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臺+小前臺概念

1.什麼是“大中臺、小前臺”

關鍵詞:精準打擊、管理高效、資源整合、靈活敏捷

阿里巴巴 “大中臺、小前臺”機制的提出,某種程度上是從傳統的事業部制向準事業部制的轉換。就阿里巴巴而言,“前臺”就是貼近最終用戶/商家的業務部門,包括零售電商、廣告業務、雲計算、物流以及其它創新業務等;而“中臺”則是強調資源整合、能力沉澱的平臺體系,爲“前臺”的業務開展提供底層的技術、數據等資源和能力的支持,中臺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臺業務形成強力支撐。

前臺和中臺本質上是工作分工的問題。比如,某部門要開發一款App,是部門內部(大前臺)自己組織一套技術、產品、設計、運營的團隊,還是集團爲其提供資源(大中臺),由專門的技術團隊來幫助其開發、設計產品等等。

所以說, “小前臺+大中臺”的運營模式,就是美軍的“特種部隊(小前臺)+航母艦羣(大中臺)”的組織結構方式,以促進管理更加扁平化。十幾人甚至幾人組成的特種部隊在戰場一線,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迅速決策,並引導精準打擊。而精準打擊的導彈往往是從航母艦羣上發射而出,後方會提供強大的偵查火力後勤支援。所以如果中臺沒有辦法承接前線的需求,前線就會不認可它服務的價值。

2.原因、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組織膨脹、避免重複、加強集權、管理高效、資源整合、靈活敏捷、存在風險

當我們開展具體的業務時,每個團隊都需要有技術、產品、市場等方面的基礎支持,傳統互聯網公司的每個業務部門都會有自己專屬的業務、市場、產品等人員。隨着公司的發展壯大,許多業務部門內提供基礎支持的工作可能會有很大程度上的重複(例:兩個相互獨立的業務部門同時開發APP,兩個團隊很可能在同時開發同樣的功能,重複解決同樣技術問題,同時寫差不多的代碼),信息不能共享,導致許多資源被浪費。

並且,每個業務團隊的水平參差不齊,怎樣使每個團隊都能夠在既保證質量、又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完成任務。爲此,我們急需一個有效的機制來將公司內部的技術、數據、產品等資源進行整合,統一爲業務線提供支持和幫助。

同時,各事業部就像一個個子公司,都是實行獨立覈算,導致各事業部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影響事業部之間的協作,難以形成企業合力

阿里巴巴近年來迅速擴張、員工衆多,所以可能會存在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各事業部各自爲政等問題。爲了解決以上問題,阿里提出了“大中臺,小前臺”機制。“小前臺+大中臺”的運營模式促使組織管理更加扁平化,使得管理更加高效,組織運作效率提高,業務更加敏捷靈活:

其“中臺”的設置就是爲了提煉各個業務條線的共性需求,並將這些打造成組件化的資源包,然後以接口的形式提供給前臺各業務部門使用,可以使產品在更新迭代、創新拓展的過程中研發更靈活、業務更敏捷,最大限度地減少“重複造輪子”的KPI項目。前臺要做什麼業務,需要什麼資源可以直接同公共服務部要。搜索、共享組件、數據技術等模塊不需要每次去改動底層進行研發,而是在底層不變動的情況下,在更豐富靈活的“大中臺”基礎上獲取支持,讓“小前臺”更加靈活敏捷,讓每一個新的前臺業務創新能夠真正意義上“站在阿里巴巴這個巨人的肩膀上”,而不用每次開闢一個新業務都像新建一家創業公司那麼艱難。

3.具體做法

關鍵詞:組織架構調整、整合支持、網狀結構、設立中臺事業羣、業務小前臺

(1)阿里巴巴的組織架構調整

一直以“擁抱變化”著稱的阿里巴巴,於2015年12月7日公佈了新一輪組織調整。已經擁有3萬員工的阿里巴巴將此前的“樹狀”管理模式改爲“網狀”,成立整合數據、搜索等技術平臺的“中臺事業羣”,對前臺各業務模塊進行整合支持。

【整合前(2013年)阿里巴巴組織架構】

2013年的阿里巴巴把具體業務劃分爲了9類,並對每一塊的業務進行了很明確的細分,共下設25個事業部,分別由9名事業部總裁負責。這時的組織架構是較爲傳統的樹狀結構

【調整後阿里巴巴的組織架構】

2015年經過調整後阿里巴巴的組織架構不再是傳統的樹狀結構,而變成了網狀結構。同時,其不再採用具體的業務模塊下分設事業部的方式,而是將之前細分的25個事業部打亂,根據具體業務將其中一些能夠爲業務線提供基礎技術、數據等支持的部門整合成爲“大中臺”,統一爲業務線提供支持和幫助。

4.問題與建議

【問題】

① 中臺無法爲前臺提供其想要的支持和幫助

首先,是因爲資源有限,中臺無法爲前臺提供其想要的支持和幫助。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各前臺會向中臺提出需求,因爲中颱的資源有限,所以當中臺收到許多來自前線團隊提出的需求後會進行評估。如果其認爲某個前臺項目的重要程度比較低,拒絕爲前臺提供支持。那麼這個前臺可能會爲自己的業績考慮去自行組團隊完成項目,這就與傳統的事業部制沒有什麼區別了。所以說,如果中臺和前臺沒有找好平衡點的話,這種機制很容易被破壞。同時,也存在中臺能力受限無法爲前臺提供有力支持的情況,最後項目做出來的效果可能與前臺所想相差甚遠。

同時,此制度受限於中臺的知識沉澱的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和其對前臺知識理解的能力等,這些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② 中臺和前臺分工不明確

中臺和前臺之間存在許多灰色地帶,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分工不明確的問題:哪些工作是屬於前臺的,哪些工作是屬於中臺的?面對某一具體業務時,這一塊任務是應該讓中臺來爲業務線提供支持,還是讓業務線自己做?如果中臺和業務線都去完成這個任務,工作上會不會有重複?會不會有前臺和中臺之間互相推諉“踢皮球”的情況發生?

③ 傳統的績效考覈方式不再適用

中臺用怎樣的標準去衡量前臺的業務值不值得提供支持?以什麼爲評估依據去分配資源?如果中臺爲許多小前臺提供了差不多的支持,而最後只有一個小前臺完成了業務目標,利潤要怎麼分配?如果所有小前臺都沒有達成業務目標怎麼辦?

【建議】

關鍵詞:重建績效考覈體系 、劃分清楚灰色地帶、進行培訓、評估過程標準化

針對以上三個問題,我提出了以下解決方法:

① 最大程度上對資源進行整合:以保證中臺能夠爲各個小前臺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② 建立評估部門,將評估過程標準化:組建專業的評估部門去對小前臺開展的業務進行考察和評價,並根據評估結果向中臺提出建議,使中臺能夠將資源合理分配。

③ 建立業務bp崗位(類似hrbp):深入前臺瞭解前臺的業務需求並反饋給中臺,在前臺和中臺中起到溝通和協調作用,以免前臺、中臺有重複完成同一工作或“踢皮球”的情況發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