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Node.js垃圾回收與內存管理

使用JavaScript進行前端開發時幾乎完全不需要關心內存管理問題,對於前端編程來說,V8限制的內存幾乎不會出現用完的情況,但是由於後端程序往往進行的操作更加複雜,並且長期運行在服務器不重啓,如果不關注內存管理,導致內存泄漏,就算1TB,也會很快用盡。
Node.js構建於V8引擎之上,因此本文首先講解V8引擎的內存管理機制,瞭解底層原理後,再講解Node開發中的內存管理與優化。

一、V8的內存管理機制

1.1 內存管理模型

Node程序運行中,此進程佔用的所有內存稱爲常駐內存(Resident Set)。

  • 常駐內存由以下部分組成:
    1. 代碼區(Code Segment):存放即將執行的代碼片段
    2. 棧(Stack):存放局部變量
    3. 堆(Heap):存放對象、閉包上下文
    4. 堆外內存:不通過V8分配,也不受V8管理。Buffer對象的數據就存放於此。


      V8內存模型

除堆外內存,其餘部分均由V8管理。

  • 棧(Stack)的分配與回收非常直接,當程序離開某作用域後,其棧指針下移(回退),整個作用域的局部變量都會出棧,內存收回。
  • 最複雜的部分是堆(Heap)的管理,V8使用垃圾回收機制進行堆的內存管理,也是開發中可能造成內存泄漏的部分,是程序員的關注點,也是本文的探討點。

通過process.memoryUsage()可以查看此Node進程的內存使用狀況:

內存使用狀況

rss是Resident Set Size的縮寫,爲常駐內存的總大小,heapTotal是V8爲堆分配的總大小,heapUsed是已使用的堆大小。可以看到,rss是大於heapTotal的,因爲rss包括且不限於堆。

1.2 堆內存限制

默認情況下,V8爲堆分配的內存不超過1.4G:64位系統1.4G,32位則僅分配0.7G。也就是說,如果你想使用Node程序讀一個2G的文件到內存,在默認的V8配置下,是無法實現的。不過我們可以通過Node的啓動命令更改V8爲堆設置的內存上限:

//更改老年代堆內存
--max-old-space-size=3000 // 單位爲MB
// 更改新生代堆內存
--max-new-space-size=1024 // 單位爲KB

堆的內存上限在啓動時就已經決定,無法動態更改,想要更改,唯一的方法是關閉進程,使用新的配置重新啓動。

1.3 V8的垃圾回收機制

垃圾回收機制演變至今,已經出現了數種垃圾回收算法,各有千秋,適用於不同場景,沒有一種垃圾回收算法能夠效率最優於所有場景。因此研發者們按照存活時間長短,將對象分類,爲每一類特定的對象,制定其最適合的垃圾回收算法,以提高垃圾回收總效率。

  • 1.3.1 V8的內存分代

    • V8將堆中的對象分爲兩類:
      1. 新生代:年輕的新對象,未經歷垃圾回收或僅經歷過一次
      2. 老年代:存活時間長的老對象,經歷過一次或更多次垃圾回收的對象

    默認情況下,V8爲老年代分配的空間,大概是新生代的40多倍。
    新對象都會被分配到新生代中,當新生代空間不足以分配新對象時,將觸發新生代的垃圾回收。
  • 1.3.2 新生代的垃圾回收
    新生代中的對象主要通過Scavenge算法進行垃圾回收,這是一種採用複製的方式實現內存回收的算法。
    Scavenge算法將新生代的總空間一分爲二,只使用其中一個,另一個處於閒置,等待垃圾回收時使用。使用中的那塊空間稱爲From,閒置的空間稱爲To

    From與To各佔一半

    當新生代觸發垃圾回收時,V8將From空間中所有應該存活下來的對象依次複製到To空間。
    • 有兩種情況不會將對象複製到To空間,而是晉升至老年代:
      1. 對象此前已經經歷過一次新生代垃圾回收,這次依舊應該存活,則晉升至老年代。
      2. To空間已經使用了25%,則將此對象直接晉升至老年代。

    From空間所有應該存活的對象都複製完成後,原本的From空間將被釋放,成爲閒置空間,原本To空間則成爲使用中空間,兩個空間進行角色翻轉
    爲何To空間使用超過25%時,就需要直接將對象複製到老年代呢?因爲To空間完成垃圾回收後將會翻轉爲From空間,新的對象分配都在此處進行,如果沒有足夠的空閒空間,將會影響程序的新對象分配。
    因爲Scavenge只複製活着的對象,而根據統計學指導,新生代中大多數對象壽命都不長,長期存活對象少,則需要複製的對象相對來說很少,因此總體來說,新生代使用Scavenge算法的效率非常高。且由於Scavenge是依次連續複製,所以To空間永遠不會存在內存碎片。
    不過由於Scavenge會將空間對半劃分,所以此算法的空間利用率較低。
  • 1.3.3 老年代的垃圾回收
    在老年代中的對象,至少都已經歷過一次甚至更多次垃圾回收,相對於新生代中的對象,它們有更大的概率繼續存活,只有相對少數的對象面臨死亡,且由於老年代的堆內存是新生代的幾十倍,其中生活着大量對象,因此如果使用Scavenge算法回收老年代,將會面臨大量的存活對象需要複製的情況,將老年代空間對半劃分,也會浪費相當大的空間,效率低下。因此老年代垃圾回收主要採用標記清除(Mark-Sweep)標記整理(Mark-Compact)
    這兩種方式並非互相替代關係,而是配合關係,在不同情況下,選擇不同方式,交替配合以提高回收效率。
    新生代中死亡對象佔多數,因此採用Scavenge算法只處理存活對象,提高效率。老年代中存活對象佔多數,於是採用標記清除算法只處理死亡對象,提高效率。
    當老年代的垃圾回收被觸發時,V8會將需要存活對象打上標記,然後將沒有標記的對象,也就是需要死亡的對象,全部擦除,一次標記清除式回收就完成了:

    灰色爲存活對象,白色爲清除後的閒置空間

    一切看起來都完美了,可是隨着程序的繼續運行,卻會出現一個問題:被清除的對象遍佈各個內存地址,空間有大有小,其閒置空間不連續,產生了很多內存碎片。當需要將一個足夠大的對象晉升至老年代時,無法找到一個足夠大的連續空間安置這個對象。
    爲了解決這種空間碎片的問題,就出現了標記整理算法。它是在標記清除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當清理了死亡對象後,它會將所有存活對象往一端移動,使其內存空間緊挨,另一端就成爲了連續內存:

    雖然標記整理算法可以避免空間碎片,但是卻需要依次移動對象,效率比標記清除算法更低,因此大多數情況下V8會使用標記清理算法,當空間碎片不足以安放新晉升對象時,纔會觸發標記整理算法。
  • 1.3.4 增量標記(Incremental Marking)
    早期V8在垃圾回收階段,採用全停頓(stop the world),也就是垃圾回收時程序運行會被暫停。這在JavaScript還僅被用於瀏覽器端開發時,並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點,前端開發使用的內存少,大多數時候僅觸發新生代垃圾回收,速度快,卡頓幾乎感覺不到。但是對於Node程序,使用內存更多,在老年代垃圾回收時,全停頓很容易帶來明顯的程序遲滯,標記階段很容易就會超過100ms,因此V8引入了增量標記,將標記階段分爲若干小步驟,每個步驟控制在5ms內,每運行一段時間標記動作,就讓JavaScript程序執行一會兒,如此交替,明顯地提高了程序流暢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長時間卡頓。

二、Node開發中的內存管理與優化

2.1 手動變量銷燬

當任一作用域存活於作用域棧(作用域鏈)時,其中的變量都不會被銷燬,其引用的數據也會一直被變量關聯,得不到GC。有的作用域存活時間非常長(越是棧底,存活時間越長,最長的是全局作用域),但是其中的某些變量也許在某一時刻後就沒有用處了,因此建議手動設置爲null,斷開引用鏈接,使得V8可以及時GC釋放內存。
注意,不使用var聲明的變量,都會成爲全局對象的屬性。前端開發中全局對象爲window,Node中全局對象爲global,如果global中有屬性已經沒有用處了,一定要設置爲null,因爲全局作用域只有等到程序停止運行,纔會銷燬。
Node中,當一個模塊被引入,這個模塊就會被緩存在內存中,提高下次被引用的速度。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整個Node程序中對同一個模塊的引用,都是同一個實例(instance),這個實例一直存活在內存中。所以,如果任意模塊中有變量已經不再需要,最好手動設置爲null,不然會白白佔用內存,成爲“活着的死對象”。

2.2 慎用閉包

  • 2.2.1 V8的閉包實現
    先來看一段例子:
function outer(){
    var x = 1; // 真正的局部變量:outer執行完後立即死亡
    var y = 2; // 上下文變量:閉包死亡後纔會死亡
    // 返回一個閉包
    return function(){
      console.log(y); // 使用了外層函數的變量 y
    }
}
var inner = outer(); // 通過inner變量持有閉包

有不少開發者認爲,如果閉包被引用,那麼閉包的外部函數也不會被釋放,其中的所有變量都不會被銷燬,比如我通過inner變量持有了閉包,此時outer中的 x、y 均活在內存中,不會被銷燬。事實真是這樣嗎?
答案是:在V8的實現中,當outer執行完畢,x 立即死亡,僅有 y 存活
V8是這麼做的:
當程序進入一個函數時,將會爲這個函數創建一個上下文(Context),初始狀態這個Context是空的,當讀到這個函數(outer)中的閉包聲明時,將會把此閉包(inner)中使用的外部變量,加入Context。在上面的例子中,由於inner函數使用了變量 y ,因此會將 y 加入Context。outer內部所有的閉包,都會持有這個Context


每一個閉包都會引用其外部函數的Context,以此訪問需要讀取的外部變量。被閉包捕捉,加入Context中的變量,我們稱爲Context變量,分配在堆。而真正的 局部變量(local variable)是 x ,保存在棧,當outer執行完畢後,其信息出棧,變量 x 自然銷燬,而Context被閉包引用,如果有任何一個閉包存活,Context都將存活,y 將不會被銷燬。
舉一反三,再來看一個更復雜的例子:
function outer () { 
    var x; // 真正的局部變量
    var y; // context variable, 被inner1使用
    var z; // context variable, 被inner2使用
    function inner1 () { 
      use(y); 
    } 
    function inner2 () { 
      use(z); 
    } 
    function inner3 () { 
      /* 雖然函數體爲空,但是作爲閉包,依舊引用outer的Context */
    } 
    return [inner1, inner2, inner3];
}

x、y、z 三個變量何時死亡?
x 在outer執行完後立即死亡, y、z 需要等到inner1、inner2、inner3三個閉包都死亡後,纔會死亡。
x 未被任何閉包使用,因此是一個真正的局部變量,保存在棧,函數執行完即被出棧死亡。由於 y、z 兩個變量分別被inner1、inner2使用,則它們會被加入outer的Context。所有閉包都會引用外部函數的Context,即使inner3爲空,不使用任何外部函數的變量,也會引用Context,所以需要等到三個閉包都死亡後,y、z 纔會死亡。


因此:如果較大的對象成爲了Context變量,建議嚴格控制引用此Context的閉包生命週期以及閉包數量,或在不需要時,設置爲null,以免引起較多內存的長期佔用。
  • 2.2.2 避免深層閉包嵌套
function outer() { 
    var x = HUGE; // 超大對象
    function inner() { 
      var y = GIANT; // 大對象
      use(x); // x 需要使用,需要成爲Context變量
      function innerF() { 
        use(y); // y 需要使用,需要成爲Context變量
      } 
      function innerG() { 
        /* 空函數體 */
      } 
      return innerG; 
    } 
    return inner();
}
var o = outer(); // HUGE and GIANT 均得不到釋放

變量 o 持有的是innerG閉包,innerG持有着inner的Context,且內部閉包的Context會持有外部閉包的Context,產生Context鏈

上下文鏈

爲了減輕GC壓力,建議避免過深嵌套函數/閉包,或及早手動斷開Context變量所引用的大對象。

2.3 大內存使用

  • 2.3.1 使用stream
    當我們需要操作大文件,應該利用Node提供的stream以及其管道方法,防止一次性讀入過多數據,佔用堆空間,增大堆內存壓力。

  • 2.3.2 使用Buffer
    Buffer是操作二進制數據的對象,不論是字符串還是圖片,底層都是二進制數據,因此Buffer可以適用於任何類型的文件操作。
    Buffer對象本身屬於普通對象,保存在堆,由V8管理,但是其儲存的數據,則是保存在堆外內存,是有C++申請分配的,因此不受V8管理,也不需要被V8垃圾回收,一定程度上節省了V8資源,也不必在意堆內存限制。

參考資料:




轉載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4129a3fce7bb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