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筆記本電腦“超越”象棋特級大師

個自主攝取信息與知識且能獨立思考的平庸腦袋和聰明絕頂但只能墨守應試套路的天才腦袋哪個更需要?

http://www.cnbeta.com/articles/104759.htm

蘋果電腦的創始人史蒂夫·喬布斯用瘋狂般偉大(Insanely Great來形容25年前的首臺可鼠標點擊圖形化界面商用蘋果Macintosh電腦。那時的電腦跟今天的電腦相比還很原始。但足以深化世人對機 器有朝一日超越人類接管地球的科幻恐懼與遐想。我想,誰都記得讓《阿凡達》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在1984年成名的《終結者》系列。機器最終能超越人類嗎?在全球化想法經濟時代,人類如何藉助機器成就更好的創意呢?

就在1985年,首臺蘋果Mac電腦推出的次年,時任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棋王卡斯帕羅夫在德國 漢堡舉行了一場人機車輪大戰。卡斯帕羅夫在五個小時內,以32-0的完美比分擊敗了所有領先電腦公司祭出的硬件和象棋軟件程序。

十二年後的1997年是人VS.機器劃時代的一年。稍微有點閱歷的讀者也許能想起 1996-1997IBM公司的深藍湛藍”——超級計算機與國際象棋棋王展開的里程碑式的人機博弈。1996年的深藍輸掉賽事卻首次贏得了 與棋王的一盤博弈。1997年,升級版的湛藍在決定勝負的第六個回合中,只用了22步棋便迫使卡斯帕羅夫投子認負——這是棋王職業生涯裏最快的失利。

當時筆者還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從事高科技研究。和很多不知內情的人們一樣,我不知道該如何體味電腦 超越象棋世界冠軍這個事實。對人工智能的未來充滿期待的同時內心也是一股凝重。

同行 們的普遍共識是,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畢竟,人海里沒有幾個比卡斯帕羅夫還聰明。人工智能輔以網絡技術、海量運算和數據庫的海量儲藏技術,電腦能像人腦 一樣思考的前景也許並不遙遠。至於卡梅隆《終結者》裏機器奴役人類的幻想,它太過好萊塢,人類還不至於弄巧成拙到這等地步。

此後,一度大肆渲染的人機大戰變得西線無戰事

又過十二年,早已退役的當年棋王於2010年初在《紐約書評》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爲《加里·卡斯帕 羅夫論象棋比喻’——大師與計算機》的長篇論述。棋王揭示了許多從深藍開始不爲人知的故事,揭示了人工智能發展水平的座標定位。

其結論既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今天一臺標準配置的筆記本電腦就可以仿效並超越當年需要一個專門機房和姚明般高的機櫃來裝載的深藍湛藍超級計算機。至於 壞消息,從我還需要端坐在電腦前一字一句地敲打這篇文章,而不是由電腦自動閱讀棋王的文章而生成這篇稿子,讀者便可以感覺到人工智能今天的發展水平。

88的國際象棋盤其實是一個體現思維與創意的強大媒介。象棋裏蘊含了天文數字般的變化。卡斯帕 羅夫指出,國際象棋的合法棋步共有1040。在棋局裏每算度八步棋,裏面蘊含的變化就已經超過銀河系裏的繁星總數。而地球上很少有任何數量達到這個級別。 在金融危機之前,全世界的財富總和大約是1014人民幣,而地球人口只有1010。棋盤上,所有可能的棋局總數達到10120,這超過了宇宙裏所有原子的 總數!

人腦與電腦如何應對如此高大龐雜的複雜性呢?可以說非常不同。在2009年出 版的一本關於象棋和人工智能的新書《象棋比喻:人工智能與人的思維》中,作者迪亞哥·拉斯津-古特曼指出象棋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實驗室,裏面棋手博弈水平 的整個進步過程和所達到的高度可以全面客觀地量化。這種量化的思路正是傳統電腦博弈國際象棋的思路。

但卡斯帕羅夫認爲這種量化思路是人工智能發展中並沒有那麼太大意思的方向。象棋在他看來應 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各種認知能力的凝聚點(Cognitive Nexus)。在這裏,藝術和科學在人腦思維裏結合並不斷通過經驗與實踐得到提高和精煉。

這種依靠認知直覺、結合創意想法、藝術感覺和精密頭腦運算的象棋,正是卡斯帕羅夫所說的藝術與科 的思路。它是人腦博弈的特色手段,也應該是人工智能試圖模擬人腦的方向。

但很多 人不知道,十二年前打敗棋王的IBM“湛藍超級計算機並沒有什麼藝術可言,甚至沒有什麼嚴格意義上的人工智能可言,而靠的是所謂的運算暴力 Computational Brute Force”——每秒算度兩億步棋和瞬間探索內含幾百萬個棋譜的數據庫。對於不知情的人們,深藍湛藍無疑神奇如魔術。但它們的神奇並沒有超出 半點傳統計算機以每秒數億次的速度來執行極其愚蠢指令的範疇。

用卡斯帕羅夫的 話講,湛藍的聰明與你桌面上可編程的電子鬧鐘的智能從本質上沒什麼兩樣。而這句話並不是用來掩蓋我輸給一臺造價一千萬美元鬧鐘的失望

據卡斯帕羅夫回憶,1997年與湛藍的六回合人機大戰中,他發現電腦有幾步極具人腦創意的棋 着,很像湛藍在棋戰過程中受到了高手干預,因爲這幾着棋很不像之前機器的下法。他懷疑IBM作弊了。

賽後,卡斯帕羅夫要求IBM提供湛藍在整個賽事過程中的日誌文件,IBM拒絕了。他要求與 重賽,IBM也同樣拒絕。用棋王的話,IBM已經賺到了知名度,並馬上解體了整個湛藍項目。

2003年卡斯帕羅夫參加了他的最後一次人機大戰,而這一次他的電腦對手的運算能力不亞於深藍湛藍,但得益於計算機行業裏的摩爾定律,這臺內含多個CPU的服務器造價已經不過一萬多美元。在上面運行兩個以色列程序員在一名象棋特級大師幫助下 寫的博弈軟件,其結果,人機各一勝一負四和。

2004年,國際象棋的人機大戰徹底 遠離了人們視野。又十二年後的今天,運行在筆記本電腦上一套只賣50美元的博弈程序已經可以擊敗絕大多數特級大師。靠的依然是運算暴力和更爲高效的棋 譜信息存儲技術。但是人工智能水平離棋王所說的結合藝術與科學,卡斯帕羅夫認爲並沒有從根本上走進一步。

不過,電腦博弈的進步對整個國際象棋界還是帶來事先預想不到的深遠影響。這給我們在全球化想法經濟 時代培養思考型人才的教育思路帶來了啓示。

儘管在世紀之交,每個人都有了一位裝在筆 記本電腦裏的象棋特級大師。但這並沒有馬上讓人們明白箇中含義。漸漸地,人們發現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年紀越來越輕。美國傳奇棋手鮑比·菲捨爾在 195815歲就獲得世界冠軍。這個冠軍的年齡記錄一直保持到1991年,但從那年開始,這個年齡記錄已經被刷新了20次!2002年,烏克蘭的謝爾 ·卡爾亞金在近乎荒謬12歲年紀已經獲得了世界冠軍。

在卡斯帕羅夫看來,卡 爾亞金遠遠比不上據稱智商比愛因斯坦還高27分的鮑比·菲捨爾。但藉助電腦,年輕選手現在可以很快地吸收消化成千上萬的象棋套路和佈局陣法。而學習國際象 棋的這個必要步驟曾經需要特級大師們數年時間的磨練。

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麥孔·格雷德 維爾將這種在才藝領域裏長期的思維打磨訓練規律稱爲一萬小時理論。很顯然,電腦+海量信息+天才能幫助年輕的尖子迅速成才。假如國際象棋領域能實 現,更多的創意思維領域呢?如建築,音樂、繪畫、數學、文學、影視、設計呢?

但這並 不是故事的全部。據卡斯帕羅夫講述,2005年一個名爲"PlayChess.Com"的網站舉辦第一次世界自由式國際象棋人機網上混合大戰。這個時 候,任何棋手+運行在筆記本電腦上的象棋軟件已經遠遠勝過最好的純機器棋手,當然也勝過純粹單一的國際象棋特級大師,哪怕他是世界冠軍。

但最終的比賽結果出人意外,冠軍得主並不是什麼特級大師,而是來自美國的兩位嫺熟操縱三臺最新款 個人電腦的業餘愛好者!

這個結果表明:低手+機器+好的信息與知識管理調度技巧的組合,遠遠勝於特級大師+機器+平庸手段的組合。

在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教育 的目的已經不是往人腦裏填充書本灌輸知識,而是學會思考構築創意。

清明上河圖的精 確年代三國兩晉的準確年代這樣的考題出現在高考裏無可厚非。但這樣的信息在今天只不過一兩下谷歌百度搜索之隔。更重要的學習任務是構築從清明上 河圖中的千態人生和三國兩晉列強博弈故事引發的一番獨立思考。

事實將證明,一 個自主攝取信息與知識而能獨立思考的平庸腦袋,遠勝過聰明絕頂但只能墨守應試套路的天才腦袋。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