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思維”到底講些什麼

互聯網是一個當今很熱門的話題,你是否對以下內容有不同見解呢~呀,你沒聽說過?沒關係,看看下面的說法吧~

當我們談“互聯網思維”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轉載自36Kr)

“用戶至上”“專注產品”“社會化媒體營銷”……關於“互聯網思維”,我們太常聽到這樣的解讀。在聽多了極客們對這一議題發表的看法後,我們不妨來聽聽另一種聲音。

在他看來,“互聯網思維”是一種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但真正能夠運用自如的人少之又少;當圈內人都在爭相解讀我們所處的時代時,請不要忘記20世紀的哲學家們——居伊·德波、讓·鮑德里亞、米歇爾·福柯、斯拉沃熱·齊澤克等,他們看似同互聯網行業風馬牛不相及,但他們對五十年來全球範圍內人類社會的組織模式、消費形態、娛樂方式、主體認同、媒介影響等顛覆思維的描述和預測,或許可以指導我們在互聯網世界裏顛覆規則,製造奇蹟。


1、互聯網思維是一種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


要說過去這一年,互聯網有什麼話題跟春運一樣火,那一定是所謂的“互聯網思維”了,以至於我在給高三藝考班的熊孩子們講課的時候,都忍不住提醒他們:你們當中如果誰要打算考電影學院或者傳媒大學,最好要了解下什麼是“互聯網思維”,因爲保不齊面試老師也會冷不丁問你這個詞兒什麼意思。


但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看了這麼多談互聯網思維的文章後,我卻愈發覺得那些行文筆調貌似如數家珍深諳此道的撰稿人,都或多或少有事後諸葛亮的嫌疑,像小學生概括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一樣總結出幾條特徵描述拽上幾個互聯網名詞就完事了。


舉例來說,我們在諸多談互聯網思維的文章中也可以概括出,互聯網思維的定義通常被表述成以下特徵:


“互聯網思維無非就是‘專注產品與服務的極致’+‘優秀的社會化媒體營銷’。”

“互聯網思維的核心:1. 數據驅動運營;2. 基礎功能免費,增值服務收費;3. 微創新,快速迭代。”

“互聯網思維的定義: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不斷髮展的背景下,對市場、對用戶、對產品、對企業價值鏈乃至對整個商業生態的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

“互聯網思維不是方法論,而是思維維度。”

“如果要問互聯網思維是什麼的話,它一定包括連接思維。”


這些互聯網思維的定義,無一不是通過提出命題加舉例論證的歸納法總結出來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其實大都也是這麼歸納總結抽象出來的。


但定義和概念本身只是一種嚴謹普適的描述,它無法直接轉換成“創造力”。這就好比,我們在今天都瞭解了“核聚變”“核裂變”的概念,但問題的關鍵是:誰第一個預想到這種物理現象,如果用於武器製造,那將產生多麼深遠的影響?再比如,馬也不是第一撥率先就接觸到互聯網的人,但最核心的一步是,一旦他接觸到了互聯網立即就可以聯想到,傳統的中小企業產品營銷分發售賣的方式,一旦有互聯網的介入,將會產生多麼顛覆性的變革?


所以,互聯網思維模式,與其用以上的那些定義去描述,還不如說:互聯網思維模式是一種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可即便我覺得這個定義比其他的定義都好,也是無濟於事的,因爲“一個人,怎樣訓練自己的思維模式,最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化境”纔是整個問題的關鍵。



2. 真正的思維方式的改變,是深達骨髓的,路漫漫其修遠兮


如果我們都承認: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嶄新的思維模式,那麼,世界上幾乎沒有比改變一個人乃至一羣人思維模式更艱鉅和複雜的事。互聯網思維模式,讓身爲藝術生的我,從接觸到這個詞的那一刻起,就立刻聯想到了“當代藝術”在中國的可悲窘境。


說它可悲,是因爲在人類的藝術史歷程上,藝術理念、藝術品形態、藝術價值的判斷標準,發生了 3 次天翻地覆的鉅變,按照藝術理念和審美趣味,藝術分爲古典藝術,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 3 個時期,更有意思的是:古典藝術的理念和趣味綿延了幾百上千年,但現代藝術當代藝術的理念和趣味,卻是在百年內迅速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的。


換句話說:人類對於藝術和藝術品的理解、判斷和欣賞的標準,在過去 100 年內發生了兩次斷裂和顛覆,那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對於藝術的理解,是不是還是達芬奇、梵高、張大千、齊白石、意境悠遠曠達、造型逼真寫實呢?換句話說,如果欣賞不了 798 裏的藝術品,理解不了畢加索波洛克,那就說明我們的藝術思維,還是沒趕上那兩次最重要的斷裂和重生。


事實上,西方的現代藝術時期,大概是從 1860 年到 1960 年,而西方的當代藝術時期,則是從 1960 年後到現在,而我們中國,其實在 80 年代中期,就已經出現了對於西方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借鑑和模仿,並在 2005 年左右,中國的當代藝術達到了輝煌的頂峯,天價拍賣頻頻出現,報刊媒體爭相報道。


一些極客可能會問:您扯這些藝術幹嘛呢,回答是:您問這個問題本身就代表你毫無互聯網思維的觸類旁通的天賦。以上例子是爲了說明:西方盛行了 100 多年的藝術思維模式,中國探索了 30 多年的藝術思維模式,至今絕大部分中國人乃至大學畢業生(哪怕中國大學的藝術畢業生)都毫不瞭解,更別說運用自如。


由此可見:改變思維模式,是多麼的困難,而從瞭解到靈活運用,又將是多麼路漫漫其修遠兮的過程。


您也許會說:中國人乃至高級知識分子,絲毫不瞭解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這也太誇張了吧,誰不知道印象派的梵高、立體派的畢加索?誰沒逛過 798?我的富豪朋友,家裏還收藏了一堆現代藝術品和當代藝術品呢,你們這些裝逼的藝術家,還是靠我們養活的呢!!


那我告訴您:我說的是思維模式,不是那堆藝術品,藝術品只是藝術家思維的物化形態,是特定思維的屍體和糞便,道理就像您收藏了昆汀·塔倫蒂諾的電影,但您永遠不是昆汀一樣。


所以,簡單地把小學老師教授的概括中心思想的本領,運用到分析互聯網思維上來,是沒太大意義的,我們應該探討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學習、訓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反思,使得自己擁有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思維模式?


真正的思維方式的改變,必須是要深達骨髓的:文學也好,藝術也罷,互聯網也毫不例外。像我上面所說,一個領域的發展如果發生了根本性的斷裂和顛覆,最終極的原因在於,時代的進步、技術的變革引發了整個社會結構、社會運作方式、人類生活方式和世界觀價值觀的根本轉變。



3. 與其聽成功人士滔滔不絕的講演,不如在20世紀的偉大哲思裏學着務實


早在 1970 年代,20 世紀美國最重要的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就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_Culture and commitment: a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gap_)中就預見到:人類文明的發展,將經歷“前喻文化”“並喻文化”“後喻文化”三個時期。


前喻文化,即所謂“老年文化”,在人類文明尚未進入工業革命之前,世界的變化非常緩慢,年輕一代要向老一輩學習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老一輩對生活的理解、公認的生活方式以及簡拙的是非觀念。


而後喻文化,則是年輕一代將知識文化傳遞給他們生活在世的前輩的過程。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和文化交流頻繁、邊際日益模糊的時代,年長者的生存經驗不可避免地失去了指導價值。同老一輩相比,年輕人對生活的理解、對生活方式乃至根本價值觀念的追尋都發生了顛覆性的轉變,並且一直處於快速變化的狀態。


瑪格麗特早已經死了,但這個世界因爲互聯網和科技進步發生的鉅變還沒有停,而且越來越快。這些影響深遠、極其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變,根本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以根據自己可憐的生命經驗、狹窄的知識視野、五年八年的互聯網從業資歷可以把握和描述的。


但事情也不至於特別悲觀,因爲肉體凡胎的我們雖然無力指點江山,但五、六十億的人類族羣還是不乏先知和智者。對於二戰後整個世界因技術革命而發生的轉變,還是有居伊·德波(Guy Debord)、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斯拉沃熱·齊澤克(Slavoj Žižek)等等思想大師,做出了遠超常人的、令人信服的描繪和預測。閱讀他們的著作和思想,或許纔可以從根本上讓我們的思維發生骨髓級的轉變。他們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方方面面的巨大影響,也正說明了這一點。


可互聯網界的從業人員百度一下這些人名就會覺得:這些傢伙的頭銜都是全都是思想家和哲學家,第一直覺反應就是,他們應該是互聯網行業最風馬牛不相及的人。但事實卻是:他們纔是我們認識這個世界、把握這些全球性變化的精神導師。


我相信,居伊·德波的《景觀社會》(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鮑德里亞的《消費社會》(The Consumer Society: Myths and Structures)、《擬像與模擬》(Simulacra and Simulation);福柯的《規訓與懲罰》(Discipline and Punish);齊澤克的《因爲他們不知道他們所做的》(For They Know Not What They Do: Enjoyment as a Political Factor )等等,對於五十年來全球範圍內人類社會的組織模式、消費形態、娛樂方式、主體認同、媒介影響等令人思維徹底顛覆的描述和預測,不僅可以指導當代藝術的實踐創作理論批評,而且更適合互聯網從業人員的思維訓練和世界觀重塑。


與其跑到什麼極客大會上,去洗耳恭聽一些成功人士鏗鏘有力、滔滔不絕地灌輸那些你永遠也無法再次複製的成功祕訣。我們不如踏踏實實去噹噹上買幾本我們誤解太深的這些哲學家的書。


說誤解太深,是因爲一說到哲學家思想家,我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什麼蘇格拉底、柏拉圖,以爲哲學家都是在討論一些冥王星般遙遠的神經病話題,實際上,20 世紀的哲學家跟他們兩千年前的祖宗們完全不一樣了,他們討論的話題恰恰關乎我們所身處的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時刻。他們的祖宗可以說不食人間煙火,但這幫傢伙卻比我們中的絕大多數都求真務實。


所以,我們爲何不用這些人類最優秀大腦的智慧產出,指導我們在互聯網世界顛覆規則,製造奇蹟呢?這些當代哲學家的著作,雖沒有產品操作說明書那樣直接便利,但無須太久,我們就能切實感受到一種脫胎換骨的改變,永遠不會擔心小技巧、小法則、小聰明帶給您的隱隱不安和空虛自信,因爲這種改變,是腳踩大地般堅實有力的。

這裏是中國礦業大學CSDN社團,如果你有什麼好的原創,或者轉載+你的評論,可以投稿給我們,發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PS:這可是內部評價標準之一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