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軟件?--物質和意識的境像通過代碼表述出來就是軟件

 

1.1.1            什麼是軟件

軟件就是將通過軟件語言對人的意識物質實體進行鏡像化描述,將其鏡像投射到同一個信息空間中。

1.1.2            物質和意識的關係

物質,以實體而存在,卻必然存在於空間。只是,這是人的意識,而不是物質的性質。物質,無論有否空間,都存在着。何況在量子層面,物質本身就存在着空間。以空間而論,物質和意識,可能存在着共同。無論是意識的虛空,還是物質的實體,都只是概念,而不是形象。即若物質和意識,也完全是泛概念,而不是具體的實體。這有些奇怪,卻完全是人的有意識,只是並不是完全的意識。人的意識,依託於人的存在,那就包括物質的層面。那麼,空間的概念,可能正是來自於此。在人的層面,人存在於物質的世界中,也是存在於物質的空間中;在意識的層面,所有關於物質的世界,存在於意識的空間中。存在,總是聯繫着空間,物質如此,意識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物質因爲實體,並不倚賴空間的存在;意識卻因爲虛空,總是以空間來感受存在。這可能是空間的來由,卻只是人的意識,而不是空間存在的本來。在空間的邊界中,無論是概念的,還是範疇的,都來自人的意識,而且是人的無意識感受。   

當人類開始從自然的無意識,向有意識接近時,必然面對外在。因爲意識,始終存在於人的內在,而不是人的外在。無論是以古人的心,還是以今人的大腦,意識都存在於人的內在。而且,以意識的虛空,不管心或腦,都有空間的特徵。這並不需要證明,其實也無法證明。不過,在人有意識的共同而言,這從來就沒有歧義。因爲在人的視角中,意識同樣感受的是外在,而不是內在。即使在人體的解剖中,人的內在,也是對象出現的。這不僅意味着,人的意識對外在的關注;也意味着,人的意識對內在的忽略。然而,這些都只是人的意識,所有的都要以人的感覺,進行確認。因爲在人的自然無意識中,所有本能的實現,都倚賴於感覺。當然,生物的自然性,也表現同樣的特徵。只是,人的有意識,開始把這樣的特徵,以意識的方式,表達爲感受。因而,空間其實是一種感受,或者一種感覺的形式,而且是外在的感覺形式。這並不是人的有意識,而是人的自我意識。它的開始,可能在某些個人的意識,卻在哲學的康德開始明晰。也許,康德也並不完全明瞭,他自己的意識;可是,他的意識,卻讓基於意識的空間感,開始明瞭。   

空間,在意識而言,可以從虛空明瞭。然而,空間的感覺,卻是從意識的外在開始。意識的虛空,只有在到達外在的邊界時,纔開始明瞭。這同樣適於人的層面,所有的空間感,都來自於感覺的邊界。比如建築的空間感,來自於人在身體的感覺。那種可以活動,又不能完全活動的狀態,讓人有了空間的感覺。其實,人的衣服,也存在着空間;只是,因爲人體的貼身,少了空間度。同樣,天地之間,也因爲超出感覺太多,而失去了空間感。不過,對於人的意識而言,除了感覺之外,還有想象。那麼,以地爲席,以天爲被,同樣是空間感的描述。所以,康德所說,“空間是外在感覺的形式”,的確有其思想的超然。在這樣的描述中,並沒有明確意識的基於,卻無疑基於意識。因爲在西方文化中,靈魂與肉體的對立,其實已經確定意識的內在。只是,對於後來的人,並不能完全瞭解,康德的視角。這不僅是時間的問題,更重要的人的意識。即使時間,也只是感覺的形式,只是它內在於意識。而且,空間始終先於時間,因爲人的有意識,首先於生存的外在。   

物質,在空間的描述中,逐漸失去了實體性。因爲空間,更接近於意識的虛空,而遠離物質的存在。而且,正是因爲如此,人的有意識,才更關注物質的實體性。尤其,在人的生存中,或者人有意識的虛空中,對於物質的理解,就更偏重於實體性。只有當人在生存之外,開始自由的意識時,纔會關注空間。生存和自由,始終是意識的兩個層面,而且先後不同。物質,並不存在先後,因爲它的存在,只是形式的不同。不管人的意識,處於生存,還是自由,物質都只是存在。即使在人的有意識中,不斷改變物質的形式,甚至實體的結構,卻並不改變物質的本來或者正是因此,人的意識,纔將空間和物質聯繫起來。因爲空間,關於物質的存在,對於意識的不確定而言,就是一種確定。這可能有超越的意義,因爲意識,總是在背反中,才能感受到真實。空間的真實,也是因爲意識的虛空,在物質的存在中,發現和自身類似的確定。就若人對物質的佔有,總以爲真實的存在,可以讓自己更真實。其實,這只是一種假象,因爲物質,只是意識實現的方式,而不是人有意識的真實。   

對於人而言,物質是真實的,空間卻是虛擬的對於意識而言,物質的真實,無法存在於意識中;可是,在意識的空間感中,物質總是存在於它的空間中。不管物質,是否因爲空間而存在;人的有意識,找到了一種方式,包容物質,乃至物質的世界。物質的實體性,也在空間的感受中,成爲人的意識。

只是,無論是實體,還是空間,都只是人的有意識,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識。因爲意識,其實也不需要空間,因爲它就是空間。反而,在人的有意識中,總是以空間來劃分物質的世界。比如,空間的維度,總是關於物質的世界,而忽略人的自己。不過,在空間的變化中,人不再忽略自己。因爲人的感覺,只能停留於一處空間;所有空間的變化,都在人的意識中。因而,變化着的空間,並不在物質的世界中,而是在意識的感受中那不再是物質的外在感覺,而是意識的內在感覺;而且,那不再是空間,而是意識的另一個概念,時間。

1.1.3            什麼是鏡像

人們是這樣評價拉康的——“雅克.拉康(Jaques Lacan)是自笛卡爾以來法國最爲重要的哲人,在歐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家。”

拉康在考察主體形成的時候,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理論。拉康認爲,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在六至十八個月時利用反映於鏡子之中的身影確認自己的形象。這使兒童擺脫了"支離破碎的身體"而獲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統一性,這個階段,就被稱做爲"鏡像階段"。而在鏡像階段之前,兒童僅僅將自己的身體視爲一堆破碎的物體,他甚至對於這個不完整的身體懷有恐懼。這時的兒童無法通過自我感知——例如時間感,空間感,運動,等等——認識身體的完整性,只有外在於自身的鏡像才能爲主體提供一個結構性的整體。

有人在評價時說,這個理論揭示了主體自我認識的虛假性。"鏡像階段"理論說,意識的自我確立是通過鏡像過程來完成的。鏡子幫助主體實現了自我認識。兒童動一下手指,鏡子中的影象也動一下;兒童笑一下,鏡子裏的兒童也笑一下。兒童因此得以通過中介,根據影象,確認了對自身的認識,根據影象,爲自己的命名。像上面這樣說似乎沒有問題,但是這裏有一個障眼法,一個語言中的障眼法。那就是到底是“誰[1]”通過了“鏡子中的影象”確認了“誰[2]”的存在!要知道“誰[1]” 並非就是“誰[2]”!

“誰[1]”是無,是沒有;

“誰[2]”是有,是名;

“誰[1]”是能指的“誰[1]”,是在語言之外的;

“誰[2]”是具體的,是成就的,是成就於語言之內的;

“誰[1]”通過了“鏡子中的影象”確認了“誰[2]”的存在!如果用“女媧仿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人類”這句話來類比, “誰[1]”就是“女媧”,“鏡子中的影象”就是“自己的樣子”,而“誰[2]”就是“人類”。

鏡子中形象的顯現,是以鏡子的反射功能,眼睛和大腦的視覺功能爲前提的;也可以說,這種形象的顯現是在某種預置條件下形成的,同時,能指寄身於這個形象,將這個形象賦予自己,讓這個形象來代替自己,而在能指被這個形象來代替之後,能指就在語言中找到了自己的虛假身份,丟失了自己,丟失了能指本身。

1.1.4            物質的鏡像

物質的鏡像就是物質的屬性描述。

人類最初對客觀物質存在形態的認識往往是形象的、表面的,例如看到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摸到物體的質地、質量,感覺到的重量,嗅到的氣味,聽到的聲音等等。這些我們常稱爲物體的物理屬性。我國古代把金、木、水、火、土認爲是組成物質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與對事物存在形態的這種粗淺認識有關。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通過實驗手段逐步認識了物質內部的原子、分子結構,發現了世界萬物都由一些基本化學元素按一定分子結構關係組成,瞭解了更多有關物質變化的化學屬性和規律。這是人類對物質存在形態認識的一個重大突破。

人們對物質存在的運動形態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人們雖然早已觀察到鳥在飛、魚在遊,雲在飄、樹在長等大量自然界的動態,也早已感到日落、日出,晝夜的變化。但人們也更多看到地球上相對靜止的東西,如山、河、土地、房屋等,只是在科學發展認識了宇宙星球間的運動規律和微觀世界中電子、質子等基本粒子的運動規律後,才進一步認識到物質運動、發展、變化也是物質存在的基本形態和普遍屬性也是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物質運動特性和規律的認識中,人們也進一步認識到事物之間存在普遍聯繫和相互作用,也是物質世界客觀存在的一種重要形態和普遍屬性,並形成系統觀和系統科學來研究具體事物的系統屬性(系統結構、層次性、有序性、穩定性、複雜性等)。

在上述人類認識物質存在形態分析中,我們自然使用了屬性的概念,因爲物質存在的形態仍然需要通過不同的具體屬性來表現,形式涉及比較表面的屬性狀態涉及比較內在的屬性。任何具體事物客觀存在的同一性,都需要通過各種具體屬性來表徵,各種不同事物的差異性,也都是以不同事物屬性的差異來區別。各種事物都普遍具有的屬性,稱爲普遍屬性,如運動屬性、相關屬性、空間屬性、時間屬性等等,在普遍屬性中又可通過若干具體屬性來表達,如運動屬性中的運動狀態、運動形式等;時間屬性中的年齡、生長期等:空間屬性中的形狀、大小、高度等;相關屬性中的有序性、複雜性等。任何一個具體事物都需要通過許多具體的屬性來表徵它的客觀存在和與其他事物的區別。所以我們試用以下物質定義:“物質是以某些具體屬性來表徵的客觀存在”。

1.1.5            意識的鏡像

人的意識的鏡像就是語言符號。

有過電腦編程經歷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圖片比文檔佔有更大得多的存儲空間,對圖像的頻繁調用會大幅消耗電腦的內存,降低軟件的運行速度。一種更聰明的編程方法,是對圖像進行標記,例如標記爲字母A、B、C、D,這樣程序在運行的時候不調用圖片,而只調用字母A、B、C、D等,這樣做大幅減少了電腦佔用的內存,提高了軟件的效率。

人類的思維非常高明地應用了與電腦類似的技巧,就是把頭腦中的各種各樣的印象(包括在印象基礎上的各觀念)標記爲語言符號。通過將印象標記爲語言符號,我們的思維可以只需要直接對語言符號進行操作,而不是要直接操作印象,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們思維的深度和效率。沒有語言,我們不可能有很深刻而細緻的思維。想象一下,如果不使用數學符號系統,我們的數學推理能走多遠呢?如果不使用數字符號,我們肯定可以實現把對一個人的印象和對另一個人的印象疊加起來,從而在腦海中實現“1個人加另一個人等於兩個人”這樣的簡單數學運算操作。但如果稍微複雜一些,例如要實現8個人加9個人等於多少個人的思維操作,若不依賴數字的標記功能,我們的頭腦一定會一團亂麻。17個人站在一起和18個人站在一起,我們見到後在頭腦中形成的印象差不多,根本不知道二者之間的細微差別。因此,如果沒有數字對而僅憑直觀印象,我們只知道一羣人加上另一羣人會得到一大羣人,卻無法進行哪怕是8+9=17這樣的略微受過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最簡單的數學運算。

由於有了語言符號,人的思維可以直接操作這些符號而不是這些符號所代表的直觀印象。在這樣的思維操作中,語言符號所代表的直觀印象甚至可以被我們完全拋諸腦後,不到必要的時候可以不予考慮。也就是說,思維在操作語言符號的時候,可以完全不必理會這些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數學運算中,我們的頭腦中只有數字、字母和算符,並按照一定的運算規則操作它們,卻不必理會這些字符所代表的物理意義。

在日常交流中,聽到某個人名,我們也可以完全不必理會這個人名所代表的具體人物是什麼樣子,只需知道這是一個人名,並把它作爲人名而在思維中進行操作即可。相反的是,在形象思維中,我們的腦海中需要預先有這個具體人物的印象,並將其他的一些印象與這個人物的印象聯繫起來,以此實現對這個人物的認知。例如,我見到一個人,首先得到他的一些初步信息,例如黑皮膚、高鼻子、矮個子之類,這些信息儲存爲一個具體的“初步印象”。接着,我們需要進一步認識這個人,於是會掌握更多的信息,並將這些新得到的信息與“初步印象”聯繫起來,以此修正自己的“初步印象”。在這樣的思維操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調用以前形成的“初步印象”,是很繁難的一種思維操作方式。現在,我們把“初步印象”固定爲一個名字,例如“張三”,這樣每一次思維操作的時候,只需調用“張三”這兩個字的符號即可。思維調用符號比調用圖像更方便快捷,這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招生辦在招生的時候只將考生的姓名和考生的成績聯繫起來,而不會愚蠢地去把考生的成績和考生的相片聯繫起來。

1.1.6            什麼是信息空間

信息空間是將世界通訊以網絡、數據庫、信息源連接到廣大的、內聯的、參差不齊的電子交流系統的捷徑,信息空間有着將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識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潛力。然而這從某種角度上看不正是網絡空間的定義嗎?   實際上,信息空間比網絡空間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後者的全部內容再加上可能沒有被包括進網絡信息系統的內容。在民用範圍內這經常包括廣播、印刷等媒體以及一些機構,如公共圖書館等,其中還有相當部份信息內容還沒有被電子化。在軍事範圍內,信息空間還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訊、諜報、監視、偵察系統——這些戰場之外、但與戰爭相關的軍事信息環境(Aquilla,1999)。   

像網絡空間一樣,信息空間正作爲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礎和環境在顯現出來,傳統的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在這裏已不能說明問題。該術語因其聚焦於信息環境廣義地定義,而不是僅考慮基於計算機技術和設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同時又因其是人物空間的中介,即信息空間是基於信息的一個明確的領域,但又與我們同時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關,因此而受到人們的青睞。   

法國哲學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間這一概念:信息空間,信息所處的領域,將會將其強加於地理空間。我們將會生活在一個縮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能力將把我們的世界擠壓到所剩無幾。事實上,已經出現了速度污染,使我們的世界減小到零。在最近的將來,人們將會感到被圈在一個小環境內,他們會覺得被快速傳播的信息的力量關在這個已到忍受到極限的世界上。如果讓我來提供一個結論性的想法,那麼內聯互動對真實世界就像放射性對大氣層一樣(Der Derian,1996)。

1.1.7            軟件語言對鏡像描述

物質的鏡像是物質的屬性,意識的鏡像是語言符號。

由於軟件語言也是一種語言符號,所以它和意識的鏡像在符號性上是相同的,我們只需將意識鏡像的語言符號轉成軟件語言符號即能實現意識鏡像在信息空間的投射。

物質的客觀存在可以通過屬性的描述來表徵,來說明物質在客觀存在。這些屬性經抽象後也可以通過語言符號表述,所以軟件語言也能實現物質鏡像在信息空間的投射。

物質的鏡像描述和意識的境像描述都是通過軟件語言描述,但是在信息空間中它們也是存在於各自獨立空間中,意識的鏡像空間是可以指向物質的鏡像空間,但它是兩個不同的事物。而且這種指向不是直接的指向,而是通過物質的鏡像空間的變化來反映這種指向關係的存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