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雲企業遵循的十項最佳實踐


Stephen Orban 史蒂文·奧本

AWS企業市場戰略總監

Stephen Orban現任AWS企業市場戰略總監。在加入AWS之前,他是道瓊斯全球CIO,負責領導道瓊斯集團的信息技術戰略和實施。Stephen在道瓊斯內部率先倡導了“雲優先”的戰略,幫助道瓊斯集團全面採用雲服務,“All-in-AWS”。以下是Stephen Orban總結的在雲旅程中應該瞭解的十項內容。


今天的實踐清單也可以被命名爲《我在踏上雲之旅程時所應瞭解的十項內容》。幸運的是,我們當初恰逢與道瓊斯共同起步,並從其身上學到了大量寶貴經驗。其它知識則源於我們自己的親身積累。自從去年九月加入AWS以來,我得以同幾十家客戶進行了探討,並在最具轉變性——以及保守性——的狀況之下見證了AWS顯著的屬性增強效果。

1.從行政角度提供支持。這一優勢適用於大部分具體項目。大型企業中的實踐項目往往會在公司老總表示支持時獲得更爲理想的成功機率。大家用不着逼着自己在頭幾個月就做出成效,雲技術項目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讓企業最終在業務層面取得成功。因此,我們需要引導企業意識到這是一項馬拉松式的長期工作,堅持到最後才能迎來豐碩的果實。

2.以員工爲依託創造出卓越中心。現有員工不具備相關技能並不代表他們無法在日後的實踐過程中積累到相關經驗。他們能夠快速轉化爲卓越中心、獲取最佳實踐並對現有治理手段加以鞏固。儘管雲項目在打理過程中與傳統工作存在諸多差異,但其作爲計算資源體系的本質並沒有任何不同。我們不妨將雲技術項目視爲一項擴容性投資,旨在企業的現有處理能力。在這方面,合作伙伴與諮詢師能夠起到顯著的幫助作用,特別是在加快業務成果或者業務獨立性層面。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大家務必要擁有屬於自己的全面雲專業知識。長久以來,關於這方面工作的最佳實踐方案一直引發着廣泛討論——DevOps、雙峯IT以及全堆棧工程等等。基於我的個人經歷,大家並不需要馬上在以上具體方式層面做出選擇。我們完全可以將其作爲企業轉型或者增添其它運營途徑的良好機遇。大家對於自己的業務體系無疑最爲熟稔,因此一旦獲得了相關專業知識,正確的發展道路要自然呈現在各位面前。我將在其它後續文章當中就這一思路展開更爲詳盡的探討。

3.不要過分關注具體成果的實現速度。請記住,雲技術發展是一段漫長的旅程。那些已經決定“全力施爲”或者將基礎設施中的關鍵性部分遷移至雲環境當中的企業絕不是一拍腦門就做出了選擇。他們以實驗性項目爲起點,在嘗試過程中瞭解雲技術的價值,並在將相關責任機制推廣到整個組織體系的同時逐步掌握由此帶來的收益並實現容量增長。

4.解放思想,以開放態度迎接新技術。業界一直在就哪些項目類型最適合雲技術而進行礙討論。大家應當從中選擇那些切實符合業務需求,而非從直觀感受上似乎更加合適的方案。選擇的可能性幾乎是無窮的,我們可以將領導團隊作爲驅動因素,也可以在企業內部單獨建立一個由團隊或者個人扮演的項目應用角色。如果有人認爲自己能夠在雲環境下完成業務目標,那就放手讓他們去試試。大家可能會發現,我們確實值得去主動發掘這類樂於探索的員工,併爲他們提供證明自己的機會。通過這種開放的態度,大家往往能夠獲得不少意料之外的驚喜。

5.以謹慎的態度進行成本比較。在內部與雲基礎設施之間就總體擁有成本(簡稱TCO)做出明確分析。我見到的一類常見陷阱在於,當企業對現有內部基礎設施進行成本覈算時,他們往往無法準確區分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與必要的預備容量間的區別。舉例來說,如果大家的系統每天需要面臨爲期四小時的峯值時段、在此期間要求六臺服務器全力運轉,但除此之外的二十個小時中只需要兩臺服務器即可完成日常處理任務,那麼我們每天所需要的服務器計算時爲(4* 6 + 20 * 2)即64單位。從這個角度來看,總體擁有成本的計算方式應該使用64服務器計算時,而非傳統意義上的6 * 24即144服務器計算時——幾乎只相當於傳統計算需求的一半。即使大家的計算環境下存在着大量虛擬化系統,同樣有可能爲了保證充足的按需資源餘量而揹負上沉重的額外容量拖累。我們在雲部署方面走得越遠,這方面浪費的出現機率也就越低。AWS以總體擁有成本爲核心構建起卓越中心,而且樂於幫助客戶在這方面作出準確統計。儘管此類工作看起來更像是種自助式服務,但AWS仍然能夠提供大量專業知識與最佳實踐,並以此勾勒出足以指導實際應用的完整圖景。除此之外,如果大家找到其它更加划算的資源使用方式,AWS也樂於從中學習並藉此改進自己的服務性價比。

6.不畏懼錯誤,併爲此做好準備。這是種良好的心態。大家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必然也會錯失其中的一部分內容,而且往往發現自己的部署節奏會變得越來越快。我們並不是說交付過程應該越慢越好。事實上,很多AWS實驗性項目在交付速度上要遠遠超過傳統解決方案所能允許的水平,在此期間甚至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問題。雲計算帶來的顯著收益之一就在於,實驗過程中帶來的成本相對更低。很多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認爲實驗正是創新工作的重要素材來源。如果某些要素無法確切起效,大家無需太過糾結、繼續前進便是。嘗試的過程沒必要牽涉太多功利性的考慮。

7.讓自動化機制成爲一種前提。自動化是企業在充分發揮雲計算優勢時最值得關注的重要技術轉變之一。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以及與客戶間的交流結果,一旦某家企業開始將自己的服務器基礎設施視爲計算實例集合而非簡單的機器堆積,那麼彈性就將成爲一大顯著收益。此類解決思路能夠帶來更爲出色的安全水平、實現環境的可預測性併發揮自動規模縮放效果。在我看來,規模的自動縮放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創新成果之一。這是一類最爲根本的新特性,雲計算正是藉此樹立了自己的穩固根基。與原有總體擁有成本相比,這種優勢能夠極大鞏固企業客戶對日常成本的縮減能力。

8.以積極態度進行監控,併爲關注點設定警報。每一家企業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關注點以及風險容忍能力。大家可能最關注有多少人能夠按照預定計劃獲取到劃撥資源、服務賬單的實際變化情況或者是網絡或應用程序中的特定部分在資源敏感度方面是否比其它部分更高。無論實際關注點如何,大家都應當在團隊當中對其作出強調,並確保利用適當的工具(例如CloudTrail、CloudWatch Logs、Directory Service等等)作爲輔助。

9.充分運用AWSMarketplace。這套Marketplace當中包含着大量適用於全部AWS客戶類型的常見問題解決方案。當道瓊斯方面被迫棄用其設施之一時,我們得以找到一套替代性軟件方案——在此之前,我們一直以爲AWS Marketplace當中只提供純硬件解決方案。其使用過程非常簡單,基本上與加載一套配置差不多。日常管理實踐並沒有出現任何變化。大家會驚訝於AWS Marketplace當中那些寶貴資源在加快項目進程中帶來的出色表現。

10.積極探討,交換意見。除了技術部門之外,企業中的其它組織也希望瞭解到項目的發展進程,掌握哪些元素已經落實到位、而哪些尚未確切起效。分享相關經驗能夠在鞏固議程的同時強調團隊中貢獻者所做出的成績。除了應得的表彰之外,交換意見還能顯示出企業在實施新技能與新舉措後所獲得的成果。大部分AWS客戶都會以公開方式探討自己已經完成的工作。這種心理層面上的成就感既極富意義,又具備良好的成本效率。最後,AWS始終以客戶爲關注核心。90%到95%的AWS路線圖都由客戶反饋所敲定。如果大家有更好的主意,也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