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最近有很多關於中國製造業的聲音。

一種聲音: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下,「中國製造」特別是在口罩等醫療物資生產方面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很多人認爲中國製造已經很強大了。

另一種聲音:中國現在處於(全球製造業)第三梯隊,中國製造還未達到理想,甚至拿出2015年工信部部長苗圩的文章《工信部部長:「中國製造」不像我們想象那麼強大,民間太狂熱》來佐證。

關於「中國製造」話題的熱烈討論,暴露出很多人對中國製造真實實力的不確定性。

作爲大國脊樑,製造業的戰略意義毋庸多言。那麼站在2020年的當下,中國製造在全球製造業中究竟處於什麼水平?

中國製造「第三梯隊」緣何而來?

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5年,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的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爲3.25萬億、2.116 萬億、0.914 萬億、0.685 萬億美元。可以看到美國、日本、德國當年的製造業增加值分別約爲中國的 65%、28%、21%。

既然中國製造在規模上是第一且優勢明顯,那「第三梯隊」的說法由何而來呢?

根據苗部長在2015年講話中的劃分,全球製造業已基本形成四級梯隊發展格局:

第一梯隊是以美國爲主導的全球科技創新中心。

第二梯隊是高端製造領域,包括歐盟、日本。

第三梯隊是中低端製造領域,主要是一些新興國家。

第四梯隊主要是資源輸出國,包括 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拉美等國。

苗圩表示,中國(2015 年)處於第三梯隊。雖已成爲製造業大國,但還不是製造業強國,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並以裝備製造業爲例,指出差距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基礎配套能力不足;部分領域產品質量可靠性有待提升;產業結構不合理四個方面。

但他同樣認爲,面對技術和產業變革及全球製造業競爭格局的重大調整,我國既面臨重大機遇也面臨重大挑戰,當然機遇大於挑戰。

綜上,我們可以把這些短期難以有根本性改變的差距,理解爲彼時中國被官方劃爲「第三梯隊」的原因。

5年之後,中國製造業如何了?

從2015到2020年。這五年來,中國製造業發生了哪些變化?我們依然處於第三梯隊麼?

01、數說中國製造業的變化

製造業增加值是一國生產力水平的體現,也是製造業實力的象徵。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按現價美元測算,2018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排名第一,美國、日本分別排名第二、第三。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從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成爲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自此以後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從下面的曲線,可以看出從 2010 年開始,排在第二名的美國和中國工業增加值的差距總體呈增大趨勢,2016 年之後中國的領先優勢愈發明顯。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從各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球GDP比重變化來看,從 2015 到 2018 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的全球佔比始終保持在 26% 以上,到 2018年,這一比例達到 28.25%,接近美、日、德三國的總和。此外,從 2015 到 2018年,全球製造業增加值總共增加了 1.94 萬億美元,而中國一個國家貢獻了0.75萬億美元的增長,佔了38.8%。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從宏觀數據來看,五年來,中國「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的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爲全球製造業增長提供了關鍵的推動力。

但我們並沒有止步於單純依靠生產要素優勢驅動,在一些關鍵的中高端的先進製造領域,我們已有了顯著的突破。一個典型的表現就是,我們開始生產越來越難造(技術附加值更高)以及越來越貴(利潤空間更大)的產品。

02、以難造的消費類電子產品、芯片爲例,看中國製造在國際的競爭力!

►消費類電子產品以大家最熟悉的手機爲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蘋果 vs華爲:一個向中國遷移,一個去美國化 & 國產化。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作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蘋果手機一直代表着全球手機製造業的先進水平,因爲產品高端、技術複雜,其對供應鏈企業的要求極爲苛刻。

從2012年開始,蘋果每年會公佈200大核心供應商名單,這些廠商爲蘋果提供包括材料、製造和最終組裝服務。

2017 年蘋果前200名核心供應商名單,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的供應商總共有73家,佔比約36.5%。而到了2019年,前200的名單中,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地區的供應商總共有87家,佔比升至約 43.5%。其中,中國大陸供應商在蘋果的供應鏈體系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在 2019 年首次突破 40 家,在前 200 強供應商中佔比達 2 成。

2年來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新增的企業數量與德國(6 家)、新加坡(3 家)、荷蘭(3 家)、芬蘭(2 家)的總數相當,同時中國入圍總數也超過了美國(38 家)和日本(38 家)入圍數量之和。

這一連串數據可以清晰地展現出,在手機這一細分領域,中國製造業全球競爭力的逐漸提升。而興業證券的數據顯示,從 CKD(零部件完全拆解)角度,全球手機產能約75%在中國,約10%在越南,約10%在印度,約5%在其他地區。

一方面,我們看到了中國在手機產能和優質供應商資源上的崛起,另一方面,我們也見證着部分國產手機品牌正在減少美國供應商的元器件數量,轉而以國產器件或是多元化供應商代替。

代表案例是蘋果在中國市場的主要對手——華爲。華爲在過去兩年,特別是從去年四五月份開始,在美國的頻繁制裁和打壓下,經歷了一場壓力極大的供應鏈轉變。這是項足夠困難的工作,因爲手機的產業鏈足夠長、技術足夠複雜、依存度足夠高。但是華爲沒有選擇,只能背水一戰。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2019 年底,專業拆解機構 TechInsights 公佈了對華爲的旗艦手機Mate 30及Mate30 Pro 5G 版的拆解報告。報告稱 Mate 30 系列手機中,來自華爲海思自研芯片的比例佔到了一半以上;同時,美國元器件的比重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來自日本、韓國及中國的供應鏈廠商。

TechInsights 在報告中列出了主要採用的自研芯片包括:5G SoC、電源管理IC、音頻編解碼器、LNA/RF 開關、PA(功率放大器)、射頻收發器等。目前仍採用的美國元器件,包括高通的射頻前端模塊、美國凌雲(Cirrus)的音頻放大器、德州儀器(TI)的 MIPI 開關等,佔比很少。在射頻等關鍵領域,華爲也已經找到替代方案,可以不需要美國大廠 Skyworks、Qorvo 的設備了。

到 2019 年底和 2020 年春天,華爲新出的手機裏,美國元器件的存在感進一步降低。拆機顯示,在2019年底華爲發佈的 nova6 5G 的 1848 個元器件中,中國組件有210個,佔總量的11.4%,但是成本佔比卻高達 60.7%。這意味着其中 nova6 5G 的國產化率已達到60%,與此同時,來自美國的元器件僅爲個位數——7個,成本佔比爲 0.6%。同樣地,2020年4月發佈的華爲 P40,只有 2 個射頻芯片來自美國,成本佔比可以忽略不計。

可以看到,華爲的「消 A」計劃(消除對來自美國的元器件「A」的絕對依賴)正在取得成效,華爲正在通過調整自身供應鏈走出至暗時刻。從長遠來看,這種自主的結果也將進一步鞏固中國本土高科技供應鏈的重要端口。

當然,供應鏈可控並不意味着「獨來獨往」,手機產業鏈的全球化由來已久,華爲手機也大量使用來自日本、韓國等國家的組件。技術自主化能解決重點產業的「卡脖子」問題,但並不意味着掐斷供應鏈全球化。跟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合作,對品牌的長期發展依然至關重要。

►接下來說下我國的芯片產業, 2015-2019我國的芯片產業擁有與海外巨頭比肩的先進工藝

無論是從中國半導體產品佔全球的市場份額,還是中國企業所掌握的晶圓製造、存儲芯片等關鍵技術來看,中國芯片行業近年來正在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中國半導體產品在全球市場所佔的市場份額越來高。2015 年到 2018 年:中國半導體銷售額佔全球的比例從 29.42% 上升到 33.86%;中國在全球 IC (集成電路)設計方面的市場佔有率從 10% 提升到 13%,位居全球第三。

在邏輯芯片代工領域,目前中國的芯片企業掌握的製造工藝與傳統芯片巨頭只有一代的差距。

2015 年,中芯國際實現 28nm 製造工藝量產,而早在 2011 年,臺積電 28nm 的製造工藝已經開始貢獻營收,二者差了 4 年。

2019 年 Q4 季度,中芯國際實現 14nm 製造工藝量產。這項製造工藝能夠滿足國內 95% 的芯片生產,已經開始爲中芯國際貢獻 769 萬美元的營收,佔當季全部營收的 1%。

在中芯國際所處的邏輯芯片代工領域,目前只有臺積電、三星實現了 7nm 製造工藝量產,英特爾達到了 10nm 製造工藝量產。由於先進製程研發的高投入,其他廠商如格羅方德、聯電均已宣佈停止 14nm 以後先進製程的研發。

在存儲芯片領域,2014 年,中國存儲芯片產業幾乎是一片「空白」。2018 年,存儲芯片佔據全球半導體主要細分產品市場規模的 34%。

而在 2019 年、2020 年,中國的存儲芯片公司已經擁有與海外巨頭比肩的技術。2019 年 9 月日,合肥長鑫宣佈正式量產 DDR4 內存,成爲中國第一個國產內存供應商。

2020 年 4 月 13 日,成立 4 年的武漢長江存儲公司正式發佈自主研製的 128 層 QLC 3D NAND 閃存,擁有時下最高的存儲容量,達到業界最先進水準,追趕上了三星、東芝等大廠。

中國製造離中國智造到底有多遠?
無論是從中國半導體產品佔全球的市場份額,還是中國企業所掌握的晶圓製造、存儲芯片等關鍵技術來看,中國芯片行業正在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在智能手機行業,我們看到了中國在手機產能和優質供應商資源上的崛起,也見證着頂級國產手機品牌正在減少美國供應商的元器件數量,與此同時提高國產化水平。

除了消費類電子產品、芯片外,同樣能觀察中國製造能力提升的典型領域就是新能源汽車。在新能源車最核心的三大技術領域,我們的本土動力電池廠商已處於全球第一陣營,電機基本完成國產替代,電控 IGBT 已實現國產突破。這正是發生在這五年間的事情。

數字化轉型是製造業升級大勢所趨

當前,數字技術向傳統經濟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特別是製造業企業積極搶抓數字化轉型難得機遇。

從全球看,世界主要國家紛紛開啓數字化轉型之路。德國“工業4.0”意味着製造業智能化時代的來臨,日本的數字化轉型源於《2015I-Japan戰略》,英國也提出了《英國數字化戰略》。在微觀主體層面,全球領軍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數字技術已無處不在,爲微觀企業組織帶來空前的變革。

我國高度重視數字化轉型,將智能製造、產業互聯網發展作爲重點主攻方向。隨着信息通信技術與製造業的不斷融合,我國製造業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一個多主體分工合作、高效協同的數字化轉型推進生態正在形成。

未來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的着力點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提高運營效率,二是驅動收入增長。

從本質上講,數字化轉型最終要落到可持續的數字化商業模式,以及能支持該商業模式成功運行的運營模式上。這一切有賴於構建數字化轉型的關鍵能力,並最終會反映到終端產品的水平上。

作爲華爲、中興等數字化升級的合作伙伴,永洪科技具有獨立自主的數據分析產品和完善大數據分析解決方案,在敏捷BI領域,連續4年排名第一。永洪BI在海爾、美的、格力、創維、京東方、北京汽車、長城汽車、東風汽車等重大製造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上發揮重大作用。

雖然目前我國在製造業的研發投入強度呈逐年增長態勢,但是與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相比,我國的研發投入強度還存在差距。希望在大數據的助力下,中國製造能更快走向「中國智造」!

中國製造到底行不行,讓我們拭目以待!

(注:本文圖片製作工具:Yonghong Desktop,內容整理來自網絡)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