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從李小龍到李連杰 武俠電影30年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千百年來,慷慨豪俠之歌,人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吟唱。“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是仙者的長吟;“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是聖者的豪言;書生賈島,尚拔劍以問天下不平之事;鑑湖女俠,也將不惜千金買寶刀視爲豪氣干雲。至文者當武,至武者當文,流傳千古的詩篇,蘊含着詩人們高貴豪俠的靈魂 

  鄢烈山等入世的文人曾揶揄過武俠藝術,他們認定,俠者,乃幻想之產物,於奴性有加,於實事無補,在急待民主的現代中國,則更加的要不得。此話聽來有理,實則大可不必如此。沒有理想的人不是真正的人,不懂得浪漫的民族也必然是病態的民族。中國自古便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之說,統治者難道會爲幻想的東西大爲搔頭?他們怕的,正是這裏麪包藏着的如地下火般的反抗精神。況且武術也並非只是好勇鬥狠,以強凌弱。不平則鳴,止戈爲武,中華正統武術的使命,一直就是保家衛國,懲惡揚善。詩仙有云:乃知兵器是兇器,聖人不得以而用之。武藝一道,原本是追求平和寧靜的手段。

  50年代,吳式太極創始人吳鑑泉的公子吳公儀赴香港教拳,立遭當地白鶴門少壯陳剋夫的挑戰,後來這場比武移師澳門。此事在不僅香港引起喧然大波,更引出了現代武俠小說的那部開山之作,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這之後,金庸古龍橫空出世,武俠小說長盛不衰。

  另一方面,武俠電影以其獨一無二的特色創造了另外一種華麗多姿,生動奪目的武俠藝術,他經過幾代藝術家的合力創作,不斷完善,終於有了今日百家爭鳴的局面,而武俠電影也以其大氣磅礴的氣魄,俠骨柔情的風流而成爲世界電影舞臺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還是讓我們從頭說起。

  其實中國的武俠片歷史遠不止三十年,《火燒紅蓮寺》並不比《定軍山》晚多久,我從三十年前算起,指的是七一年的那部《唐山大兄》,在這之前,值得大書特寫的大約還有胡金銓和張徹,胡金銓的作品至今無緣一見,而張徹的東東現在看來實在不怎麼樣,雖然我很愛讀他的書。

  還是說《唐山大兄》。

  七十年代,一個年輕人回到香港,他自信可以震驚世界,雖然人們並不相信。後來,真的給他作到了——用了四部半的電影。

  李小龍是一個開始,也是一個絕響。雖然後來的電影武壇羣星閃耀,但絕不會再有第二個集哲人,武者,畫師,明星於一身的特立獨行卓然不羣的李小龍了。

  李小龍1940年出生於美國三藩市,他的父親給他起名叫“李振藩”,希望他有一天能夠名振三藩市。世事難料,造化弄人,幼時的小龍身體虛弱,用藥不能根治,父親只好讓他練武強身,結果一不小心成就了一位功夫之王。他從影的歷程更是頗具傳奇色彩,李小龍在美國出生時,正好一部美國電影拍攝中需要一個華人嬰兒,就把李小龍抱了去,結果李小龍就這樣一出生就成了最早在好萊塢電影中出現的華人之一。

  李小龍生於美國三藩市,長於香港,在美讀了大學,最後又回到香港,他就這樣遊走於兩種文化之間,也許是這樣的經歷使他最後突破了形式的束縛,創立了以無法爲有法的截拳道。後來,當幾乎同樣經歷的甄子丹完全成爲李小龍的追隨者後,我更相信了環境造人之說。

  李小龍不爲人知的一面是他的多才多藝,小龍的繪畫極好,給自己的著作所繪配圖頗具功底。同時,他學識廣博,讀書之巨即便放在普通文人身上也令人驚歎,李小龍喜愛哲學,尼采的超人哲學成爲他一生最重要的指導思想。他所創立的截拳道所謂的“以無法爲有法,以無限爲有限”,前半句指的是自由無羈的思想,後半句指的就是一種在修爲上永無止境的超人哲學。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李小龍在世界武壇贏得了巨大的聲譽,他的朋友和追隨者包括美國跆拳道之父李俊九,世界空手道冠軍羅禮士,羅高拔,菲律賓棍王伊魯山度,拳王阿里曾登門與其探討,《黑帶》雜誌更將其評爲世界七大武術家之一。而另一方面,許多保守的中國人並不能接受李小龍的行爲。把他以詠春門人的身份而自創截拳道並傳授給外國人的行爲視作大不敬,而有的詠春派拳館,竟在門口的地上鋪一張李小龍的照片,要求所有拜師學拳的新人從上面踩過去。中國門派之見嚴重,倒也並不稀奇。只是不知他們看到柔道與跆拳道被列爲奧運項目,而中國武術卻打不出國門的現狀時會是怎麼一種感想。

  後來,他在美國電視片《青蜂俠》中扮演了第二男主角,結果李小龍大出風頭,完全蓋過了男一號,但好萊塢影片終究不允許華人擔綱,李小龍終於於一九七○年回到香港。

  當時,鄒文懷剛剛出走邵氏,創立嘉禾,看中了被邵氏不屑一顧的李小龍。一九七一年,《唐山大兄》面世,邵氏兄弟公司劍俠電影的牽強和虛假在此片面前暴露無遺,雖然當時的李小龍受制頗多,並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李小龍電影。但當時的成龍,元彪,洪金寶,包括還是個小屁孩的周星弛,仍爲之震憾不已,成龍這樣評價李小龍的第一部作品,“激動人心的打鬥,像眼鏡蛇的攻擊一樣快捷而致命。”成龍等人也成爲李小龍的第一批特技人與替身。

  接着是《精武門》,陳真踢館一場戲中,李小龍以凌厲瀟灑的腿法和出神入化的雙節棍將空手道家們一個個的擊倒。然後把“東亞病夫”四個字撕下來讓他們自食其果(奇怪的是這一幕在日本上映時竟然沒有引起反對,反而掀起了全日本學習空手道的熱潮)。但更令人振奮的還是李小龍的亦正亦邪的宣告,“告訴你們,中國人不是病夫。”“這次讓你們吃紙,下次讓你們吃玻璃!”你可以說這種民族主義是狹隘的,但他至少以那種國人中罕見的張揚氣質鼓舞了很多人。

  《猛龍過江》是一部真正的李小龍電影,由李小龍自編自導自演。他在片中的打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完全超出對手與觀衆的想象,特別是與三位空手道家的比武。這部影片並不如後來的已經好萊塢化《龍爭虎鬥》成熟,但他卻把“以無法爲有法”的截拳道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

  《龍爭虎鬥》使李小龍躋身於世界頂尖明星之列。李小龍也向全世界宣揚了他的哲學思想。“不是思考,而是一種直覺。”後來我在盧卡斯的《星戰前傳》中聽到傑迪武士在指導天行者飆車時說了同樣的話,不禁發笑。

  一九七三年七月二十日,李小龍辭世。當時香港演藝界人士,最諱言的就是“死亡”二字,而李小龍偏要將他的新片命名爲《死亡遊戲》,結果後來電影公司爲了補齊這部片子,用上了李小龍出殯時的紀錄片。三十三歲的李小龍騰空而去。要說的是,如果《死亡遊戲》拍成,將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但現在這樣的作品已經不可能出現了——除了李小龍,誰敢把拳王阿里也列爲死亡塔的八個反派角色之一呢?

  截拳道現在是一個很時髦的詞,但我要說的是,其實根本就沒有什麼截拳道,或者說,每個人都有他不同的截拳道,武術如此,人生也如此。李小龍的一生不是完美的,我最喜歡的一篇評論李小龍的文字就是貶損李小龍的(李紫劍《答截拳道問》)。李小龍教會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懷疑一切”。李小龍的一生短暫而耀眼,就像一顆流星。我們今天回頭看去,仍不能不感嘆人生無常,但我們也同意羅禮士的話:人的一生是不能用長短來衡量的,李小龍的人生是完整的。

  李小龍死了,這位百年英雄偶像的消失在當時的造成了英雄真空。歐美與香港的電影公司開始在全亞洲尋找“李小龍二世”,這是一個怎麼樣的情況呢?只要你長得有點像李小龍,走在大街上就可能被星探拉住:“來,咱們簽約吧。”當然,這種說法有點誇張。但在這樣一種情形之下,樑小龍,呂小龍,又或者是朱小龍,候小龍確實一個接一個地粉墨登場。又一個接一個地黯然離場。效顰能效得出美來,畢竟也不容易。

  嘉禾公司內定的李小龍接班人是成龍。當時,成龍還叫陳港生。

  這個出身於中國戲劇學院的年輕人在衆多特技人中以膽大妄爲著稱,在《精武門》中那個被李小龍一腳踢飛,破窗而去又飛出六米的傢伙就是他,在當時所有人都在考慮做完這個特技還有沒有命在的時候,成龍自告奮勇挺身而出。結果,成龍落地時的感覺“就像是被車撞了一般”,但他還是爲得到大師兄洪金寶、百萬富翁導演羅維和最著名的華人明星李小龍三人的同時稱讚而感到高興。拍攝[龍爭虎鬥]的時候,由於李小龍的失誤,成龍的臉被雙節棍狠狠地擊中。“以至於幾十年後,想起它仍能感到疼痛。”但當時的成龍爲了這個鏡頭的成功一聲未吭。如果你看成龍與周星馳在[喜劇之王]中的表演時想到了這些,會品出一點傷感的幽默。大概正是這種拼命三郎的精神使嘉禾相信他能成爲第二個李小龍。

  《新精武門》是嘉禾對成龍進行包裝的開始,他們的確是煞費了一番苦心,通過劇情把成龍塑造成李小龍的接班人。李小龍生前的好友,《精武門》的女主角,那個漂亮的東方美眉苗可秀,在影片中深情地望着成龍說了這樣一番話:“啊~~~~,我在他身上發現了一種奇異的光彩,這光彩只有在師兄(指《精武門》中的李小龍)身上纔看得到,他一定能成爲第二個師兄,他一定能替取代他!”當時還很喜歡苗可秀的我聽了這段話有點心寒,人說人一走茶就涼,真是不由得你不信啊。

  但是《新精武門》當然是一部相當失敗的電影。任何模仿都只能是拙劣的。成龍之所以能成爲今天的成龍,我想是因爲他的那句話:“我和別人一樣敬畏李小龍,但我絕不會加入到他們中去,如果沒有李小龍,人們也不會知道成龍,但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作第二個李小龍,我只想作第一個成龍。”

  如果你把成龍的電影和卓別林或基頓的電影放在一起,你會發現他們兩者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成龍把喜劇放入了打鬥動作中去。他和周星弛的幽默不一樣,他依靠的是一種肢體語言。他能在鬥牛士進行曲的音樂中把觀衆逗得前仰後合,也能在拳打腳踢中完成各路雜耍動作。這是別人作不到的。

  從第二部作品《醉拳》起,成龍開創了“功夫喜劇”之先河,無法模仿的喜劇、特技、親和力成了成龍的招牌,《醉拳》真逗,《快餐車》真逗,《師弟出馬》真逗,《飛鷹計劃》真逗,《龍兄虎弟》真逗。在《A計劃》那場著名的自行車追逐戰中,幾乎沒有一句臺詞,成龍用一輛自行車,一根竹竿,幾扇窗子,一座梯子把一羣對手搞得人仰馬翻,笑料百出,你不能不佩服,那幾乎是只有卓別林才能做到的事,但是成龍也做到了——雖然成龍是學生,但他是個優秀的學生。二十多年來,成龍在銀幕上一直在扮演一個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而且總是那麼倒黴總是那麼傻里傻氣,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把別人的歡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多麼高尚。

  另一方面,成龍延續了他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他不用替身,傾力演出。讓我們來看看他全身的傷口:《龍兄虎弟》中被打成腦出血,《醉拳》中一隻眼睛險些瞎掉,《超級警察》中一塊頰骨脫臼,《蛇形刁手》中被跆拳道大師黃楊李踢掉一顆牙齒,《飛鷹計劃》中從極高(花絮中可以看到)的高處摔下,胸骨錯位(學醫的朋友會知道這有多離譜),《警察故事》中差點折斷脊骨。至於平常的骨折脫臼大出血什麼的,更是家常便飯一般。需要聲明一點:有人說成龍在《A計劃》中著名的鐘樓墜落特技是替身作的,但你只要看一眼片尾花絮,就知道這說法未免太可笑了。

  提得一提的是在《A計劃》續集中的一個段落。來到香港的革命黨請成龍參加革命,

  成龍說了這樣一番話,“我知道推翻滿清要千千萬萬的人灑血斷頭,但是我不敢要人家這樣做。因爲我不知道這麼多人打生打死之後,得到的會是什麼。所以我很喜歡做警察,因爲我知道每一條人命都很重要,就算是四萬萬人的國家,也都是爲一個個的人組成的。”我一直以爲,這種信念纔是最健全的人格。

  成龍電影被朔哥稱爲“四大俗”之一,我以爲這也是句誇獎,大俗也不容易啊。他的劇情簡單,靠細節取勝,在《玻璃樽》中,成龍試圖展示自己感情方面的表演才華,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雖然由於舒淇的表演,這部片子也很好看。

  《上海正午》,《尖峯時刻》,成龍走進好萊塢。李小龍揚名世界的同時死了,成龍揚名的同時也老了。這時候的成龍已經四十多歲,看着他快要老邁掉的身軀在銀幕上摸爬滾打兔起鶻落,大家也未免有點感動。人家曹操怎麼說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前些時候我看到成龍的最近一部作品《燕尾服》,這是成龍慕斯皮爾伯格之名去拍的電影。本片之爛已有公論,不再多說。但在我看來,[燕尾服]最讓人倒胃口之處,還成龍在片中搞出了兩個下流橋段——當然,是和成龍一向的“健康”電影相較而言的。看來不是成龍在逗人笑方面已經江郎才盡黔驢技窮,就是他已經忘記了從前“絕不教小孩兒學壞”的信誓旦旦。也許你會說這根本不能算是下作——但是你不要忘了,成龍不是周星馳,不是金·凱利,更加不是王晶,一個人不能進取是可以理解的,喪失原則就讓人很遺憾了。要知道,這個標準可是成龍自己定下的。

  今年,成龍在金光大道上留了星,但在我看來,這顆星很像是一個終身成就獎,一個最後的肯定。在成龍迷們都在討論是不是好萊塢毀掉了成龍的時候,我想到的卻是另外一件事。李連杰和李小龍初進好萊塢時,都曾扮演反面角色以作進身之計,李小龍早期在好萊塢扮演的反角甚至相當不光彩。只有成龍鄭重拒絕了這樣的邀請,我不認爲成龍的這種想法有什麼狹隘,反倒以爲從這個角度上來說,其實成龍纔是華人影星中最讓我們驕傲的一位。香港迴歸那年,我第一次看到大陸的記者採訪成龍,從此一直對他的印象頗好。電視上的成龍是一個熱情,健康,愛國,敬業,重責任,守信用的人。我還看過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好漢成龍》,說的是他寧可放棄機會也要堅持在好萊塢出演獲勝的中國人的事兒,雖然人無完人,太深沉的東西,我一向是不信。但還是會爲這樣一位好人的衰落感到憂傷。

  二十幾年前,成龍成功突破了死去的李小龍的陰影,今天的他能否再突破自己身體與靈感雙重衰退的陰影?這就要看他自己的了。

  八十年代初,《少林寺》橫空出世,因爲這時候“四人幫已經垮臺”,所以大陸也和香港,亞洲,美國一塊被這部電影給震撼住了。李連杰,這位大陸的武術全能冠軍有着紮實的功底,華麗的身手和雖不豐富但卻靈氣十足的演技。他精光四射的眼睛似乎是專爲英雄人物而生的,後來我見到李連杰八九歲時的照片,驚訝地發現——他從小就這樣。

  《少林寺》應該是一個里程碑。俠義電影似乎就是從此走向成熟的。看這部片子時我還是個小屁孩。現在想來,那裏的每一個鏡頭似乎都是夢境,失去親人而創出的醉棍,牧羊女的金鈴,李連杰勉強說出的那句“能持”,李世民爲少林僧人免的酒肉之戒。在孩子眼裏,那簡直就是一個童話世界。

  李連杰火了起來,被稱爲亞洲英雄,對於這一點,他其實最應該感謝兩個人,一個是徐克,一個是袁和平。

  沒有徐克,李連杰的經歷中恐怕不會有現在這些令人稱道的經典角色,像《黃飛鴻》系列中的黃飛鴻,《東方不敗》中的令狐沖。沒有袁和平,李連杰將不會有這麼多的經典動作,像《黃飛鴻》中的虛步亮掌,《精武英雄》中的截拳道(當然片中並沒有提到這三個字)。

  李連杰讓人喜愛更是因爲他的電影始終有着一種清朗的正氣,他是各路武俠導演實現他們想法的最好代言人(即便是在王晶的電影裏,李連杰的正氣仍是如此亮眼),他能夠把黃宗師演得那麼氣宇軒昂氣定神閒氣度不凡,他能夠把令狐浪子演得那麼放浪不羈遊戲人間無怨無悔。不管是太極拳還是無影腿還是現代博擊術,在他手中都是揮灑自如,飄逸不俗。至於器械,刀槍劍戟什麼的自不在話下,就是《精武英雄》裏的皮帶也舞得花團錦簇。就算讓他學周星弛左手大勺右手鏟刀的耍將出來,恐怕也能別有一番情致吧?在中國武術的表演方面,李連杰已經達到不可超越的巔峯。不過這樣的人缺點也是致命的,就是不能獨立,只能作最好的工具。他離開徐克之後的境況,大家都看到了。

  《轟天炮》第四集,李連杰在裏面扮演了一個陰沉的香港老大,造假鈔。在影片的最後被梅爾·吉布森和一黑人拿機關槍給突突了。這部電影裏最可稱道的的確是李連杰的演出,黑色中山裝,細細的小辮子,可以殺人的念珠,不發一言的冷然表情,暴然的連環腿法。這個很酷的反角的確蓋過了梅爾吉布森的光芒。當然,我沒見過比《致命武器4》更能貶損中國人的電影(除了李連杰,所有黃皮膚的角色都齷齪到了極點,但我會承認,美國華人的素質的確是低到了這個地步),但我們姑且放下對此片的爭議,只肯定一點:這是李連杰最後一部閃光的作品。

  《羅密歐必死》裏李連杰和那個高他半頭的黑人美眉談情說愛,這也罷了,武打場面的拙劣也讓人難以接受,據說此片武指是老外,後來知道,還是元奎。

  李連杰因爲片酬的問題,兩次放棄了在《駭客帝國》中演出的機會,接着,《龍之吻》面世。李連杰塑造的中國特工形象有些意思,看的時候我想起了詹姆斯邦德。不過元奎和袁和平相比,必竟不是一個檔次。看着李連杰英氣不再的臉,心想他也有點老了。誰能作他的後來人呢?吳京肯定是不行,我的老鄉趙文卓也不行。前有古人,後卻無來者。

  最後說一下李連杰這個人,黃飛鴻的氣質影響了很多人,也包括我。他在北京的同學曾給老師反映,這個貌似老實的人太滑頭了,他的武術老師也表示相信——否則李連杰不會有今天的成就。看過一次李連杰的採訪後,我也相信了這種說法。近幾年來,李連杰學佛,談吐再不復從前,既有李小龍談話的精彩,又有李小龍所沒有的正氣,絕對可以隨李連杰這個形象而傳世。我很願意相信李連杰在生活中也是一個黃飛鴻一樣的人格健康的人。當然,無論如何出演《轟天炮4》都是不對的,但有誰沒有犯過錯誤呢?

  我是比較喜歡甄子丹的“小衆”之一。甄子丹的武術與個性(個性也決定武術)與李小龍簡直同出一轍,那是因爲他同李小龍的經歷幾乎完全吻合。總的來說,甄子丹鋼琴彈的很好,歌唱的也可以,個性張揚(曾大批國術),是一個在功夫方面已經超過李小龍的李小龍追隨者。而如今好萊塢眼裏的中國功夫新代言人也其實就是甄子丹,因爲他年青,英俊,氣勢逼人,兼有東西方人的長處。

  甄子丹的電影濫竽充數的太多,精品佔的比例小,但他的武打場面場場精彩,他也恐怕是現今世界武打明星中,實戰能力最強的一個。《新唐山大兄》證明了他沒有導演的天賦,但他至少是個出色的武術指導(他曾跟隨袁和平學習多年)。在《洗黑錢》中,在《蘇乞兒》中,《戰狼傳說》中,電視劇《精武門》中,甄子丹的腿法隨心所欲揮灑自如,絕對是一種力與美的展示和精神的絕對自由狀態,他的空中連環三腿和騰空三百六十度旋踢等難度係數極高的動作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信每個學武的人看了都會嫉羨不已。

  甄子丹曾兩次出現在精典武俠電影中,一次是《男兒當自強》,一次是《新龍門客棧》,可惜的是出演的都是反派角色。

  從《鐵馬鎦》等片中看來,甄子丹的個人魅力與演技雖然不如李連杰,但絕對好過其他所有武打明星。電影劇《精武門》即便不稱爲經典,也絕對夠優秀。甄子丹在裏面塑造的陳真形象,真實完整,人物的變化渾然一體。甄子丹還不老,以後創造經典作品還是有可能的。

  科班出身的武打明星恐怕就是這幾個人了,吳京和趙文卓沒有靈氣,《破壞之王》裏的林國斌功底倒好,可惜是一自甘墮落的主兒,別人就更不值一提了,如果非要說別人,我還可以想到的是周星弛,至少,他學的李小龍很像。他有兩部動作喜劇片,《新精武門》和《少林足球》,我對他的下一部功夫片不抱希望,雖然我肯定會去看。

  武俠電影中,有時武術指導比導演和演員更加重要。

  可以稱之爲大師的武術指導只有程小東和袁和平。有的朋友喜歡程小東,我則喜歡袁和平多一點。

  程小東原來是個文盲,目不識丁,後來靠看電影自學成才,成爲最出色的武指之一,這也是我佩服他的一點原因。程小東的優秀作品印象中有《冒險王》,《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值得一提的還有《大話西遊》和《破壞之王》。

  程小東的動作設計,華麗飄逸,不循章法,有着舞蹈般的美感。《冒險王》中的兩把長劍,如兩條火龍的激鬥,乍分乍合,不禁想起兒時看的動畫片《哪吒鬧海》,哪吒把龍筋抽向四海龍王時的情景。《東方不敗》,《新龍門客棧》中的武打場面,也是與全片的風格渾然一體,沒有程小東,影片縱情高歌與撲朔迷離的武俠風采恐怕就要失色許多了。

  《笑傲江湖2之東方不敗》中的獨孤九劍絕不輸於金庸原著中的描寫,無招勝有招,天馬行空般的瀟灑,這也是程小東作品中的華彩樂章。

  一定要提一下《破壞之王》,這是我見過的程小東指導的最寫實的一段打鬥,倒像是典型的袁氏風格。大師兄以威猛矯捷的身手打倒了雙腳比雙手更靈活的跆拳道主將,出劍快如閃電威力劈山裂石的劍道主將,連續三年傑出格鬥員的柔道主將,又一拳擊破牆壁,把逃跑的右勾拳848磅重的西洋拳主將打飛出去,張大嘴巴的周星弛搶先於我說出了那句臺詞:“那封挑戰書,燒了它吧……”
 
  據看過《英雄》的人說,程小東指導的《英雄》從某種角度看來,在動作上達到了一個巔峯,我相信有這個可能。

  央視劇《水滸傳》開拍的時候,劇組執意要請袁和平來指導,兩赴香港,終於說動 
了從來不拍電視劇的袁和平,而《水滸傳》也因袁和平而變得更加俠骨錚錚。魯達三拳打死鎮關西,林沖雪夜上梁山,武松醉打蔣門神,燕青打擂。一段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袁和平手裏第二次煥發了異樣的光彩。形容袁和平可以用一個詞,就是點石成金。

  《太極張三丰》中,太極拳的神采纖毫畢現。《鐵馬鎦》中,黃麒英的無影腿更是趨於完美。《黃飛鴻》中性格各異的人物拳術上也是技如其人。

  據說那部早期在大陸極其著名的《鷹爪鐵布衫》也是出自袁和平的手筆,現在這部片子已經看不到了,但想起來讓人覺得很好笑。

  最應該一談的還是《精武英雄》。

  《精武英雄》的導演是陳嘉上,但影片中那種讓人熱血沸騰的節奏還是更應歸功於袁和平。因爲這部作品的前身是李小龍的《精武門》,所以影片力圖再現的,還是李小龍的截拳道精神。雖然全片未提“截拳道”三個字,但他所表現出來的卻仍舊是那十二個字:“以無法爲有法,以無限爲有限”。像金庸眼中的獨孤九劍。

  雖然我相當不喜歡這樣的故事,也不能不爲之喝彩。後來終於找到了史料上的精武體育會,原來霍元甲最後一次比武確是和日本高手比的,不過那場比試霍元甲輕鬆取勝,賽後日方設宴招待,席間,日本人得知霍的咯血癥宿症,就介紹一個名叫秋野的醫生爲之診治。“霍先生信之,購服之後,病轉加劇”,又就診於上海中國紅十字醫院,不治,半個月後溘然長逝,當時很多人認爲是日本人下的毒手,但並無實據。霍的大弟子是劉鎮聲,陳真則是虛構的人物。

  《精武英雄》的開頭,陳真在虹口道場遭到十幾個空手道學員的圍攻。陳真旋風般地往來縱橫,轉眼間將十幾人打倒在地。招招料敵機先,後發先至,毫無花巧。對手一記騰空飛踹,陳真只是輕輕讓過,以手臂掃在他的另一條腿上,使其失去平衡翻墜而下。一記簡單的截踢,便可以破壞對方繁雜的招式,諸如此類,把中國武術以小勝大,截拳道自由無羈的思想發揮的淋漓盡致。什麼叫“技進乎藝”,什麼叫“遊刃有餘”,看了你就明白了。

  接着和芥川龍一比武,兩人一亮拳架,高下立判,可以說不必比了,介川是舉輕若重,陳真則是舉重若輕。勢大力沉的空手道打法在遊戲般的拳法面前有力使不上,進則無可奈何,退則連連捱打。總之,沒有規矩,沒有束縛,沒有固定的一切,就像米盧所謂的快樂足球。

  在後來的三場比武中(對嚴謹平實的霍廷恩,穩健威猛的總教頭,霸道強悍的藤田剛),截拳道的自由思想都表現得淋漓盡致,陳真的創造力讓我們爲之驚歎喝彩。

  黑龍會總教頭是以武入哲的智者的代表,作者借他之口說出了自己的思想,俯拾皆是。“我可沒有見過石頭會打人。”“只有野獸纔會決鬥。”“要想殺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槍,博擊的目的,是把自己的體能和精神推向極限,你要達到這一步,就要了解宇宙蒼生。”“是武學的修爲,而不是殺人的伎倆。”而整部影片也在用一場場的比武極力表現這些思想。這又是一部沒有走紅的經典。

  後來,袁和平去了好萊塢,他本不想答應,最後以三個月的武術訓練爲條件。看了《駭客帝國》的西方人把袁和平當成了神仙的化身,而基努裏維斯等人則在苦練下將袁和平視爲地獄的使者。《駭客帝國》的動作水準達到港片程度是不可能的,但這部中西合璧滿漢全席的電影如果沒有了袁和平,恐怕也要失色許多了。

  接着是爭議很大的《臥虎藏龍》,袁和平的動作指導也被很多人視作敗筆中的敗筆。可是一向不喜歡誇張的我對此卻喜歡的不得了。一部瑰麗浪漫的武俠電影,就是該配上這樣的武打場面,章子怡與楊紫瓊在房檐上的追逐,讓我們記起兒時的夢。何況,幾個人的身手,個性何其鮮明!李慕白長空舞劍宛若游龍,是人生的化境;俞秀蓮諸般兵器,皆得心應手,精明強幹,女中豪傑;章子怡飛揚跳脫,靈動自如,拳劍中藏有勃勃生機;羅小虎身爲沙漠里長大的孤兒,拳腳也是樸實無華,直來直去,一如外族人的爽直。有的朋友推崇袁和平在《蜀山》中的指導,但我還是喜歡《臥虎藏龍》。

  金庸在沒當院長時就說了,武俠武俠,武在其次,俠爲根本。說了這麼多,都是以俠爲武,也該談談那些以武爲俠的了。

  當然要從徐克說起。

  這個看起來流裏流氣的大導演出生於越南,十三歲即和小朋友們拍成了一部“電影”,77年回港,83年的《新蜀山劍俠》是他的第一部武俠作品。據說當時藉特技效果在港引起了轟動,現在看來當然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了。

  《笑傲江湖》於90年面世,徐克爲它抹上了凝重而華麗的色調,這是一部意境悠遠古意十足的作品,滄海一聲笑的曲子傳唱至今,成爲大家爲生活所羈絆時逃避的一個出口,徐克開始成熟。

  接着是《黃飛鴻》系列。這個曾經參加過臺灣保衛戰曾任廣東民團總教頭的歷史人物在民間被愈傳愈盛,情形頗似歷史上的關羽,據說在56年的時候,香港共拍攝了35部黃飛鴻電影,而有一個叫胡鵬(狐朋?還苟酉呢)的,親自操刀執導了其中的33部(越想越難以相信),讓人想不暈都難,徐克執導的黃飛鴻共有5部,還都不錯。也讓我相信了,徐克的正氣(《黃飛鴻》)是勝於他的邪氣(比如《青蛇》等)的。

  看黑澤明的《七武士》的時候,我把《七武士》與《黃飛鴻》聯繫在了一起,並把黑澤明與徐克相提並論,我以爲兩人都是有民族責任感的藝術家,只不過一個是大師,一個是鬼才。朋友說,徐克最爲憂國憂民的作品並不是《黃飛鴻》,我說,那《黃飛鴻》系列就是浪漫理想主義的憂國憂民,一個民族如果失去理想,命運只有滅亡。黃飛鴻的形象,其實是一種徐克推崇的人格,而白蓮教、嚴振東等人,則是代表民族劣根性的符號。

  《男兒當自強》是我認爲最好的一部《黃飛鴻》,很像金庸小說中對歷史事件的處理。當孫文將黃的“人分五行,金木水火土”翻譯成“人有五臟,心肝脾胃腎”時,很精彩地再現了中國歷史轉折時期中西文化的衝撞和這位偉人的先行者形象。那個貼滿了符咒的外語學校陰森恐怖,讓人不寒而慄,此中真意盡在不言之中。片中的經典之處當在於那個挺身而出的白蓮教小女孩,拍拍胸膛說:“我有神功護體,不怕你的鬼槍!”而一旁的教民們也鼓譟起來。開槍還是不開槍?這是個問題。陸浩東在千鈞一髮的慌亂境況下扣動了扳機,人羣中的小女孩應聲而倒。中共不是要反邪教嗎?那他應該播一播這個片子。最後有一個鏡頭在大陸放映時是被剪掉了的——那是孫文把一面被燒得殘破不全的中華民國國旗展開在風中的情景。

  《獅王爭霸》的商業味道比較濃,說的好聽點,就是很有觀賞性,看起來讓人很舒服。鬼腳七這個精彩的名字一出場,便把偌大一寶芝林踢得七零八落。連這樣幾乎沒有腦子幾乎不成人形的傢伙都能學好,這是溫情勝於強力的一個說明。關之琳說:“中華民族一定會崛起,只是你看不到了。”我希望我們能看到,看到一個步入正軌的中國。最後,黃飛鴻將那塊獅王金牌奮力擲還給城樓上的李鴻章,朗聲說道:“智武合一,方是強國之路。”強健的人格,明朗的智慧,這就是俠義精神吧?

  《東方不敗》裏的歷史不太重要,雖然有政治的角鬥。浪漫的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是全片的主旋律。劍都用來烤肉了,卻退不出江湖。退出江湖的字只能刻在墓碑上,因爲,人心就是江湖。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同把顏料桶潑向觀衆的視覺效果,這是一部唯美主義的電影。

  《風雲再起》,

  當然,這樣噁心的武俠電影太多了,畢竟武俠電影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垃圾。可是本片的作者是徐克和程小東,這可就說不過去了。

  《新龍門客棧》,張曼玉梁家輝等人的精彩演出,程小東美輪美奐的動作指導,蒼涼恢宏的大漠風光,慘烈血腥的廝殺夾雜着欲愛不能的痛苦,看罷只不知身在何處。

  曾經很不喜歡《刀》,覺得徐克學起了黑澤明,望之卻實在不似人君。但慢慢還是品味到了《刀》的意境,雖然趙文卓看起來實在不像個悲劇人物。這是一部洗盡鉛華的作品,完全揚棄了傳統中國武俠的美感,而加入兇狠凌厲,適合巷戰的南洋刀法,力圖再建一個真正險惡的江湖。可惜的是,人們並不接受這樣的徐克。

  之後的徐克再沒有拿出什麼像樣的作品,《蜀山傳》真是一部美侖美奐的作品,也讓我驚歎於中國電腦特技的突飛猛進,但我看的時候還是睡着了,因爲劇本的弱智。

  陳凱歌的《荊柯刺秦王》有着大陸藝術家的厚重和寬廣。“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荊柯奮力的一擊,那劍氣至今仍寒着人們的心。鞏俐最後懷着荊柯的孩子來到荊柯的墓前,是不是在說這種精神,一直在中華民族中流傳了下去?組成方陣的秦軍頂着盾牌踩着屍體攻城,趙國的小孩唾向秦王的臉,王志文(那個“烙矮”的名字實在打不出)爲了門客的生命而降,這就是中國的戰國時代。

  還要向陳導的特立獨行喝彩。趙本山的出演不是炒作,恰恰是對商業規律的不屑;片裏的秦王,不是“大地在我腳下”的偉丈夫,而是陰險乖戾的病人;王志文面對爲他而哭的女人說:“別哭,你這一哭,倒像是咱們錯了似的。”這些,都讓我喜歡上了這部片子。張藝謀的《英雄》顯然要跟這種觀念較勁,我想,什麼叫“反動”呢?就是反人類進步而動吧。

  香港武俠電影的中堅人物先後來到了霓虹閃爍的好萊塢。然而這時候他們中的大多數已不再年輕。而此時內地網絡上的文俠小說正被炒得沸沸揚揚,文俠們要登場了,俠骨英風,並非只爲武者所特有。

  于仁泰、王家衛、李安,先後登臺亮相。於是,長槍大戟成了劍走輕靈,金戈鐵馬成了落魄江湖,慷慨悲歌成了淺吟低唱。百鍊鋼化作繞指柔是早晚的事情,就好像一個人在險惡的江湖上走的久了,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桃花爛漫的家園。文武之道,必竟一張一弛。

  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向我們展示了武俠藝術片的另一種可能性。這部在初中時令我作嘔的電影竟然在多年之後又被我從垃圾堆裏揀了出來,愛如珍寶,這是不是就叫覺今是而昨非?現在想來,似乎那時候我有心事。我以爲,真理這東西,離得遠了纔看的懂,感情呢,只有近了才明白。

  也許我們身邊沒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沒有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但我們卻和那些身懷絕世武功的劍客們一樣,躲不掉恩愛情懷,避不開離愁別緒,解不出斯芬克斯的人生謎語。所以面對王家衛講的故事,我們只能震憾,只能感動,只有心有慼慼卻欲說還休。

  洋人杜可風與國人張叔平華洋結合地打造着這部電影的美感。駱駝背後羣鳥驚飛,大漠戈壁明晃晃的太陽,獨孤求敗對着自己的影子練劍,樹下牽驢等待着的絕色女子,張曼玉一襲刺眼的紅衣。而這一切,註定了只能是悽美。因爲所有的人都在華麗的外表下痛苦着,一如各具神通的天龍八部。

  盲武士變的一無所有,只有落魄江湖,死前的呢喃,是否也得到了解脫?西毒與他嫂子的互相傷害,到頭來也只是一場沒有勝負的遊戲。年華老去,紅顏不再,剩下的,只有無邊的痛苦。在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候,我最愛的人都不在身邊,我相信這是一句男人也會動心的話。黃藥師喝下了醉生夢死酒,卻不能承受輕飄飄的虛無。慕容燕一直在找一個騙自己的藉口,夢碎了,只能和自己的影子爲伴。拎着一籃雞蛋的女人堅持着自己的信念,只是不知洪七替他報了仇之後,無所牽掛的她又爲着什麼活下去?

  這是一個關於拒絕的故事,拒絕是一種痛苦,被拒絕也是,想要不被別人拒絕的法子是先拒絕別人,而傷害別人之後,自己也不會好受。其實,人真的很自私,西毒不想別人比他更開心,而我們,往往只關心自己開不開心。什麼是苦,什麼是人生七苦,說到底,也不過就是一個求不得罷了。

  最喜歡的一直是洪七,也許,他沒有痛苦。“我的刀快,是因爲我簡單。”這就是洪七,直來直去的洪七。即便是爲了一時義氣而失去一根手指,心裏也只有痛快。率性而爲,這是不是就是幸福的根本?看着他和老婆遠去的背影,歐陽峯的心裏有一點嫉妒,說實話我也是。可是我們誰又能作得到呢?我們都太複雜,太貪心,想要的太多了。

  最後是《臥虎藏龍》,這是西方人第一次如此程度推崇的武俠電影,不僅獲得了五項奧斯卡獎,連劇本也被選入了美國高中教材。然而在中國,他卻譭譽參半。似乎罵的人更多一些。很多人都只看了一二十分鐘就死活看不下去了,這裏面,有我的好朋友,有我身邊一直佩服的電影評論人。他們都把喜歡這電影的老外當成了傻冒國人當成了附庸風雅。我真的無法理解。

  《臥龍藏龍》的美像一個清新脫俗的少女,或是一個孩子的水彩畫。沒有童心的人,不會拍出這樣的作品,沒有童心的人,也不會喜歡這樣的作品。

  劍無情,劍客卻多情。[臥虎藏龍]這個張牙舞爪的名字下是一個美麗到極致的故事,“後來,小男孩變成了馬賊,星星追不到,就來搶我的梳子。”這句話讓我這個不喜歡幻想的人都動心了。《臥虎藏龍》中,浪漫自由的夢與敦厚悠遠的道家之風結合的如此完美。影片把玉嬌龍與羅小虎的情感表現得既有十足野性,又美麗得足堪玩味。但李慕白還是給了她的劍術以“揣而銳之,不能長保”的忠告。青冥劍彷彿金庸小說中的鴛鴦刀,得之即可無敵天下,然而玉嬌龍得了青冥劍,卻敵不過李慕白的一根木棍。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去,《臥虎藏龍》都是一部結合了多元文化的出色的唯美主義作品。它是第一部全世界人都看得懂,也都看得如癡如醉的武俠電影,在中國武俠電影中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當中國人聲討《臥虎藏龍》的時候,我想,可能是我們國人因爲生活的艱辛,已經把浪漫與夢想一起都丟掉了。

  當我重新補寫這篇文字的時候,張藝謀的《英雄》正搞得鑼鼓喧天。我相信這是一部在技巧上(包括美術、動作、剪輯、表演)十分優秀的作品。但我絕對無法苟同《英雄》的立意。前段時間,我讀完了英雄劇本,和看過電影的人的描述對照了一下,基本和電影沒有太大的改動,對於這個劇本的感受,我只能說很噁心。

  李馮的小說我是看過的,應該說不錯,正是文中偶爾流露出的一點調侃和遊離讓我相信這是真正李馮的手筆。《英雄》的技巧很圓熟,也很煽情,但那已經是工作,不是創作,這是作家商業化的悲哀。整個劇本充滿了矯情和做作,特別是“主題”昭示之後,那種造作之氣更是撲面而來,擋都擋不住。我完全可以感受得到李馮爲了最終貫徹張藝謀的中心思想而做出的種種努力,說實話,我很替他累。

  在張藝謀眼裏,似乎王和刺客都是英雄,但你只要仔細看看,就會發現王道英雄對刺客英雄是完全俯視的。同情、可憐,再加上一點點推崇,就成了刺客英雄,而王道英雄,則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是張藝謀的英雄觀。秦王說他有一個夢,要書同文,書同軌,“要用大秦的鐵騎打一個大大的疆土,從日出之東,到日落之西。”這就是張藝謀所推崇的英雄,心懷天下,志存高遠——成吉思汗那樣的。可是我要說,這跟紅衛兵要解放天下三分之二的受苦人有什麼區別?一個人爲了自己的理想不管天下人的生命,這就是英雄嗎?希特勒殺猶太人難道沒有理由?小日本當年不是也吵吵着建一個“共榮”的大東亞嗎?(如果“大東亞共榮圈”真建成了,我們今天是不是也要歌頌日本人的歷史貢獻?)也許你會說秦王的功績,但一個動不動就盡屠幾十裏百姓,連死了也要幾千人爲他陪葬的人怎麼會是英雄?我想起了《刺秦》中的李雪健聲嘶力竭的咆哮,“你爲什麼要殺我?你知道我要幹什麼?我要建一個更大的國家……”真的可憐,張藝謀的奴性讓我讚歎。

  我知道,即便是孫中山那樣的革命也使很多無辜的人命喪黃泉,但沒有人會說孫中山不是英雄,英雄與否,在於他做事是爲私利(私利也包括夢想)還是爲民衆,也在於他是嗜血還是博愛。

  最後我要說,在我眼裏,在一個健康民主的國家裏,民衆接受這種電影的可能性是零,也就是說,我認爲《英雄》在奧斯卡上成功的可能性完全沒有。與之相比,我倒是更期待何平的《天地英雄》。

  2002年11月22日,因足疾未愈如袁世凱,走路一瘸一拐如小馬哥,不能上班,於是賦閒在家,將這篇半年多前的作品補寫並修改完成。我喜歡武俠電影,因爲我以爲人既要相信溫情,得美而生,也要相信強力,不畏脅迫。而好的武俠電影正是結合了文氣與武氣的作品,雖然文未必讀書,武也未必學拳。

  武俠電影講的是“江湖”,那麼何謂江湖?《臥虎藏龍》裏,玉嬌龍對她的師父說,“你給了我一個江湖的夢”;而《東方不敗》中,任我行則說,“人心就是江湖”,根本無法退出。這兩句話是矛盾的,但他們其實說的都對。

  所謂江湖,也在身外,也在心中。

  所謂俠者,爲國爲民,俠之大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