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期間我們應該做什麼

遇事瀟灑一點,看世糊塗一點。相親是經銷,戀愛叫直銷,拋繡球招親則爲圍標。沒有準備請不要開始,沒有能力請不要承諾。愛情這東西,沒得到可能是缺憾,不表白就會有遺憾,可是如果自不量力,就只能抱憾了。一、研究生期間我們應該做什麼 

1)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儘量廣地涉獵學科基本知識,儘量深地瞭解所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過去和現在 

2)掌握獨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儘量多的學習各種研究方法,熟練掌握研究過程和步驟 

3)學會寫論文:寫論文不僅是訓練表達能力,更是訓練思維的邏輯性,論文體例雖是八股,但卻是整理思路、與他人溝通的有效結構,不可不尊重 

二、對本專業研究生做研究的要求 

   (1)人文與技術相結合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3)淵博知識與獨立思考相結合 

   (4)理想精神與務實態度相結合 

三、個人管理包括 

   個人時間管理(PTM) 

   個人知識管理(PKM) 

   個人心理管理(PPM) 

個人時間管理 

1、目標 

2、事先規劃好的行動是成功的關鍵。 

3、分析的工作。將事情一一列出來。沒有清單,所有遇到的事情都會改變你自己的運行方向。 

4、設定優先次序。 

5、專注力。 

6、時間期限和獎勵。做完一件事情後給自己一點獎勵。強迫自己設定期限。  

7、工時記錄。將時間分配和使用情形記錄下來。 

8、注意拖延的現象。重要的事情和緊急的事情。對自己說:“立刻去做!立刻去做!立刻去做!”    

9、會議。a會議有目標;b有議程;c準時開始準時結束。 

10、關鍵成果領域。導師或者上級期待你完成什麼? 

11、分批作業。相同的事情累積起來一起做。 

12、整潔。清理工作環境,面前只有你現在要處理的資料。

13、連續的工時。60分鐘、90分鐘的時間。一大早起牀5點左右的時候可以連續工作幾個小時,可以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如寫報告等。 

14、利用零碎的時間。只要花出代價就總會有收穫。額外的零散時間,比如上班的路上的時間。 

15、準時。 

16、簡化工作。a,做久一點;b,做快一點;c,做重要的事情;d,做自己拿手的事情;e,少犯錯;f,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 

17、學會說不。(學會拒絕,學會接受。我們最重要的還是學業!!!不拋棄,不放棄.) 

18、平衡。真正重要的事情:身體健康、年輕的心靈、良好的人際關係。 

個人知識管理(PKM) 

其實質在於幫助個人提升工作效率,整合自己的信息資源,提高個人的競爭力。通過個人知識管理,讓個人擁有的各種資料、隨手可得的信息變成更多價值的知識,從而最終利於自己的工作、生活。 

從個人的角度講,需要管理的知識資源無外乎以下的內容: 

人際交往資源(如聯繫人的通訊錄、每個人的特點與特長等)  

通訊管理(書信、電子信件、傳真等)  

個人時間管理工具(事務提醒、待辦事宜、個人備忘錄)  

網絡資源管理(網站管理與連接)  

文件檔案管理 

個人心理管理 

就個人而言,個人心理管理就是經常自我心態調整。知足長樂、量力而行 

1、研究和娛樂要相結合 

2、凡事都是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不要經常有抱怨 

3、不要隨隨便便拿兩個人來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卻看不到他所失去的,這有什麼意義? 

4、正確面對困境,用辯證的眼光去看問題。 

四、如何確定適合自己的研究領域? 

(小故事)有一個草坪鋪路的故事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保護草坪是很難的,因爲草坪上的路往往並不是按人的方便性來修的。有一次一個設計師承接了一個項目,交付使用後在這個建築物的周圍全部鋪上了草坪,沒有路,任人去踩,幾個月後,草坪上就分明出現了幾條道:有粗有細,然後他就此基礎上修路,也有粗有細,結果可想而知。 

在開始的時候,你可以沒有明確的目標,只要張開你的所有觸角,去看,去讀,去感受,你會不自覺地愛看一些東西,那是你的興趣,也是你的知識結構決定的,日子久了,也會出現幾條路,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標。學會傾聽心音,讓心來告訴你如何走,就不會被別人的價值觀、流行的熱點牽着跑。 

五、如何進入一個研究領域? 

進入一個領域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辦法是找一本這個領域最早的論述專著或教材,比如協作學習,可以看Robert E. Slavin《Cooperative Learning》。當你把這個領域的基本概念的內涵以及相互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之後,再去讀這個領域的論文,你就會因爲心中有數而能夠很好地把握了。這種工作必須要先做,不可以在網上亂搜論文,否則,你會感到:看了20篇文章,對這個領域的認識還沒有形成,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認識還算幸運,有的人恐怕被偏見所引導,還不知道,這是最可怕的。 

六、如何選定一個研究課題 

   對於現在我們研一的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的同時不妨多做一些泛讀: 

1。瀏覽各有關協會的網站,看看最近召開的學術會議的議題 

2。翻翻國內有關的期刊,看看最近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麼 

   根據你自己的知識結構,你會很自然地有所傾向,再多看看你感興趣的話題,比較之後,也許就形成了你的論文選題了。 

七、學生論文研究和導師的角色作用 

  有三種指導方式經常被應用:        

(1)讓學生自己去找感興趣的領域,自己研究,老師至少給予方法論上的指導 

  優點:學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幫助老師開拓思路和方向 

  缺點:大多數學生在研二的時候還沒有確定的目標方向,選擇方向的過程異常痛苦。學生所選擇的領域也許是導師所不熟悉的,爲了能夠從內容上提供指點,導師也要看相關的文獻,如果學生多了,每個人都是一個領域,導師就很難給出專家級的指點,學生也有孤軍奮戰的寂寞。所以除非學生有非常強烈的意願,我將不採用此法安排論文了。 

(2)學生做老師申請的項目 

優點:項目有明確的研究要求,老師能夠具體指點,還有同學一起攻關 

缺點:因爲老師對項目的認識在短期內很難傳給學生,因此有可能出現學生總不得要領的表象,造成學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師對項目干預很少,學生就需要自強自立,否則項目的質量和成果、對學生的培養可能都達不到預期。目前我還沒有掌握這種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編程項目幾乎都是自己親歷完成,無法藉助他人之力,這是以後必須要改進的。 

(3)老師表達對某個方向領域的興趣,學生自由開墾 

優點: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選擇着眼點,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並在此基礎上發展。老師因爲對該方向有興趣,也許沒有深入,也許過去已經有過積累,所以還能夠對學生的着眼點給予建議。學生自由發揮後,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結果,師生都會因此欣喜。這是我所發現的論文期間師生關係作爲融洽的一種合作方式。 

缺點:學生仍舊可能感到是在孤軍奮戰,缺乏交流對手 

八、如何得到導師的指導 

研究生期間應該開始培養獨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導師一般採用寬鬆管理。除了幾個重要的時間點老師會主動的找學生以外,其餘時間都需要學生主動與老師聯繫。導師是否真的成爲你的導師,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屆的幾個學生,可能會得到不同數量的指導,這並不是導師厚此薄彼,而是平時交流頻度和質量決定的。 

1)自覺地將階段性成果嚮導師彙報,聽聽導師的建議,老師也許會從研究方法和細化問題的角度幫助你反思,更多的時候是爲你提供其它的數據來源和支持(人力、物力)。 

2)認真地完成老師交給你的看似與你的論文並無關係的事情。老師往往根據對你的直覺認識,認爲你合適做什麼事情而分配給你一些工作,也許別人對你也是這個印象,也許這是你自己都沒有察覺到的你的優勢。認真地有意識地發展這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會使你成爲一個有特長的人。 

3)和老師的接觸有正式和非正式兩類,正式的需要預約,真的是有事情要討教。非正式的包括路過老師的門口,打個招呼,閒聊兩句。有時候正是這種無心插柳,可能帶來了很多的機會和資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點。 

4)不要唯導師命是從,有時候導師分配給你某個任務也有投石問路的意思,是因爲想發掘你的潛力。所以多和導師交流你的興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師分配給你你所想要的機會,做你想做的事情。 

九、如何得到導師對論文研究工作的指點 

論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論文,論文可以成爲師生之間非常好的溝通載體。很多同學都是在最後一個月才把論文交給老師,老師能夠做的就只是對論文規範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論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過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夠早和導師溝通,論文時期對自己的訓練將會更加富有成效。 

建議是:採用原型方法進行論文寫作,儘早完成論文的整體框架,在每個版本徵求導師的意見。 

這樣的好處是:導師可以較全面的瞭解你的想法,從而按照你的思路幫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請教導師,導師往往會按照她如何做這個研究的角度給你提出建議和要求,因爲兩人的知識結構不同,會造成理解認識的誤會,而影響論文研究的進展和流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