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此“規則”,非彼“規則”

0. 前言

本文主要是針對最近的一些學習經歷,將自己的感悟和學習內容記錄並加以整理和整合。針對的問題主要是我們要記住的是思維的“規則”額,而並非是語法的“規則”。

1. 網紅英語課

在一節中國網紅的英語老師的課程中,老師提及英語的語法是沒有規律的,你背那麼多規律,一來記不住,二來不會用。這是有原因的,他爲此列舉了幾個例子。

1.1 例子一 動詞+to do還是+doing。

我們之前學習的to do 表示的是目的,而且有一些固定搭配。例如enjoy doing sthplan to do sth。還有to dodoing都可以用的時候,例如forget to do sthforget doing sth。 如果背很多固定搭配,肯定是容易忘記的。而且當我們填空時,我們想的不是要表達什麼,而一直記憶各種語法進行不斷的匹配。這樣勢必是又累又不提升自己。

如果我們知道to do 意思是將要去做事情,而doing sth本身就是一件事,我們就能夠很自然的區分這兩個,也能夠知道爲什麼有的詞只能搭配doing(enjoy doing sth,我喜歡(做某事),而並非我喜歡去做某事(奇怪)),而有的就都可以,如forget to take your keys.(我忘記要帶你的鑰匙,我記住了,一會帶上),forget taking your keys.(我忘記帶你的鑰匙了,該帶沒帶。)

1.2 例子二 N*形容詞+名詞

如果有一個名詞有多個形容詞來形容它時,其形容詞的順序是如何呢?如果我們不知道,那麼如何排序?曾經記住的一個比較好的順序是“美小圓舊黃,法國木書房”。仿照這個,我們就可以理解一些單詞的形容順序,比如大白兔。那麼如果我們的形容詞不是那麼的簡單,或者不是很容易描述呢?
Their prey is very elusive, fast-swimming fish.
爲啥elusive(難以捕捉)在fast-swimming(遊得快)前面呢?如果我們知道形容詞的順序有以下3條符合人類認知的三條原則,那麼我們就能夠清楚的明白爲什麼這樣了。

  • 先描述重要的,再描述次要的
  • 先描述主觀的,再描述客觀的
  • 先描述具體的,再描述抽象的

我們再用這幾條規律解讀一下剛纔的規則,美(感覺)是重要的、具體的、主觀的,書房(用途)是次要的、抽象的、客觀的。再看具體例子,對於prey(獵物)來說,elusive是重要的、具體的、主觀的,而fast-swimming是次要的、抽象的、客觀的。是不是這樣就簡單了?追根溯源,瞭解爲什麼這樣做才能夠事半功倍。

1.3 例子三 定語從句

定語從句分爲限定性定語從句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兩種,均是用來修飾名詞的從句。那麼它們的區別是什麼。從形式上來講限定性定語從句主句和從句之間不用逗號隔開,關係詞爲that,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與主句之間通常有逗號隔開,一般用which,不用that。從意思上講限定性定語從句用於對先行詞的意義進行修飾、限制和識別,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用於對先行詞起補充說明作用。

那麼其實還有一個規則說,非限定性定語從句可以省略,不影響語義表達。那麼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可以省略的話,我們爲什麼還要寫呢?其原因在於限定性定語從句主要功能是通知、告知(inform),讓你更加直接的知道目標的更多細節。而非限定性定語從句目的是暗示(imply),主要是用來增加情感和對目標的主觀意見的。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知道應該使用限定性定語從句還是非限定性定語從句了。有一個例子非常的好: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個醫生的姐姐。(姐姐不止一個)
I have a sister, who is a doctor. 我有一個姐姐,她是當醫生的。(只有一個姐姐)

說到底(what it boils down to is)就是弄清楚文字的本身含義,然後逐漸的組成整個句子的意思,符合人類認知的規律,而非語法的規律,才能夠讓我們真正的理解英語。

2. Ted英語課

在我最近才聽的一場Ted的演講裏,以英語爲母語的演講人闡述瞭如何才能夠更好的表達口語。她說,世界上以英語爲母語的人和英語爲非母語的人的比例爲1:5。而且,在人與人的交談中,96%的對話都有英語爲非母語的人蔘與。因此,很多人都像我們一樣,並不是真正的100%的與英語契合。但是,這些交談仍然是有效的,清楚的。她列舉了她的學生學習英語的例子、她的女兒學習鋼琴的例子,告訴我們,想更好的表達口語的方法就是專注於當前的任務本身,而不是一些條條框框(思維的交流,而並非語法的問題)。讓對方能夠理解你的意思,解決對方的問題,纔是我們交流的目的。

因此在交談時,首先要平常心,因爲緊張可能讓你聽力記憶下降,忘記單詞以及身體僵硬。聽力記憶下降會使得你記不住你交談的對象在說什麼,因爲你腦袋裏只想着該怎麼回覆。而緊張的情緒也會讓你忘記你曾經記得單詞,從而使得表達不清不楚。身體僵硬會讓你發音不清楚、顫抖甚至是發不出聲音。這些都會讓你的口語表現力大打折扣。

這與上一節老師講的一樣,專注於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我們的意圖,我們的思想的表達纔是最終目的。而並非各種規則。

這裏我感同身受,讓我想起我小時候,學習下中國象棋。我並不認爲我真的喜歡下中國象棋,只是父親一直要求我學習下。當我自己在和比人對戰的時候,我並不是觀察局面上應該怎麼下,接下來該怎麼下。而是下一步問一下爸爸,下的對不對?爸爸也沒有告訴我,一言不發。最後,我通常是輸的,因爲我並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我的目的是什麼?

反觀現在,在我們學習打我們喜歡的遊戲(穿越火線,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甚至是和平精英)的時候,我們對於操作,並沒有什麼硬性的約束,想怎麼打就怎麼打。我們是如何做的?我們專注於遊戲本身。通常在合作的時候,我們也不會問合作者,一些操作的約束問題。

“我出飲血劍沒有錯吧?”
“我該不該上去收線?”
“我該拿M16A4還是AKM?”

這些話也很難回答,因爲這些問題都有上下文的約束,而答案真正的來源來自“這些操作實施後是否能夠讓你更好的發展?能夠改善當前局面?”如果回答是,那麼就做。儘管最後做的不好,別人也並不會責怪你。而你也能夠從中慢慢學習到該如何進行操作,這是主動的,記憶深刻的學習過程。

3. 親身外教課

我曾借寶貴的提問機會就“學英語,就是學文化。”的說法,詢問了另一個來自紐約的華裔美國外教。

經常有老師告訴我們,當我們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是學習它們的文化。而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和美國文化存在一些差異,那麼我們該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差異?(We have learned "learn English is to learn its culture. As we know, the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s different, so how you deal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我覺得老師給的回答比較好。他承認英語和中文的文化有所不同。漢語比較的抽象和內涵,通常不需要改多少就能夠表達另一個意思。而英語則更加具體,如果想要表達的不同,就必須要有真正的改動才行。犯錯也是常見的,但是不可怕。我們在交流中,偶爾會犯錯,這些來源於我們之前的習慣。我們並沒有將這些有規律的序列記住下來。一個好方法就是,嘗試將要說的話,先寫下來,也不用寫太多,幾個句子就行。這樣,當我們寫錯的時候,我們就能看到它並加以改正。因此將錯誤可視化是一個好辦法。

是的,在後面的學習過程中一個比較需要注意的事項是,我們撰寫英語論文時,我們需要做的,是自己完成句子的編寫,從而才能夠在字裏行間(between the lines)中將我們的思維和情感注入其中,使得我們知道我們要表達的是什麼?讀者會讀到什麼。

機器翻譯儘管已經達到了可以應用的地步,但是它並不能代替你發表你的情感和你的意圖。作爲一個輔助工具可以使用,千萬不要將自己置於機器翻譯的下面,這樣你將永遠得不到提升,至少,你比不過機器翻譯,而且也表達不了你自己。

小結

迴歸以上三個場景,其實最後都是殊途同歸,告訴我們,語言是表達思維和情感的,它即使有規則,這個規則也是來源於思維,而非語法本身。如果你想更好的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那麼最好的就是讓英語真的成爲你身體的一部分,而並非那個外來之物。(想一想我們的家鄉方言和普通話的無縫切換吧,那是因爲方言和普通話都在表達我們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