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新貴謳歌移動互聯網:下一個馬化騰馬雲?

80後新貴謳歌移動互聯網:下一個馬化騰馬雲?

2012-3-5 8:56:07 創業邦 移動互聯網 移動增值 劉恆濤
http://wireless.iresearch.cn/16/20120305/164920.shtml

  大概在五年前,當媒體推出“80後創業者”這個概念的時候,公衆着實興奮了一陣子,當時互聯網格局初定,馬化騰們基本站穩。人們期望,在這個屬於年輕人的領域,80後能衝擊既有格局,和馬化騰們一爭高下。

  但事實上,他們“辜負”了好事者的希望。幾年之後,他們沒能衝擊互聯網格局,四位80後,其中有兩位,伴隨着人們的爭議,基本銷聲匿跡,而做的最好的李想,也只是憑藉汽車之家佔據了一席之地。

  2011年,距離第一撥互聯網爆發大概十年後的今天,電商、移動互聯網的興起,爲他們帶來了新的機會。

  《創業邦》記者採訪了近10位30歲以下的創業者。他們中間,做得最好的黃一孟,僅憑一款遊戲收入就達到了2個多億,月收入峯值達到了1.5億。有一名做手機遊戲的年輕創業者,其公司更是將在創業板上市。

  出生於1983年的陳歐,畢業於斯坦福大學,其創辦的聚美優品,在化妝品電商領域被人們熟知;

  出生於1985年的顧志誠,做的是酷盤,一種雲端存儲服務,用於文件管理和備份,如今已經有近千萬用戶;

  出生於1982年的黃一孟,做VeryCD起家,2010年做心動遊戲公司,成爲2011年網絡遊戲的一匹黑馬;

  出生於1984年的徐樂,創辦的矩陣遊戲,2011年淨利潤1000多萬,被投資人普遍看好。

  2011年“30歲以下創業新貴”,大多集中在手機遊戲、網頁遊戲、瀏覽器、雲計算等新興領域,佔據傳統互聯網的巨頭們,尚未完全騰出手來在這個市場動腦筋。

  在銀泰中心地下一層的餐館裏,天使投資人徐小平正在跟一位劍橋大學畢業的創業者商談,勸對方放棄英國的創業項目,加入他看好的一家“教育領域的QQ和facebook”公司任職。徐小平的真格基金,有相當一部分投給了那些世界名牌大學畢業的海歸,他們都曾是新東方的學生。很多人戲謔:現在徐老師給錢的,當年都給過徐老師錢。

  “我覺得這一代人和我們那一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們更加接近商業的本質,他們賺錢的意識、生意意識、商業意識,非常強烈,並且引以爲豪。”徐小平說,這一撥30歲以下的創業者,沒有遭到2000年初的互聯網泡沫破滅的痛苦,他們趕上的是互聯網賺錢的時期,移動互聯網正在全面取代傳統互聯網。

  “現在這幫小孩,比我當年投的蔡文勝之類創業者,無論從教育水平、知識視野,還是對事物的觀察,都要高得多。儘管也有挫折,但是我覺得他們要比以前成熟。我初見蔡文勝的時候,他根本就不知道IPO市場,李想也不知道融資是咋回事。現在這撥人,想的都是創業板,海外、海內結構,對錢的事情都挺清楚。” 著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曾經投資過李想,投資了很多30歲以下的創業者。

  除了上述特點外,通過我們的採訪,這一撥創業者還有如下特徵:

  他們大多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接觸互聯網,目前是互聯網的主流用戶。

  周鴻禕說,也正因爲如此,他們對互聯網的理解、瞭解更深刻。周鴻禕說,10年前,自己是互聯網的主流用戶,但是今天已經不是了,“他們更瞭解互聯網的主流用戶,所以應該跟用戶走得更近,對市場應該更敏銳。”

  二、他們大多“試過水”,玩過一把,對互聯網用戶心理有一定的把握,比如顧志誠,2000年的時候,今有15歲,拿國外開源代碼做了當時比較知名的論壇“狗狗靜電”。19歲的時候,利用一位外國開發者做的播放器,外掛解碼包,做了暴風播放器,下載量過億。VeryCD的黃一孟,20歲的時候用國外開源軟件eMule做VeryCD,有幾億用戶,積累了很多數據分析和統計用戶行爲的經驗,爲他轉型做遊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三、他們不必像第一波互聯網人那樣爲錢奔波。2011年中國遍地天使投資人,他們沒有爲錢犯難,而且他們目標清晰方針明確,就是要去資本市場。

  徐小平把這一撥創業者的特點總結爲“三化”:商業化、網絡化和國際化。

  商業化指的是他們更接近商業的本質,網絡化,指這撥人從小就接觸互聯網,國際化,則指他們的生意大多面向國際。很多手機遊戲開發者,主要市場都在國外,在日本、歐美、南美,有的遊戲開發者,其開發的遊戲,在日本是首屈一指的老大。

  就連一向張揚的周鴻禕都覺得,這一撥互聯網創業者要比他那個時候膽子大的多。

  “整體感覺,他們比我們還是更加外向一些,更自我一些,思維上的束縛會更少,不像我們這代人,有很多潛意識裏的清規戒律。相比之下,我們這撥70後還是比較內斂的一代,但是他們確實比較個性張揚、比較敢想、敢說也敢做。”周鴻禕覺得,在融資環境上這一撥人更有優勢,而且前面互聯網的道路,第一撥人已經摸索出來了,商業模式越來越清晰。

  但他認爲,這一撥30歲以下創業者,也存在很多問題和門檻。

  第一:中國互聯網經過了10年的發展,有了很多巨頭,這些巨頭還很年輕,還能繼續能夠保持危機感和飢餓感,繼續發展,很多新興的領域他們也急着進入。加上他們又壟斷了很多資源,今天的創業難度大了很多。

  “1998年那會兒我們這批人創業,經常說一句話叫剩者爲王,每人扛着鋤頭去刨地,最後你只要能夠刨到一塊兒,能夠活下來你就成功了。但是現在這的年輕創業者,他們一衝進這個市場,發現已經有很多大傢伙都把自己的城牆壘起來了、把自己的炮架起來了。”

  第二:創新度不夠。 整個中國社會缺乏創新文化,對創新不夠寬容,本來這幫年輕的創業者應該是創新的主導,但是現在大家都懶得創新,導致他們在競爭中一點兒優勢都沒有。

  “年輕人去擊敗所謂大佬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與衆不同、創新、不走尋常路、創造新市場。結果現在從上到下不創新,這對年青一代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第三:人才問題。

  “扎克伯格出來做一個小公司,雅虎、微軟、谷歌的很多人會去幫他。但是在中國,這種事兒很難,你要熬到別人覺得你有一點前途了,纔會有人願意加入。你還在很弱小的的時候,三五個人、七八條槍,大家不會來幫你的。”

  “所以我們現在的年青一代要沉得住氣,最終互聯網一定是屬於年輕人的,中國不期望一夜之間出扎克伯格這樣的人,但是我相信再過5年,80後絕對要在中國互聯網唱主角。”

  薛蠻子和周鴻禕的看法一樣,他所投資的幾個創業者,在過去一兩年,都犯了冒進的錯誤,“年輕人有熱情,急於求成是他們的通病,這是正常的”。和幾年前不一樣,他現在投資的草根創業者越來越多,對海歸投資少了,“因爲往往海龜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爲美國的模式拿過來就能用”。

  “行業洗牌的時候,創業的機會就來了。移動互聯網、社交化媒體都是很好的機會,這個東西需要的資本不大,重在把握用戶需求,巨頭沒有明顯優勢。比如騰訊,在蘋果上沒有任何優勢。”

  “這撥30歲以下的年輕人裏會不會出大明星?我覺得一切皆有可能。而且一定會出現騰訊這樣的大公司。”

  當年的幾位80後明星沒能取代馬化騰,也許不能歸咎於他們的能力,而更應該說,他們沒有趕上互聯網爆發的機會。畢竟,1997年左右,當週鴻禕、馬化騰開始創業的時候,他們還在讀大學或者高中。

  當年丁磊、周鴻禕、馬化騰創業的時候,大都是在28歲左右,如今,移動互聯網興起,新一輪的機會來了,這一波30歲以下的創業者,他們中間會出現另一個馬化騰、另一個馬雲嗎?

相關閱讀
發佈了33 篇原創文章 · 獲贊 19 · 訪問量 26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