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葉語錄總結提煉

1.批判性思維   

        我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一般都是電視,網絡,專家,報紙,親戚之間來獲得的。但是他們說的可信度是怎麼樣的是有待考察的?

做人要多理性一點。知道在什麼時候問問題?知道怎麼樣問問題才能確定相信什麼?知道在什麼情況下相信什麼話語,知道提出批判性問題是維權必需能力。

        千萬不要做這種人:聽話時是順民,不聽話是刁民,受到傷害就容易被煽動成暴民。我們不能頭腦空空任人擺佈,我們不能依賴別人思想生存,我們不能總像憤青一樣活着,我們需要靠自己去問爲什麼。

        她說:收到正確教育的人民才能改變歷史?但是什麼叫正確的教育呢?我認爲,就是要考慮當時的客觀環境,記住客觀環境的不同(有時候一個很小的差別)都會導致你做出很不同的決定。

        人們應該主動形成自己的觀點,只有這樣纔是正確的,記住這個社會中,你現在已經處於了一個比較高的階層,可能工資不高,但是你的思想肯定是比絕大多人要高的,所以你自己做出的決定應該是肯定比很多人要優秀的,當然了,你自己也必須是要爭氣的。像每天的博客,社論,內部辯論,雜誌,書籍,演講,電視等等都在試圖去改變你,你不能被動的去接受別人的觀點,要開動腦筋,至於怎麼動腦筋?這是需要你努力看書的。

        記住,人要現實一點,你纔可以知道這個世界到底誰在說假話,誰在說真話,他們爲什麼說假話,爲什麼說真話。

所以得出了一個結論:要保持思考自主性,對世界有好奇心(多關心自己身邊的事物),別讓情感勝理智,堅持交流非對抗,要避免一廂情願。

        海綿式思維-----知其然

        只負責吸收信息,不負責取捨信息

        閱讀句子:這個句子的意思是?標註重點:這個段落的關鍵是?總結觀點:找到並理解作者意思.被動接受作者觀點及推理,但不能評價。

        淘金式思維----知其所以然。

        帶着問題主動思考,與信息提供者互動。

        提出問題:爲什麼提出這個觀點?質疑推理:推導過程合乎邏輯嗎?評估材料:這些證據可信度高嗎?

        主動發現最有意義的論點和觀念並評價。

        有什麼樣的問題值得提問呢?什麼才叫有價值呢?學習的過程,本身是一個思考的過程,但是記得,任何東西都得經過實踐的檢驗。你可以學習東西來改變你的思維方式,但是你生活的很多東西,按照書本上來,那簡直無法操作和執行,因爲你不可能讓別人按照這種方式生活,所以,記得要切合實際。

        在生活中,工作中,網絡上,你要學會知道什麼是假新聞,什麼真的有價值的東西,如果全是靠愛國主義的東西來或的共識或者一腔憤懣的東西,基本都是假的。

        我們也不能什麼都批判,應該批判有價值的東西。例如有價值:你是否同意開徵房產稅?現在買股票是合適的時機嗎?無價值:幻燈片用黃色好還是用紅色好?他爲什麼不再愛我?有些人認爲感情問題會帶入情感,不適合進行批判性思維。當然了,這也是一種觀點。像一種學習方式,思維方式,行爲方式,技能等等都是需要反覆的訓練才能掌握,而不是希望僅僅看個幻燈片就能學會的。因爲沒有什麼有價值的技能是容易掌握的,需要持續的艱苦思考和自我反省。

        什麼結論是合理的?

        瞭解論題:1.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2.理由是什麼?3.哪些詞句有歧義?

        分析邏輯:1.什麼是價值觀衝突和價值觀假設?2.什麼是描述性假設?3.推理中存在謬誤嗎?

        檢驗證據:1.這些證據的可信度多大?2.你發現干擾原因了嗎?3.統計數據是否具有欺騙性?4.哪些重要信息被遺漏了?

        抽象性的詞語最具有歧義性,而且由於場合的不同,導致很多東西都是不一樣,意義也有很大變化。在這個場合是這個意思,在別的場合就是別的意思了,要分清楚。

        還有就是可信度了?因爲現在的人很浮躁,所以可信度就成了一個重要的條件,很多人說的話都不可信。

        論題:描述性論題:這是什麼-----往往求精確。例:家庭暴力最常見誘因是什麼?2.明年初房價到底是漲還是跌?3.徵收房產稅誰是最大受益者?

        規定性論題:應該是什麼?----見解會多遠1.我們需要方舟子式打假者嗎?2.面對體制腐敗應該怎樣做?3.我們真的有必要徵收房產稅嗎?

        結論:只有找到結論我們才能進行客觀評價。

        值得批判:理性判斷。結論是由推理產生的,它起源於原因。--這是結論:房價會跌,不然中央會採取措施---這句是理由。

        不值得批判:非理性判斷。觀點僅僅是一些沒有論據支持的言論。這是觀點:放假會跌,不跌怎麼行。

        理由是什麼?----一個人有沒有頭腦要看能否提供充分的證據。

        結論不是證據,因爲他們都缺乏理由。話題(斷言)你可以相信,也可以不相信。

        確定理由前你不能對一個結論的價值作出判斷。理性思考者:用充分恰當證據來支持自己的信念(對事不對人)非理性的人:用猜疑假設污衊來證明別人的物理(對人不對事),記住在生活中,這種東西是不可能分開的,你不能做到完全理性,你只是需要做到儘量理性就可以了。

        在你準備評論別人論點、論證或論據恰當性之前,先要弄清楚有歧義的詞在上下文中具體含義。沒弄明白歧義的詞之前,先不要相信任何說法。一個詞越抽象,就越可能有歧義。民主,自由,愛國,科學發展觀,城鎮化,你幸福嗎?……等等都有歧義。

        歧義:養成你這麼說是什麼意思的習慣,不是我知道你什麼意思,堅持思考不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不同。討論嚴肅問題時,避免使用激發強烈情感反應的詞,這些詞利用情感繞過準確的含義來騙人。

        利用歧義的人最多是:廣告商和政客。

        價值觀假設:在所有的論證中都存在一些作者認同卻沒有清晰陳述的思想,在推理結構中,這些思想是隱形的重要環節,是將全部論證整合在一起的粘合劑。這些思想就是價值觀假設。

        假如不補充價值觀假設,很多推理是不完整的,甚至具有欺騙性,爲了充分理解一個論證,作爲一個批判性思考着你必須確定這些假設,這些假設的特點是:

        1.多數情況下是隱藏的或沒有清楚表達的2.作者承認的3.影響對結論的判斷4.具有潛在的欺騙性

        下面的都是正常的:1.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是多維的,你並非只有一種價值觀。2.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價值觀認同的強烈程度不同3.在不同情境中你的價值觀可能有不同的偏向。4.不同思想的人對同樣的話題往往設定了不同的價值假設。

        假設1:網友的留言評價是評價一個博客好壞的良好指標。2假設2:從博客中吸收了一些材料意味着學到很多東西+網友都稱讚秋葉的博客文章

        結論:你從秋葉博客中學到很多東西。

        14種推理謬誤:

        1.人身攻擊:不闡述原因而直接攻擊或侮辱其人。典型案例:韓2是個騙子,你怎麼能相信他的話?2.當官就沒有不貪的,你怎麼能指望他們改變?3.此人是拿錢的五毛,你怎麼支持他的觀點?

        2.滑坡推理:如果某事發生,則相關的很多事情肯定會發生。1.如果我們同意開放負面新聞報道,那麼報紙上一定都是負面新聞,進而影響社會穩定。

        3.妄求完美:如果某方法不能徹底解決某問題,就不採用此方法。典型案例:1.如果你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安全,就不能推出這種新葯。2.假如你的軟件存在bug,你就不應該推向市場。3.我們不應該允許給妓女發放避孕套,因爲這是孤立賣淫。

        4.移花接木:利用詞語的歧義,前後偷換概念誤導。典型案例:1.我們支持車船稅,因爲民意調查(對象未必是我們)一致贊成徵收車船稅。2.韓寒有代筆是確定的事了。(代筆是什麼含義?)3.我們這項收費是符合國際慣例的(國際慣例到底是什麼?)

        5.訴諸公衆:利用公衆的觀點,公衆支持就是合理的。典型案例:1.調查顯示80%羣衆支持加薪,所以我們應該全國實施普漲工資應對通貨膨脹。2.羣衆支持對貪官要判處死刑,所以貪官要判處死刑。3.小三該納入刑罰,因爲對已婚婦女的調查她們都支持立法處罰。

        6.訴諸權威:利用假權威觀點,通常是A領域權威對B領域觀點。典型案例:專家表示官員公開財產操作上不具備顯示可行性。2.專家表示白酒都含有塑化劑,適當飲用無害。3.有科學家說畝產可以過萬斤,所以我們就相信了。

        7.訴諸情感:利用調動感情的詞彙,激發情感共鳴替代理性判斷。典型案例:拿了房地產商錢的專家總是鼓吹有利他們的政策。2.每一個受過奸商傷害的人都不能饒恕這種事。3.砸光小日本的車,讓小日本經濟徹底垮掉。

        8.砍稻草人:歪曲對方的觀點,攻擊其並不存在的觀點。1.我反對做產前B超檢查,這些醫生實際上想殺死有缺陷的生命。2.上帝並不能如科學一樣解釋世界,所以你不應該信仰上帝。3.官員說我們金牌拿少了,他們要批評,金牌拿多了,他們也要批評,事實上(楊明)文章沒有說拿金牌不好。

        9.兩難困境:製造虛假的兩難困境,其實還有更多選擇。1.要麼考研,要麼考公務員,否則我們找不到好工作。2.在通貨膨脹的今天,理財的兩種最佳選擇一是股票,二是房產。3.要麼一人一票,要麼繼續專制,不會有其他選擇。

        10.亂扣帽子:拋出惡意或負面的詞彙引導你對事物的評判。典型案例:1.你媽媽爲什麼最近脾氣不好?她現在肯定更年期了。2.她爲什麼喜歡哭?她有神經病。3.這個官員爲什麼自殺?肯定的了抑鬱症。

        11.一廂情願:因爲我希望A,所以就是A。典型案例:1.今天不肯能是週四,我還沒有開始準備答辯PPT呢!2.我準備考公務員,這樣我就能過上穩定的生活了。3.我們不需要理財西方的市場,他們會因爲經濟利益而屈服的。

        12.暈輪效應:使用模糊、情緒化美德詞彙讓我們不經仔細思考就接受觀點。典型案例:1.這是一位有愛心的女士,她有決心,信心和勇氣,支持兒童事業和環境保護,爲這位女士投一票就是爲公正、愛、和平等投票。2.這是一位偉大的共產黨員,爲革命工作付出一輩子心血,他的卓越業績、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我們心中,我們有什麼理由不繼承他的遺志呢?

        13.循環論證:把論點換個說法,在論證中變結論爲理由。典型案例:1.PPT比板書好,因爲PPT以多元化方式呈現材料而具有較強的優勢。2.經濟發展會推動股票上漲,因爲在經濟發展地區,股票都在上漲。3.我愛牛人們的精闢觀點,因爲網絡牛人觀點犀利,不正值得信賴嗎?

        14.轉移話題:提出一個不相干話題轉移聽衆注意力。典型案例:1.我不明白爲什麼大家要討論日本的政治體制比我們好,看看最近20年發展就知道了,我們前進,他們衰退。2.我不是告訴你要按時回家吃飯嗎?你看你總是在責怪我!3.爲什麼現在通貨膨脹這麼嚴重?難道說物價上漲就是通貨膨脹?

        生活中很多事情,不必那麼較真,上面的東西,你可以以這個來思考,但是是否需要這樣的觀點說人呢,有時候時不需要的,我們好好的生活不是爲了輸贏,不是爲了贏得誰就怎麼怎麼樣了,如果贏了別人,你就可以好好的生活,過上更好的生活當然可以了,但是現實的生活是,我們需要好好的相處,不需要輸贏,相互幫助就行了,當別人需要的時候,說一下就行了,記得思考方式和你說出來的做出來的不一定要一樣的。你可以這樣想,但是你不可以這樣做。你永遠的目的是爲了好好生活。

        支持一個信念的證據越多,該信念就越接近真實。第一個問題:我爲什麼要相信這個觀點,你擁有證據嗎?第二個問題:你的證據可信度多大?你如何知道它是真實的?

        你必須認識到:對很多觀點來說,沒有足夠的證據完全支持或駁倒它們,我們必須判斷證據的優劣。

        8種常用證據可靠性

        斷言都需要證據,觀點的可信度取決於證據的可信度

        1.直覺當人說“常識告訴我們”或“我只知道這是真的”,他就是在用直覺作爲證據。

        問題:過度自信。對策:必須謹慎使用直覺作爲聲明的證據,批判性思考者應當弄清楚由直覺得出的聲明是否有其他類型證據的支持。典型案例:常識告訴我們,一個作者應該記得自己寫過作品的內容。

       2.個人經歷根據少數人經歷就得出關於整體的結論。雖然結論有可能是對的,但推理過程絕對是無厘頭的。

問題:往往不全面。對策:牢記個人經驗讓人記憶深刻,以致我們常常把它當做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但凡事總有例外。典型案例:如果你沒有讀過原著,你不可能在寫作中引用他們的經典語句。

        3.典型案例通過對一個或幾個特殊個體或事件進行詳細描述來支持結論,以觀察或訪談爲基礎。

問題:以偏概全。對策:警惕利用動人案例作爲證據的情況,要時刻提醒自己:這個案例是否典型?能不能找出有力的反面典型?典型案例:最近微博舉報多起貪官落網,充分說明微博是建立羣衆監督的利器。

        4.當事人證詞:商業信息、影視廣告、書籍封底經常使用他人經驗證詞企圖說服我們。

問題:也許會做僞證。對策:必須認識到這類證詞根本沒有多大幫助,除非我們瞭解證人的專業技術水平,興趣,價值觀或偏見。

典型案例:我鄭重向你推薦這種減肥藥,因爲我朋友使用一週後瘦了6斤。

        5.專家意見:權威專家對特定的問題,比多數人瞭解更多的信息源。問題:盲從或過度膨脹。對策:更謹慎對待權威觀點,問問自己我爲什麼要相信這個權威?典型案例:任志強:房價肯定還會漲!

        6.個人觀察:一種有價值的證據,是許多科學研究的基礎。

問題:偏見或觀察誤差。對策:必須警惕不要僅僅依賴一個觀察者的觀察。典型案例:在一起搶劫案中,一名目擊證人說煩人手裏拿着一把很大的手槍,其實犯人只是拿着一根木棍。

        7.科學研究:大量觀察資料爲依據、並且常常具有特殊分量的一種權威意見,其它合乎條件的人恩給你重複驗證結果。

問題:容易結論自相矛盾。對策:要認識到研究者的預期、態度、價值觀和資助單位等,會使他們的提問、研究方法以及解釋研究結果的方式存在偏差,樣本範圍的可靠性,研究結果不能證明結論,只能作爲研究結果支持結論。典型案例:大量的科學實驗表明轉基因食品對人體無害。

        8.類比:用熟悉的食物來解釋不熟悉的,假如一方面相似,則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

問題:不當類似的誤導。對策:當被比較的兩種食物之間存在於論題有關的相似之處,但沒有與論題有關的差異時,這樣的類比才是強有力的。

        這種方式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時候你是可以利用這樣的缺點和不足的,因爲不是每個人都能看的出來的,只要對你有幫助的就行。記住缺點不一定對你沒有幫助,看你在什麼樣的場合下怎麼樣利用他們。

        典型案例:假如你的手爛了,怎麼辦?對,切除。所以我們也不得不消滅搞居中淫亂這樣道德敗壞的人。

        別簡單歸因:有無替代性原因?是唯一原因還是其中一個原因?有相關性不等於有因果性!

        1.因果關係過度簡單化:根據一些不夠充分的因素來解釋某事件,過分強調某一個或某幾個因素對事件的作用。

        2.混淆原因和結果:將原因和結果混淆在一起或沒有認識到兩件事可能使相互影響的。

        3.對共同原因的忽視:沒認識到兩件事可能因爲另一個共同因素的影響而相互聯繫。

        在此之後,由此引起錯誤:僅僅因爲B在A之後就發生,就認爲B是A引起的。

        統計數據中的騙局:

        1.沒有可靠出處的,有偏見的數據。

        2.令人疑惑的平均值。加入要是平均收入較高,就應該使用算數平均數,而不是中數或者衆數這樣的平均數計算方法(中數和衆數是更符合實際感受的計算方法)

        3.永不相關的數據證明結論:用正確的數據證明錯誤的結論。

        4.選擇性遺漏一些信息來撒謊。例如:提高了30%,(是和誰比?也許其他茶品更高)犯罪率增加400%(也許絕對數量只是從1起增加到4起,而入住人口增加了10倍),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沒有告訴你大部分是人工林,改成樹林覆蓋率更好)

        5.使用相對數據來誇大可能的風險或收益。減少20%。(也許風險本來是5%,減少20%,也只是4%)明年銷售額增加500%(今年我銷售是0)

        別人故意遺漏的重要信息:1.反對的觀點2.缺失定義3.缺失價值觀解釋4.缺失論證裏提到的事實來源5.缺失事實的詳細程序6.缺失或不完整的數字,圖表,表格或數據7.文章中引證或證明8.作者說服他人相信自己可以得到好處……

        什麼樣的結論可能是最合理的?

        1.一組事實並非只能推導出一個結論,某結論往往在邊界下才成立。

        2.別做非黑即白二元式推理,尋求多種結論的可能性。

        3.認識到備選結論的存在對解放思想非常重要。

        4.不是所有的結論都一樣重要,你要驚心選擇最有可能接近真相的那個。

        5.好的結論並非完美,如果發現新的事實,你得有勇氣改變你的看法。

        永遠記住,這樣想可以的,但是這樣做可能就會有問題,因爲理論很好的東西,它的執行性並不一定是那麼的好。記住要聯繫實際情況來看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