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雲突破1000億的瓶頸是什麼?

從2013年全面開放,到2016年馬化騰首次站臺,再到2019年公司年營收終於突破100億,騰訊雲花了整整6年時間,相比於亞馬遜AWS晚了近3年,相比微軟雲、IBM雲和阿里雲也晚了2年。

雖然騰訊雲目前已經進入全球雲100億俱樂部,但是結合現狀來看,未來的局勢依然不明朗。一方面全球雲計算市場頭部玩家的營收增長速度都在下滑,說明市場初期紅利爭搶已經接近尾聲,另一方面騰訊的戰略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尤其是在雲計算領域與巨頭之間的競爭也已進入下半程。可以說,騰訊雲的下半程挑戰難度 越來越大。

 

現在的騰訊雲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年終一曬已經成爲騰訊每年向外界展示公司核心業務的重要形式,在連續多年暴曬“遊戲”之後,今年首度曬出了“雲計算”成績:前三季度營收首次突破1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騰訊雲從2013年就已正式開放,但是其單獨披露在季報中,還是在前不久的2019年第三季度財報中。數據顯示,騰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0%至47億元,是該季度雲計算公司中增速最快廠商。2018年,騰訊雲全年營收增長超過100%至91億元。過去四年,騰訊雲的營收規模均保持了三位數的增長。

事實上,騰訊雲在公佈其前三季度營收突破100億的消息之前,在今年5月,騰訊雲總裁邱躍鵬就曾向媒體表示,騰訊目前已經邁入“雙百時代”,全網服務器總數量突破100萬臺,帶寬峯值突破100T。騰訊成爲中國首家服務器總量超過百萬的公司。

依據如此大服務量可以發現,騰訊雲的營收突破100億早已是意料之中。

儘管騰訊雲年營收已經破100億,但是放在整個行業來看,卻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首先在規模上,就目前已經公開營收額和增長速度的幾大頭部雲廠商而言,騰訊雲的營收體量遠遠落後於亞馬遜AWS、微軟雲、谷歌雲和阿里雲。其中2018年,騰訊雲營收額爲91億元,而亞馬遜AWS、微軟雲和阿里雲營收額分別達到了1799億、798億和247億,對應相差達到約20倍、9倍和3倍。

另外,同期百度雲年營收額爲40億元,金山雲營收額爲22.18億元,ucloud營收額爲11.9億元。 

然後在增長速度上,由於騰訊在近5年來僅在2018全年業績中首次單獨披露雲業務營收同比增長數據,但是爲了直觀的與其它廠商進行對比,本文摘取了2016年、2017年財報中包含雲計算業務相關的增長數據,分別爲289%、163%和100%,遠遠高於亞馬遜AWS、金山雲等其它廠商。

具體來看,目前,由於亞馬遜AWS、阿里雲等頭部雲計算廠商的營收增長已經進入平穩期(市場進入早,體量已經達到一定規模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較難),而騰訊雲儘管起步晚,但是其增長速度卻正好處於高位,這就不難理解爲何出現了不僅與阿里雲不相上下,而且還遠遠高於亞馬遜AWS、微軟雲、谷歌雲等其它幾大雲的有趣現象。

但需要注意的是,儘管阿里雲近5年來的增長出現了下滑趨勢,從2017年的130.41%下滑至2018年的約100%,但是近幾年的增長表現依然比較平穩,相對於騰訊雲而言,增長變量要相對較小。依據現階段趨勢來判斷,2020年騰訊雲年增速跌破100%的概率要遠遠大於阿里雲。 

再結合幾大雲計算廠商在今年前三季度的增長情況來看。在前三季度中,騰訊雲季度同比增長分別達到44%、37%和80%,同期亞馬遜AWS的增長速度爲41%、37%和35%,阿里雲的增長速度爲76%、66%和64%。騰訊雲是唯一一家沒有出現增長下滑的雲廠商,但是考慮到騰訊雲僅僅披露了Q3數據,所以騰訊雲的實際增長情況也可能與其它廠商一樣,存在增長下滑的可能。

如果單單隻看Q3增長,那麼騰訊雲的80%遠遠好於亞馬遜AWS的35%,阿里雲的64%等其它廠商。但騰訊雲的真實增長情況,不妨等到Q4數據出來之後再作對比。當然,按照騰訊以往披露財報的策略,Q4財報中很可能將不再單獨披露騰訊雲數據。若真如此,那麼騰訊雲的真實情況也將無法瞭解。

 

騰訊雲100億背後的增長邊界

爲了更好的理解騰訊雲,本文將從公司戰略、產品策略、銷售策略、行業表現幾個維度來展開討論。

目前,外界關於騰訊做好雲計算的最大爭議,就是缺少服務B端的基因。有趣的是,回顧騰訊近幾年的一些改革或者嘗試,都是與B端市場消息相關。

2015年,馬化騰曾經公開表示,我們把另外半條命交給合作伙伴了,以此與其它夥伴形成生態。這一戰略理念在騰訊雲後來的發展中也得到了體現。

在產品方面,區別於阿里雲採取的核心產品自主研發模式,騰訊雲核心雲計算系統是基於OpenStack,採用的是開源+部分自研的模式。該模式最大的好處,在發展初期不需要投入太大的研發成本,通過聯合其它玩家就可以快速搭建完成屬於公司的雲生態服務系統,幫助公司快速進入市場。不足的是,該模式後期發展最大瓶頸是產品門檻。基於開源系統所設計的解決方案,被複制的成本低,容易同質化,並陷入價格戰中。

目前,騰訊雲也在逐步加大產品研發投入,並意圖在覈心產品方面取得自主研發的成果,諸如2018年騰訊雲正式發佈了新一代自研雲原生數據庫CynosDB。2019年,騰訊雲再度發佈了騰訊自研第四代數據中心T-block產品家族、第一款自研服務器“星星海”等。

同時在基礎設施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騰訊雲在全球的服務器數量超過100萬臺,存儲數據規模達到1024+PB,在全球五大洲25個地區內開放了53個可用區,在全球部署了超1300+個加速節點,覆蓋全球超50個國家及地區,帶寬儲備達100T,能夠支持千萬級用戶併發。

在銷售策略方面,騰訊雲採取的策略和亞馬遜AWS、谷歌雲如出一轍,開始從過去的產品思維加速向銷售思維轉變,並大力組建屬於自己的銷售團隊。據《中國企業家》報道,CSIG已經將旗下業務的渠道進行整合,統一爲“產業生態合作部”;在銷售側,智慧產業與騰訊雲的銷售團隊在基礎產品層面已經打通。按照組織調整合並同類項的原則,可以預見的是,CSIG在後續調整可能會繼續調整銷售團隊,組建統一的市場、銷售和渠道團隊。

另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根據騰訊招聘網站的招聘信息顯示,目前,騰訊雲正在廣泛招聘華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多個城市的銷售團隊,招聘方向主要爲泛政府、銀行業KA、互聯網金融、傳統企業等行業的銷售人員,涉及100多個崗位。

最後在行業表現來看,得益於其在遊戲行業的沉澱,以及在視頻領域的投資整合,根據騰訊雲官網公開的合作客戶情況來看,目前公司合作最多的客戶來自遊戲行業,其次是金融、醫療、電商和視頻行業,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微信、旅遊、移動應用、政府和在線教育。

反觀阿里雲的客戶案例主要集中在電子商務,科技和教育領域,其次是媒體、旅遊、製造業、零售等,另外在政府端,阿里雲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客戶。

除了國內市場之外,在國外市場尤其是亞太地區的雲計算市場爭奪,也一直都是騰訊雲、阿里雲等國內雲廠商關注的重點。

截至目前,騰訊雲已經在全球25個地理區域內運營51個可用區,累計建成開放包含印度、中國香港、泰國、美國、印度和莫斯科等地數據中心,並且已經進入日本市場,按照騰訊雲的規劃,今年整個海外營收同比增長將達到4-5倍,這一數據並未和100億營收同步披露。

眼下,騰訊雲無論是在產品佈局、還是解決方案設計,亦或是技術投入都已經完成了階段性的積累,這也是爲什麼騰訊雲雖然起步晚,但是營收額能破100億的核心所在。

從公司長遠發展來看,短期內依靠整合合作伙伴是一種可取策略,但是長期的話,騰訊雲如何突破在基因、技術、產品、核心競爭力等方面的瓶頸,將是其從100億突破1000億的最大看點。

 

騰訊雲有無突破1000億的可能

目前爲止,營收額突破1000億的雲計算廠商僅有亞馬遜AWS一家,於2017年就已完成1200多億的營收額。剩下的微軟雲和阿里雲將是下一批挑戰1000億的種子選手。截至2018年,微軟雲營收額已經達到798億,阿里雲營收已經達到200多億。

上面已經提到未來騰訊雲的最大挑戰將可能來自基因、技術、產品和核心競爭力等幾大方面。

其中在公司基因方面,騰訊雲和國內的華爲雲、阿里雲完全不同。華爲和阿里都是以服務B端客戶(企業)起家,其中華爲一開始服務的是大型運營商、政府和大型企業集團等類型的客戶,而阿里一開始服務的是中小企業,兩者在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上都是以服務B端客戶而設計,所以進入雲計算時代之後,整個公司的架構切換相對容易的多。

而騰訊早期服務的就是個人客戶,無論是其遊戲,還是兩大王牌微信\QQ社交產品都是C端用戶,即使在廣告端涉及企業客戶,但是業務涉及的深度和寬度都無法和華爲、阿里相提並論,而爲了彌補在這方面的短板,騰訊開始從上至下進行大規模的調整,除了上面提到的馬化騰頻頻爲公司B端業務站臺之外,公司也從2012年開始,每年都會進行組織架構大調整,並且在2018年首次成立了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To B已經成爲騰訊改革的重要戰略中心。

在技術方面,由於雲計算市場屬於需要長期投入時間和技術研發積累的新行業,作爲賽道上的落後選手,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研發成本,纔不會被掉隊。目前,谷歌在雲基礎設施服務支出高達93.9%的年增長率,就遠遠超過了亞馬遜AWS和微軟雲。根據騰訊披露的資本開支情況來看,騰訊雲在資本開支上的投入預算也是相當充裕,近5年來資本支出累計達到1246億元,大於同期阿里資本支出的706.31億元。其中2016年騰訊的資本支出爲188億元,資本開支營收比達到2953%,2018年騰訊資本開支增長爲541億元,同比增長69%,資本開支營收比回落至594%。

另外在產品方面,阿里雲產品佈局更加全面完善,而騰訊雲則投入較多於雲計算基礎能力和大數據的研發實踐方面。其中在CDN方面,阿里雲全球節點覆蓋已經達到2500+(國內2000+、海外500+),覆蓋全球70多個國家,在全球19個地理區域內運營着56個可用區。而騰訊雲CDN節點爲1300+(國內1100+、海外200+),覆蓋全球30+國家地區,在全球25個地理區域運營着53個可用區。

同時,阿里還自主研發了雲操作系統飛天,開發了數據庫OceanBase、物聯網平臺Link人工智能 ET大腦等,正在研發AI芯片NPU。目前騰訊暫未披露自主研發雲系統。

綜合來看,未來,持續加大資本開支,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雲操作系統上進行大規模的投入,將可能是騰訊雲的重要選項之一,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公司的收益情況。

最後在覈心競爭力方面,現階段很難判斷騰訊雲的增長邊界到底在哪裏,但是相對於亞馬遜AWS、微軟雲、谷歌雲,IBM雲,甚至是華爲雲等幾大雲廠商,騰訊雲比較欠缺國際化運作的經驗,譬如說華爲在歐洲與德國電信的合作,就經受住了德國嚴苛的隱私和數據保護考驗,爲華爲在其他國家的本土化運營帶來了成功的經驗積累。而和阿里雲相比,騰訊雲目前主要還是缺少自主研發雲操作系統的區別。

另外,在合作客戶方面,阿里雲涉及的行業更廣,多達60多個行業,而騰訊雲現階段主要聚焦於遊戲、社交、視頻三大領域。同時還需要關注的地方是,騰訊雲採取的與其它合夥夥伴共建生態的商業打法,後期當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當騰訊的流量和品牌不再是特別的招牌的情況之下,如何處理與合作伙伴的利益關係,也將是一大值得持續留意的看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