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

        我們害怕死亡,因爲死亡會剝奪很多美好的事物,但如果讓你獲得永生,你也會覺得無聊,不是嗎?生命的有限,才使得生命如此珍貴,才使得大家需要對生活認真。對於死亡,我們需要深入分析瞭解認識,因爲在我的人生體系裏面,人生=生前+死後。當我們把這兩個階段都考慮好了,那麼我做的決定,對於我作爲一個人來說,就會相對的更加正確。因爲,我們沒法做到絕對的正確,但我們可以直面難題、深入分析、努力爭取做到相對而言更正確。這也是因爲人生是有限的,我們可以在小事上重頭來過,但我們沒法在大的人生目標上重頭來過。

        首先,你要相信你真的會死去。托爾斯泰《伊萬·伊里奇之死》中,伊里奇對死亡的看法是相當典型的。他一生中一直把死亡掛在嘴邊,但當他最後病倒,開始真正面對死亡,抱着殘弱不堪的軀體等待死神降臨時,即將奔赴黃泉的事實卻使他大爲震驚。表面上他是相信自己會死的,但在某種更深的層面上,他從未真正相信過。假如你真的相信,從根本上、在潛意識裏,那你會與之前有一種完全不一樣的人生追求。我們看看從死裏逃生者的改變:“我要改變我的人生,我要減少工作時間多陪陪家人,對我愛的人說我愛他們,做一些真正重要的事,少花些時間去擔憂如何超過別人,如何賺錢等等。”從他們的行爲模式的改變,能感受到他們對死亡是如此真切。當我們像他們一樣真正意識到自己會死時,我們也會調整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再把時間和精力都花在攀比、炫耀上,而是把時間用來與愛人一起做有意義的事。

        其次,你爲什麼會對死亡有恐懼感?如果你理性來分析,發現問題不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首先我們要分清楚兩種痛苦,一種是事情本身帶來的痛苦,一種是擔心事情而產生的痛苦。具體一點就是,一種是死亡本身的痛苦,一種是擔心死亡帶來的痛苦,癌症晚期痛死這叫死亡本身的痛苦,這個概率你可以計算一下“得癌症的概率x癌症死亡的概率”,其實這個概率非常之低。我們很多時候對死亡的恐懼,其實是因爲擔心死亡所帶來的痛苦。我們害怕死亡,因爲死亡會剝奪很多美好的事物。我們不應該對生命中註定的死亡感到恐懼,而應該感激我們能夠擁有生命。

        最後,我們該怎樣讓生命更加美好?有3種做法,第一種是儘可能的延長生命的長度,我的意思不是說你要活500歲,而是說你能活60歲,就別作死只活到50歲。第二種是儘可能的拓寬生命的寬度,多去體驗生活,享受生活中的不同驚喜,不同體驗,多去見識你所未知的世界。第三種是塑造生命的高度,攀登知識的高峯或者做出偉大的成就,這是最能給人以慰藉的,因爲你死了,但你所帶來的貢獻會繼續存在下去,這是對死者的最大的慰藉。當然最理想的就是這3種事情你都做得非常好,不僅相對而言其他人活的比較久(比如85歲),而且你有一顆不斷嘗試新東西的心(發現生活中的美、旅遊、看書等),而且你還有一個大的人生目標(堅持30年以上的目標,都是非常偉大的,而且一般都成就非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