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讀感

讀因

爲什麼讀這本書呢?

廣義上來說,是看了榜單前列的書籍推薦,沒錯,就是那種 “2019最暢銷的書” 那種榜單。

然後,看到簡介:

  •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但卻容易陷入能力陷阱,在其他方面無法突破。每個人都要特別警惕這種能力陷阱,避免把大量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如果你想要的獲得更多更好的發展,就要從日常瑣事中解脫出來,轉變到進行更多策略性思考、在日常工作外建立人際關係網絡、提升影響力等能夠給你持續帶來價值的工作上,這樣你才能在各領域獲得更好的發展。 (《能力陷阱》——埃米尼亞·伊貝拉)

以前得到的都是那種:做自己擅長的事,揚長避短的觀念。

這本書是提倡,在某方面達到一定階段後,就可以換個方向繼續探索,而不是繼續在此鑽研,去尋求能帶來價值的工作上。

對於對傳統秉承的觀念看法提出異議的內容,我向來還是比較關注的,時代在變化,很多東西會隨着時代變遷而過時,有些會留下來;但並不代表那些是真理,不會過時,除非是那種模棱兩可的話術。

我關注這些異議的內容,關注它的針對的觀點,關注它反對的內容,關注它適用的場景;就如同看一場辯論會,不可這可不是辯論,是一個新興觀點對傳統觀點的駁擊。

但是也能通過這種特殊的辯論,更清晰的理清雙方的觀點,適用性,從而去吸收兩者的優質內容。




讀感

這本書,我整體感悟,分爲兩部分。

避免能力陷阱

爲什麼會出現能力陷阱呢?

因爲大家都喜歡做自己所擅長的事,去做擅長的事,在做的時候有把握,做完後有更大概率獲得成功,繼而得到成就感。這是一個非常圓滿的閉環鼓勵機制,像一個永動機一樣推動着去做擅長的事情。

老話說,揚長避短,不就應該就發揚自己長處,避開自己的短處嗎?這個觀點,是要我們避短克長?

我的理解是,首先,避短,不代表逃避,也有克服的含義,可以理解成直面自己的短處,去克服它;其次,在一個方向展現能力後,要換方向,換的那個方向不一定是“短”,也可能更“長”。

其實,歸根結底,是因爲時代的發展,對專才的重視度下降。

就如同書中的例子:

  • 儘管和之前相比,傑夫沒有什麼失誤,但是他的老闆現在希望能看到傑夫有更強的領導能力,而傑夫的表現並沒有很出色,所以老闆不確定他是否有能力擔任更高的職位。 (《能力陷阱》)

因爲傑夫在專業領域達到了一定成就,老闆認可,於是提拔他;但是到下一個階段,所看重的能力不僅僅是之前關注的部分,可能更關注領導力,但是傑夫可能沒有意會到,依然注重原來的方向,甚至更加重視。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生活中卻常常出現。

很多開發者,因爲業務能力出衆,受到提拔,提高職級;但是,在受到提拔後,回報的方式只有更努力的去工作。但是,在職級變更後,所負責的內容,依舊是原來那些嗎?每個職級對應的職責是不一樣的,一般的項目組,會寫明不同職級所對應的期望及工作內容,及下一個職級的期望及內容。

那麼,爲什麼,很多開發者會選擇更努力工作來回報呢?當然是因爲——擅長。職級提升了,工作職責中需要統籌規劃功能等,這多麻煩啊,還要去溝通,去爭論,不如全給我,我自己一個人都做了,更能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在擅長的事情上更加精進,對於其他方面視若無睹。

但是,對於領導層看到這個情況,交給4個人,兩個周的內容;最後是1個人3個周解決;的確這個人能力有目共睹,但是時間上延期了1個周,另外3個人的3個周工時白費。這是期望看到的結果嗎?

所以,我認爲的能力陷阱產生的原因是:隨着時代的發展,相較以往大工廠的戰鬥模式,小團隊攻堅成爲主流;因此專才的重要性降低,領導層更加重視下屬多方面能力的均值;但是,大部分人更喜歡在自己所擅長的方向上拓展進步。

那,怎麼解決呢?

想法 + 過程 + 你本人 = 成功的轉變



先行動,後思考

以前一直灌輸的思想是 三思而後行,但是面對的環境不同,採取不同的策略。

這裏主要指的是要做出一個轉變,面對未知的一個策略,就如同那句話:弄清楚想要成爲什麼樣的人是改變中最後一件要做的事情,而不是第一件。

這個也配合着書中提倡的策略:想成爲什麼樣的人,先按照那個樣子去做。然後,通過做的過程才能發現種種選擇與挑戰,進而反思整理,總結經驗,按照自己的既定目標去選擇。

如果我們不先邁出這一步,而是一直用以前的經驗去想未知的探索,很難得到有用的信息。

多實踐,多探索,多反思,總結經驗,不斷進步。

在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東西,最明顯的就如同升職加薪。

在我之前的《聊聊自己》這篇文章中所說的,先做到自己期許的樣子,先邁出這一步,而不是等到公司給你晉升再去做,給公司一個晉升你的理由。

如同那段話:

  • 優秀的人都是爲自己打工,和公司一起成長,相互借力,才能找到自己的價值。無論公司怎麼發展,個人能力最終是沉澱到了自己的身上,這遠比你浪費時間和摸魚更好。 (賣桃者說 - 人生一大誤區:做到80%就已經不錯了)



片段

  • 我們很樂於去做那些我們擅長的事,於是就會一直去做,最終就使得我們會一直擅長那些事。做得越多,就越擅長,越擅長就越願意去做。這樣的一個循環能讓我們在這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而它就像是毒品一樣,我們被它深深吸引,因此我們的快樂和自信都來源於它。它還會讓我們產生誤區,讓我們相信我們擅長的事就是最有價值的且重要的事,所以值得我們花時間去做。 (能力陷阱)

  • “像水一樣”,是指不要僅僅侷限在一個形象裏,要能適應新的環境,在新的環境裏塑造一個新的自我形象(例如,把水倒進杯子裏,它就是杯子的形狀;把水倒進瓶子裏,它就是瓶子的形狀)。 (爲什麼人要像水一樣)

  • 弄清楚你想要的成爲什麼樣的領導者是改變中最後一件需要做的事,而不是第一件。 ( 照食譜做菜並不能讓你成爲一個好廚師)

  • “向前展望時你不能把點點滴滴的經歷聯繫在一起,只有在向後回顧時才能發現它們之間的聯繫。” (過去的經歷有用嗎)

  • 以下是我所摘錄的他所得到的幾點發現:· 沒有什麼是原創的 · 你只可能做的與你身邊的事(或人)一樣好 · 不要等到你完全認識了自己纔開始做事 · 模仿你的榜樣 (擴展你的自我概念)

  • 你應該從哪兒開始做起呢?本書的核心觀點是,成爲一名優秀領導者的唯一辦法就是要先表現的像一個領導者。行動,即改變你的做事方法,重建並利用你的人際關係網絡以及改變展現自己的方式,能夠提升你的外在表現力,刷新你對領導力的理解,還能改變促使你繼續前進的動力。 (總結行動起來!)

  • 從發現轉變時機到轉變能爲你帶來越來越多的好處之間是一個持續增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並不是你想象中那樣徑直地發展。所有的邏輯理論都告訴我們,轉變過程很少會出現你所期望的持續向前進步,甚至可能不顯露出有所進步,總是在不斷地向前又後退,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在這條路上學到了足夠多的東西,前進的勢頭就會一直保持下去。 (過程和結果,哪個重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