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m 2 高級用法

本節會講一些 Vim 中的高級概念和進階用法, 瞭解了這些之後, 可以解開很多疑惑, 使用起來也會更得心應手.

CWD/PWD

CWD(Current Working Directory), 當前工作目錄, 這是 Vim 中一個挺重要, 但是卻又經常被忽略的概念. 簡單來說, CWD 是 Vim 和操作系統的文件系統進行交互時的上下文環境.

要查看 Vim 的 CWD, 你可以使用 :pwd 命令來查看. 正常來說, 當你點擊桌面上的 gVim 圖標打開 Vim 時, Vim 的 CWD 是用戶目錄, 當你在文件上右鍵->用 Vim 編輯打開 Vim 時, Vim 的 CWD 是文件所在路徑.

CWD 有什麼用呢? 現在請你打開 Vim, 然後在命令模式下執行 :e test_vim_cwd.txt, 你會看到打開了一個名爲 test_vim_cwd.txt 的新文件, 你隨便添加一些文本, 然後保存, 你會發現這次 Vim 不再提示你沒有文件名, 你可以直接保存了. 那麼問題來了, 這個文件被存到哪裏了呢?

我想你應該已經猜到了, 沒錯, 在 Vim 裏新建的文件, 如果不指定路徑, 會被保存到 CWD 裏. 所以說 CWD 是 Vim 和文件系統交互時的上下文環境.

除此之外, Vim 的很多插件工作時也依賴 CWD, 比如 NERDTree, CtrlP 等等.關於插件我們以後再講, 現在你先記住, CWD 是會影響一些插件的表現的.

在現階段, 你不需要關心 CWD, 因爲我們現在還是單文件操作, CWD 是哪都無所謂. 但如果你確實想改一下 CWD, 可使用 :cd 命令修改 CWD:

cd d:/xxx/yyy

這和命令行裏切換目錄的方式是一樣.

OK, 關於 CWD, 先說到這, 後面還會再說. 另外, 現在你又學會一個新命令: :e, 這個命令可以新建一個新文件. 其實, :e 這個命令後面可以路徑/文件名, 如果給定的路徑文件存在, 則是打開, 如果不存在, 則是新建.

文本對象

好, 我們再回到 Vim 的操作中, 請打開一個英文文本文件或輸入一些英文, 以便接下來的學習.

之前的複製和刪除都是以字符, 行爲單位, 而 w, e, b的作用是從光標處到下個單詞開頭或本單詞結尾, 所以要想刪除整個單詞, 你得這麼做: bdw, 這表示先將光標移動到單詞開頭, 然後 dw. 這很麻煩, 有時候不小心看錯了, 光標就移動錯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使用 文本對象.

現在請移動到一個單詞的任意一個字母上, 然後執行指令 daw, 你會發現整個單詞被刪除了, 神奇吧. 這個指令中的 aw 在 Vim 中代表一個文本對象: a word, 即一個單詞, 執行 daw 就表示刪掉一個單詞, 而且, 無論你在這個單詞的哪個字母上, 都可以執行此命令刪掉整個單詞.

除了 aw, Vim 還支持下列文本對象:

  • aw: a word, 表示一個單詞, 及其後面的空白, daw 表示刪除光標所在單詞及空白
  • iw: inner word, 也是表示一個單詞, 但是不包括單詞後面的空白
  • as: a sentence, 表示一個句子, 及其後面的空白, das表示刪除光標所在句子及空白
  • is: inner sentence, 也是表示一個句子, 但是不包括句子後面的空白
  • ap/ip: a paragraph, 一個段落, 細節同上
  • a[, a] / i[, i]: 一個 [] 塊, a[, a] 包括兩邊的 “[]”, i[, i] 不包括兩邊的 []
  • a(, a) / i(, i) / ab ib: 一個小 block, 細節同上
  • a{, a} / i{, i} / aB iB: 一個大 block, 細節同上
  • a<, a> / i<, i>: 一個尖括號塊, 細節同上
  • a", a’, a` / i", i’, i`: 一對引號, 細節同上
  • at/it: 一個 tag, 匹配 HTML 或者 XML 中的 tag 及其內容, 會忽略單標籤

上述文本對象大都可以使用計數器, 例如:

  • d3aw: 表示刪除3個單詞, as, ap 同理
  • y2ab / y2a(: 表示向外複製兩層小括號的內容, 其他類似括號的同理
  • ", ', `, 這幾個不可使用計數器

這樣一來, 一次性可操作的文本就大大增加了, 而且不用關心光標的位置, 非常便捷.

寄存器

我們之前說過, 剪切(刪除)的文本會進入到 Vim 中的寄存器裏, 那什麼是寄存器呢?

所謂寄存器, 就是存放文本和指令/命令的地方, 例如使用 y, d, c 等命令複製或剪切的文本都會被自動存放在 Vim 的寄存器中, 用戶可以將文本和指令放在寄存器中, 也可以從寄存器中讀出來.

Vim 中共有9類寄存器, 具體如下:

類型 標識 讀寫者 是否只讀 包含的字符來源
Unnamed " Vim 最近一次的複製或刪除操作 (d, c, s, x, y)
Numbered 0 到 9 Vim 寄存器 0: 最近一次複製. 寄存器 1: 最近一次刪除. 寄存器 2: 倒數第二次刪除, 以此類推. 每來一次新的刪除和修改, Vim 就把前一次的寄存器 1 的內容複製到寄存器 2, 2 到 3, 依此類推. 而寄存器 9 的內容就丟失了
Small delete 中橫線 - Vim 最近一次行內刪除
Named a 到 z 或 A 到 Z 用戶 由用戶指定時使用, 用戶可將文本存儲到這些寄存器中. 如果存儲至寄存器 a, 那麼 a 中的文本就會被覆蓋. 如果你存儲至 A, 那麼會將文本添加給寄存器 a,不會覆蓋之前已有的文本
Read-only : 與 . 與 % 和 # Vim : 爲最近一次使用的命令, . 爲最近一次添加的文本, % 爲當前的文件名, # 爲輪換文件名
Expression = 用戶 Vim 存儲表達式的地方, 用戶只可讀
Selection/Drop + 與 * 和 ~ Vim +*爲 GUI 選擇寄存器, 你可以理解爲它們就是系統的剪切板, -爲鼠標拖放的寄存器
Black hole 下劃線 _ Vim 一般稱爲黑洞寄存器, 當把文本寫到這個寄存器中時, 什麼都不會發生, 且不可讀, 這個寄存器可用來刪除文本而不影響其他寄存器
Last search pattern / Vim 最近一次通過 /?:global 等命令調用的匹配條件

要查看這些寄存器中到底有什麼, 可以使用如下命令:

  • :reg 查看所有寄存器中的內容
  • :reg <register name> 查看指定寄存器中的內容, 例如: reg 0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寄存器名字爲特殊字符, 需要使用 \ 轉義.

現在你可以先複製一段文本, 然後執行命令 :reg ", 查看一下 Unnamed 寄存器中的值.

寄存器的讀寫

要訪問寄存器, 需要使用 " 作爲前綴, 例如: "0, "a.

接下來我們做一個測試, 例如將 ‘hello’ 這個單詞存儲到寄存器 a, 先將光標移動到 ‘hello’ 這個單詞上, 然後執行:

"ayiw

上述指令表示: 使用寄存器 a, 然後複製一個單詞. 此時使用命令 :reg a 查看寄存器 a 中的內容, 就能看到 ‘hello’ 了. 需要注意的是, 當使用複製剪切等命令向指定寄存器中寫入內容時, 內容同時也會被寫入到 Unnamed 寄存器.

每次向寄存器中寫入內容, 會將寄存器中已有的內容覆蓋, 如果想要往寄存器中追加內容, 則需使用大寫字母防衛寄存器, 如: "Ayiw, 這表示將當前單詞追加到 寄存器 a 中.

要讀取寄存器 a 中的內容, 則可使用如下命令:

"ap

這表示先啓用 寄存器 a, 然後進行粘貼操作, 你就可以看到, 寄存器 a 中的內容被粘貼出來了.

另外, 在插入模式下也可以訪問寄存器, 在 插入模式中按 Ctrl-r, 然後再輸入寄存器標識(不用輸入", 直接輸入標識), 就可以將對應寄存器中的內容輸出.

訪問系統剪切板

上面說了, y, d, c, x, s 等命令都是將內容存進了 Unnamed 寄存器中("), Unnamed 寄存器是 Vim 自己的寄存器, 操作系統是訪問不到的, 所以你到別的軟件了使用 Ctrl-v 是是無法粘貼出來的.

但是 Vim 中有另外兩個寄存器: +*, 這兩個寄存器可以理解爲操作系統的剪切板,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兩個寄存器對系統的剪切板進行讀寫, 方式如下:

  • 通過 "+y / "+d / "+c 將內容複製/剪切到系統剪切板
  • 通過 "+p 將系統剪切板內容粘貼出來

PS. 使用 "+ 和 "* 效果一樣

上節我們講過 . 這個指令, 可以重複上次的操作, 我們也說了, . 本質上是一個"宏", 那麼什麼"宏"呢?

所謂"宏", 其實就是可以反覆播放的一系列操作的集合. 前面說了, 寄存器不只是可以存儲數據, 還可以存儲指令/命令, Vim 中的宏就是將指令存儲到寄存器中, 然後再讀取出來. 宏的使用步驟如下:

  • 在普通模式下, 按 q 鍵開始錄製宏, 後面一般跟上 Named 寄存器的名字, 如 qm, 表示將宏錄製到 m 寄存器中.
  • 進行一系列操作, 都會被記錄下來, 各種模式中的操作都會被記錄到宏中
  • 回到命令模式, 再次按q, 退出宏錄製
  • @m 播放m寄存器中的宏, 前面可以加數字表示播放次數
  • @@ 表示播放之前播放過那個個宏

錄製好宏之後, 可以通過 reg 查看宏中的內容. 另外, 同樣可以通過使用大寫字母訪問寄存器, 追加宏命令.

緩衝區/窗口/標籤頁

緩衝區(Buffer)

在 Vim 中打開的文件都會被存放在 Vim 的緩衝區中. 緩衝區在內存裏, 當修改了文件還未保存時, 改動就在緩衝區中, 當保存時, Vim 會將緩衝區中的內容寫到文件. 要查看緩衝區中有哪些文件, 可使用 :buffers 命令, :ls, :files 命令可以起到同樣的效果.

運行這個命令後, 你會看到類似的輸出:

  1      "Android\AFeed\02_項目基本配置.md" 第 39 行
  3  a   "[未命名]"                     第 0 行
  5      "Develop\Editor\Vim_1_基本使用.md" 第 177 行
  6 %a   "Develop\Editor\Vim_2_使用進階.md" 第 203 行
  7  a   "\Program Files (x86)\Vim\_vimrc" 第 0 行
  8      "Develop\Editor\Vim_3_vimrc.md" 第 86 行
  9      "Develop\Editor\Vim_5_常用插件(通用).md" 第 117 行

緩衝區列表第一列是其序號, 第二列是標記, 標記的含義如下:

  • a 當前 active 並且 visible 的 Buffer
  • % 表示在當前窗口顯示的 Buffer
  • = 只讀 Buffer
  • h 隱藏的 Buffer

如何操作這些 Buffer 呢? 可使用如下命令:

  • :buffer <buffer no> 通過 Buffer 編號切換到指定 Buffer, 簡寫 :b <buffer no>
  • :buffer <file name> 通過文件名切換到指定 Buffer, 簡寫 :b <file name>
  • :bnext, :bprevious 切換到下一個/上一個 Buffer, 簡寫 :bn, :bp
  • :bfirst, :blast 切換到第一個/最後一個 Buffer, 簡寫 :bf, :bl
  • :bdelete <buffer no> 刪除指定緩衝區, 簡寫 :bd <buffer no>

關於 Buffer 要注意:

  • Buffer 一旦創建, 默認就一直存在, 除非你手動刪掉. 這個特性會導致一個怪現象: 你在文件系統裏把一個文件刪除了, 但是 Buffer 沒刪除, 當你又讀取並修改保存了這個 Buffer 後, 你會發現文件系統裏的那個文件又回來了… 這是因爲, Buffer 是文件在內存中的緩存, 你把文件從硬盤上刪了, 但是內存中的緩存還在, 當你保存時, 又把文件寫回去了. 所以刪除文件時, 最好也把 Buffer 刪了.
  • 同樣的, 刪除 Buffer 不會影響文件系統中的文件, 刪除 Buffer 的操作隻影響內存中的 Buffer.

窗口(Window)

Vim 中一個編輯區域中可以有多個窗口. 所謂窗口, 其實就是把編輯區分割成不同區域, 每個區域被稱爲一個窗口. 窗口是用來顯示 Buffer 的, 當你打開 Vim 時, 其實同時也打開了一個窗口, 只是這個窗口占滿了整個編輯區域.

使用如下命令, 可以把當前分割窗口:

  • :split: 在當前窗口上邊打開新窗口, 新窗口中依然是當前文件, 簡寫爲 :sp
  • :split filenpath: 在當前文件上邊打開新窗口, 新窗口中爲指定文件, 簡寫爲 :sp filepath
  • :vsplit: 在當前文件左邊打開新窗口, 新窗口中依然是當前文件, 簡寫爲 :vsp, 同樣可指定文件名
  • :new: 在當前文件上邊打開新的空白窗口, 不可指定文件名
  • :vnew: 在當前文件左邊打開新的空白窗口, 不可指定文件名

注意:上述命令都可以在前面加一個數字, 表示新窗口的大小(行數), 如 :3sp a.txt, 則打開 a.txt 的窗口只有三行. 另外, 可以反覆使用上述命令, 把窗口分割成更小的窗口.

關於窗口的幾個快捷鍵:

  • Ctrl-w w: 先按 Ctrl-w, 再按一次 w, 在多個窗口間切換
  • Ctrl-w h/j/k/l: 切換到指定方向的窗口
  • Ctrl-w t/b: 切換到最上面/最下面的窗口
  • Ctrl-w H/J/K/L: 將窗口移動到指定的方向
  • Ctrl-w +/-: 更改窗口大小, 當然, 使用鼠標拖拽也可以

關於窗口的幾個命令:

  • :close 關閉當前窗口, 其實 q 命令和 ZZ 也是可以關閉當前窗口的, 只不過 :close 命令可以保證不會關閉最後一個窗口
  • :only 只保留當前窗口, 關閉其他窗口, 如果其他窗口中的文件沒保存, 會有警告
  • :wall 保存所有窗口
  • :qall 退出所有窗口
  • :wqall 保存並退出所有窗口

標籤頁(Tab)

除了窗口功能, Vim 還支持多標籤頁功能. 標籤頁是窗口的合集, 即一個標籤頁中有多個窗口, 而:wall, :qall 等窗口功能其實只對當前標籤頁中的窗口有效. 使用下列命令, 可以開啓新的標籤頁:

  • :tabedit: 打開新的空白標籤頁, 簡寫: tabe
  • :tabedit filepath: 在新的標籤頁中打開指定文件, 簡寫: tabe filepath
  • :tab split: 打開新的標籤頁, 其內容是當前標籤頁
  • :tab help: 在新的標籤頁中打開幫助文檔

關於標籤頁的幾個指令/命令:

  • gt / :tabn 切換到下一個標籤頁
  • gT / :tabp 切換到上一個標籤頁
  • 數字gt / :tabn 數字: 切換到指定位置的標籤頁, 從1開始
  • :tabc 關閉當前標籤頁( tabclose 的簡寫)
  • :tabo 只保留當前標籤頁, 關閉其他標籤頁(tabonly 的簡寫)

正確理解三者的關係

先引用文檔中的原話(help window):

Summary:
A buffer is the in-memory text of a file.
A window is a viewport on a buffer.
A tab page is a collection of windows.

我的理解:

  • Buffer 是文件在內存中的緩衝區, 一個 Buffer 對應一個文件, 無論是新打開且未編輯的空文件,
    還是 vimrc 或是其他文件, 在內存中都有對應的緩衝區.
  • Window 是用來顯示 Buffer 的, 一個 Window 對應一個 Buffer, 但是一個 Buffer 可以同時被多個 Window 顯示. Buffer 只有顯示在 Window 中的時候纔是可見的, 不可見的 Buffer 可以使用 Buffer 相關命令查看.
  • Tab 是 Window 的集合, 一個 Tab 可以分割成多個 Window, 多個 Tab 間的 Window 和一個 Tab 中的 Window 沒區別. 不同的 Tab 本質上操作的是同一組 Buffer, 都是通過 Window 來展示.

一些奇怪現象的解釋:

  • 打開一個文件的時候, 自動分割出一個 Window, 這是因爲之前 Window 中的 Buffer 還未保存, Vim 默認不會隱藏未保存的 Buffer, 會保持其在 Window 中的可見性, 所以分割新 Window 來顯示新 Buffer.
  • 在一個 Tab 中打開一個 Buffer 時, 突然跳到了另一個 Tab, 這是因爲不同的 Tab 其實操作的是同一組 Buffer, 如果一個 Buffer 已經在 Tab1 中打開了, 你在 Tab2 中再次打開這個 Buffer, 會跳到 Tab1 中.

可以再看看這些文章:

Session

很多軟件都具有這樣一種功能: 在你下一次啓動該軟件時,它會自動爲你恢復到你上次退出的環境, 恢復窗口布局, 所打開的文件等等. Vim 也有類似的功能, 只是用起來比較麻煩…

當你要退出 Vim 時, 可以保存一個 Vim Session(會話), Vim 會話存放着所 有跟你的編輯相關的信息. 這包括諸如文件列表, 窗口布局, 全局變量, 選 項, 以及其它信息.

要保存會話信息, 可使用命令 :mksession sessionname, 簡寫爲 :mks sessionname, sessionname 由你指定, 會話信息會保存到名爲 sessionname 的文件中, 默認情況下, Session 文件是存在用戶目錄下的, 當然你也可以指定 Session 文件的路徑, 例如: :mksession d:/vim/session1. 如果 Session 文件已存在, 你需要使用 :mksession! d:/vim/session1 來保存 Session.

下次你打開 Vim, 可以載入這個 Session 文件, 就能恢復之前的會話信息了, 要載入會話, 可使用命令 :source sessionname.

比起其他編輯器, Vim 的 Session 稍顯難用一些.

摺疊

摺疊… 怎麼解釋呢, 就是把一段文本顯示爲一行, 就像一張紙, 要把它縮短些, 就摺疊起來. 被摺疊的文本其實還在, 只是顯示方式變了. 摺疊的好處 是, 通過把多行的文本摺疊成帶有摺疊提示的一行, 會使你更好地瞭解對文 本的宏觀結構.

要創建一個摺疊, 可使用 zf 指令, 你可以把光標移動到某一個段落內, 然後使用指令 zfap, 你會發現, 這段文字被摺疊了. 這個指令的含義是: zf 是摺疊指令, ap 是文本對象, 表示一段, zfap 就表示摺疊一段文字.

要展開摺疊的文本, 可將光標移動到摺疊行上, 使用 zo 指令, 摺疊的文字就會展開. 要想再次摺疊, 使用 zc 指令, 這次爲啥不用 zf 了? 因爲 zf 是創建摺疊的.

常用摺疊指令:

  • za 打開/關閉摺疊, 相當於 zo/zc 交替使用
  • zM 摺疊所有
  • zR 打開所有摺疊
  • zD 刪除摺疊

總的來說, 摺疊用的不多, 這裏就不多介紹了.

其他技巧

  • 將命令行(系統命令)返回的結果輸出在 Vim 中
    在命令模式下輸入:r! <cmd> 或者 :r !<cmd> 即可, 注意 <cmd> 指的是你要輸入的系統命令
  • 將 Vim 命令的執行結果輸出到文件, 需要如下三步:
    • 執行命令 :redir > a.txt, 此命令意爲將命令輸出到 a.txt 中, 默認會在 pwd 目錄下新建文件, 你也可以指定文件路徑,
      如果文件已存在, 可使用 redir! 進行覆蓋, 或使用 redir >> a.txt 進行追加.
    • 執行 Vim 命令
    • 再次執行命令: redir END, 此命令意爲重置命令輸出位置.

小結

本節講了一些 Vim 中的進階用法, 可以讓你處理文本時更加方面快捷. 另外, 對於 Vim 中的寄存器, Buffer, Window, Tab等概念也有詳細的介紹, 瞭解這些會讓你理解 Vim 的一些行爲. 還是那句話, 多練習, 在用的過程中學習, 感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