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絡原理(13)—— IPv4協議、無類域間路由(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與路由聚集

一、網絡層主要功能

1. 路由協議
  • 路徑選擇
  • RIP,OSPF,BGP
2. IP協議
  • 尋址規約(conventions)
  • 數據報(分組)格式
  • 分組處理規約
3. ICMP協議(互聯網控制報告)
  • 差錯報告
  • 路由器“信令”
4. IP數據報(分組)格式

首部(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 + 數據(TCP、UDP段)

  • 版本號字段佔4位:IP協議的版本號。eg:4→IPv4,6→IPv6。

  • 首部長度字段佔4位:IP分組首部長度,給出的最大長度爲15。

    • 以4字節爲單位
    • eg:5→IP首部長度爲20(5×4)字節
  • **服務類型(TOS)**字段佔8位:指示期望獲得哪種類型的服務

    • 1998年這個字段改名爲區分服務
    • 只有在網絡提供區分服務(DiffServ)時使用
    • 一般情況下不使用,通常IP分組的該字段(第2字節)的值爲00H
  • 總長度字段佔16位:IP分組的總字節數(首部+數據)

    • 最大IP分組的總長度:65535B
    • 最小的IP分組首部:20B
    • IP分組可以封裝的最大數據:65535-20=65515B
  • **生存時間(TTL)**字段佔8位:IP分組在網絡中可以通過的路由器數(或跳步數)

    • 路由器轉發一次分組,TTL減1
    • 如果TTL=0,路由器則丟棄該IP分組
  • 協議字段佔8位:指示IP分組封裝的是哪個協議的數據包(TCP/UDP)

    • 實現複用/分解
    • eg:6爲TCP,表示封裝的爲TCP段;17爲UDP,表示封裝的是UDP數據報
  • 首部校驗和字段佔16位:實現對IP分組首部的差錯檢測。

    • 計算校驗和時,該字段置全0
    • 採用反碼算術運算求和,和的反碼作爲首部校驗和字段
    • 逐跳計算,逐跳校驗
  • 源IP地址、目的IP地址字段各佔32位:分別標識發送分組的源主機/路由器(網絡接口)和接收分組的目的主機/路由器(網絡接口)的IP地址。

  • 選項字段(長度可變),範圍在1~40B之間:攜帶安全、源選路徑、時間戳和路由記錄等內容。

  • **填充字段(**長度可變),範圍在0~3B之間:目的是補齊整個首部,符合32位對齊,即保證首部長度是4字節的倍數。

二、IP分片

最大傳輸單元(MTU)
  • 網絡鏈路存在MTU(最大傳輸單元):鏈路層數據幀可封裝數據的上限。
    • 不同鏈路的MTU不同
IP分片和重組
  • 大IP分組向較小MTU鏈路轉發時,可以被“分片”(fragmented)
    • 1個IP分組分爲多片IP分組
    • IP分片到達目的主機後進行“重組”(reassembled)
  • IP首部的相關字段用於標識分片以及確定分片的相對順序
IP分組格式
  • 標識字段佔16位:標識一個IP分組
    • IP協議利用一個計數器,每產生IP分組計數器加1,作爲該IP分組的標識
  • 標誌位字段佔3位
    • DF(Don’t Fragment)
      • DF=1 禁止分片
      • DF=0 允許分片
    • MF(More Fragment)
      • MF=1 非最後一片
      • MF=0 最後一片(或未分片)
  • 片偏移字段佔13位:一個IP分組分片封裝源IP分組數據的相對偏移量
IP分片過程
  • 假設原IP分組長度爲L,待轉發鏈路的MTU爲M
  • 若L>M,且DF=0,則可以/需要分片
  • 分片時每個分片的標識複製原IP分組的標識
  • 通常分片時,除最後一個分片,其他分片均分爲MTU允許的最大分片
  • 一個最大分片可封裝的數據應該是8的倍數

三、IP編址

  • IP分組
    • 源地址(SA)-從哪來
    • 目的地址(DA)-到哪去
  • 接口(interface):主機/路由器與物理鏈路的連接。
    • 實現網絡層功能
    • 路由器通常有多個接口
    • 主機通常只有一個或兩個接口(有線以太網接口,無線的802.11接口)
  • IP地址:**32比特(IPv4)**編號標識主機、路由器的接口。
    • 每8位分爲一組,共四組,再轉換爲十進制,用小數點連起來。
  • IP地址與每個接口關聯
爲接口分配IP地址——IP子網(Subnets)
  • IP地址
    • 網絡號(NetID)-高位比特
    • 主機號(HostID)-低位比特
  • IP子網
    • IP地址具有相同網絡號的設備接口。
    • 不跨越路由器(第三及以上層網絡設備)可以彼此物理聯通的接口。
子網劃分
  • IP地址:
    • 網絡號(NetID)-高位比特
    • 子網號(SubID)-原網絡主機號部分比特
    • 主機號(HostID)-低位比特
  • 子網掩碼(如何確定是否劃分了子網)
    • 形如IP地址(32位、點分十進制形式)
    • 取值:NetID、SubID位全取1;HostID位全取0。
  • 子網地址 + 子網掩碼 → 準確確定子網大小
  • 子網掩碼的應用:將IP分組的目的IP地址與子網掩碼按位與運算,提取子網地址。

四、無類域間路由(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與路由聚集

  • 消除傳統的A類、B類和C類地址界限
    • NetlID+SublD- →>Network Prefix (Prefix)可以任意長度
  • 融合子網地址與子網掩碼,方便子網劃分
    • 無類地址格式: a.b.c.d/x, 其中x爲前綴長度
  • 作用:
    • 提高IPv4地址空間分配效率
    • 提高路由效率
      • 將多個子網聚合成一個較大的子網
      • 構造超網
      • 路由聚集:層級編址使得路由信息通告更高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