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知識體系(2):如何構建

構建原則:要做到系統化、流程化、可視化三點。

構建方法:這也是從道、法、術、器、勢的角度去全面解決問題。

“道”:確定目標方向

“法”: 制定規則

“術”:方法路徑

“勢”:執行力

“器”:工具

 

一、系統化(道·法·勢)


通過系統地規定,明確方向、準則來建立知識消化系統,保證構建過程處於正常的軌道,並不斷前進。 (確定理念、方向即是道;掌握規律、準則既是法;順應趨勢、自然既是勢。)

1、前提:人生方向(理念)

是要走廣度路線,還是走深度路線?深度路線走哪一個領域?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這是很多人人一生一直都要面臨的問題,在最開始也要選好方向,面臨十字路時也要明確方向,遇到阻礙時要堅定方向。人生方向決定我們是誰。(方向不對,再努力也是白費。)

假如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建議在學習的基礎上先勇敢選擇一個方向,時間會證明一切。錯了就換,對了就繼續。千萬不能不選,否則就是默認繼續當前混沌的狀態,得不償失。

2、基礎:興趣、需求、特長

對於每個人來說,爲什麼構建知識體系會有各自的答案,構建怎樣的知識體系也一樣。但必須從自身的興趣、需求、特長出發這樣你纔會有自驅動力去做這件事,或者有壓力去持續構建。明白自己的長處和短板,對於構建過程有很大幫助。

️3、原則:主題、相關、自然

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喜歡、需要什麼主題,就去不斷深挖。只有主題縱深,你纔會分辨出好壞,知識體系纔會快速建立。什麼都想要,什麼都想做結果可能什麼也得不到。

但也不建議一根筋一直紮在某個細分領域,還是需要偶爾擡頭看看周圍的世界,或者和當前領域相關的範圍,或許對已有的知識體系有幫助。比如你是做產品工作,用戶體驗尤其重要,研究下心理學和傳播學,對產品工作幫助也挺大。原則上還是要以一定的知識爲中心(跳轉到無關及時收住)。

大自然的力量分爲引力和精神力。引力即是物體之間加速靠近的趨勢和吸引力,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可能只是暫時)。精神力是指生物體腦組織所釋放的一種不可見的力量,包括:知、情、意。這個我們可以控制所以,身體很重要,心情也很重要。爲了研究,不吃不喝,也是不行的;爲了得到某些知識,而讓自己情緒失控,也是得不償失。有很多不可抗力,我們無法擊退,還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態。比如,很多人就是顏值高,能夠憑此獲得更多的相關信息,而你卻不能這要坦然面對;有些人天生右腦發達,建議順勢而爲。很多特長或者優勢也是在持續的鍛鍊和強化過程中建立的。

️4、方法:學習、選擇、分享、實踐

學無止境,永遠要保持學習態度。知識沒有終點,知識體系亦是。好奇、發問、敬畏是學習的基礎。好奇的刨根問底決定了你的深度和格局——對一件事情,多數人只停留在“這件事很奇怪或者好有意思”這個淺層的表象;而少數人會去主動探索背後的爲什麼、怎麼樣,過去和未來,本質和邏輯,對我意味着什麼。

敢於選擇,嘗試,試錯,擴展。如果不做選擇,相當於默認延續當前的狀態和選擇很多時候,在構建的過程可能會想不通或者有難題,建議走出去,和其他人聊聊,換個思路或者吸收一下新想法;或者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梳理出內心的真實想法,並在行動實踐後得出的結論,做出預判、明確方向。

三.流程化(術)


通過明確的步驟、流程,讓構建過程有跡可循,有路可走,達到步步爲營,一步一個腳印的效果。流程明確可以解決知識本身非體系化的問題。 ( 運用正確的方法、具體的方式即是術。)

(1)獲取

將外部信息吸收到內部的步驟。獲取的信息很多很雜。可能是主動搜索、查詢、發現的也可能是被動推薦的。總之,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來到你的面前,但是會有新的。

️(2)篩選

需要基於興趣、需求、特長來確定吸收知識的方向,方向拆解下來就是一個個主題。接着根據主題進行分類,明確哪些信息和知識屬於同類的,準備把它們放在一起。相當於給它一個位置,一個定位,明確到底有什麼用,用在哪些方面。

學習和整合資料的過程就是要進一步把資料讀少,在讀和學的過程中不斷的剔除掉垃圾和無價值的資料。資料的分類管理是第一步,但遠遠不夠,做第二次過濾需要對每個資料都進行泛讀,通過泛讀對資料的價值和優先級進行排序,以確定後期學習的計劃和學習的重點。(知識在經過長時間的推移和傳遞者有意識的增減會帶來誤解和不必要的麻煩;• 自己要養成對知識的鑑別能力,追根溯源才能得出最終的結果。)

️(3)儲存

我們需要找到工具,將吸收、篩選後的知識和信息進行記錄和儲存。比如我看過哪些書,我看完這本書後哪段文字需要特別截圖保存。好記性不如一個爛筆頭,很多記憶是需要強化的,知識也是需要不斷溫習的。

️(4)整理

儲存的過程中要明確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知識屬於初級或高級的,哪些知識已經過時了,哪些要進行及時更新。認真整理,發現好的就深入研究,做筆記。不斷優化已有的知識體系,並嘗試着總結固化現有的知識。這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5)分享

這個時候,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和知識體系,但到底對實踐和現實有沒有用,可以通過分享來提前規避問題,在行動之前以小代價和低門檻驗證自己的知識。即內化的知識與外部產生聯繫,交流,發現並及時完善。

️(6)應用

將理論驗證的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從而真正對我們的生存、生活、人生帶來改變。往往很多實踐中要麼會驗證知識的正確性,要麼會驗證知識的不完整性。這也是我們修復知識體系或對已有知識體系進行創新的絕佳好機會。

️(7)創造

當我們具備了理論基礎和現實支持後,我們的思想逐漸成熟,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掌握的知識體系將會自生長,於是出現不可思議的化學反應。小說、藝術品、新產品、新技術等等發明、創造往往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橫空出世的。

知識體系的宏觀流程如上,但實際運用中是循環往復,不斷構建、變化甚至坍塌,然後再建構甚至重構......但請記住自己的方向。

 

三、可視化(器)


通過文字、工具記錄梳理 —— 可視化來達到明確、強化、優化知識體系的目的,同樣解決知識獲取非連續性問題。(運用最佳的工具和載體即是器。)

由於每個人的所在領域不同,應用和創造的過程不一,所以可視化工具針對的流程主要在獲取、篩選、儲存、整理、分享這五個步驟。

主流的網絡工具:

️(1)獲取工具:知乎、豆瓣、果殼、頭條、微博、微信等幾乎所有的網絡工具

️(2)篩選工具:百度搜索、谷歌搜索、搜狗搜索等;豆瓣標籤、百度詞條類目、亞馬遜智能推薦系統;

️(3)儲存工具:知乎有收藏夾、豆瓣收藏書籍(已讀、想讀、在讀),塗書筆記、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等等;

️(4)整理工具: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可以將文字、圖片進行保存,並不斷整理更新;

️(5)分享工具:微信朋友圈可以分享文章;簡書、頭條號、微博頭條可以站內、站外分享;印象筆記和有道雲筆記相對封閉,更多地是在站外分享;

️(6)創造工具:印象筆記,有道雲筆記,微信公衆號、頭條號、微博頭條、簡書等等可以寫作、創作。

 

四、構建工具:思維導圖


知識體系作爲一個多元化、系統化的存在,意味着其包容性更強,凡是和知識相關的,尤其是書籍、電影、文章、問答、課程等,都應列入該知識體系。而網絡本身已經具備知識數據庫這樣的無限資源,構建工具完全可以將之鏈接起來,以方便用戶隨時調取,不必再重複蒐集和整理。

比如,要了解二次元這個知識點,相關的書籍、電影、文章、問答、課程都應是知識的來源,你只需要一個鏈接去查看,而非自行去組織。豆瓣的豆列在一定意義上表明瞭這個方向,即在一個主題下,將書籍、電影、音樂進行專輯呈列,既鏈接了已有的數據庫,也給了用戶構建權。

有明確構建知識體系的工具其實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思維導圖。這一類工具,在搭建知識框架、結構,呈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表達知識體系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其作爲知識體系的枝幹尚可,要想完整呈現整個知識體系,亟需相關細枝末節的功能即鏈接已有數據庫。人們在知道了關鍵詞或主題後,還是需要有詳細記錄和信息的。

 

構建知識體系工具的終極目標應該是:可視化人的大腦。並通過網絡技術鏈接所有知識數據庫,系統地幫助人獲取、篩選、儲存、整理知識,當然整個構建過程都離不開人本身。

首先要解決的是獲取的問題。我們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知識來源主要是下面三類:

一、公共知識,包括圖書館、亞馬遜/豆瓣/IMDb等網絡數據庫、維基/百度百科,公共可查詢網頁、資料等。

二、他人知識,而且是自己可接觸的人。以前必須是線下面對面,通過授課、交流等方式;現在通過網絡,通過分享互動,人人都是傳播知識的渠道。

三、自己的知識,就是自己記憶、消化的知識可產生新的知識——內化和外化的結果,這一步非常關鍵。

知識體系構建工具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一、爲用戶提供現存已有的公共知識數據庫,方便用戶獲取、鏈接;

二、創造一個分享交流的環境,讓用戶在與他人接觸當中獲得知識;

三、爲用戶提供儲存、整理、創造知識的工具,幫助用戶發揮價值。

構建知識體系的關鍵前提是獲取知識,而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就是閱讀書籍,不管是紙質版還是電子版,只要你是閱讀系統地、優秀的書籍,或多或少對你都有幫助。也就是在鏈接人和知識之前,首先鏈接人和書籍。

知識體系的可視化,關鍵在於讓構建者邏輯明確、條理清晰,方能幫助其不受挫、不厭煩的繼續下去。所以構建知識體系工具應該明確信息的組織方式,以用戶爲中心,先是用戶的主題,接着纔是書籍、文字、圖片這些載體。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