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播、多播、廣播、組播、泛播概念區分

單播、多播、廣播、組播、泛播概念區分

假設X代表所有的機器,Y代表X中的一部分機器,Z代表一組機器,1代表一臺機器,那麼
1:1 那就是單播;
1:Y 那就是多播;
1:X 那就是廣播;
1:Z 那就是組播;
Y=X時,多播就是廣播;Y=Z多播就是組播;
泛播也叫任意播,是指某組中任意發送方對應拓樸結構中幾個最接近的接收方之間的通信。
而組播是指單個發送方對應一組選定接收方的一種通信。
一、什麼是組播
1、組播的特點
1)什麼是組播?
組播是一種數據包傳輸方式,當有多臺主機同時成爲一個數據包的接受者時,出於對帶寬和CPU負擔的考慮,組播成爲了一種最佳選擇。
2)組播如何進行工作?
組播通過把224.0.0.0-239.255.255.255的D類地址作爲目的地址,有一臺源主機發出目的地址是以上範圍組播地址的報文,在網絡中,如果有其他主機對於這個組的報文有興趣的,可以申請加入這個組,並可以接受這個組,而其他不是這個組的成員是無法接受到這個組的報文的。
3)組播和單播的區別?
爲了讓網絡中的多個主機可以同時接受到相同的報文,如果採用單播的方式,那麼源主機必須不停的產生多個相同的報文來進行發送,對於一些對時延很敏感的數據,在源主機要產生多個相同的數據報文後,在產生第二個數據報文,這通常是無法容忍的。而且對於一臺主機來說,同時不停的產生一個報文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負擔。如果採用組播的方式,源主機可以只需要發送一個報文就可以到達每個需要接受的主機上,這中間還要取決於路由器對組員和組關係的維護和選擇。
4)組播和廣播的區別?
如同上個例子,當有多臺主機想要接收相同的報文,廣播採用的方式是把報文傳送到局域網內每個主機上,不管這個主機是否對報文感興趣。這樣做就會造成了帶寬的浪費和主機的資源浪費。而組播有一套對組員和組之間關係維護的機制,可以明確的知道在某個子網中,是否有主機對這類組播報文感興趣,如果沒有就不會把報文進行轉發,並會通知上游路由器不要再轉發這類報文到下游路由器上。
2、組播的缺點:
1) 與單播協議相比沒有糾錯機制,發生丟包錯包後難以彌補,但可以通過一定的容錯機制和QOS加以彌補。
2) 現行網絡雖然都支持組播的傳輸,但在客戶認證、QOS等方面還需要完善,這些缺點在理論上都有成熟的解決方案,只是需要逐步推廣應用到現存網絡當中。
二、單播:
1、單播的定義
主機之間“一對一”的通訊模式,網絡中的交換機和路由器對數據只進行轉發不進行復制。如果10個客戶機需要相同的數據,則服務器需要逐一傳送,重複10次相同的工作。但由於其能夠針對每個客戶的及時響應,所以現在的網頁瀏覽全部都是採用IP單播協議。網絡中的路由器和交換機根據其目標地址選擇傳輸路徑,將 IP單播數據傳送到其指定的目的地。
2、單播的優點:
1)服務器及時響應客戶機的請求
2)服務器針對每個客戶不通的請求發送不通的數據,容易實現個性化服務。
3、單播的缺點:
1)服務器針對每個客戶機發送數據流,服務器流量=客戶機數量×客戶機流量;在客戶數量大、每個客戶機流量大的流媒體應用中服務器不堪重負。
2)現有的網絡帶寬是金字塔結構,城際省際主幹帶寬僅僅相當於其所有用戶帶寬之和的5%。如果全部使用單播協議,將造成網絡主幹不堪重負。現在的P2P應用就已經使主幹經常阻塞,只要有5%的客戶在全速使用網絡,其他人就不要玩了。而將主幹擴展20倍幾乎是不可能。
三、廣播
1、廣播的定義
主機之間“一對所有”的通訊模式,網絡對其中每一臺主機發出的信號都進行無條件複製並轉發,所有主機都可以接收到所有信息(不管你是否需要),由於其不用路徑選擇,所以其網絡成本可以很低廉。有線電視網就是典型的廣播型網絡,我們的電視機實際上是接受到所有頻道的信號,但只將一個頻道的信號還原成畫面。在數據網絡中也允許廣播的存在,但其被限制在二層交換機的局域網範圍內,禁止廣播數據穿過路由器,防止廣播數據影響大面積的主機。
2、廣播的優點:
1)網絡設備簡單,維護簡單,佈網成本低廉
2)由於服務器不用向每個客戶機單獨發送數據,所以服務器流量負載極低。
3、廣播的缺點:
1)無法針對每個客戶的要求和時間及時提供個性化服務。
2)網絡允許服務器提供數據的帶寬有限,客戶端的最大帶寬=服務總帶寬。例如有線電視的客戶端的線路支持100個頻道(如果採用數字壓縮技術,理論上可以提供 500個頻道),即使服務商有更大的財力配置更多的發送設備、改成光纖主幹,也無法超過此極限。也就是說無法向衆多客戶提供更多樣化、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3) 廣播禁止在Internet寬帶網上傳輸。
四、多播
1、多播的定義
“多播”可以理解爲一個人向多個人(但不是在場的所有人)說話,這樣能夠提高通話的效率。如果你要通知特定的某些人同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想讓其他人知道,使用電話一個一個地通知就非常麻煩,而使用日常生活的大喇叭進行廣播通知,就達不到只通知個別人的目的了,此時使用“多播” 來實現就會非常方便快捷,但是現實生活中多播設備非常少。多播包括組播和廣播,組播是多播的一種表現形式。
2、多播的特點
廣播和多播僅應用於UDP,它們對需將報文同時傳往多個接收者的應用來說十分重要。TCP是一個面向連接的協議,它意味着分別運行於兩主機(由IP地址確定)內的兩進程(由端口號確定)間存在一條連接。
考慮包含多個主機的共享信道網絡如以太網。每個以太網幀包含源主機和目的主機的以太網地址(48 bit)。通常每個以太網幀僅發往單個目的主機,目的地址指明單個接收接口,因而稱爲單播(unicast)。在這種方式下,任意兩個主機的通信不會干擾網內其他主機(可能引起爭奪共享信道的情況除外)。然而,有時一個主機要向網上的所有其他主機發送幀,這就是廣播。通過ARP和RARP可以看到這一過程。多播(multicast) 處於單播和廣播之間:幀僅傳送給屬於多播組的多個主機。
五、泛洪
1、泛洪的定義
在CISCO設備上有個概念叫泛洪。如果有學設備的,我這裏順便對比講下,比如現在有個信息包進來,從我們交換機某個端口進來,他要尋質如果事先沒有地址那麼他就會給每個端口發信息,包括自己,來求證是否是對方。所以交換機不能屏蔽廣播而路由器可以,因爲他有記憶功能,可以形成路由表。而設備上的泛洪呢他的意思是給所有端口發除了自己,大家對記下這兩個概念.而我們IP地址上的廣播地址的概念:IP地址是由2進制組成,當全爲一時,表示廣播地址。廣播地址主機都爲1.主機全爲0的話是網段表示一個網。
2、網絡泛洪
從定義上說,攻擊者對網絡資源發送過量數據時就發生了洪水攻擊,這個網絡資源可以是router,switch,host,application等。常見的洪水攻擊包含MAC泛洪,網絡泛洪,TCP SYN泛洪和應用程序泛洪。接下來簡單的分別解釋一下以上這些:
1)MAC泛洪發生在OSI第二層,攻擊者進入LAN內,將假冒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將數據幀發送到以太網上導致交換機的內容可尋址存儲器(CAM)滿掉,然後交換機失去轉發功能,導致攻擊者可以像在共享式以太網上對某些幀進行嗅探,這種攻擊可以通過端口安全技術方式,比如端口和MAC地址綁定。
2)網絡泛洪包括Smurf和DDos:
smurf發生在OSI第三層,就是假冒ICMP廣播ping,如果路由器沒有關閉定向廣播,那攻擊者就可以在某個網絡內對其它網絡發送定向廣播 ping,那個網絡中的主機越是多,造成的結果越是嚴重,因爲每個主機默認都會響應這個ping,導致鏈路流量過大而拒絕服務,所以屬於增幅泛洪攻擊,當然也可以對本網絡發送廣播ping。
3)DDos發生在OSI第三、四層,攻擊侵入許多因特網上的系統,將DDos控制軟件安裝進去,然後這些系統再去感染其它系統,通過這些代理,攻擊者將攻擊指令發送給DDos控制軟件,然後這個系統就去控制下面的代理系統去對某個IP地址發送大量假冒的網絡流量,然後受攻擊者的網絡將被這些假的流量所佔據就無法爲他們的正常用戶提供服務了。
4)TCP SYN泛洪發生在OSI第四層,這種方式利用TCP協議的特性,就是三次握手。攻擊者發送TCP SYN,SYN是TCP三次握手中的第一個數據包,而當服務器返回ACK後,改攻擊者就不對之進行再確認,那這個TCP連接就處於掛起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半連接狀態,服務器收不到再確認的話,還會重複發送ACK給攻擊者。這樣更加會浪費服務器的資源。攻擊者就對服務器發送非常大量的這種TCP連接,由於每一個都沒法完成三次握手,所以在服務器上,這些TCP連接會因爲掛起狀態而消耗CPU和內存,最後服務器可能死機,就無法爲正常用戶提供服務了。
5)最後應用程序泛洪發生在OSI第七層,目的是消耗應用程序或系統資源,比較常見的應用程序泛洪是什麼呢?沒錯,就是垃圾郵件,但一般無法產生嚴重的結果。其它類型的應用程序泛洪可能是在服務器上持續運行高CPU消耗的程序或者用持續不斷的認證請求對服務器進行泛洪攻擊,意思就是當TCP連接完成後,在服務器提示輸入密碼的時候停止響應。
衝突域(物理分段):連接在同一導線上的所有工作站的集合,或者說是同一物理網段上所有節點的集合或以太網上競爭同一帶寬的節點集合。也就是說,用Hub或者Repeater連接的所有節點可以被認爲是在同一個衝突域內,它不會劃分衝突域。由於廣播域被認爲是OSI中的第二層概念,所以象 Hub,交換機等第一,第二層設備連接的節點被認爲都是在同一個廣播域。
衝突域(Collision Domain):一組與同一條物理介質相連的設備,其中任何兩臺設備同時訪問該介質都將導致衝突,衝突域中同一時間內只有一臺機器能夠發送數據。
廣播域(Broadcast Domain):網絡中一組相互接收廣播消息的設備。
第一層設備如集線器,與之連接的所有設備都屬於同一個衝突域和同一個廣播域;
第二層設備如交換機和網橋,將網絡劃分成多個網段,每個網段是一個獨立的衝突域,但是相連的所有設備是一個廣播域,交換機的每個端口就是一個衝突域;
第三層設備如路由器,將網絡劃分爲多個衝突域和廣播域。
以太網使用載波偵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Carrier Sense Multi-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技術以減少衝突的發生。
即,二層廣播幀覆蓋的範圍就是廣播域;二層單播幀覆蓋的範圍就是衝突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