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技術十年:讓我們感動的那些人那些事

時光荏苒,美團十歲了,美團技術團隊也走過了十個春秋。

2010年3月4日美團網上線的時候,整個公司總共十來人,在一套三居室的民房裏起步。其中技術團隊只有5個人,現在有4位還在美團。

美團技術團隊早期辦公環境,右邊電腦上有測試中還沒上線的美團網頁版

今天,美團是中國市值第三的互聯網公司,技術團隊也已經達到9000多人規模,覆蓋前端、後臺、系統、算法、測試、運維、數據、硬件等8個技術領域。

2013年美團公司年會上,王興特別引用了清華大學老校長梅貽琦先生的一句名言:“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他是告訴在場的美團同學:選擇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做什麼樣的事,很重要。

最近,美團技術學院陸續採訪了20多位美團技術團隊的同學,既有美團早期創始團隊的3位“元老”,也有很多美團App、美團外賣等部門的技術骨幹,聽他們聊了聊自己跟公司一起成長的故事。故事裏有爭吵,也有友情;有汗水,也有淚水;有委屈,也有成長;有迷茫,也有堅定。我們從中摘錄了他們印象最深刻的一些片段,與大家一起感受,10年來美團技術團隊經歷的那些坎坷與崎嶇,收穫的那些感動和期許。

時間開始了

美團網上線,第一單

2010年3月4日,美團網上線。

此後半年,團購是互聯網領域最火爆的創業領域。如雨後春筍,冒出了數千家團購網站,這就是大家經常提起的“千團大戰”。

關鍵是跟什麼人在一起,做什麼樣的事情

美團技術團隊創始成員付棟平回憶,2010年的時候美團的技術並不是很強,但是團隊年輕、有激情、有闖勁,響應速度非常快。大家24小時待命,連大年初二初三還在改Bug,也不覺得累。他感嘆:“辦公的環境什麼的其實並不重要,關鍵是跟什麼人在一起,做什麼樣的事情。如果這個事情本身很有意義,很激動人心,就很值得我們去投入青春。如果這羣人很優秀,也很上進,就值得大家彼此託付,成爲彼此信任的戰友。”

美團網第一次提交的代碼統計:文件一共27個,代碼量6892行

有安全漏洞?連續加班也要搞定

美團技術團隊創始成員、美團網第一次代碼提交者秦亞非,在美團內部通信工具大象上的簽名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能參與一波又一波的互聯網科技浪潮,是件很幸運的事。”

秦亞非印象很深的一次危機事件發生在2015年,他們聽說有個黑客大會要將美團的系統作爲攻擊對象,大會的賽題就是“現場攻破美團的支付系統”。公司聯合創始人穆榮均親自帶領技術團隊的同學們連續加班梳理可能有隱患的環節,連夜查詢Bug和漏洞,白盒看代碼到天亮,最後找到了問題,並最終完成了修復。

最喜歡的特質:美團是一家學習型組織

美團技術團隊創始成員潘魏增最喜歡的特質,就是美團是一家學習型組織。公司整個創始團隊都非常善於學習、思考和總結,並身體力行去分享、去鼓勵大家這麼做。記得有一次聚會,王興聊天時說到各地的方言,還幫忙給大家各自的方言做歸類,聊到興致起來,還拿出一本厚厚的語言書,證明他說的都有理有據。還有一次,王興推薦了一本關於地緣視角看世界的書,還送了不少本給大家。潘魏增看完之後確實對世界格局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他的幫助很大。

2010年,王興跟美團技術團隊的某一次見面會

夢裏都在寫代碼

2010年12月入職美團技術團隊的時候,彌新鋒還是一個技術小白,所有做的事情都是從未做過的。他從Windows上的DreamWeaver轉到學習Linux(Ubutun)上的Vim,從只會用jQuery到能夠讀懂YUI2源代碼,並自己獨立寫完整的腳本。想到每段CSS和JavaScript的呈現界面都是數十萬人在訪問和使用,彌新鋒都會感到很興奮。早期美團技術團隊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但他幾乎沒有疲憊的狀態,非常興奮以至於做夢都是關於代碼關於公司,他還把這些夢境記錄在了飯否上。

彌新鋒同學在“飯否”的記錄

早期美團技術團隊的口號是:“要麼牛逼,要麼滾蛋”

張佳佳是2010年12月18日碩士畢業、校招入職美團的。美團雖然是個新公司、小公司,但是很早就非常重視從應屆生中招聘優秀學生。

2014年,技術團隊校招場景

他印象比較深的一件事是,當時技術團隊的口號,就是出自Facebook的“Go big or Go Home”,後來秦亞非同學翻譯了一版:“要麼牛逼,要麼滾蛋”。大家一致認爲很形象也很貼切,就一直用了很多年。

早期美團技術團隊的口號

張佳佳記憶最深刻的是,2010年時穆榮均告訴大家,美團技術團隊很快要擴充到100人左右。那時候,成立沒多久的美團技術團隊才十幾個人,張佳佳心裏就想,100多個技術,美團這是想幹多大一件事啊。張佳佳感言:“你看今天,我們技術團隊都已經9000多號兄弟了,真的是讓我感慨萬千啊。”

效率是美團的核心競爭力

夏姣姣是美團技術團隊早期比較少的女同學。她在美團和百度之間,經過慎重的考慮,最終選擇了美團,2011年02月21日加入。她的印象中,王興每週末都會在站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中,給他們所有人分享本週的一些思考,而且每次分享的內容都能大家很大的啓發和鼓舞。

穆榮均也經常跟美團技術團隊一起討論問題。有次他問:對美團技術團隊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大家給出了很多答案,而穆榮均的回答是“效率”,效率是美團區別於競對的核心競爭力。

戰略佈局移動

2010年大家使用的手機基本上還是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移動化”這個概念剛剛開始受到關注。年底,王興去美國考察回來,坐在公司的小倉庫一張破桌子上,跟美團技術團隊講要搞移動化戰略,然後陳亮(現美團高級副總裁)就帶着兩三個同學在春節前後,花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快速開發。

2011年3月4日,美團成立一週年那天,美團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客戶端。

據王慧文回顧,美團在千團大戰中脫穎而出,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抓住了移動這一波技術大紅利。2011年的時候,美團移動端收入佔美團總業務比重僅爲7%-8%左右,2012年達到了30%,2013年已經到了70%。2014年超過了95%。

此後,隨着業務的發展,用戶和數據量都在增長,美團開始組建專門的搜索、推薦和數據團隊,也有了更專業的產品經理,原有團隊同學迅速成長的同時,也有越來越多外部技術大牛加盟。

技術同學敢跟老闆拍桌子吵架

馬聖超是陳亮招進來的美團移動端第一個工程師,2011年2月11日入職。當時的一些細節一直讓馬聖超記憶猶新,就像像剛發生在昨天一樣。比如剛來的時候,美團技術團隊連設計和美術都沒有,陳亮除了給馬聖超審覈代碼之外,還搬着凳子跟一個做運營小哥一起設計圖片,美團第一版客戶端的開屏圖就是這麼來的。早期美團的技術、設計同學都不怕自己的Leader,經常爲了一個方案跟陳亮吵架,吵到拍桌子…

馬聖超說對自己影響最深的是,完成比完美更重要這句話,出自“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一直到今天,他都把這句話當成做很多事的原則:迭代式前進。想的再完美,不如先行動起來。

我跟公司好有緣

謝語宸感覺自己跟美團特別有緣分。他是2011年3月4日那天入職的應屆畢業生,剛好美團成立一週年;他跟自己老婆定情的日子也是某年的3月4日;就在他們倆領證那天,美團剛好宣佈跟大衆點評合併。這個真的不是他故意爲之,其實他們很早就定好了領證的日子。

在2011年到2013年,美團在移動互聯網化的進程中在技術上一直處於行業Top位置。雖然從現在看來,當時技術水平肯定不高,但是整個團隊技術自豪感很強。當時謝語宸跟秦亞非一起負責數據開發工作,雖然比BAT在相關技術方向積累較少, 但是他們在一開始就在按照一個“互聯網巨頭”的標準進行自我要求。

老闆爲什麼發那麼大火

Android程序員雷地球(2011年4月11日入職)至今還記得,美團Android客戶端出現了一個挺大的問題,直接影響到了用戶體驗,移動端的技術負責人、平時很Nice的陳亮在辦公室發了很大的脾氣。大家逐漸認識到美團第一條價值觀——“以客戶爲中心”的分量,因爲技術問題影響了用戶體驗,影響了公司的聲譽,那可是天大的事情。

不要給自己設限

讓早期數據開發組成員鄭剛(2011年6月27日入職)震撼的是2014年公司年會,王興給2020年美團公司設定的目標:平臺總交易額一萬億。此前幾天,他們數據組的同學剛做過預測,最高的數字都沒有超過2000億。要知道,美團2013年的數據纔到188億,1萬億簡直不敢想象。現在美團已經快要實現這個目標了。鄭剛感言:“我受興哥影響挺大的,他經常告訴我們不要給自己設限。我也經常跟自己的同學講,戰術上只要肯幹,就沒有達不成的目標。”

當時,對美團數據組最大的挑戰就是,技術資源跟不上業務的開發,數據組幾個同學要應對人力、銷售、市場營銷等多個業務線。怎麼辦?他們就開始教美團的產品經理寫SQL,讓大家學會如何查詢數據。當時有一本非常著名的書叫《MySQL必知必會》,美團那時招聘產品經理,一般都會加上一條要求:會使用SQL。據說,這是當時美團產品招聘的一大特色。

早期的美團更像一家科技“直銷”公司

陳紅兵(美團早期Android開發組成員,2011年7月15日入職)之前都是在一些純技術的軟件公司上班。加入美團後,他每天早上去工位時,總會遇到美團的銷售同學在辦公室開晨會,那個場面每次都讓他聯想到一家“傳銷公司”在開大會。陳紅兵坦言,感覺那時候的美團更像一家科技“直銷”公司。

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標準化,標準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自動化

在丁志虎(美團早期Android開發組成員,2011年8月29日入職)的眼中,美團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創始人都幾乎清一色的技術背景,無論是王興、穆榮均、王慧文還是陳亮,都非常重視技術,對技術的投入也很足,包括美團也是業界很早就給技術團隊配備了人體工學椅和MacBook的公司。

對丁志虎影響最大的一句話,來自夏華夏(現任美團首席科學家):“我們要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標準化,標準的事情流程化,流程的事情自動化”。

自己花錢體驗產品流程,我愛上了看電影

洪光焰(早期移動端後臺Java開發組成員,2012年3月5日入職)負責貓眼的選座業務的開發時,爲了保證產品體驗和研發質量,他就花自己的錢去買票,雖然自己其實並不怎麼喜歡看電影,但是因爲自己在做產品,要對用戶體驗負責。如果作爲開發人員都沒有體驗過買票,肯定不行,很可能因爲某個技術或者使用問題導致產品流程跑不通。“後來,因爲經常買電影票,我對電影真的還產生了一點點喜歡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在早期,貓眼電影這塊業務其實一直是王興親自在帶。每次開會的時候,洪光焰和美團技術團隊的小夥伴們都會近距離感受到王興思考的縝密性,王興提的問題都很犀利,如果做事不符合邏輯,他會很嚴厲地跟你聊這件事。

每天往牀上一躺,就感覺:今天我又進步了

陳曉亮(早期iOS開發組成員,2012年11月12日入職)回憶,美團移動端前期一直都是在填坑,不斷地補技術債。那個時候提測一個版本,經常能測出來上百個Bug,而且就一個測試工程師,他拼命的開Bug,研發同學拼命的改Bug,大家工作都很嗨。陳曉亮坦言:“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什麼技術戰略這些東西。也是經過了兩三年的時間吧,我們纔將移動端的工程化體系建立了起來。”

那時候大家的衝勁都特別足。加班?根本不存在這個概念,也沒這種要求。但是,你會看到晚上9點多還是有很多人自發地在辦公室敲代碼。陳曉亮那時經常11點多才回家,反正家離公司很近也無所謂,真的感覺不到累。最長的一次,他連續加了60天的班。“那時就是滿腔熱血,每天往牀上一躺,就感覺今天我又進步了,哈哈。”

早期美團校招翻盤會,照片中的多位同學都在美團擔任技術高管

週末用了兩個白天、一個通宵的時間搞出來的大象“雛形”

現在美團內部幾萬人天天不離手的通信工具大象,最早的版本出自王康(美團早期Android開發組成員,2012年2月22日入職)。是王興決定要做IM,任務交給了王康。當時王康正在去駕校的路上,剛到那邊就馬上轉車回到家中。週末的時候,王康用了兩個白天一個通宵做出來了一個Demo版本。大象正式上線的時候,剛好是4月1日愚人節,美團的同學收到一封郵件,說內部開始有了自己通訊工具。當時大家都不敢相信,以爲是愚人節玩笑,後來發現真的能下載,而且能用,同學們都驚歎不已。

女產品經理眼中的美團技術:第一印象是又Low又土又山寨

產品經理劉向品2012年3月5日加入美團後第一次參加技術團隊的會議,她那天穿着一雙紅色的高跟鞋。當時團隊人很少,美團的Android和iOS客戶端加起來,也就十來個人,一個很小的會議室全裝下了。然後進去一看,一羣小年輕穿着拖鞋、大短褲…從那以後,劉向品感覺在美團再也沒有穿過那雙高跟鞋了。“真的,我當時的第一感覺就是,這個團隊真的是又Low又土又山寨,哈哈哈!當然必須要承認,大家當時確實很拼,都很努力,加班也很辛苦。”

劉向品對技術同學們印象比較深的,可能就是“相愛相殺”的過程。她早期提出了一個版本規劃,提了5個需求,結果技術團隊給上線了6個需求。劉向品說:“你是不是以爲早期的這些技術同學很厲害?告訴你,完全不是。這幫不靠譜的傢伙,他們只上線了我提出的2個需求,還有3個需求掛着沒做;同時還有4個‘野需求’上線,問怎麼回事,說覺得這個需求該做就做了。”

劉向品笑着說:“爲什麼一個產品和技術的關係能處這麼好?這都是當時‘戰鬥過程’中培養出來的‘革命友誼’。”

快速增長

經過幾年的努力建設,不斷填坑,技術團隊也完成了最早的基礎建設,同時也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工程技術體系。美團團購佔據了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有谷歌、百度、騰訊的一大波技術牛人加入美團技術團隊。

選擇需要魄力,更需要信仰

從Google回國的夏華夏(早期技術工程部技術負責人,2013年6月8日入職)加入美團的故事很有趣:他去美團接太太下班,發現美團的監控工具做得很好,雖然底層也是開源系統,但功能很簡潔、很直觀、也很好用。後來陸續又接觸到很多美團的技術同學,發現整個技術團隊雖然很小,但很務實,技術氛圍很好,工作態度非常認真。

後來王興、穆榮均正式向拋出了“橄欖枝”,夏華夏覺得美團做的事情很有意義,選擇了降薪加盟這家小公司。之後他組建技術工程部,開始做基礎組件、性能優化,包括技術存儲、負載均衡、中間件系統等等。後來,又接手了運維和DBA系統優化方面的工作。除此之外,夏華夏還和早期的幾位技術同事一起組建了美團技術學院,負責技術團隊的培訓、交流、宣傳等工作。

隨時準備着:出門團建也要揹着電腦

張小虎(早期移動後臺技術負責人)2013年5月2日加入美團後主要負責移動組的後臺團隊,分4個方向:團購移動、貓眼電影、大象、基礎設施(RPC、緩存、消息隊列等)。當時移動端的交易佔比不斷提升,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流量大,到週末的時候,系統容易出問題。當時,他的小組有位同學,團建出門都會背上電腦以防萬一,還真的被他遇到了一次宕機情況,打開自己的手機熱點,在山上開始改Bug。張小虎記憶比較深的是,有次帶自己的孩子剛到奧森公園北門,就收到報警,一路處理故障,後來家人也比較理解他的工作,說以後週六不出門以防公司有突發事情。

爲公司招到更好的人才,特別有勁頭

2014年3月加入美團的王棟主要負責美團平臺搜索和推薦以及數據產品技術,當時大概帶了三四十人左右的團隊。

對王棟來說,印象中最深的事情就是校招。當時,爲了招到很好的同學,真的很辛苦,每天從早上八點,一直到晚上九點。然後回到酒店後,還得改筆試卷子,經常熬到半夜2點多。當時,必須是靠咖啡的,當然,都是爲了幫公司招到更好的人才,那時候也特別有勁頭。王棟說:“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帶出了很多優秀的校招生同學,包括周翔、曹浩、戚亦平等他們,現在都是在美團技術團隊都發揮出了自己的價值。”

項目上線後看到日誌反饋的數據,特別有成就感

戚亦平(早期美團移動推薦與個性化團隊成員,2013年6月6日入職)覺得美團的技術面試感覺非常好。面試官問他讀了哪些方面的書,學到過哪些方面的技術,這給他留下了特別好的印象。

當時戚亦平和四五年輕的實習生一起做美團App的搜索和排序功能,就是首頁的個性化推薦和“猜你喜歡”。搜索排序第一次上線。從線上開發,到離線數據計算,再到訓練流程的設計,就是戚亦平跟一個實習生兩個人一起完成的。戚亦平說:“上線之後,看到日誌反饋的數據,當時特別有成就感。加班再多,都不覺得辛苦。”

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大家眼睛裏都閃着光

曹浩2014年3月3日加入美團時,美團App的推薦搜索團隊才十幾個人。他和幾個同事,除了做算法,還需要搞特徵工程的研發,從零到一搭建起了美團的排序體系。當時僅針對訪購率這一指標(每萬人中有多少人購買),效果就提升了30%-40%。美團當時還做了用戶調研,用戶反饋也很好,大家普遍反映,不僅更快更好,而且還更準確,在美團App能夠快速找到自己想吃的美食和店鋪。

曹浩說:“2014年的時候,我們搜索推薦團隊真的是幹勁十足,剛好我們又身處移動化浪潮的新時代。那時候技術團隊的口號‘每天前進30公里’給我們很大的力量。最直觀的感覺就是,大家眼睛裏都閃着光。”

爲了進美團,我賠了百度公司5000塊錢的違約金

加入美團對周翔同學來說,還是有點波折的。他畢業時三方先簽了百度,後來才接到美團的Offer。他特別想進美團,也看了很多關於王興的創業故事,在周翔心目中,美團是一家特別Cool的技術團隊。最後,周翔賠了百度公司5000塊錢的違約金。“當然,現在看起來,一切都是值得的。”

2014年6月,周翔跟自己電子科技大學的3個同學都加入美團App推薦組,他們也住在一起,每天回到宿舍後,還會繼續討論工作,所以每個人的成長速度都很快。當時,推薦組經常遇到性能問題,半夜兩三點鐘被警報喊醒,然後大家一起起牀改Bug。記得最深刻的是一次問題非常棘手,一位小夥伴半夜4點打車回到公司去解決的。周翔說:“那時候,真的可以說是埋頭鑽進技術裏去解決各種業務問題。雖然也經常加班,但是真的一點怨言都沒有,樂在‘技’中。”

持續學習的文化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重視

對魏永超(早期美團搜索團隊成員,2014年1月6日入職)影響比較大的,是美團持續學習的文化以及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特別是Leader層對下屬成長的關注。美團講擁抱變化,魏永超彙報關係發生過多次變動。魏永超跟王棟(現美團外賣技術負責人)學到了很多技術層面的東西,能夠從技術與業務結合的角度思考問題。他跟劉彭程(現美團到店技術負責人)學到了如何從團隊人才培養的角度推動團隊成員的學習和成長,同時美團也提供了很多挑戰會引發他的思考。魏永超跟張錦懋(現美團基礎研發平臺的技術負責人)學會了從事情的角度出發,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儘量站在一個旁觀者給團隊成員提供幫助,現在也幫助了很多技術同學在高速成長。

外賣狂飆突進

早在2012年年底團購大戰格局初定時,王興就覺得餐飲行業還有互聯網化的其他機會,就讓王慧文開始組建新產品部,帶一個很小的團隊去探索新業務。王興可能也沒想到,最後王慧文團隊探索出來的外賣,會成爲美團今天最大的業務,直到現在,還在不斷打破世界紀錄。與此同時,從外賣業務逐漸建立起來的配送平臺能力,又爲AI、機器人等高科技提供了用武之地。

2013年11月18日,美團外賣送出去第一單。

2019年7月27日,美團外賣日訂單量突破3000萬單。

今天,美團配送已經成爲全球領先的分鐘級配送網絡,服務全國360多萬商家和4億多用戶,覆蓋2800餘座市縣,日活躍配送騎手超過70萬人。

只要你技術好,我就服你,跟你幹

2015年,洪磊(美團前端通道主席,2013年6月24日入職)接到任務,從美團平臺轉去負責外賣前端團隊。最初他還有點猶豫,和外賣前端同學做了簡單溝通後,就欣然接受了這份挑戰。他得到團隊同學很給力的支持,加上自己精通前端技術,很快跟小夥伴打成一片。洪磊覺得美團的工程師文化還是很好的,“只要你技術好,我就是服你的,可以跟你幹”。

無數個不眠不休的夜晚,疊加在一起,一點一滴提升了用戶體驗

王棟到外賣之後,最難忘的是2015、2016年,那時訂單量增長迅猛,系統壓力巨大。一到中午,系統就經常報警,這時候大家就會非常默契地集中在美團外賣的“作戰會議室”中,一起攜手解決線上問題。

2015年的10月,外賣團隊的推薦算法負責同學自己動手,每天在晚上八九點,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後,一點一點的梳理用戶端的埋點數據。歷時一個多月,終於理清楚了線上埋點的問題,爲後續算法的應用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2016年,爲在不影響業務的同時實現績效系統遷移,外賣技術部運營組和數據組同學放棄了中秋和國慶假期,連續奮戰20余天,支持了績效管理目標的達成。

正是由這樣的無數個不眠不休的夜晚,疊加在一起,才一點一滴的提升了用戶、商家、騎手和一線拓展人員的使用體驗。

幾百個CaseStudy文檔是我們寶貴的財富

到家交易系統平臺部負責人方建平(2014年8月5日入職)說,因爲這些年來外賣交易系統出的事故比較多,所以該組同學寫的CaseStudy(事故分析報告)也很多,外賣團隊非常看重這項工作。基本上每次事故,無論大小,大家都會堅持儘快完成CaseStudy的撰寫,並組織覆盤,分析問題,總結經驗。幾年的積累,美團外賣沉澱了幾百個CaseStudy文檔,這也是美團技術團隊最爲寶貴的財富,一直到今天,交易系統團隊也會常常組織回顧,包括新人入職也會組織對應的培訓。

從外賣架構到無人配送

2015年5月,美團外賣業務當時已經初具規模,但系統很不穩定,每週要宕機好幾次,而且好幾次宕機都是發生在用餐高峯時期。夏華夏臨危受命,到外賣組建架構團隊。他跟很多技術骨幹天天泡在一個稱之爲“作戰會議室”裏,週末也不休息,不斷迭代升級、測試、監控整個系統。經過兩個多月,終於將系統穩定性從98%提高到了20倍,接近99.9%左右,基本支撐了2015年暑期的訂單量大漲;到2016年,隨着我們的架構優化、運維自動化、測試自動化等工作的開展,外賣的穩定性已經提升到接近四個9。

2017年,夏華夏陸續把手頭的地圖、到餐技術、外賣架構等工作交接了出去,將全面精力放在內部孵化出來的美團無人配送項目上。功夫不負有心人,美團無人車在疫情期間落地,開始在北京送菜了。

還有很多技術團隊的故事,沒有來得及寫進來,敬請期待。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我們參與創造了歷史,也收穫了成長與感悟。這期間慢慢積累的一些東西,漸漸滲入我們的血液,成爲我們的基因。

感謝那些雖然已經離開,但曾爲美團技術做出過貢獻的小夥伴們,常回家看看。

感謝十年來無數技術同行對我們的支持(開源代碼、技術圖書和文章……)。

新的十年,繼續既往不戀,縱情向前!

那些珍貴的老照片

春天的花開,秋天的風,以及冬天的落陽。十年的時間,我們有過太多的回憶。我們還向美團同學徵集了一些充滿回憶的老照片。有同學告訴我,他私藏的很多照片都是第一次亮相。在美團技術團隊工作過的同學,是否還能認出曾經的那個年輕的自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