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只能是垃圾,無論多努力

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只能是垃圾,無論多努力

  • 有位老師經常拿計算機的操作系統類比我們的大腦,他曾說到一個很好玩的計算機術語:

縮寫是GIGO,全句是 Garbage In,Garbage Out

  • 這個術語其實說明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對於所有人來說,這也許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問題:

如何把關自己的輸入質量?

  • 正如很多人不會說話的根源在於他們根本沒學會聽一樣,很多人決策質量差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從來都沒真正學會審視自己每天的輸入質量。

  • 儘管很難接受,事實是:大多數人每天所處的信息環境極差————正如大多數人每天吃的都是垃圾食物,營養根本不及格

  • 正如我們身體需要營養,其實給大腦的應用也同樣重要,需要有方法的攝入均衡、充分的知識營養,摒棄低質的信源。

  • 一個人信息流的問題,最直接的就會反映到一個人的錢流上。

  • 父母的信息流的問題,直接就是下一代的天花板

  • 對於信息的決策根本其實就是兩個問題:

    • 第一,輸入的質量,即信息和知識的來源
    • 第二,輸入的姿勢,即我們的大腦的處理能力
  • 我們的XXX信息來源是這個領域質量最高的嗎?我究竟如何才能對XXX有更好的判斷?我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 這些都還需要反覆詢問。

信息貧富和經濟貧富是正相關的的關係

  • 在傳播學上,”數字鴻溝“是一個專門的概念,說明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變得便捷和廉價了很多,但內容消費的渠道和姿勢所造成的馬太效應依然無可避免

    • 馬太效應:指的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
  • 有數據表明,信息貧富和經濟貧富是正相關的關係,而且逐漸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質量(注意力纔是一個人最寶貴的財富)

  • 《紐約時報》一個“新貧富數字鴻溝”的調查:來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平均每天在“屏幕”上大約花費8小時7分鐘,而來自更高收入家庭的同齡人大約只花5小時42分鐘。

  • 信息爆炸的時代,大多數人的世界是不知不覺的花在了看完就記不得的娛樂遊戲上,卻忽視了互聯網對我們注意力投資的關鍵之處:

    • 我們完全可以把注意力高效投資在1%的人投資的地方:
      • 學習1%的輸入來源
      • 模仿1%的輸入姿勢
  • 你的注意力投資在哪裏,你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 它決定了你的每天時間和精力怎麼安排,你的財富如何積累

  • 財富的複利曲線,前提是來自我們注意力積累的複利曲線

  • 複利的奇蹟,相差一年 5%,幾十年下來累積是雪球般驚人的。只不過是你站在上述的拐點上,一般很難看到後面的曲線,因爲都在忙着應付眼前。

  • 以爲牛津大學的研究傳播學的教授在最新的媒體研究裏提到,全球各個國家的媒體系統雖然不同,但是階層固化似乎從來不因技術進步得到緩解,反而越發極端化。

  • 如何開始真正解決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呢?

    • 第一其實很簡單:停止輸入垃圾
  • 就像身體會逐漸恢復健康一樣,你的大腦也會逐漸恢復清醒。

  • 出現了問題,先別急着瞎忙活

  • 先洗洗腦

丟關係、丟東西、保護自己的注意力

  • 很多人說自己沒時間了

  • 作者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是你沒時間,而是你的注意力被大量浪費了

  • 注意力需要先斷舍離,你的大腦纔有時間和空間去投資其他東西。

  • 個人物品和信息爆炸的情況會對一個人產生要命的心理影響,改變我們的潛意識,最終會讓我們覺得生活已經失控

  • 兩個方面的注意力斷舍離

    • 很多生命中遇到的人其實都不重要
    • 很多身邊的東西和信息都可以丟掉
  • 先說東西:

    • 大多數人家裏都是爆炸的狀態,雙十一的快遞大軍還在路上。

    • 2020 年還剩不到60天,今天你就可以開始丟東西:

    • 家裏過去三年都沒碰過的東西,可以直接扔了或者送人。

    • 你會突然發現家裏的空間直接能大至少 30%,回家以後人也舒服很多。

    • 大多數人手機和電腦也是爆炸的狀態,還在不斷買書、買課,“特別忙”,打開王者榮耀的時候,倒是覺得自己有時間打個兩把。

    • 互聯網上本身信息爆炸,但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噪音大於優質信息,往往是自己造成的

    • 過去三年你沒碰過的資料,過去三個月沒碰過的app,可以先刪掉或者找個雲盤都存起來,別再指望“我可能馬上要看”。

    • 今天開始,至少把自己所謂放鬆的時間固定在一定時間以內(可以用來做飯吃飯交流閒談看劇等);把能關的 APP push 儘量都關上,把多數羣聊都靜音,避免注意力被不斷打擾。

    • 儘量提高自己娛樂的質量,儘量把娛樂和另外一件事情並行。比如看美劇的時候可以做飯,順便吃完,可以在坐地鐵的時候集中處理微信留言,平時儘量少被微信上的對話打擾。

    • 世界立馬清靜了。

  • 再來說可以丟掉的人:

    • 很多

    • 生命中的很多人你其實早就可以不必再聯繫了,特別是曾給你帶來不好體驗的人

    • 鑑於每個人的情況不太一樣,我這裏給一個通用一些的定義:

      • 溝通成本大的人
    • 和溝通成本大的人溝通就是浪費生命。爲了保命,沒法聊的人就不用聊,不論什麼關係。

    • 在你最低谷的時候選擇欺負你或者離開你的人,更是可以丟了。

    • 微妙的是,這類人往往是牆頭草,往往還會回來找你。你可以笑笑刪了。

    • 你活一生,其實不欠任何人的。如果能想明白這一點,突然會發現多出大把時間

    • 很多微信用不着恢復,很多聚會用不着去,很多人用不着留在聯繫人裏

    • 不想回答的問題就不要回答,不想笑的時候就不用笑

    • 其實就是一個投入產出比的問題

      • 你是投入更痛苦,還是失去更痛苦?
      • 如果暫時想不通,可以先留着。時間會告訴你。
    • 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價值觀思考過程:你終於開始考慮,什麼對於你而言是最重要的?你究竟想過什麼樣的生活?

    • 對於不忍直面真正問題的老好人來說,真相是這樣的:

    所有的老好人都是在用討好別人的小恩小惠在掩蓋真正的問題

    • 類似的,《Rick and Morty》裏面有個經典臺詞:

    Being nice is something stupid people do to hedge their bets

    • 時間長了,老好人性格還會給對方帶來”受害者心態“
    • 結果就是你付出一大堆,對方越來越變得只會索取,一有問題就質問“你怎麼能這麼對我”,結果雙方都覺得很受傷。
    • 那你會問了,什麼是大恩大惠呢?
    • 大恩大惠是打你一巴掌,幫你認清這個世界的殘酷真相,拉着你的手一起去成爲更好的人,不讓你偷懶。
    • 其實,離開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物品,你都可以活下來,活得不錯。
    • 先花點時間,把你心中的障礙一點點清理掉
    • 把時間留給真正重要的人和事情,把注意力都轉移到他們身上
    • 你會發現幸福感和掌控感都慢慢來了
    • 不破不立,先拆掉才能重建

科學理解和觀察自身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 開頭提出的要反覆問自己的問題:

    我的XXX信息來源是這個領域質量最高的嗎?我究竟如何才能對XXX有更好的判斷?我每天的時間都花在哪兒了?

  • 帶着這三個問題,給大家距離注意力輸入三個原則,先看到更大的世界,同時在其中看到自己:

第一,保持對世界的關注

  • 選擇長期輸出、可信、名譽有保障的媒體和研究機構作爲自己的信源,並通過中英文對比閱讀同一個事件,保持對與世界的政治和經濟趨勢的敏感,這樣才能避免出現自己做盲目拼體力的事情
  • 我之前提過未來學家雷蒙德·庫茨魏爾說的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來幫助大家理解人類的加速發展。
  • 他認爲整個 20 世紀 100 年的進步,按照 2000 年的速度只要 20 年就能達成 —— 2000 年的發展速度是 20 世紀平均發展速度的 5 倍。2014 年開始,只要花 7 年(2021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
  • 如果庫茲威爾等人的想法是正確的,那2030年的世界可能就能把我們嚇一大跳,2050 年的世界會變得面目全非。
  • 今天的世界,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正在急劇改變我們的生活。你不得不承認,許多事情已經複雜到完全超出你的理解能力
  • 我們中的大多數,都活在自己熟知的領域之內,以爲我們熟悉的就是整個世界。可那只不過是世界的一小塊碎片。
  • 這個世界不單在不斷挑戰你對資訊的處理能力,不單挑戰你對趨勢的領域能力,更挑戰你的心智模型————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方式
  • 因此,我們更不能閉着眼奔跑

第二,保持對自己感興趣領域的關注

  • 真的是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無論是不是跟自己現在的職業有關,就直接去找這個領域的1%的人,關注他們的動向,作品和選擇。全球的中英文你都要找,千方百計去做注意力接近。
  • 注意力解決,不是指一定要加個微信見個面,核心是積極輸入他們的輸入,積極思考他們的思考。李嘉誠和巴菲特都喜歡每天早上讀報,你早起吃飯的時候也讀一讀不也挺好?
  • 很多人經常抱怨社會不公階層固化,但是在注意力投資這件事上,你只要想做都是很划算的,不需要任何人批准。
  • 千萬別覺得“離我太遠了”,世界已經很平。

保持對自身的關注,這點可能是最重要的

  • 我們直接輸入李嘉誠和巴菲特每天在讀的內容,也不會變成李嘉誠和巴菲特。
  • 這就是爲什麼注意力投資很難,因爲注意力本身是需要匹配的,而每個人的時代背景不可複製,自身情況千差萬別。
  • 傳播學上強調內容和受衆渠道匹配,才能讓內容流動起來,否則內容不會產生任何價值
  • 任何一個標準、觀點、信息、證據,放在一個人身上可能非常有用,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輸入了垃圾。
  • 就像一個人明明可能是腦袋有問題,卻一直在找一個運動康復專家在練肌肉
  • 要是單純得到知識就能產生作用,人類歷史上一波要又一波鬱金香熱、龐氏騙局就不會有人趨之若鶩,全球各個國家人民在這一點上相當趨同。
  • 連牛頓老師自己在南海公司騙局中都損失了 90% 的儲蓄。
  • 牛頓不聰明不會使用信息嗎?爲什麼也做出了垃圾決策?

因爲我們都是人,都會在人性面前栽跟頭。

  • 如果我們不能更深入瞭解自己,一切努力都建立幻覺的基礎上
  • 更可怕的是,因爲互聯網已經把所有人都聯上了網,因爲我們的科技已經極其發達、懂人性並且還在保持智能學習,我們往往很難逃避科技和商業所營造的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
  • 這個現實中我們每一個人都一直盯着屏幕,就像睡着了一樣,娛樂致死
  • 這裏需要提到一個信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的概念,由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奧巴馬總統的法律顧問凱斯·桑斯坦提出,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的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向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
  • 互聯網越發達,傳播體系反而越個人化,導致我們的信息封閉,我們輸入什麼,就讓我們成爲什麼樣的人
  • 如果要突破信息繭房,除了以上說的三大基本原則,建議要開始學習行爲金融學:
  • 一定一定要開始,越早開始越好,幫助大腦清醒
  • 幫助我們發現自己,因爲科學理解和觀察自身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
  • 別跟着暢銷書,別跟着雞湯,別湊熱鬧,還是跟着科學比較靠譜。
  • 行爲金融學近年屢屢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爲解釋了金融市場人類行爲的非理性,是金融學、心理學、行爲學、社會學等相交叉的學科,特別適合我們理解自身根本問題。
  • 認識到我們的非理性,才能更好的作出決策。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爲和決策的隱形力量
  • 理解自身,才能做出有關健康、財富與幸福的最佳決策,纔是你做出人惡化注意力投資的前提
  • 這樣,你就可能跳出科技和媒體所營造的虛擬現實的桎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