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薛兆豐的北大經濟學課-3-需求的規律

  • 第029講 個人主義的主觀價值論

    個人估值(personal worth)的定義:一個人對一件商品的個人估值,是他爲了得到這件商品所願意支付的其他商品的最高數量。

    這個定義的含義:

    1. 個人估值是個人的估值,不是集體的估值

    2. 估值是主觀的,因爲價值是人賦予的,沒有人,世界上的財富就沒有價值

    3. 個人估值不是以個人的願望爲基礎的,而是以他所願意放棄的其他商品的數量來計算的。這是以行動爲基礎的,這些行動是可以觀察到的,可以記錄的

    客觀價值論的定義: 世界上所有的商品,都有客觀的,內在的,本質的,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價值,而價格只是圍繞這個客觀的價值上下波動的一個現象。

    主觀價值論強調的是主觀的,人爲的判斷,人覺得他有價值,他就有價值。

    客觀價值論和主觀價值論的區別:

    1. 客觀價值論能解釋的,主觀價值論也能解釋
    2. 客觀價值論不能解釋的,主觀價值論也能解釋
    3. 主觀價值論能更好地指導生產

    根據客觀價值論,你只要在一件商品裏面花了努力,付出了勞動,這件商品就具有價值。但是主觀價值論不這麼認爲,主觀價值論認爲,你花多少時間,花多大的投資,這本身不重要,最關鍵的是有沒有人需要你生產的產品,他們可以出多少價格。

    這個區別形成了計劃經濟體系和商品經濟體系的重要區別。

  • 第030講 邊際革命

    作者推薦的一本經濟學入門書政治經濟學常識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 每新增一單位產品,所要新增的成本。

    邊際收益(Marginal Revenue)是指每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

    邊際產量:每多增加一份投入,所能夠多獲得的產量。

    邊際效用:每多消耗一個單位的產品,所能帶來的新增的享受。

    邊際的平衡:每個人都要把多增加一個單位的成本(包括時間,金錢,注意力,努力),花在那些帶給他們收益最大的那種活動或商品上去。從而使得所有這些活動或商品給他們帶來的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這就是邊際平衡。

  • 第031講 需求第一定律(1/2)

    首先引入網上的一篇文章,裏面內容全多了。筆者也有反覆閱讀。
    經濟學講義-第八講:需求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的內容是:其它因素不變時,需求量隨價格的變動而反方向變動,即價格上升,需求量下降;價格下降,需求量上升。用座標來表達的話,如下圖1。

    這裏寫圖片描述

    關於這條需求曲線,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

    • 第一,是價格引起需求量變動,不是需求量引起價格變動。也就是說,價格是自變量,需求量是因變量。但大家看到價格是畫在縱軸上,需求量是畫在橫軸上,與我們平時在數學裏看到的自變量都畫在橫軸上、因變量都畫在縱軸上的情況剛好相反,這個是經濟學的一個習慣而已,具體原因看鏈接。

    • 第二,價格這個變量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嚴格來說它不是我們平時看到的那個用貨幣來表示的名義價格,而是用其它物品來表示的相對價格(真實價格)。例如這裏有一臺手機和一支水。手機是1000元,水是1元,這些都是貨幣價格(名義價格),真實價格應該是這樣說:一臺手機是1000支水,一支水是1/1000臺手機。在第六講談及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區別的時候我已經提到過,微觀經濟學的世界裏是沒有貨幣、物物交換的世界,所以一種物品的價格都是以其它物品來表示的相對價格。或者可以理解爲雖然有貨幣,但貨幣的價值是穩定的,因此名義價格與真實價格沒有脫節。大家可以設想一下貨幣價值不穩導致名義價格與真實價格脫節的情況:如果一臺手機的貨幣價格上升爲2000元,水上升爲2元,但這時它們的相對價格仍是一臺手機相當於1000支水,一支水相當於1/1000臺手機,因此其實真實價格沒變,只是貨幣貶值、發生了通脹而已。微觀經濟學裏因爲不研究貨幣的影響,所以價格都是指相對價格(真實價格)。

    • 第三,需求量這個變量卻並非客觀存在的事實,而是對人們的意圖的描述,與購買量這客觀事實不是同一回事!因此嚴格來說,需求定律的內容應該是:其它因素不變時,價格上升導致人們傾向於少買,價格下降 導致人們傾向於多買。至於這個(心理上的)傾向有沒有表現爲真正的購買量,那還要看一些侷限條件的具體情況(如有沒有存在着價格管制、數量管制)。而且,如果需求量也是客觀事實,那麼需求曲線的兩個變量都是事實,用需求定律去解釋現象就會變成用事實解釋事實了,這是違反科學方法論的要求的。

    • 第四,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需求定律的內容在一開頭有一句限定性的條件——其它因素不變時(ceteris paribus)!爲什麼要加這麼一個限定條件呢?因爲影響需求量的因素其實有很多、很多,可不僅僅只有價格!例如偏好、收入等也是影響需求量的因素——我比你更喜歡吃蘋果,因此同樣的價格下我比你更傾向於多買蘋果;而即使蘋果的價格不變,當你的收入高了,通常你會傾向於比以前收入少時多買了蘋果。但需求定律專注於研究價格與需求量之間的關係,所以要假設價格以外的、也會引起需求量變動的其它因素都保持不變,以便把價格對需求量的影響單獨地分離出來。在一些經濟學文獻中,習慣於把理論(模型)所研究的變量稱爲內生變量,而把理論不研究、但也會影響到理論之內的因變量的因素稱爲外生變量。
      這個“其它因素不變”是個很重要的條件。首先,需求定律假設“其它因素不變”,這個假設可不是像“自私”那樣的不需證明、不準質疑、也不會改變(至少是在經濟學範疇之內)的基本假設,而是適用需求定律這公理(理論)的假設條件。

    需求與需求量的差別

    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幾何圖上看,需求量是指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點,因此需求量的變化是指沿着同一條需求曲線的移動;而需求是指整條需求曲線,因此需求的變化是指從一條需求曲線跳到另一條需求曲線去。

    需求曲線是永遠向下傾斜的,不存在向上的需求曲線

    需求曲線是經濟學裏的公理,一個學科裏的公理跟基本假設居於同等的地位,即它不需要證明,凡是參與這一學科的人都必須接受它,不準質疑它!如果你不接受它,那你就別摻合進來,有本事你自己去另起爐竈搞一門“需求曲線向上傾斜的經濟學”。另外,如果你主張需求曲線有時向右下方傾斜、有時又向右上方傾斜,這也是不允許的!因爲這會導致需求定律失去了被事實推翻的可能性(可證僞性),變成了一個什麼都能解釋、但其實是什麼都沒解釋的套套邏輯——當你看到事實有利於證明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你就說這時適用需求曲線向右下方傾斜的解釋;但當你看到事實有利於證明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你就又說這時適用需求曲線向右上方傾斜的解釋;這算什麼解釋呢?

    關於“其它因素不變”的補充

    所謂的“不變的其它因素”到底是什麼因素呢?如果你說,“其它因素”就是除了價格以外的所有其它因素,那問題就來了:如果價格以外所有的其它因素都不變,價格又怎麼會變啊?是什麼促使了價格改變的呀?這一想,你就會覺得“其它因素”其實是個不簡單的問題啊!有些其它因素不能變,但不能真的所有價格以外的其它因素都不能變。也就是說,必須把其它因素分成可變、不可變兩大類。所以接下來我要說的,就是哪些其它因素不可變、哪些其它因素可以像價格一樣隨心所欲地變都行的。
    我們把其它因素分爲三大類。

    • 第一類其它因素,它是直接導致需求量變動的,這種其它因素就不能變!像前面我們例舉過的天氣(直接影響傘的需求量)、信息、質量(直接影響衣服、MBA等的需求量)等,還有收入之類的其它因素,都不可以變。

    • 第二類其它因素,它是直接導致價格變動的,這種其它因素就必須讓它變!因爲如果它不變,價格也不會變了。例如本來賣200元的衣服,現在到了換季的時節,商家爲了清理庫存、回籠資金,打折到20元(即一折)出售。這衣服的質量沒變,一直有關注這衣服的人也知道它原來是賣200元的,信息充分。顯然,這時大家會蜂擁去血拼掃貨!這就是需求定律!“換季”這種其它因素是直接影響價格的,就必須允許它變了。

    • 第三類其它因素,我們可以稱之爲“中間因素”,因爲它會隨價格的變動而隨之變動,然後它的變動又影響到需求量,那怎麼辦呢?大家可能聽我這句話像是繞口令一樣,給我繞暈了,我來舉個具體例子吧。例如最近汽油的價格貴了很多,這汽油的價格上漲一方面會使得人們傾向於少買汽油(即汽油的需求量下降),但還會使得人們少買了汽車!因爲不買車自然就不需要買汽油了。這兩種商品需要一起結合着使用,因此其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或下降)會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下降(或上升),這兩種商品叫做互補品,它們的特徵是其中一種的價格與另一種的需求量是反向相關的。人們對汽車的需求下降,會導致汽車的價格也下降(後面才學到的供求理論會解釋這一點,但大家憑常識也應該能明白)。汽車的價格下降之後,由於它是汽油的互補品,它的價格下降又會反過來導致汽油的需求量上升!

    從以上關於三類其它因素的講解,大家要特別注意其中的兩個要點。

    • 其一,我們說第一類其它因素不可以變,不是說它真的不能變,而是說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不能變。如果在真實世界裏這類其它因素是變了的話,那就要畫另一條需求曲線來反映。這個要點其實前面我已經強調過的,那就是這類其它因素不變是個假設,但它不是“自私”那種基本假設。自私的基本假設是參與經濟學的人都必須無條件接受、因此是一定成立的,而且它不是事實、也不需要是事實!但這類其它因素不變的假設是適用需求定律(點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移動)的前提條件,它不一定能成立,因爲它還要跟正在研究的具體情況中的事實進行對比,符合事實時才成立,不符合時就不成立(不成立時就另畫一條需求曲線,即點從一條需求曲線跳到另一條上)。

    • 其二,我們說直接影響需求量的其它因素不能變,剛剛又說了這不是說它們真的不能變,而是變了就要畫另一條需求曲線,之前還說過這世上會影響到需求量的除了價格還有偏好、收入等其它因素。然而,現在我要特別地把“偏好”這其它因素單獨挑出來好好地說一下。偏好(還有品味、喜好、嗜好等其它表達類似意思的說法)是一種特別的其它因素,它會影響到需求量(如前面我舉的喜歡蘋果的例子所示),但我們必須假設它永遠不變——不是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不能變,而是在不同的需求曲線上都不能變!爲什麼?這又是因爲偏好是個心理因素,不是可以看得見的客觀事實。如果我們允許偏好可以變,那每當出現一些貌似是需求定律被事實推翻的情況,我們就總可以把原因推到偏好發生了變化上去,而凡是心理因素的變化都是“天知地知,自己知外人不知”,無法以客觀事實來證實的,需求定律就又會“淪爲”不具有可證僞性的套套邏輯。例如前面那個傘的價格上升後買的人反而多了的例子,我是用天氣從晴朗變成下雨這客觀事實(其它因素)的變化來解釋的,但我也可以用人們現在比以前更喜歡傘的這個心理因素的變化來解釋的。雖然這兩個解釋的效果都是要另畫一條需求曲線(這兩個因素都直接影響需求量,因此導致需求曲線整條移動),但前一個解釋是可以用擡頭看天觀察天上是不是真的在下雨來進行驗證的,後一個解釋卻怎麼能驗證呢?人們是不是比以前更喜歡傘,這真是天曉得了!事實上,經濟學裏禁止使用人有時自私、有時不自私(或有時自私得少一些、有時自私得多一些)來解釋現象,除了基本假設不準質疑之外,也跟這裏不準使用偏好變化來解釋現象的理由是一樣的。

  • 第032講 需求第一定律(2/2)

    1. 供應曲線
      供應曲線如下,需求和供給沒有黑白之分,它決定於於市場買賣的價格。當一件商品的市場買賣的價格比較低的時,你是個需求者,你偏向買入;不過當這件商品的價格漸漸升高的時候,你對它的需要量就逐層減少;當這個產品的價格進一步上升,你偏向停止購買;假如它的價格還在上漲,你可能從需求方成爲了供給方。

    這裏寫圖片描述

    1. 剩餘的概念

    生產者剩餘(producer surplus)等於廠商生產一種產品的總利潤加上補償給要素所有者超出或低於他們所要求的最小收益的數量。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於供給曲線之上和市場價格之下的那塊三角形面積。

    生產者剩餘=賣者得到的收入-賣者的實際成本

    生產者剩餘是賣方在出售過程中得到的收益。

    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是指消費者消費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與這些商品的實際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從幾何的角度看,它等於需求曲線之下和市場價格之下的那塊三角形面積。

    消費者剩餘=買者的支付意願-買者的實際支付

    消費者剩餘是買者在購買過程中從市場上得到的收益

    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產者剩餘=買者的支付意願—賣者的實際成本

    這裏寫圖片描述

  • 第033講 需求第二定律(1/3)

    需求的彈性

    需求對價格的彈性,就是需求量的變化百分百,除以價格變化的百分百。

    這裏寫圖片描述

    需求對價格的彈性與需求曲線斜率的區別

    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上面的公式可知,在同一條需求曲線上,每個點的斜率處處相等,每個點的彈性卻不同。

    這裏寫圖片描述

    =Δ(Q)QΔ(P)P=Δ(Q)Δ(P)PQ

    因爲斜率是不變的,當價格P變高的時候,需求量Q減少,所以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接近無窮大。 同理,當價格P變低的時候,需求量Q增加,所以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會接近0。

    彈性大於1的商品代表奢侈品,彈性小於1的代表必需品。價格變化對奢侈品的需求量影響大,對必需品影響小。

    同一種商品,到底它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取決於價格的高低。

  • 第034講 需求第二定律(2/3)

    需求第二定律的含義是,隨着時間的推移,需求的彈性變得越來越高,這個時候,適者生存,人們被迫尋找替代品。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尋找替代品的空間越來越大,對策越來越多。

  • 第035講 需求第二定律(3/3)

    本講講需求第二定律的應用.

    稅負由買賣雙方共同承擔

    這裏寫圖片描述

    如上圖,在政府沒有徵稅的情況下,買賣雙方的均衡點就在N點上.在這個點上的均衡價格是P0,其均衡銷售量或者需求量是Q0.當政府要徵稅的時候,需求者要付的價格從P0變成了Pd,供應者收到的價格從P0變成了Ps.而這個時候,整個交易量從Q0縮水到了Q1. 也就是說政府從交易雙方那裏各收取了一部分來作爲稅收,稅收使得賣家少收了錢,買方多付了錢.

    在這個圖裏,Pd和Ps間的距離恰恰就是政府徵收的稅率.矩形A的面積是買家承擔的稅收部分,矩形B的面積是賣家承擔的稅收部分,A和B的總面積就是政府的稅收.

    彈性的大小決定承擔稅負分攤比例

    上面給的圖,需求和供給的曲線斜率是一樣的.當斜率不一樣會發生什麼情況呢?拿需求曲線來說,當曲線越陡峭,價格變化的話,需求量變化很小,彈性就小,也就是說曲線越陡峭,越缺乏彈性.供給曲線也一樣,越陡峭,越缺乏彈性.

    <center>這裏寫圖片描述

    <center>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上面的兩個圖可以看出,曲線越陡峭,對應矩形的面積越大.所以得出結論是,供給雙方,相對缺乏彈性的一方,所付的稅費更高.

  • 第036講 需求第三定律

    需求第三定律的含義是,每當消費者必須支付一筆附加費的時候,高品質的產品就相對低品質的產品變的便宜了,這筆附加費越高,高品質產品就變的越便宜.

    如何理解呢,看下圖,

    這裏寫圖片描述

     從上圖可以看出,一個精品蘋果的價格原來是普通價格的2倍,在算上1元的運費後,就變成了1.5倍; 算上10元的運費後,就變成了1.1倍.也就是說,精品和普通商品原本的價格是有差距的,但是加上附加費後,這種差距縮小了,精品相對普通商品變便宜了.換一種說法是說只有好東西才值得運到遠方去.

發佈了54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3 · 訪問量 8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