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無目的的工作狀態

         很多人是這樣一種狀態,漫無目的的工作。早上起來洗漱完就去上班了,工作內容基本上是接需求→開發功能→測試→上線,經常晚上加班到9點,回到家10左右,洗洗也該睡了,或者玩會電腦,聽會歌。看起來過得挺充實的,週末再吃飯聚聚,或者出去走走散散心。這就是我所謂的漫無目的的工作狀態。看起來,每一天都過得比較充實,但一週下來,你回想上週的進步會發現除了有點工作經驗上的積累外,沒有其他的進步了。

        相對應的一種工作狀態是有目的的工作狀態。在年初,給自己這一年定幾個稍微大的要求,比如學習Python語言、學習Hadoop,看50本書(一週一本)。如果你有這個稍微大一點的要求,會讓你晚上回去之後再主動學習一點額外的知識,日積月累,一年下來,我覺得上面三個要求還是可以達到的。

        對比兩種工作狀態,根本的差距發生在工作之外的那幾個小時,工作時間內可能做的事情是一樣的。兩種完全不一樣的結局,就看你對自己有沒有要求,是漫無目的的過一年,還是有追求的過一年。

        擺在我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把公司的數據做起來,讓大家都知道數據的價值。一是按時完成開發任務,其他的都不太關心。


        我應該看重待遇(工資、獎金、職位),還是關心自身的能力?

        我也非常關心工資待遇、也很關心績效獎金,每次拿到微博的工資和獎金,我都非常沮喪。我也經常想,爲什麼我的工資、獎金、職位還不提高,好睏苦好煩躁呀。當我冷靜下來、理性的思考我怎麼才能提高這些的時候,發現根本原因是我的能力不夠。就算公司給我很高的工資、很高的獎金、很高的職位,我不能爲公司做出相應的價值,那我感覺到的反而是危險。能力到位了,我才能爲公司、爲社會創造更多的價值,這樣公司和社會纔會回報相應的待遇,沒有能力光想着回報,那不但不現實,而且是一種陷阱。因爲回報是結果,能力是基礎,創造出價值是過程,重點關注回報就很容易深陷其中,而不知道自己最應該做的是提高能力,創造更多的價值。以前我跟我們的技術總監說好羨慕你哦,技術總監,他說職位不重要,重要的是看你做的是什麼,這個道理我現在才真正明白。如果我能力夠,我做的事情和CIO的事情可以一樣,但是我能力不夠,所以我做的是最底層的數據統計程序開發工作,只要你能力夠,沒有誰會阻止你爲公司多做貢獻(問題就在於,你的能力存在疑問)。所以,我們應該關心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擔心自己的待遇。

       實際中的表現:1、每天心裏想的是怎麼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每天關心我的工資漲不漲、我的獎金有沒有提高、我的職位有沒有發展潛力。2、每天反思的是我今天有哪些能力方面的進步,我爲公司做了哪些有價值的事情,而不是我今天做的事情是否符合我的工資待遇,公司給我多少錢我就做多少事。3、每天心裏想的是我怎麼做事更有效率,我怎麼規劃我的工作和學習時間使得做事更高效,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綜合能力,主動思考我怎麼做得更多,而不是今天的任務完成了,等待領導分配下一次任務。

        我現在每天早上醒來想得最多的是,我怎麼提高我的能力,我需要提高哪些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