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產生與發展

文章來源:大學生心理健康

   人際交往的過程實質上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信息和物資交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際吸引是人與人之間建立交往關係的基礎。

    一、人際吸引的條件
    人際吸引(International attraction)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接納和喜歡。人爲什麼喜歡別人或爲別人喜歡呢?心理學家阿倫森通過調查得出以下幾點:一是信仰與利益與自己相同,二是有技術,有能力,有成就;三是具有令人愉快或崇敬的品質;四是自我悅納。心理學家通過廣泛研究後認爲,人際吸引的條件主要是熟悉、吸引人的個人特徵、相似與互補、喜歡與愛情等。

   (一)熟悉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多地將喜歡的情感投向周圍與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對象,並在其中選擇交往或合作的夥伴,自然而然地能夠相互接觸,彼此之間存在交往的可能性,這就成了人際吸引的前提條件。人際關係的由淺入深,也正是由相互接觸與初步交往形成的。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熟悉引起喜歡。熟悉本身就可以增加一個人對某種對象的喜歡。

    大學生進入大學後,最初的人際關係都是從宿舍與老鄉開始的,相比之下,由於安排在一個屋檐下,彼此的熟悉程度顯然高於非本宿舍成員,大學生最好的朋友往往都在同一宿舍;而老鄉由於地緣關係,在陌生環境會產生心理上的親近感。

    另外一點是熟悉對象的性質與喜歡。熟悉不是引起喜歡的唯一變量,但熟悉可以增加人們對積極和中性對象的喜歡程度。熟悉使人們更容易辨認事物,學習過程本身改變了人們辨認事物和對其進行分類的能力,這種改變使人變得更爲積極。

   (二)個人特徵

     1、才能

    人對有能力的人的態度往往出人意料。表面上似乎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一個人能力越高,越完善,就越能受到歡迎。研究結果表明,實際上在一個羣體中最有能力,最能出好主意的人往往不是最受喜愛的人(E·Aronson)。在工作實踐中,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生,因爲他的出類拔萃反而失去了同學的喜歡與信任,這是因爲,一方面每人都希望自己周圍的人有才能,有一個令人愉快的人際關係圈,但如果別人的才能使人們可望而不可及,則會產生心理壓力。這也有中國人所講的“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顯然,才能與被人喜歡的程度在一定範圍內成正比,超出這個範圍,可能會產生逃避或拒絕,任何一個人,都不願意選擇一個總是貶顯自己無能和低劣的對象去喜歡。

    因此,一個才能出衆但偶爾有點小錯誤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比沒有錯誤的人更受歡迎。近年來的“毛澤東熱”也從一個側面說明這個問題。

    2、外貌的輻射作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外貌魅力會引發明顯的“輻射效應”(radiating effect),使人們對高魅力者的判斷具有明顯的傾向性。大學生組織的集體活動中,那些最先受到關注的學生總是在同等條件下具有外貌吸引力的人。但值得重視的是,人們對美貌的人的其他方面會給予積極評價,但如果人們感到有魅力的人在濫用自己的美貌時,反過來傾向於對其實施嚴厲制裁。

    對於外貌美的標準,人們通常有大體一致的看法。但也存在文化差異、時代差異、個體差異與關係差異。

    研究表明:外貌美的人,有很強的刻板印象。即“美就是好”,戴恩(K.Dion)及其同事在實驗室向大學生被試出示三張外表吸引力不同的照片,並請他們對照片上的三個人在27項特質上打分,並預測未來的幸福程度。結果表明:大多數被試對外貌好的給予較高的評價與預測,人們一般覺得外貌好的人聰明、有趣、獨立、會交際、能幹等。

    3、個性品質

    此表爲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1968年所做的一項調查中得出的。由此可見,排在序列最前面,受喜愛程度最高的6個個性品質中,包括真誠、誠實、理解、忠誠、真實、可信等都或多或少、間接或直接與真誠有關。而排在序列最後的受喜歡程度低的幾個品質如說謊、裝假、不誠實、不真實等都與真誠有關,真誠受人歡迎,虛僞令人討厭。一個人要想贏得別人,與別人保持良好的交往,真誠是必須有的品質。因此,建立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真誠是必不可少的。

         影響人際關係的主要個性品質
  
      最積極的品質  中間品質 最消極品質
          真誠        固執      古怪
          誠實        刻板     不友好
          理解        大膽      敵意
          忠誠        謹慎      饒舌
          真實       易激動     自私
          可信        文靜      粗魯
          智慧        衝動      自負
         可信賴       好鬥      貪婪
         有思想       靦腆     不真誠
          體貼       易動情    不善良
          熱情        羞怯     不可信
          善良        天真      惡毒
          友好       不明朗     虛假
          快樂        好動     令人討厭
         不自私       空想     不老實
          幽默      追求物慾    冷酷
          負責        反叛      邪惡
          開朗        孤獨      裝假
          信任      依賴別人    說謊

   

  (三)相似與互補

    相似有着重要的意義,在日常生活中,共同的態度、信仰、價值觀與興趣,共同的語言、種族、國籍、出生地;共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齡、職業、社會階層;乃至共同的遭遇、共同的疾病等都能在一定條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們的相互吸引。

    與相似相聯繫的是互補。當交往雙方的需要和滿足途徑正好成爲互補關係時,雙方之間的喜歡程度也會增加。大學生中,外向型性格的人喜歡與內傾性性格的人友好相處,相互欣賞;家庭經濟條件優越的學生會欣賞那些克服困難求學的學生、依賴性強的人更願意與獨立性強的人交朋友等等。還有一種情況是,補償作用(compensation)如一個看重成績而自己成績又不很理想的學生,更看重成績優秀的學生。

    從表面上看,相似與互補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二者是協同的。建立在態度與價值觀上一致性的相似與互補有着重要意義;在互補涉及人際吸引中關鍵因素和社會角色相互對應時,互補比相似更重要。

    爲什麼相似導致吸引呢?至少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們願意與自己相似的人交往,即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相似使人們更加相互理解,有共同語言。大學新生中的老鄉之間的親近感,相同家庭背景學生多一些共同語言。

    第二,相似的人可以爲我們的信仰和態度提供支持。使我們感到自己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社會支持的。相似者爲我們提供了社會證實的作用。在大學,共同的興趣愛好往往成爲學生交往的重要因素,而志同道合更容易成爲知己;相反,對於那些在重要問題上與我們意見不合的人,我們可能會對其人格做出負面推斷。

    第三,人們以爲與自己相似的人會喜歡自己。因爲人們傾向於喜歡與自己相似的人,因此想當然認爲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覺得他們也會喜歡自己,這樣形成了良性循環。


    二、人際交往理論

    在人際交往中,相互吸引只是關係發展的一部分。吸引可以增加人們相互交往的動機,但是它並不能保證關係的順利發展。關係的進展,還要取決於人們的交往行爲與交往動機。交往行爲包括工具性的交換和情感的交流,前者如互通有無、相互幫助等,後者如自我表露與內心交流、情感支持及相互陪伴等。交往動機則是指人們在交往中到底想得到什麼。

  (一)社會交換理論

    在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看來,人際交往是一個社會交換的過程,人們之間的所有活動都是交換,是一種準經濟交易:當你與他人交往時,你希望獲取一定的利益,作爲回報,也準備給予他人某種東西,他人也是如此。這種理論假定交換中的個體都是自利的(self-interested):人們試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並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從而確保交換結果是一個正的淨收益。在這裏,交換的東西是非常廣泛的,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社會”性的,包括信息、金錢、地位、情感、和物品等。

    交換關係中的每個個體都會評估自己和他人在貢獻和收益兩方面的相對大小。如果他們覺得自己的投入獲得了大致相等的回報,他們就會認爲這種社會關係是公平的。有學者指出,公平性的關係是比較穩定和愉快的關係,當關系中存在不公平時,雙方都有可能產生不舒服,產生恢復公平的動機。一些學者還討論了權利對於交換結果的公平性的影響,他們認爲,在其他條件相同條件下,權力較大的人在社會交換中收益更多。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生活中,人際交往是在特定的社會交換結構中展開的,關係的發展必然受到這種結構的制約。

  (二)自我表露理論

    廣義地來說,社會交換過程也包含情感的交流,而情感交流是與自我表露分不開的。所謂自我表露就是我們常說的“敞開心扉”,即把有關自我的信息、自己內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給對方。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在交往雙方的自我表露逐漸增加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

    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可以增加他人對你的喜歡。自我表露本身具有很強的象徵性,它給對方一個強有力的信號:你對他(她)相當信任,願意有進一步的交往。而且,對他人的自我表露可以引發他人做自我表露,由此可以增進相互理解,相互信任。

    Briggs認爲:自我表露對他人的益處包括:

    一是他們知道彼此相似與不同點在何處,還能瞭解相似與不同的程度;二是準確地向他人表露自我,是健康人格的體現;三是自我表露增強了自我覺察的能力;四是分享體驗幫助個體發現這不是他們唯一存在的問題;五是自我表露可以從他人獲得反饋減少不必要的行爲。

    當然,自我表露也必須注意分寸,過分的表露會讓人不舒服。一般來說,表露的範圍和深度是隨着關係的發展而逐步增加的,對於不同的關係對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自我表露的廣度和深度明顯不同。在非常親密的朋友中,自我表露往往十分深入,達到所謂無話不說的地步。但是,需要主要的是,無論關係多麼親密,人們都可能存在不願意暴露的領域,這就是所謂的“隱私”問題。前幾年,隱私曾經成爲中國社會的一個熱門話題,不少人對它還有一些誤解與偏見,需要加以澄清。Briggs(2001)也認爲:自我表露也存在風險,主要包括:最實質的風險包括來自不同目標人的攻擊、嘲笑、拒絕與不關心等;個人表露可能會受到聽者的傷害;不適當的自我表露,可能會引起他人的退縮或拒絕,對不適宜的人或在不適當的時間過分表露的人,被認爲是社會化不良的標誌。

    在人際交往中,個人往往將部分隱私袒露給自己信任的親友。除了隱私需要,人還有溝通的需求,需要向“知己”說一些知心話。親密關係本身也要求人們坦誠相待。但是,這並不意味着關係親密的人之間就不應該有任何隱私。只有隱私需求和溝通需求之間保持適度的平衡,親密關係才能正常發展。

  (三)交往分析理論(PAC)理論

    交往分析理論又叫PAC理論,最初是由心理學家伯恩(Berne,T.A)提出的。他認爲,每個人的個性中都包括3種成分,就好像一個人身上的3個小我:父母、成人與孩童。

    父母(Parent,簡稱P)身份以權威和優越感爲標誌。通常表現爲統治人、訓斥人等權威式的作風。這種狀態學自父母與其他權威人物。當一個人的人格結構中P成分佔優勢時,他的行爲表現爲:憑主觀印象辦事,獨斷專行,濫用權威。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你應該……”、“你不能……”、“你必須……”。

    成人(Adult,簡稱A)身份表現了客觀與理智。其行爲表現爲:待人接物冷靜、慎思明斷、對自己負責、對他人尊重。其語言特徵:“我個人認爲……”、“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簡稱C)身份像嬰兒的衝動,表現爲服從和任人擺佈,喜怒無常,感情用事,一會兒天真可愛,一會兒亂發脾氣,讓人討厭。他的表現都是即興的、不負責任、追求享樂、玩世不恭、遇事無主見,逃避退縮,自我中心,不管他人。這種人講起話來總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在P、A、C三種成分中,P、C具有盲目性、被動性與兩面性。而A具有自覺性、客觀性與探索性,致力於弄清事物真相、事物間的關係與變化規律,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審視自己,具有反省能力。根據PAC理論,不同的心態可以構成不同的交往組合。當交往雙方的相互作用構成一種平行關係時,交往就是可持續的,對話可無限制地繼續下去。這種交往有6種具體形式:P-P、A-A、C-C、C-P、A-P、C-A。在這6種交往形式中,P-P雙方都自以爲是,這不順眼,那也不好,雙方談得很投機,但都在指責別人。這樣的兩個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會互相助長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則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兩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負責任。C-P、A-P、C-A,均屬於互補型的交往,我期望對方的,剛好是對方迴應的。這種交往因爲互補,所以能夠持續,但卻潛藏着不平等與依賴,長期以往,也不利於交往雙方的發展。只有A-A交往是最健康的,大家都本着負責與尊重的原則,力圖合情合理地解決問題,因此,A-A交往是最成功的。

    三、人際關係的發展

    勒溫格(G ·Levinger)等人認爲,關係的發展有三個階段:第一是單向注意階段,對方沒有互動。第二是表面接觸階段,雙方有初步的、淺層的互動,但是還沒有相互捲入,也就是說沒有走進彼此的私我領域。一般的泛泛之交就停留在這一階段。第三是相互捲入(mutuality)階段,雙方向對方開放自我,分享信息和感情,這是友誼發展的階段。
    阿特曼(I ·Altman)等人提出了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來解釋關係發展的過程。他們認爲人際交往主要有兩個維度:一是交往的廣度,即交往或交換的範圍;二是交往的深度,即交往的親密水平.關係發展的過程是由較窄範圍內的表層交往,向較廣範圍的密切交往發展。人們根據對交換成本和回報的計算來決定是否增加對關係的投入。阿特曼等認爲,良好的人際關係的發展,一般經過四個階段:定向階段、情感探索階段、情感交流階段、穩定交往階段。

  (1)定向階段。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對交往的對象具有很高的選擇性。進入一個交往場合時,人們往往會選擇性地注意某些人,而對另外一些人視而不見,或者知識禮貌性地打個招呼。對於注意到的對象,人們會進行初步的溝通,談談無關緊要的話題,這些活動,就是定向階段的任務。在這個階段,人們只有很表層的自我表露,例如談談自己的職業、工作、對最近發生的新聞事件的看法等等。

  (2)情感探索階段。如果在定向階段雙方有好感,產生了繼續交往的興趣,那麼就可能有進一步的自我表露,例如工作中的體驗、感受等,並開始探索在哪些方面雙方可以進行更深的交往。這是,雙方有一定程度的情感捲入,但是還不會涉及私密性的領域。雙方的交往還會受到角色規範、社會禮儀等方面的制約,比較正式。

  (3)情感交流階段。如果在情感探索階段雙方能夠談得來,建立了基本的信任感,就可能發展到情感交流的階段,彼此有比較深的情感捲入,談論一些相對私人性的問題,例如相互訴說工作、生活中的煩惱,討論家庭中的情況等。這時,雙方的關係已經超越了正式規範的限制,比較放鬆,比較自由自在,如果有不同意見也能夠坦率相告,沒有多少拘束。

  (4)穩定交往階段。情感交流如果能夠在一段時間內順利進行,人們就有可能進入更加密切的階段,雙方成爲親密朋友,可以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間、情感、財物等,自我表露更深更廣,相互關心也更多。一般來說,能夠達到這種境界的關係相當少,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人生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

    還有一些研究討論了關係退化的原因。綜合起來,導致關係的親密程度減弱的原因主要有:(1)空間上的分離,交往的一方遷徙到別的地方,雖然分離的雙方可以通過書信、電話、電子郵件等形式保持聯繫,但是最現代的通訊工具也取代不了面對面交往;(2)新朋友代替了老朋友;(3)逐漸不喜歡對方行爲上或人格上的某些特點,一方面,個人的喜好標準可能發生變化,另一方面,交往中可能發現對方的一些新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恰是另一方不喜歡的;(4)交換回報水平的變化,即一方沒有按照另一方所期望的水平給予回報;(5)妒忌或批評;(6)對與第三方的關係不能容忍,在親密關係中,這一點比較突出,因爲親密關係,尤其是異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往往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7)泄密,即將良人之間的祕密透露給其他的人;(8)對方需要時不主動幫忙;(9)沒表現出信任、積極肯定、情感支持等行爲;(10)一方的“喜好標準”發生了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