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度與成長

CMM
初始級

  以個人主觀認爲合適的方式來開發
可重複級
  不存在組織範圍的過程,利用已存在的項目管理實踐和經驗來開發
已定義級
  有定義好的屬於組織範圍的過程,按照過程有效的進行開發
已管理級
  可以對過程能力進行量化,根據量化來預測和控制一個項目的過程績效
優化級
  過程能力可控、可改進,並且可以以量化方式來評估改進

cuckburn認爲人們在學習和掌握新技能中要經歷三個階段:Following,Detaching,Fluent。
Following: 這個階段的成功標準是“至少它能工作”。當人們踏入新的技術領域,都希望有詳細的指示說明,對於傳統的軟件開發方法論而言,這意味着一本厚厚的詳細的使用手冊。
Detaching:突破框架階段。人們會發現所用的過程有侷限性,並開始在過程失效時尋找新的規則。發現各個過程在哪種情況下適用,在什麼時候會失效。
Fluent:融會貫通階段,是否遵循特定的技術對於開發人員來說已經無關緊要了。他的知識經過上千次的思考和實踐,已經變得綜合、完整。問他是否在遵循一個特定的過程,他可能聳聳肩。

啓發cuckbrun的是日本劍道中的“守、破、離”。
,意味着保持、遵守。學生完全模仿所教的招式,一點不敢修改,也不試圖去理解老是和學校所教的武術的基本原理。
  學生何時從守發展到破是由教師來判斷的,而不是學生。
,它意味着突破框架。在破的階段,學生必須反思他/她所學習的每件事的意義和目的。
,意味着超越或勝過。必須能夠進行富於原創性的思考,從背景知識上去發展屬於自己的思想,並且檢驗。
——節選自《敏捷軟件開發》cuckburn

德賴弗斯兄弟,用開車的五階段的例子來反對強人工智能,說明許多人類認知行爲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遵照一套規則行事:
初學者(Novice)
  處在最低技術水平的初學者,要在無景況的條件下學習如何開好車的一系列規則。他要學習以什麼樣的速度換檔,學習在給定的速度下保持多大車距跟車纔是安全的。這些規則不考慮駕車者對交通狀況和天氣條件等景況的感覺因素。
高一級初學者(Advanced beginner)
  高一級初學者通過上路的實踐經驗,已學會辨別在無景況駕駛課程中不能客觀描述的一些具體狀況。例如,需要學會使用發動引擎,在景況條件下還要學會何時換檔,學會識別某些不規則行爲究竟是酒後駕車者所爲,還是駕車者處在急躁情緒下的挑釁。
勝任者(Competence)
  勝任者已開始超越初學者和高一級初學者循規蹈矩學到的東西,掌握了全面的駕車技巧。他或她不再乖乖地在規則所限的安全範圍內開車,而是帶着心中的一個明確的目標駕駛車輛。爲達此目標,這位勝任者現在可以比通常更緊地跟車,比允許的速度開得更快,或者以其他方式違反最初所學的一些死板的規則。
熟練者(Proficiency)
  處在熟練者水平的司機所作出的所有判斷,都基於慎重的、有意識的選擇。但是,一個熟練的司機下一步的行爲和下一個判斷,又是以對景況的“感覺”爲基礎的。這當中並沒有反覆思考,事情便自然發生了。例如,當熟練者駕車要轉換到快車道時,他也許會本能地意識到邊角有超車,於是便延緩了行動。這種本能反應也許正是駕車者對過去經歷過的類似情形的經驗提升,可在旁觀者看來,這也許就是一種難以言明的“幸運推斷”。不知爲什麼,熟練者就有着這種自然而然的領悟和“洞察”一種計劃或策略的“本能”。
專家(Expent)
  到了專家水平,就不會再把駕車當作自己要解決的一系列問題了,他或她不再擔心下一步行爲應該怎樣,以及要作出什麼決斷。這時的司機不是把自己當成一個僅僅是帶着車和經驗開車的人,而是變成了自如地駕駛一輛汽車的人。因此專家水平的司機駕車有一種直覺,知道什麼時候做什麼。他們既不是要解決問題,也不是要作出決斷,只是正常工作而已。

網上廣爲流傳的戀愛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共存
  這是熱戀時期,情人不論何時何地總希望能膩在一起。
第二個階段:反依賴
  等到情感穩定後,至少會有一方想要有多一點自己的時間作自己想做的事,這時另一方就會感到被冷落。
第三個階段:獨立
  這是第二個階段的延續,要求更多獨立自主的時間。
第四個階段:共生
  這時新的相處之道已經成形,你的他(她)已經成爲你最親的人。你們在一起相互扶持、一起開創屬於你們自己的人生。你們在一起不會互相牽,而會互相成長。 
  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通不過第二或第三階段,而選擇分手一途,這是非常可惜的。
  
孔子這樣描述自己成長的階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他這樣描述處於不同階段的人所能達到和交流的限度: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
可與適道,未可與
可與立,未可與。”
孔子當年修習傳授的六藝中就有“御”和“射”,不知道是否從掌握這些技術的過程中得到過類似前面學習開車的啓發。

而孔子的弟子這樣描述他感到的老師處於不同階段的差距,當老師就着他的水平來交流時還可以跟上,但是真的按自己的節奏來了,他就完全不能掌握了:
顏淵問於仲尼曰:“夫子亦步,夫子亦趨,夫子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莊子·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
不過這是出自道家經典《莊子》的演繹,後面所說的“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未免有點生而知之的神祕主意色彩,與孔子的不輟進取的精神有悖了。

另一位道家思想家列子這樣描述自己從學的歷程:
子列子學也,三年之後,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
五年之後,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顏而笑。
七年之後,從心之所 念,更無是非;從口之所言,更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並席而坐。
九年之後,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外內進矣。而後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無不同。心凝形釋,骨肉者融;不覺形 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則理無所隱矣。
——《列子 仲尼第四》

這段話後來被改寫爲描述大學生活:
  大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
  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
  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人愛引用的禪語,比如: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禪中徹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可惜的是,大部分說這些話的人,腳踏實地掌握一門技術的誠意已經全無,只剩下一點文字遊戲的機巧,和浮在半空的自高身價。卻不知連上路都還沒上。

溫博格用他玩彈子球遊戲的經歷說明如何成長

粗略模型:熟能生巧
如果你在過去40多年裏選擇幾個時間點來測試我玩彈子球遊戲的水平,你會得到如圖4-1所示的結果。

……在40多年的時間裏每天都堅持練習,你就能穩步的提高你的彈子球技術。
……毫無疑問,練習有助於水平的提高,但這不是全部,……

細化的發展模型:跳躍
……當我用更準確的數據繪圖時,我得到一幅完全不同的畫。

……大部分的進步來自於從一個高原階段到另一個高原階段的突然飛躍。……
……我得分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意識到當場上有3個球時我的得分能以很快的速度增長。
但是,沒有一定量的練習我不可能有3個球同時在場上的機會。……
……花時間去掌握技巧,但不要忘記尋找更好的打法。

更加精確的模型:低谷
“尋找更好的打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有時你必須放棄那些你已經運用的很好的打法。

圖4-3描述了一個更爲精確的成長理論。高原階段是存在的,但你不是在跳躍而是在攀登。爲了攀登到新的高度,你必須離開原有的立足點,捨棄你擅長的東西,並且還有可能要滑落到低谷。如果你不捨得放棄你擅長的東西,那麼你會繼續緩慢的進步,但永遠達不到新的高度。

現實
真正的沒有經過平滑處理的遊戲得分增長曲線更像圖4-4所表現的那樣。就像生活一樣,彈子球遊戲中有許多理論無法解釋的隨機事件的發生。

隨機事件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最能直接體驗的一部分,它使得其他模式變得模糊了。……
在許多真實成長過程中的噪音下掩蓋着一個低谷——高原模式。
我從不願說任何“僅僅”是一個大模式中的一部分。這句話暗示他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通過理解這些模式,解決問題型領導者可以做出更好的事業選擇——遠非只是成爲“一個模式的一部分”

高原——低谷模式不僅描述了一種循環,而且描述了一種元循環——循環的循環,一種螺旋狀的循環,正如帶格紋的鸚鵡螺。每當我戰勝了又一個低谷,我不僅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原,而且在向“元高原”前進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幾步,也就是說把握住了成長過程本身。我是在學新的計算機語言,但更多的,是在學如何學新的計算機語言。
——《成爲技術領導者》 第四章 領導者是如何成長起來的

溫博格不僅描述了從遵守到超越的循環,更仔細的描述了這種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所謂突破,並不是那麼輕輕鬆鬆的飛昇,而是需要付出勇氣,作出割捨的決斷。
我們不是在跳躍,而是在攀登。

呵呵,最後還是來一個笑話吧。
紀曉嵐(大概是他吧)這樣評價文章的成熟度。
他給一個學生批語“放狗屁”,學生很委屈來找他,他卻說,這可是最高的等級了:
第一級:放狗屁。說明作者是人,只是不小心放了個狗屁。
第二級:狗放屁。那麼作者已經成了狗了,不過這個狗還好,只是偶爾放屁。
第三級:放屁狗。這個狗再沒什麼本事了,唯一做的就是放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