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情報分析 -- 基本定義與基本特徵

1. 情報的來世今生

0x1:情報事業由來已久

情報被人稱爲”地球上第二古老的職業“。從有人類社會開始,便有情報活動。

  • 古代的國王、將軍偶爾使用”間諜“、”奸細“、”探子“
  • 工業革命前後歐洲國家出現了常設對外情報機構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了綜合性現代情報機構

今天,每個國家都擁有規模不等的情報機構,情報成爲國家政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一些擁有廣泛國際利益的大國,尤其重視情報投資及情報應用。

以美國爲例,2013財年美國情報預算增長到526億美元,佔全部國防開支的10%左右,當年美國直接僱傭情報人員近10.7萬人。

0x2:情報研究的歷史

自從有了情報,就有對情報工作的研究。目前,學術界公認的世界上最早的情報工作研究著作是《孫子兵法》中的《用間篇》

《用間篇》指出:”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精準地概括了到目前爲止一切人力情報的種類。

但是要注意,在現代情報理論中,人力情報只是多種情報類型中的一種,從情報獲取方式上看,可分爲:

  • 人力情報(humint)
  • 技術情報(techint)
  • 公開來源情報(open-source collection)

從情報性質上來看,可分爲:

  • 物質情報(physical intelligence)
  • 語言情報(verbal intelligence)

關於情報的分類,我們文章後面還會詳細討論,這裏只是簡單帶過。

現代情報學則起源於1949年美國人肯特(Sherman Kent)撰寫的《爲美國世界政策服務的戰略情報》一書

像其他所有職業一樣,情報人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通過實踐積累知識,爲情報學理論儲備基本素材。但因爲情報的祕密性質,他們只能以口頭轉述、內部交流或職業培訓的方式代代相傳。

這種原始的知識積累方式在橫向上不能同其他學科、外部學者交流,難以產生雜交優勢;在縱向上不能有效、完整地總結實踐經驗,最終只形成一些零星的、散落的知識碎片。

情報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從應用的視角看,我們需要情報理論,沒有情報理論支持的工作肯定會走彎路的。這個道理不僅僅對於情報學來說如此,對所有學科的工程領域來說都是這樣的。

從應用領域來分類,情報可以分爲:

  • 個人情報
  • 企業情報
  • 商業情報
  • 圖書情報
  • 信息情報
  • 工業情報
  • 農業情報
  • 國家情報
  • 國際情報
  • 物質情報
  • 戰略情報
  • 網絡安全威脅情報

本文的討論重點會放在戰略情報上,戰略情報分析是情報學裏距離社會科學最近、難度最大的一個分支,是一門跨學科的應用科學

它既需要情報事業本身來積累知識,也要從其他社會科學中尋找方法和經驗,因而是最適合社會科學工作人員從事的情報學研究領域。

在戰略情報理論發展的初期,一些學者、前情報官員投身於戰略情報分析的理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就。1949年肯特的《爲美國世界政策服務的戰略情報》更是奠定了他現代情報學之父的地位。肯特的貢獻不僅是將情報分析作爲現代情報的核心來研究,而且提出了情報分析中的基本概念、變量、悖論等,奠定了戰略情報分析的研究基礎。

 

2. 情報的性質

概念是將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的途徑,體現了特定事物的本質特徵。

我們這裏先對情報的定義建立三個基本假設:

  • 首先,情報是一種知識,根據世界是物質和精神的兩分法,情報不是物質,而是一種精神產品。所謂知識(knowledge),是對信息(information)的積累和理解,既包括信息,也包括對信息的理解和分析結果。
  • 其次,情報的執行主體是國家。只有國家權力機構有權實施情報行爲。情報的執行者只能是獲得國家授權的機構,情報的服務對象也只能是國家。只有國家作爲情報的主體,才能全面而充分地體現情報的一切特徵。情報是國之”公器“,爲國家安全決策提供幫助,不服務於任何企業或個人。
  • 情報的針對目標是國外。情報主要針對國外的組織、個人、國家和它們的代理人。只有在非常嚴格的條件下才能收集、保存。

在上面三個假設的前提下,”情報“的定義範圍急劇縮小,專指國家機構執行的、爲國家決策服務的對外情報行爲、對外情報機構和對外情報知識

在這樣的定義下,情報擁有以下三個主要特徵以及四個次要特徵:

  • 第一、情報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人類作爲理性動物,做任何事都是有目的的,但情報的目的性更強、更準確,就是服務於國家決策,晚於決策一秒鐘就失去任何價值,與決策不相關也沒有意義。情報的服務對象是國家對外決策,這個目的既指出了情報與其他社會科學知識的區別,也說明情報不同於決策部門的政策研究。情報服務於國家決策,不是爲全民普及國際問題知識,也不是尋找普遍真理。這說明情報是一種應用知識,而非理論知識。
  • 第二、衝突性是情報最本質的特徵。情報是一種知識,在戰爭時期,情報是關於敵人的知識;在和平時期,情報是涉及競爭對手的知識。這就是情報的衝突性,這裏的衝突性包括高烈度的軍事戰爭,也包括低烈度的文化、商業競爭。一個國家的情報收集和分析重點隨着國家間衝突烈度的變化而變化,利益衝突越大的國家,越是情報收集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講,情報是國家間鬥爭的另一條戰線。人類是高智能動物,在競爭中善用謀略和計劃,通過”不對稱信息“掌握主動權。在國際競爭中,情報就是權力。國家總是儘可能多地掌握對手的信息,保密自己的信息。相反,如果兩個國家之間利益完全一致,沒有任何衝突與競爭,就沒有必要使用情報手段。情報的衝突性決定了情報的祕密性,也讓”偵查“與”反偵察“、”欺騙“與”反欺騙“成爲情報活動中的常態。
  • 第三、祕密性是情報的一個核心特徵情報的祕密性可以基於衝突性推演而來,如果承認情報的衝突性,承認情報是通過信息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種手段,就必須認可情報的祕密性。因爲只有獲取對方想保密的信息,或者不讓對方獲得自己想保密的信息,才能取得競爭優勢。假設雙方獲取的信息是對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取得競爭優勢。祕密性在情報中有兩層含義:一是主動通過祕密渠道獲取信息;二是被動保密。
  • 準確性:因爲情報是服務於國家決策的,事關重大,因而對準確性的要求更高
  • 時效性、對策性:附屬於目的性,因爲情報是服務於國家決策的,因此錯過決策時機的情報沒有任何價值
  • 前瞻性:情報是服務於國家未來決策的,因此情報也必須隨着決策而關注未來

 

3. 情報的定義

有人類社會,就有人與人之間的利於衝突,情報就會應運而生。在日常生活中,情報是一個婦孺皆知的名詞,情報機構的職業功能也是人所共知的”祕密“。

然而,即使已經了對情報的基本假設與基本定義,如果如何概念性地定義情報,在學術界卻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議題。對情報的界定不僅直接關係到情報機構的職能定位,而且也是情報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建設。

本章我們來看一看學界和實踐界對情報的定義的不同觀點。

0x1:美國政府關於情報的定義

1、中央情報局的《國家安全法》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指與外國政府、外國組織或外國人的能力、意圖和行爲有關的信息。

2、胡佛委員會(Hoover Commission)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採取一項行動前需要知道的知識。

3、美國國防情報學院(the Defense Intelligence School)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評估後的信息,這些信息幫助決策者做出有效決策。

4、中情局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和先見之明,必須在總統決策和行動前提供。

5、肯特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一種知識,是高層行政、軍事人員維護國家利益必須擁有的知識。

6、前中情局副局長沃爾特斯(Vernon Walters)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不能公開得到的信息,是關於影響我們生命和安全的國家之實力、資源、能力和意圖的信息。

7、中情局高官柯克帕特里克(Lyman Kirkpatrick)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一種知識,在理想狀態下是一種預知,是國家爲了應對外來威脅、保護核心利益特別是自己人民的福祉而尋求的知識。

8、對外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不公開的信息或至少部分基於不公開信息的分析,是爲政府內部的決策者和其他人員準備的。

9、中情局分析員沃納(Michael Warner)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國家的祕密行爲,以理解和影響國外。

10、前中情局助理局長羅文索(Mark M.Lowenthal)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根據要求,收集、分析和爲決策者提供影響國家安全的信息的過程,既是這個過程的產物,也通過反情報行動來報出這個過程和信息的安全,這些行動得到了國家的合法授權。

11、前國家安全局局長斯塔德曼(W.Q.Studeman)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收集、分析、加工和報告信息。情報分爲兩類,積極情報(positve intelligence)和反情報(counterintelligence)。

12、美國軍事情報機構分析員普拉特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一種有價值的報告,來源於對信息的選擇、評估、解讀,最終成果對國家政策有重要意義。

0x2:美國學術界關於情報的定義

1、布朗-阿斯平報告(the Brown-Aspin Report)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關於外國的人、地方和事件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政府執行其職能所需要的。

2、美國軍事情報學者卡恩(David Kath)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就是信息。

3、情報學者菲茨吉本(Constantine Fitzgibbon)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就是關於敵人的知識。

4、《美國情報百科全書》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收集、整理、評估、分析、綜合、解讀信息的產物。

5、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諾爾(Klaus Knorr)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是獲取和加工有關外部環境信息的一種活動,政府在那裏想最大限度地達到各種目標。

6、蘭德公司學者舒爾斯凱對情報的定義

情報應包括三個主體:信息、活動和組織。

  • 首先,情報是政府爲了維護國家安全利益,對付對手和潛在對手,而制定政策或執行政策時所需要的信息。
  • 其次,情報作爲活動,是獲取和保護信息,即對手之間有關信息鬥爭的一部分。
  • 第三,情報亦指執行這些活動的組織,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祕密性。

 

4. 情報過程

0x1:情報機構的主要業務

情報的定義決定情報的內涵與外延。根據上述的定義,情報的工作範疇就是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但是,實際上情報機構的業務範圍不止這些,對大部分國家來說,情報機構的業務包括四部分:

  • 收集(collection)
  • 分析(analysis)
  • 祕密行動(covert action)
  • 反情報(counterintelligence)

1、收集(collection)

2、分析(analysis)

3、祕密行動(covert action)

祕密行動指支持國家外交目標的相關活動及職能,在這些活動中政府不能公開自己計劃者和執行者的身份。

在美國,祕密行動主要 由中央情報局執行,近年來在反恐行動中軍方也開始獲得祕密行動權。最早的祕密行動機構是1941年成立的信息協調局(the Office of Coordinator of Information,中情局前身)下設的特別行動不(Special Activities)。

1991財年美國“情報授權法(the Intelligence Authorization For Fiscal Yeas 1991)”對祕密行動作如下定義:美國政府影響國外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而採取的一項或多項行動,但刻意隱瞞或不公開承認美國政府在其中的作用

4、反情報(counterintelligence)

反情報,是防止外國敵對政府、組織針對本國的情報活動的活動。反情報分爲積極和消極兩種形式:

  • 消極形式指安全和保密措施
  • 積極形式就是主動出擊,尋找間諜

傳統的反情報目標就是尋找、發現和轉化(neutralize)對方情報人員。反情報工作可以是非常積極的,反情報人員打入對方情報機關,在對方的間諜計劃出臺前、間諜培訓階段就偵查到“反情報”情報。

毫無疑問,反情報和祕密行動在現實實踐中是情報機構的重要業務,而且與情報收集、情報分析相互關聯,不可分割。

0x2:情報循環 

情報作爲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過程,美國情報學界稱爲“情報循環(intelligence cycle)”。一個完整的情報循環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 計劃
  • 收集
  • 加工
  • 分析
  • 發送 

這個分工模式基本反映了情報部門的實際工作程序。

1、計劃

計劃,是確定情報需求。情報續期即可能來自消費者的需求(如總統、副總統、國防部長等指定收集或分析的題目),也可能是情報機構的自選項目。

無論是消費者交辦的,還是情報機構的自選動作,必須由情報機構將消費者需求轉換爲收集需求,並指示收集部門執行。

2、收集

情報收集從獲取方式上看,可分爲:

  • 人力情報(humint):
    • 特工(agent)
    • 線人(source)
    • 內線(informant)
  • 技術情報(techint):指用機器收集,採用對方不可阻止的方式進行,如高空偵查、衛星拍照、信號攔截等。技術情報還可以分爲以下幾種:
    • 信號情報(signal intelligence,SIGINT)指信號截收,包括通信情報、電子情報、外國設施信號情報
    • 圖形情報(imagery intelligence,IMINT):通過電子或光學設備拍攝到的圖像
    • 測量和標識情報(measurement and signature intelligence,MASINT):使用除圖像和信號外的所有技術手段,測定對象的位置、地點和性質等。如果利用空中飛行器採集空中的化學成分。
    • 地球空間情報(Geospatial intelligence):對地球上事物的分析和圖像化
  • 公開情報(open-source collection):指那些以印刷或電子形式出現的、公開提供的信息。公開來源情報一般不能直接作爲成品情報上報,而是作爲原始材料提供給分析、研究人員。

從情報性質上看,可分爲:

  • 物質情報(physical intelligence):包含有價值信息的物體,如核爆炸後空氣中的塵埃
  • 語言情報(verbal intelligence):獲取口頭、文字信息,如作戰計劃、談判內容等

根本上說,情報收集途徑的選擇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實力、科技水平和海外利益等多種因素

  • 首先,一個國家的實力是其情報水平的決定性因素。現代科技越發達,獲取技術情報的代價越高,所需要的財力支持就越重要
  • 其次,技術水平也是情報力量的關鍵。當今國際社會,即使是財力充足的富裕國家,如果本國沒有尖端技術,也很難用金錢買到尖端設備
  • 第三,海外利益大小決定着一個國家投資情報的決心。有的國家很富裕,技術也不錯,但是缺乏大規模投資情報的動力,因爲他們在國際競爭中的利益關係不是非常大,或者可以搭其他國家的便車,這本質就是情報的目的性決定的

3、加工

情報加工是將專業程度極高的、只有專家才能理解的數據、圖片、密碼轉化爲普通人能夠使用的信息,包括翻譯、破譯密碼、圖片解讀,以及從膠片及磁場媒體媒介中提取信息。幾乎所有收集部門都有情報加工功能。

4、分析

情報分析是分析員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專業知識和科學方法做出判斷和結論。

情報分析可分爲:

  • 單一來源分析(single-source analysis):只處理一個來源的信息,雖然可直接向消費者提供,但主要服務於多來源分析
  • 多來源分析(all-source analysis):綜合各個來源信息,最終形成成品情報,直接向消費者提供

5、發送

情報發送是將成品情報送到消費者手中,除決策者交辦的任務外,通常由情報機構自己決定發送範圍和對象,自己執行送達任務。 

在情報實踐中,情報循環中的五個步驟是相對的,很多時候是各個環節互相交叉、滲透的,難以做出明確區分。

情報收集人員實際上都在承擔一些情報分析任務,是第一階段的分析員。情報分析員自己也讀書看報,是公開來源情報的收集者。就情報的計劃階段而言,情報消費者、情報收集機構和情報分析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參與其中。 

 

5. 戰略情報 -- 一種特殊的情報類別

戰略情報是情報的一種,可以稱之爲情報的”高端產品“或”精華“。戰略情報是一個國家情報體系的塔尖,是各類情報的”綜合“、”提煉“、”昇華“。在美國,戰略情報的主要責任單位是具有半獨立地位的中央情報局,服務對象是聯邦政府高層決策人員,關注的目標是國家安全。 

0x1:戰略情報定義

戰略情報是根植於美國情報實踐的一個情報術語,它的出現、發展、成型與中央情報局的建立和發展密不可分。戰略情報機構、戰略情報活動脫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之中,當時雖有戰略情報之實,卻沒有”戰略情報“之名來描述那些特定的知識和組織。戰後,人們才借用戰爭時代的詞彙”戰略“,使之與其他情報區分開來。

1947年,美國創建中情局的初衷就是汲取珍珠港事件教訓,保證高層決策者收到集中、綜合的情報。杜魯門(Harry S.Truman)總統及其顧問相信,如果政府各部門之間能分享情報和協調行動,珍珠港事件應當能夠避免。因此,美國應當建立全國統一的情報部門。集中的軍事領導體系。

1949年肯特在《爲美國世界政策服務的戰略情報》中首次明確提出”戰略情報“概念,戰略情報是高級的(high-level)、外國的(foreign)、主動情報(positive intelligence)

這個定義中,最重要的特徵是”高級的“,何爲”高級的“情報,肯特認爲是操作性情報(operational intelligence)、戰術情報(tactical intelligence)、戰地情報(combat intelligence)之外的情報

肯特認爲,戰略情報有以下四個特點:

  • 一是對國家生存至關重要的知識
  • 二是需要專業人員處理的知識,即專業人員分析後的情報
  • 三是需要祕密方式獲取的知識
  • 四是這種知識的數量很大,需要專門的機構來處理

戰略情報就是國家的對外政策在戰時或和平時期所依賴的知識。戰略情報是關乎重大國家利益的情報,但不包括具體的可操作性情報。如,情報機構獲悉,日本將於某年某月某日進攻美國珍珠港,這個情報事關重大國家安全利益,但不是戰略情報。戰略情報是長遠的政治、經濟趨勢,只有這樣的情報需要專業分析員、專門的分析機構來處理大量知識。總之,戰略情報就是關於重大趨勢的情報。

0x2:戰略情報服務對象

戰略情報是”國家層次“上的情報,服務對象是國家決策機構。

例如,美國戰略情報機構服務於聯邦政府各部門和聯邦國會,但戰略情報主要消費者還是白宮、國防部和國務院三家。

0x3:戰略情報哲學

美國戰略情報機構歷經50多個春秋,在情報收集、分析和管理方面形成一些衆所周知、沒有爭議的基本原則,這些原則是實踐奉獻給理論最珍貴的禮物,既是戰略情報活動的指南,也是戰略情報理論植根的基礎。

1、基本原則

1)情報與決策分離原則

情報與決策分離是戰略情報的首要原則。這個原則之所以成爲公認的第一原則,至少有以下兩個原因:

  • 避免情報政治化(politicizaiton)或者取悅性情報(intelligence to please)出現
  • 情報與決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職業,是兩種文化,應當各行其是。情報是尋找真理的職業,是一種專業行爲,決策則尋找利益最大化,是一種政治行爲,兩者遵循的原則根本不同。
    • 戰略情報提供”對外國、外國組織及其代理人的能力、意圖和行爲的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及時、客觀、不受政治影響的“
    • 國家決策者做出最符合國家利益的、能夠切實落實的決策。這是兩種職業,需要不同的人員素質、不同的道德品質、不同的專業知識,相互之間應該有明確的界限

筆者插入

情報分析與決策的相互分離,很類似技術創新和業務落地之間的矛盾與聯繫

2)情報分析是戰略情報的重中之重

研究和分析是情報的核心,事實本身沒有意義,對於任何數據,必須有人分析它。戰略情報的根基是情報分析,這也是現代情報區別於傳統情報的特點。

3)跨部門合作是戰略情報的必由之路

美國創立戰略情報機構的初衷就是促進部門合作。跨部門合作不僅是將部門情報綜合成一份報告,而且隨着情報來源日益多樣化,不同來源之間相互驗證也越來越重要。

2、兩種情報哲學的爭論

上述三個基本原則是政府各部門、情報共同體、學術界公認的戰略情報原則,但是在這些基本原則之下,對戰略情報的根本問題從來不缺少辯論。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體上可以分爲兩大陣營。

  • 在情報目標上,肯特派認爲戰略情報的核心任務是解釋和預測重大戰略趨勢,蓋茨派則堅持情報硬滿足決策者的具體要求。
  • 在情報與政策的界限問題上,肯特要求在情報和政策之間劃出明確界限,不能越雷池一步,蓋茨則推動情報向”灰色地帶“進軍。
  • 在情報分析員與決策人員的距離問題上,肯特認爲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決策干預情報分析,蓋茨不相信距離是關鍵因素。兩者都反對情報政治化,但防止政治化的途徑不同。 
  • 在情報功能上,肯特派認爲情報是通過促進政策部門之間全面、深入、有智慧的辯論來發揮其作用,蓋茨則要求情報直接服務於特定的決策者。
  • 在情報分析方法上,肯特堅信科學方法的功能,蓋茨則強調科學方法在社會科學、情報分析愛中的弱點。肯特認爲當時美國情報共同體使用的觀察、假設、驗證的科學方法是人類智慧的最高結晶,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徑。情報分析員所能做的是如何儘可能好地使用這種方法。蓋茨也強調科學方法,但指出認知偏見、每個國家的特性、歷史文化更重要。
  • 在情報分析員素質問題上,肯特看重人才的學術背景和學術素質,諸如分析員的專業方法、專業知識;蓋茨在人才選擇上,輕視學術背景,而重視生活背景和經歷,要求分析員有流利的外語能力,熟悉對象國家的歷史、文化。

肯特和蓋茨兩人都長期擔任中情局情報分析員,他們所代表觀點之間的衝突和競爭實際上是實踐對理論提出的問題。

例如,在情報分析中,規範的科學方法與分析對象特性之間的關係,必須找到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繫和決定性因素,這應當是情報學的主要職責。

因此,對於他們兩人之間的爭執,不能簡單地說支持誰、反對誰,也不能辯證地說二者都有可取之處,也都有缺陷。而應該看到,這是情報工作實踐者向情報學理論提出的問題和命題,戰略情報學應當致力於研究決定這些議題的真正變量。 

 

6. 戰略情報分析

情報分析是現代情報與傳統情報的主要區別之一。戰略情報分析是建立在各門社會科學基礎之上的一門交叉性應用科學,既吸收社會科學的成果,又根據自身的特徵調整、改革分析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分析方法和認知過程。

0x1:情報分析對社會科學的繼承與借鑑

情報分析具有明確的目的性,是服務於國家決策的知識,是用於行動的知識。戰略情報是對部門情報的”綜合“,服務於”涉及多方面的國家安全決策“。戰略情報是”綜合的“、”多方面的“、”用於行動的“知識,這些特徵使其成爲一門跨學科的應用科學。

同所有應用科學一樣,它的成功既依賴基礎科學的研究成果,也取決於自己獨特的應用研究方法。作爲一門應用科學,社會科學是它的基礎和母乳,社會科學的高度決定着它的成長極限。

沒有社會科學這個肥沃的土壤,情報分析這棵小樹不可能茁壯成長。

  • 首先,幾乎所有情報分析的術語都來源於社會科學,例如,”戰略情報“中的”戰略“、”情報分析“中的”分析“都是從社會科學中借用的。沒有這些對應學科的詞彙,情報分析就沒有表述的工具。
  • 其次,公開來源的情報佔了情報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這些公開來源的情報信息,幾乎都是社會科學也有的研究和分析結果。例如,中情局分析員知道中國的地理位置、人口、社會結構、歷史、宗教、、文化等知識,是其分析中國情報的必備條件,這些知識幾乎百分百是社會科學積累起來的,只有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是分析員親身體驗到的。
  • 再者,情報分析不僅應用社會科學已經積累的知識,而且藉助社會科學的研究力量爲情報分析服務。爲了研究國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情報分析員需要社會科學研究人員的支持。每個國家都有各類研究所、媒體、思想庫觀察、描述、分析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現象,情報機構知識這些機構之一。一般而言,情報機構只承擔最機密、最核心的部分,只有國家權力介入後這部分研究才能得以實施。可以說,情報分析摸到的也是大象的一個部位,只不過是其他部門無法摸到的位置,例如大象的心臟。

情報分析試圖在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上創立適合自己的獨特方法,但是迄今爲止,情報分析對社會科學方法借鑑多於改造。戰略情報分析幾乎涉及人類擁有的所有學科,例如:

  • 科技情報分析牽連到所有的自然學科
    • 通信和信息理論:關於信號與噪音的比例、信息瓶頸問題,改善信息加工程序
    • 統計學
    • 災難理論
    • 數學理論:密碼分析和最佳意外襲擊的時機
  • 政治、軍事、社會情報分析涉及所有社會學科
    • 心理學:研究認知問題
    • 組織和政府行爲學:例如情報工作被幾個情報單位重複進行的問題,提高機構之間的合作問題
    • 人類學:不同文化的影響極其對相互認知或無解的影響,對風險接受的程度
    • 歷史學:對具體案件的基礎背景知識

一個很著名的例子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略服務局成立了一個小組,專門研究希特勒的心裏,使用了精神分析方法。小組的負責人是精神分析專家蘭格(Walter Langer),他綜合分析有關希特勒的一切可獲得的信息,並訪談見過希特勒的人士。1972年解密的這個報告加《魯道夫.希特勒的心裏》(the Mind of Adolf Hitler),結論認爲希特勒是一個患有神經功能症的精神病人,並準確地預測到希特勒在戰爭後期因不安全感而採取的暴行及最終自殺。

這是社會科學理論直接在人物情報分析中應用的例子,不僅僅在人物分析中是這樣,情報分析在各個領域的情況都是這樣,特別是在經濟情報分析中,許多分析方法是直接從最前沿的經濟學中引進的。

0x2:情報分析和社科科學的區別

任何社會科學研究都可以簡單看成三個步驟:

  • 先提出假設
  • 然後是信息收集、分類和組織
  • 最後是信息解讀、歸納

對於情報分析來說,在【假設提出】和【信息收集、分類、組織】這兩個環節廣泛繼承和應用了社會科學理論。但是在【信息分析和歸納】上,情報分析對社會科學之間存在非常多的不適配衝突。一般認爲,社會科學理論的兩個特點限制了情報分析對其應用:

  • 一是當社會科學家將某一問題概念化時,他是從觀察現實生活開始,選擇大量的歷史或現實事例,然後歸納總結,但是他並不研究這些案例的全部細節,也不在當時的具體環境中考慮案例的形成。
  • 二是社會科學家並不在複雜的細節中預測具體的社會行爲。

社會科學家從複雜的現實生活中概括出一些簡單的規律,關注某一類事件;而情報卻離不開現實,必須就具體事件做出具體的預測,情報分析員關注一件具體事情

以上兩點拉開了社會科學研究與情報分析的距離,讓情報分析在應用社會科學理論時顯得十分謹慎。

0x3:情報分析之所成爲獨立學科的獨有特徵

情報分析是在社會科學的基礎上誕生的應用學科,那麼它與其他社會科學的區別是什麼,是什麼使它能夠成爲一門獨立的應用科學呢?

在尋找情報分析的特徵之前,我們來先審視一下當代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特徵:

  • 第一,社會科學的目標是獲得制約人類行爲或某一社會生活領域的一般法則或規律性
  • 第二,力圖把握各種必須當作個案來加以研究的現象
  • 第三,強調必須將人類社會的現實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來分別加以研究
  • 第四,主張採取科學方法及程序,爲科學的客觀性和嚴格行而努力
  • 第五,偏愛通過系統的研究方法獲得證據,以控制條件下的觀察,而不以普通的文獻資料爲主

參考情報定義中關於情報分析的特徵,與上述社會科學研究的五個特徵對比,唯一吻合的只有第四點,即“主張採取科學方法及程序,爲科學的客觀性和嚴格行而努力”。確實,情報分析也在努力採取科學方法及程序。

在其他四點上,情報分析都與社會科學研究有明顯區別,情報分析與之相對的特徵有:

  • 社會科學的研究目標是掌握“一般法則或規律性”,以及把握“各種現象”,情報分析的研究目標則是描述、解釋和預測特定的、具體的問題
  • 社會科學的方法是把“現實分割成若干不同的部分來分別加以研究”,情報分析則要“綜合”分析現實問題
  • 社會科學研究進行“控制條件下的觀察”,情報分析則不能控制變量,這使得情報分析很難具備科學可證僞性
  • 情報對時效的要求高
  • 情報分析必須在材料不足的情況下得出結論
  • 情報分析使用的信息可能被誤導
  • 情報更重預測
  • 情報的服務對象是特定的羣體
  • 情報的來源可能是祕密的

上述這些特徵,是情報分析成爲一門獨立應用科學的基礎。 

我們下面來對其中關鍵的幾點特徵進行詳細討論。

1、情報側重於分析具體問題

情報是爲決策服務的,決策者面對的是具體的環境和事件,要解決的是具體而實在的問題。情報分析的目標是描述、解釋和預測具體事件,而不是獲得一般法則和規律性,也就是說情報是實用的知識。

相比於社會科學研究某一類事件的底層規律,情報分析的對象是具體事件,這決定了社會科學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在情報分析中不可用。

正如在數理統計和因果推理中討論的問題一樣,理論能夠預測一類事件,但不能預測一類事件中的具體一件事

2、情報分析的對象是具體事件

情報分析的對象是具體事件,而不是抽象的規律或一類事件,情報分析必須是一種綜合分析。

3、情報分析不可控制變量

社會科學研究都是“分解研究”,只研究事物的某一個方面,這纔有經濟學、政治學、軍事學等學科範疇。

例如,在經濟學研究中,在研究失業與銀行利息的關係時,一般都會假設政治因素是一個衡量,否則無法開展定量研究。

但是,對於情報分析來說,一般都是先經過對問題的分解,最終必須綜合起來,得出一個綜合結論。例如,情報人員不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經濟學角度,某國政權是穩定的,從政治學角度,某國政權不夠穩定,從軍事學角度,某國政權會很快垮臺”。決策者不需要這樣的打哈哈答案,決策者只要一個綜合後的結論。

4、情報分析不能使用假設

情報是一種實用知識,這決定情報分析過程不能使用假設,不能簡化或限制變量。情報分析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去觀察這些變量。

例如,在政治學研究中,研究者經常會做這樣的假設:如果某國領導人是理性的,他就應該採取什麼政策。但是在情報分析中,情報分析人員要指示收集單位,查清該國領導人到底是不是一個理性的人。情報要動用一切可以動用的資源,收集、分析所有相關信息,驗證每一個變量。

5、情報分析面臨很大不確定性

情報分析中面臨諸多學術研究中不存在或不突出的不確定性。

  • 首先,情報分析要求有嚴格的時間觀念,分析員常常要在資料不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做出判斷。在學術研究中,這種結論會被稱爲沒有根據的判斷,即所謂的僞相關性。然而,情報是爲決策服務的,必須在決策者採取行動之前送達。決策者不能登一切情況都明瞭後才行動。從這點而言,情報分析不能選擇研究題目,不能設定研究日程,必須根據決策者需要相機行事。在證據不足、時間壓力大的情況下,分析結果的不確定性必然相應上升。
  • 其次,情報分析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往往非常依賴分析員自身的領域經驗,對此社會科學沒有現成的方法可以借鑑,只能依靠分析員的經驗和直覺。相比之下,社會科學不對一個具體問題下結論,只提供人們思考具體問題的方法和路徑。
  • 再次,情報分析的重要責任是預測未來,預測本身存在不確定性。
  • 另外,情報的衝突性、競爭性決定情報分析是一個雙方或多方博弈過程。情報分析員試圖瞭解、預測對象國,對象國則試圖讓情報分析員誤解、誤判自己,這是一個雙方對抗的過程。從理論上講,因爲雙方都在變化之中,沒有一方有把握確認對方的意圖,所有這是一個動態博弈的過程。

上述四個原因讓情報分析深受不確定因素的困擾。於是,情報分析結論中總有“可能”、“或許”、“很可能”、“一方面,另一方面”等詞語。從某種程度上講,任何超越情報材料所支持的確定性都是不可靠的。

情報分析要預測看不見的祕密和不可能知道的事件,但是又沒有自然科學那樣封閉而嚴格的理論,不能“證明”一個結論,而只能是“顯現”出某個結論可能存在。情報分析既使用證實也使用證僞,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情報分析的結果是不能被證明的,而是一種建立在證據基礎上的猜想和判斷。

從這個角度來看,情報分析的本質與氣象學、臨牀醫學、網絡安全很相似,它們都是在證據不足、時間緊的壓力下對事件做出判斷。

6、情報分析對客觀性的要求更高

情報分析對客觀性的要求比社會科學研究更高。客觀性是任何科學研究都追求的目標,但情報分析更甚。

戰略情報研究必須追求最大限度的“價值中立”,沒有一家情報機構可以宣佈自己是保守主義或自由主義的情報機關。

  • 一方面,情報具有國家性,責任重大。其執行主體是國家,而不是某一個黨派或財團,它的結論代表國家的最佳判斷。
  • 另一方面,情報分析對時效性要求、專業圈子比較小、不適合採用學術界“互相批評、共同進步”的制衡方法。情報採用協作爲主、競爭爲輔的組織方式,並用集體研究和嚴格的程序、方法來限制價值觀念的介入。

0x4:情報分析的學術概念

情報分析是鑑別多來源情報的“可靠的”。描述、解釋和預測特定對象的情報活動。

這個概念一方面體現出情報分析遵循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規律,是一個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得出結論的過程;另一方面指出情報分析面臨的“不確定性”,情報分析的對象是具體的、實在的。

對於分析員在分析過程中的低維和功能,學術界存在兩派不同的看法:

  • 有的學者重視分析員在分析中的作用,分析員的主觀能動性占主導地位,情報分析是一個科學過程,更是一個認知過程。情報分析是一個內在的、概念驅動的活動,而不是外在的、數據驅動的活動。分析過程是一個非常個性化的東西,每個分析員都必須使用自己的信仰體系設定假設,理解信息,這個假設通常是隱性的,有時甚至連分析員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即所謂的專家經驗。
  • 有的學者強調科學方法的客觀性,他們認爲科學方法像一臺機器,分析員的責任是給機器喂送原料,由機器生產產品。

0x5:影響情報分析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情報分析是戰略情報學的研究對象之一,提高情報分析質量是戰略情報學的重要目標。本章我們討論影響情報分析質量的決定性因素。

1、系統性的變量(systemic variables)

這是情報組織和分析環境層面上的變量。組織變量包括:

  • 組織結構
  • 管理和上報程序
  • 工作流程
  • 領導
  • 管理
  • 管理行爲
  • 工作文化
  • 歷史和傳統
  • 組織內的社會實踐
  • 工作禁忌
  • 組織的人員構成

2、方法變量(systematic variables)

指影響分析過程的變量,包括:

  • 使用者的具體要求
  • 信息的獲得
  • 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 信息的存儲
  • 信息的加工和處理
  • 對信息作出判斷的具體戰略
  • 信息上報的方法

3、個人的變量(idiosyncratic variables)

指對個人及其分析表現的影響因素,包括:

  • 個人的家庭
  • 文化、種族、宗教
  • 語言和政治傾向
  • 個人偏見/個性
  • 認知特徵、知識、解決問題的方式
  • 決策方式和對壓力的反應
  • 個人的教育
  • 訓練和應用知識、技術的能力

4、溝通變量(communicative variables)

指影響小組內或小組之間交流的因素,包括:

  • 組織內、組織之間、個人與社會網絡網絡間的交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