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类型的创业公司大多失败的原因

导读:

张钹院士:大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有大量毛病,没有自知之明

暴风冯鑫:人工智能是要“养”出来的
 

5月6日,一则新闻AI公司,开始破产了,将全球知名的AI芯片企业——WaveComputing公司破产的消息,推到了人工智能创业领域的所有人面前,世人哗然。Wave Computing被誉为全球最有前途的AI公司之一,曾被认为有和英特尔、英伟达等巨头一较高下的潜力。

2018年底,Wave Computing宣布完成8600万美元E轮融资,这一轮融资过后,这家公司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2亿美元。
然而,如此知名的一家AI创业公司,还是倒下了。

我们将目光拉回到国内,一些2018年开始暂露头角的AI创业公司,在IPO无门的情况下,开始破产。

痛定思痛,我们围观的同时,也应该对这个行业做一个深入的思考,人工智能类型的创业公司,大都失败的原因在哪?


1、产品创意不符合社会消费趋势

除了极少数人工智能产品,大都属于消费升级的玩物,但自从2018年开始,消费降级就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下层阶级的消费主流,本身就付费意愿不强烈,加上经济衰退,大家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悲观,自然就更不愿意消费,产品问者寥寥甚至无人问津也就见怪不怪了;

2、产品类型错误

很多人工智能的产品,首先定位为消费级的2C产品,毕竟这样市场大,前景广阔,市值相对更好管理,殊不知,就当前人工智能产业的成熟度来讲,大部分2B的在苦苦坚持,2C就生存唯艰了;

3、产品稳定性和用户体验

虽然图像处理领域和机器视觉领域有长足发展,但远未达到手机那种稳定性、体验好的产品能力,同时成本居高不下,换言之,人工智能还没出现前3次工业革命中起绝对引领作用的蒸汽机、发电机、电脑、手机这样现象级的产品,所以究竟第4次工业革命会不会来,现在还有待验证;

4、产品复杂

很多人工智能的产品,必须具备眼睛(摄像头或工业相机),身体(树脂),口(喇叭),心脏(CPU+GPU),甚至还有投影、激光雷达等,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昂,战线过长。

就拿一些体育类的产品来讲,既有上面这一堆硬件,还要有云上服务器、数据库、小程序、公众号……1条产品线往往需要10~20个专业的人才能进行研发。这就更是加大了产品研发的难度,提高了市场门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