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知識體系(1):知識體系是什麼?

理論也有理論存在的意義:反覆咀嚼讓它們爛熟於心,有認知纔能有覺察,有理念纔能有提醒。

本文總結看過的書和文章:

一、知識焦慮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時代,我們面對各種直播課,各種概念:“自主學習”、“一萬小時”、“高效記憶”、“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概念層出不窮,我們盲目,焦慮,在這信息的洪流之中而無法抽身出來,我們盲目貪多,貪雜、貪快:

1、貪多

      貪多,就是對知識進行暴飲暴食,看到什麼就收藏,然後就可能永在收藏夾裏沉積。在學習之前,沒有進行過有效的篩選,被海量的信息浪潮裹挾着前進,而沒有成爲主動駕馭信息的掌控者。由此造成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學習到的是低質量的信息,沒有營養,還讓你消化不良。

2、貪雜

       貪雜,學習的時候,淺嘗輒止。只是將輸入的信息停留在表面,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看似學了很多,但是自己卻講不出來,用不出來,白忙活了一場。

3、貪快

      貪快,急於求成,不停地趕進度。恨不得一天學完所有,新學的還沒掌握,就開始學習下一個。只顧學習新知識,卻忘記了調用舊知識:只有將新舊知識的聯動起來,才能融匯新的知識,鞏固就有知識,實現知識增值;

       這樣的學習,只會讓你陷入無窮的焦慮之中,甚至還會造成思維混亂,沒有收穫,看不到學習的效果。因爲這樣的學習方式,缺少消化和吸收,缺少思考和輸出,即不思考、不實踐,或少思考,少實踐。

進入了一般性的學習誤區:

只收藏,不閱讀

只閱讀,不歸類

只歸類,不提煉

面對這些困境和焦慮,究其原因:

      第一個原因沒有目標方向:是沒有學習方向但又覺得需要學習,結果是四處亂學,無效!

      第二個原因沒有深入學習:是在任何領域都是入門級,從未達到專業水平,因而無法產生價值,加劇了焦慮。

      第三個原因不能系統學習:擁有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是專業水平的一個體現,而那怕在一個最細微的領域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都是一個需要學習、實踐和反思的過程。當你真正沉浸於這個過程時,你根本不會焦慮!


 

二、知識是什麼


       知識體系是一個幾乎被說爛的詞語,那麼,知識體系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知識體系由知識和體系兩個詞語組合而成,在構建知識體系的概念之前,可以先探索知識和體系兩個概念。

1、知識定義

       來自於柏拉圖的知識定義:一條陳述能稱得上是知識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由此看來,知識有標準的。比如,我們可以明確地說出牛頓第一運動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爲止。

       知識的定義是如此寬泛, 或許是一種思想, 或許是一種技能, 又或許是一種方法論。

2、知識的誤區

      1)、學知識依然等同於去學校上課:很多人的心裏, 學知識依然等同於去學校上課, 讀書也不是廣泛意義上的讀書,而是讀規定的書。

      2)、上高學府就有知識: 當他們認爲自己真正意義上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的時候, 其實他們的潛臺詞是“高分就是高等學府的通行證”,以及“高等學府就是高薪的象徵”。

這種認知非常狹隘, 因爲知識的面是無窮的。 當你真正信仰“知識就是財富”的時候, 你就該知道, 任何維度上的有效知識只要找對了合適的變現路徑, 就能轉化成財富。 因此, 很多人並不真的認爲知識就是財富, 他們求學也不是爲了求知, 而是別人給他們畫了一條由此及彼的路,他們就順着往下走而已。 若是將知識換成迷信,這些人同樣趨之若鶩。

3、個人知識

只有能夠改變你行動的信息纔是知識。個人通過與環境相互作用後獲得的信息。

4、數據、信息、知識、認知、智慧。

數據、信息、知識這三者是依次遞進演化關係,代表着人們認知的轉化過程,最後總結形成智慧。

1)數據:指的是未經加工的原始素材,表示的是客觀的事物。而我們通過對大量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從中提取出信息,幫助我們決策。用信息論的奠基者香農的話說就是“信息是用來消除隨機性的不確定性的東西”。

2)信息:是以有意義的形式加以排列和處理的數據(有意義的數據);當人們有了大量的信息的時候,我們對信息再進行總結歸納,將其體系化,就形成了知識,寫在了書本上。所以,我們翻開課本是學知識的嘛。

3)知識:是用於生產的信息(有意義的信息)。信息經過加工處理、應用於生產,才能轉變成知識。

4)認知:則是在我們有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加上我們的親自實踐,得出的人生經驗或者對世界的看法,形成我們自己的認知。

5)智慧:有了自己的認知,這就帶有很多人的主觀色彩了。比如孔子孟子這些先賢,我們一般不會稱他們是有知識的人(當然他們肯定是有知識的),我們通常會稱他們爲有智慧的人,因爲他們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帶有他們強烈的主觀色彩。而像牛頓,我們一般評價他是有知識的人,因爲他的物理學理論是一種客觀的描述世界的方法。


 

 

三、什麼是體系/系統


百度百科:體系,泛指一定範圍內或同類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繫組合而成的整體,是不同系統組成的系統。自然界的體系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人類社會的體系則要複雜得多。影響這個體系的因素除人性的自然發展之外,還有人類社會對自身認識的發展。

系統(System),是指一羣有關聯的個體,根據某種規則運作,來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羣體。那麼多的知識技術都學過卻覺得沒用,都幫不了你?其實,你需要的,不是技巧和工具的堆砌,而是一個系統,一個可以深深植根於你的執行系統,在這個系統之上,建立一個高效輸出、高效解決問題的流程,這才能真正幫助到你。那麼,一個好的系統,具備哪些特點呢?

1、統一的入口

面對着紛雜的信息,它不會飢不擇食的隨時吸收,而是會經過一個唯一的入口,進行統一的採集。正因爲入口唯一,所以這個系統可以很方便的對信息進行梳理整理。

2、清晰的結構

一個好的系統會有着比較清晰的分類維度,實現MECE原則(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即不重複也不遺漏),對所有內容進行有效分類。清晰的分類是爲了理清自己的思路,知道了自己都有哪些方面的知識需要整理(而不必在意知識到底有多少)。簡潔、有序、能很快就利用起來,不論是對房屋的收納,還是對我們大腦裏的信息收納,都是一樣的道理。

3、可迭代的升級

一個好的知識系統一定是便於維護的。也就是說,隨着知識的積累,不光是量變,並且還會有質變的可支持性。在長期的知識累積過程中,可以對每一種知識進行認知上的升級,並且可以把這種升級效應迭代累積起來,讓它們在經過時間的沉澱後,能發揮出越來越強大的威力。

 

 

四、知識體系是什麼


1、知識體系

是無數個關聯的標準知識的集合。是把一些零碎的,分散的相對獨立的知識概念或觀點加以整合,使之形成具有一定聯繫的知識系統。就像是一棵樹,每片葉子都是獨立的,但樹幹把他們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體系,你看那些輔導教材,總是有一些章末小結,把所有知識點整合,那就是知識體系的構建。

比如作爲天文學家等科學家必須掌握“ 宇宙”這個知識體系,包括牛頓定律、天體力學、大爆炸理論、相對論理論、數學等等知識,而這每一個知識,你即可以說它是知識也可以是一個知識體系,比如天體力學也包括攝動理論、數值方法、定性理論、天文動力學、 天體形狀與自轉理論、 多體問題(其內有二體問題)等, 迄今三百多年曆史,也有其定義、代表人物的變化。

2、知識體系組成

知識體系是高度有序的知識集合,是跟碎片知識相對應的概念,也就是說,它由兩部分組成: 

一是知識內容本身

即知識點的定義、構成、條件、背景、歷史、用途、功能方向、外延等等知識組合。一個知識,也可以看做其有一個知識體系。它是無限的、變化的、複雜的。需要各個領域的人類來共同發現和驗證。

二是有序的結構:

什麼是「有序」?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對某個領域非常精通,無論問他什麼問題,他都能從你的話題切入,旁徵博引,將大量的原理、機制、知識點……一一娓娓道來,清晰而嚴謹。

這就是「有序」—— 在他腦海中,所有的知識點都鏈接在一起。他知道某一個知識點「應該放在哪裏」,也知道「它會通向何方」。

如果說碎片知識是一張張街景的速寫,那知識體系就是一副完整的地圖。

 

 

3.個人的知識體系:

即一個人基於自己的基因和背景下從自己的興趣、需求、特長出發而擁有的認知、經驗、能力等等綜合的智慧。這是私人的、可控的。也決定每個人的差距和與衆不同。一個是知識本身體系的面貌呈現,一個是人的知識體系構建軌跡,均是點線面的邏輯。

 

與個人相關的知識體系:通常我們說的是這個知識體系。對於大部分人而言,人類的知識體系甚至一個領域的知識體系都是一顆大樹,每個人只可能掌握其中的葉子而已。所以我們在說知識體系的時候,大部分講的是“我的知識體系”、完成某項工作需要的知識體系(工作項知識體系,譬如項目管理知識體系指南PMPOK)、某個崗位需要的知識體系等內容(崗位知識體系)、某項任務需要的知識體系。

任何知識(外部、他人、社會的)經過系統的學習、實踐和反思才能真正轉化成個人的知識,而每個人在某領域積累的知識量足夠多的時候,(需要)建立他們之前的關係,這是個人在某領域的知識體系。

從每個人發展的角度看,任何人都需要多個維度的知識內容。按照管理學的觀點,技術技能、人際技能、概念技能是每一個職場人都需要的,只不過側重點不同。

所以不同崗位和層級的員工首先是要確定自己的知識結構,就是某個崗位或者要完成某想任務,需要那幾個領域的知識,每個領域知識需要掌握的層次高低。

其次是在他需要的不同領域的知識上,基於輕重緩急,他應該先建立最需要領域的知識體系。

譬如一位工藝的新手工程師,他的角色核心是工藝環節,要能解決工藝上的問題,但他也需要人際關係,需要能夠影響別人的領導力,這就涉及到技術知識、人際的知識和領導力的知識,但在他的發展階段(新手)上,工藝技術(初級)還是核心,他要形成關於常用核心技術的知識體系,而人際和領導力的知識只需要初步瞭解就可以了。

 

五、構建知識體系的意義


爲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構建知識體系好處:

第一明確學習目標:

      每天早上起牀都要看一遍福布斯富翁排行榜,如果上面沒有我的名字,我就去上班。

這個時候,福布斯富翁排行榜是目標。我們在學習一個領域的時候,如果知道這個領域成熟的知識體系,也可以每天看看,這時候知識體系就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第二高效閱讀:

     系統化知識,幫助自己更高效閱讀,節省時間;

第三方便記憶

     閱讀後的知識及時納入體系,可以記得更牢;

     記憶又可以分爲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前者纔是人類的知識庫。長時記憶中核心是語義記憶,而語義記憶依賴於不同的概念、事實、屬性間的關係。換句話說,人腦比較容易記住的是各種關係、框架和模型,越是高手其模型越抽象、處於較高的層次概念。所以說,知識體系的第三個作用是幫助記憶。知識之間只有建立了更多的關聯、更緊密的關係,才更容易記住。

第四方便提取解決問題:

       記憶知識不是目的,我們的知識要用來認識世界和解決問題。但許多時候我們面臨問題時無法將知識順利的“取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那些能夠快速高效解決問題的人,他們在同樣情況下更容易取出大腦裏面存儲的知識。而他們之所以能夠快速提取的原因是,他們大腦裏知識的結構化和體系化。

       這樣來看,知識體系的第四個作用是提取。便於我們面臨問題和困惑時能夠將知識及時拿出來應用。

第五提高洞察力和認知:

       體系裏的知識更容易產生聯繫,有利於發現新東西,產生深刻的洞見。因爲想用的知識,其實在過去的時間裏已經有效積累和梳理,現在可以很方便的檢索出來,並且認知不但不需從零開始,還能與過去的靈感磨合出新的思考,這就大大提升了知識的利用率和思考的迭代率。

第六終身受用

        隨着知識的積累,可以不斷地發生質變,不斷地升級,這種形式的時間沉澱,能夠讓自己一生受益

 

六、知識體系演化


大千世界芸芸衆生有它自然的演化過程智慧也是人類綿綿不斷的歷史結晶。而我們每個人即便不去主動構建知識體系,也會漸漸過濾、沉澱、形成一定的知識體系。不過肯定會相對無序、混亂。

閱歷:瞭解數據和信息
 

每個人都有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聽過的音樂,走過的風景,遇見的人,上過的網站,和人討論的問題,自己思考的人生,經過的故事等等這些就是閱歷。它包括信息和數據或者現成的知識。

一手閱歷:走萬里路,經歷人世百態。

二手閱歷:閱萬卷書(網頁等信息),看他人走萬里路,經歷人世百態。

️ 認識:掌握前人顯性的知識和經驗

      僅僅是有閱歷,但若沒有將注意力集中在曾經看過的書或者遇見的人上,也不算對這些知識有認識,沒有記憶,沒有經驗。你只有注意到這個知識,在乎它、關注它,你纔算認識它。

      認識就是有意識的從閱歷中提取信息,記錄在大腦裏。若你出去旅遊只是下車拍照、上車睡覺,回到家裏啥都不知道,這算不上認知,看書也一樣,這些認識都停留在內存的層面,關機一次,啥都忘了,要想辦法從內存裏存到硬盤。

 

️ 認知:將前人的知識經驗與自己的體會結合,再經過抽象和概念化,加上二次學習,轉化成自己的認知

         如果你注意到這個知識,並繼續瞭解它,且付諸於實踐然後驗證它,你纔會深刻理解它認同它,並讓它成爲自己的行爲指導的知識。 這就是“爲什麼懂得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一生?”的關鍵性答案。

        比如:騎自行車,在沒有學之前,聽過很多人說要給它一個動力保持平衡以及往前走,就可以了,你也認識了這個道理,但是直到你實踐跌倒了很多次,你才深刻認同大家所說的,原來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隨便腳用力向前就可以保持平衡走了,中間有大量的力量平衡的細節,他們都沒告訴我們。

 

️ 智慧:一種能通過過多種結構化的認知組合成對行爲選擇做出最優解的能力

      嚴格來說,智慧是由智力體系、知識體系、方法與技能體系、非智力體系、觀念與思想體系、審美與評價體系等構成的。你只有在真正擁有了一定的知識體系後,並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創新思想,纔會創造智慧。

      簡單說來,處理問題時,能判斷各樣情形,最後做出被證明是一個最佳的選擇的能力,智慧不是知識,而是能力。那我們現在直接看古人上下幾千的智慧有沒有用?幾乎沒用,上面說了不經實踐的知識不會成爲你的認知,更不會成爲你的智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