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16年房價的思考

在近三十年的中國歷史上,有沒有發生過由信貸泡沫導致的房地產崩潰呢? 事實上有很多。 比如1990年代初的海南、北海、惠州,以海口爲例,1993年的房價已經去到7500元,十年之後的2002年,反而跌到只剩下2100元。 比如這幾年的鄂爾多斯、東北、溫州、海南,降幅也很明顯,很多地方房價腰斬,你說這算不算房地產泡沫破滅?實誠的說,當然算的。 然而奇怪的是,他們的危機並沒有蔓延開來,升級到全國。就像企業債、地方債問題,經常聽說,然而都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爲什麼? 這是由我們國家複雜的產業生態差異所決定的。  先說1990年代的海南,泡沫是怎麼出現的。 海南的泡沫,起自1988年獨立建省,並設置中國的第五個經濟特區。早些年經濟特區政策對深圳、珠海、廈門等城市的推動作用,讓投資者們產生了強烈的樂觀預期。海南的面積、人口、自然條件都要比前面的幾個特區有優勢,那麼未來的發展自然是不可限量的。 在這種樂觀預期下,信貸泡沫開始形成,然而,投資者們忽略了一點:四個經濟特區中,只有深圳成功了,關鍵原因就是他無縫連接金融中心香港。那個時代流入中國的外資中,超過80%都來自香港。即使是差一點的,珠海靠近澳門,廈門有臺灣,依靠東南亞華僑的汕頭就泯然衆人了。海南呢,能依靠的華僑又有多少,大概連潮汕幫都不如吧。 沒有外資流入,一切的產業發展都是無根之木,政策力度再大,也沒有什麼卵用。於是所有的投資預期,都只剩下預期,投資就變成了投機,變得脆弱不堪。海南泡沫的破裂,表面原因看是朱總理的宏觀調控,信貸收縮帶來的,但那不過是導火索而已。 根源還是產業的發展不達標,如果經濟發展良好,沒有人會去刺他,怎麼扎也扎不破,深圳的房價都從幾百漲到幾萬了,怎麼也沒見被刺破呢?  這就像股票投資,熱門的公司總是市盈率很高的,但是隻要業績達標,或者超出預期,這一切都不是問題。投資者一定會繼續買入,將股價推向新高。問題只在於,這家企業的成長,是否是真實的,是否是可持續的,一旦投資者產生了疑慮,必定就會用腳投票,蜂擁出逃。 房地產也是同樣的道理。只要有樂觀的預期,就一定會引發信貸泡沫,形成高租售比,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只要產業在成長,人民的收入可以支持購房,這個泡沫就不會破裂。而崩潰,一定是從產業的衰敗,或者不如預期而引起的。 比如東北,煤炭鋼鐵都賣不出去了,資源過剩,國企裁員,房價能不跌?溫州低端出口產業升級乏力,光靠賣打火機能支撐的起兩萬元的房價?海南的國家旅遊島政策很給力,可是坑爹的服務業把大衆遊客都趕到東南亞去了,高端消費在反腐大勢下又隱匿,房價也就只好變成斷線風箏了。  我在其他文章中闡述過一個觀點,中國的經濟規模很大,結構很複雜,內部差異巨大。當深圳的人均GDP已經高達兩萬美元的時候,西部的甘南地區只有不到兩千美元。有的地方以資源立足,有的依靠農業,有的以出口加工立足,有的依靠服務業,產業的不同,決定了彼此的生存環境和經濟前景截然不同。 舉例來說,前幾年油價高漲的時候,上游採礦地區的經濟就一派欣欣向榮,下游加工業和終端消費產業就叫苦連天。現在油價下跌,彼此的境遇就完全反過來了,山東的石油地煉公司業績沖天,各地的加油站也成了最搶手的投資項目。化工產品跌價了,消費端的一線城市居民同樣也成了受益者。 所以資源產區的衰落,對於沿海出口加工業地區來說,其實反而是一個利好,自然房價的漲跌,也就走向了兩極分化。  另一個我們必須糾正的誤區就是:房價的漲跌,不僅由人口流入驅動。 我們投資一個企業的股票,最重要的指標,不是看銷售收入,不是看市場份額,而是看利潤。護城河越高,核心競爭力越突出,利潤率就越高,投資者對這支股票的信心就越強烈。 體現在房地產,就是產業的高端化。 舉例來說,一線城市中,廣州與北上深的房價已經漸漸拉開了差距。社會上衆說紛紜,有人說是廣州衰落了,有人說是廣州的土地供應充沛造成的,有人說是廣州人口流入變少了。 其實都不是,廣州的人口增長仍然很快,根據官方數據,2015年北上廣深的人口增長數字分別爲18萬,負10萬,42萬,59萬,增速排在第二名;廣州的傳統產業也並沒有衰落,以GDP而論,北上廣深在2015年分別增長6.9%、6.9%、8.4%、8.9%,仍然排在第二名。即使廣州的土地供應充足,但是對中心城區而言,廣州的房價仍然與北上深拉開了很大的差距。 問題在哪裏呢? 關鍵的原因就在於金融業。在所有的產業中,金融業是最重要的,號稱百業之母,利潤可以佔到500強的一半以上,而在目前的中國,受政策的限制,只有三個金融業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 上海有主板,深圳有創業板,北京有新三板,各據一方,形成了三大私人財富管理中心。很自然的,這三個城市的產業利潤率也是最高的,並且在政策的護城河下,帶給投資者極高的信心。可以參考的標的,紐倫港三大全球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房價最高的三個地方。 近年來,北上深的金融業發展非常強勁。舉例來說,2010年,全國私募基金管理的資產只有2000億元左右,但是到2016年3月,光北京私募管理的資產就已經有1.3萬億元,另外上海有1.4萬億元,深圳有7千億元,年複合增速超過100%。三大城市壟斷了全國八成的私募資產,相比起來,私募規模排名全國第四的廣州,管理資產卻只有2千億元,完全享受不到這種財富效應。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不是廣州的產業衰落了,恰恰相反,是北上深的金融業發展太快了,使得當地的房價有了堅實的產業支撐,脫穎而出。  就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來說,一般可以劃分爲幾個檔次。 第一層級,金融業。其利潤率遠遠拋離其他行業。 第二層級,科技、商業、文化和健康產業,他們代表着產業升級的方向,仍然處於藍海階段,供不應求。 第三層級,工業製造和採礦業。舊經濟的代表。 第四層級,農業。衰敗的農村,可見一斑。 轉型期的中國,在不同地區的產業興衰沉浮中,房價產生了巨大的分化。從事舊經濟的內陸地區和農村地區,房價失去了支撐,隱隱有崩盤的危機。但在另一方面,一二線城市的新經濟卻欣欣向榮,房價又有再度暴漲的苗頭。 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境況,一個割裂的中國。舊經濟地區的下崗潮,和新經濟地區的勞動力短缺,只能被迫上機器人,形成了鮮明的對照。而他們彼此之間,唯一的聯繫,就是舊經濟退出的資金,在加速的往一二線城市的第一、第二層級產業流動,將這個地區的房價“租售比”和“市盈率”推向更高。  你說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泡沫大不大呢?當然是大的。 像北上深的房價,起步就是五六萬元,即使是月薪過萬的白領,看着也亞歷山大。 但你要明白,任何金融業發達的地區,都是兩極分化嚴重的地區,只佔金字塔頂端20%的高收入者可能就佔有了全市80%的財富,他們的投資能力非常強大,完全可以支撐的起這個城市的房價。 泡沫確實是越吹越大了,但泡沫是不一定會破的,這一切都取決於產業升級的是否順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