且這幾個人真的不一定需要太聰明的。

真正的摯友之間,是接近於沒有諷刺、奉承、猜忌、嫉妒的,無論任何時候,你見到他都很高興,有困難時互相幫助更是不需要言語。即便交談中有些衝突,但兩人之間絕無害人之心,關係十分調和。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論語》

到了這種地步的朋友,根本不需要炫耀。因此,無論是惡意競爭的朋友還是真正的摯友,都沒有炫耀的意義。

既然不爲名利,不爲炫耀,應該如何定位目的呢?我爲自己找了兩個寫書的理由:

  1. 學好這項技術。寫書之前,我對 D3.js 也是一知半解,但是在寫作的過程中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寫作完之後才真正算掌握得算不錯了。其實有教學經驗的人應該知道:一項知識,如果能給人講解明白,纔是真正懂了。
  2. 這本書可作爲自己和讀者學習和查詢的工具書。這本書的知識算是比較全面的,適合初學者學習,也適合作爲查詢的工具書。

寫書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這本書共有 400 頁,我給自己下的任務是每天 3 頁。但是爲了這 3 頁,可能需要花費 3-4個小時。我也有本職工作,不可能爲了寫書把其他的事都放下,剛纔也說了寫書並不會有什麼實質的名利收益。寫了三分之一的時候,就是 2 月份左右,確實感到很疲勞。正好此時,我的妻子確認懷上了我家小孩,給予了我莫大的幹勁。

有一點我反覆強調的是:我絕不是要寫一本很厲害的書,而是爲了要寫一本能夠幫助人的書、能夠分享知識的書。我一直建議讀者先免費閱讀本站內的文章,如果覺得確實需要,再進行購買,這樣才能物有所值,我無意去欺騙任何一個人,更不追求銷量。

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 《金剛經》

結束語

我所寫的一切文章,絕非要強迫任何人都按照我的觀點來行事,而是爲了分享自己的想法。我認同思想的多元化對社會是最好的。本文不針對任何個人、團體、宗教、民族、國家,如果與您的想法相沖突,令您不快,還望見諒。

發佈了122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380 · 訪問量 109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