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1.不要輕易把自己的目標告訴他人。

當你把未實現的目標告訴他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錯覺和滿足感。

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賀,會讓你把空談錯認爲實踐。從而讓你鬆懈努力,更難完成目標。很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著名的是Peter·Gollwitzer(彼得·歌伍茲)的心理學實驗。

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爲對外宣佈目標,公開做出承諾,朋友會監督我們,父母會給我們打氣,所以我們便會更加努力。但一個悲傷的事實是,沒人在乎你的目標,除了你自己。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把目標寫下來(避免遺忘),制定一個合理詳細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2.試圖讓每個人都滿意的人最容易感到孤獨。

3.與積極快樂的人在一起會使你更快樂。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幸福具有感染力,與幸福快樂的人在一起會激發你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從而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

有意思的是,打哈欠也具有感染力。比如當人們因漫長枯燥的會議或演講而感到疲倦時,一個人打聲哈欠,旁邊的人也會不自覺地跟着打哈欠。

4.假裝自信會讓你變得更自信。

這其實應用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暗示。在語言上,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可以,與人說話時響亮而清晰;在姿態上,表現各種充滿自信的姿勢,比如擡頭挺胸、握手有力,目光注視前方。即使是模仿自信的肢體語言也會讓你變得更有自信。

在小李子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貓鼠遊戲》中,弗蘭克(小李子飾演)轉入新學校後,因着裝嚴肅被同學欺負並被戲謔稱爲“代課老師”。

爲了懲惡揚善,弗蘭克靈機一動,假裝自己就是代課老師。他沉穩地走到講臺上,在黑板上用力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大聲地介紹自己,聲音洪亮,腰板挺直。

剛剛踏入新學校的弗蘭克其實是怯生的,但他積極地自我暗示,充分調動肢體語言,騙了所有人,甚至那個膽怯的自己。

5.驗證的需要是許多人遭受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大多數失敗的表白。

6.製作一個你喜歡的音樂播放列表,不斷更新與完善它,確保這個播放列表給你帶來好心情。

音樂與人類情感緊密相連。以後聽這個播放列表的時候,你總能有愉快的體驗。

7.你可以有高期待,但你最好能夠承受高失望。

這是心理學家Keith在拜歐拉大學公開課《愛情那些事》上說的話。意思是,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失望往往來源於我們對別人過高或不切合實際的期待。當別人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時,失望和憤怒的情緒便接踵而來。

然而外界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我期待,而不是期望別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給一個人發條微信後,你心裏會有一個期待,他會立刻回覆我的消息。但這個期待是不現實的。別人可能會因爲各種原因不會及時回覆,或者根本不想回復。

而當你對別人沒有期待或者降低期待,別人自然難以讓你感到失望。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需要說的話傳達到就夠了。

8.你對別人的吸引力越大,你越容易逗他發笑。

當你很難取悅一個人時,可能不是他笑點高或者爲人高冷,很可能是他對你沒有興趣。

9.成功的關鍵之一是自我激勵。

工作或學習中,不斷地告訴自己可以做得更好,這真的有用。

10.與別人交談時,請使用他們的名字或暱稱。這會讓他們更喜歡你。

雞尾酒會效應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聲音嘈雜的環境裏,我們的大腦會對周圍的聲音做出判斷,選擇性傾聽重要的聲音,忽略不重要的聲音。而當有人喊我們的名字時,我們總能立刻注意得到。

總之,名字對人們很重要,人們喜歡聽到自己的名字。

11.“假笑”也可以給你帶來快樂。

這一點是有科學依據的。研究發現,當人們故意做笑容的表情時,其相應的肌肉活動會騙過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愉快的體驗。

這在心理學早期的情緒理論——詹姆斯-蘭格理論有所解釋。其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因爲過於片面,而飽受批評。

12.人們身體疲勞時會更誠實。

撒謊是個力氣活。高明的謊言不僅需要大腦的快速運轉,而且需要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的高度配合。

Burkley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當人們在筋疲力盡的時候,更容易被說服。這可能是因爲疲勞削弱了我們的意志力。

電視劇裏,我們經常看到敵人用嚴刑拷打(比如不給吃飯,不讓睡覺)的方式來獲取情報,也是基於這個原理。

13.睡眠不足會導致對糖的渴望。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充足對飲食選擇有直接影響:在飲食方面,我們傾向於選擇垃圾食品(高糖高鹽高脂肪),而不是健康的食物。

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不僅會大大降低額葉的決策功能,而且會激發那些與本能相關的大腦活動。

簡單點說,睡眠不足會抑制我們的意志力,以至於在決策時,我們容易受本能驅動,選擇口感好但不健康的垃圾食品。

結論:(1)睡眠不足會讓人思維遲鈍、意志力減弱;(2)如果你想減肥或是保持好身材,一個高質量的睡眠是必不可少的。

14.當人們談論他們真正感興趣的事物時,他們看起來會更具吸引力。

15.讚揚而不是批評是幫助別人進步的最佳方法。對自己也一樣。

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證實了這一點。

正強化(使用正強化物:比如口頭讚揚、物質獎勵)會塑造或加強個體的良好行爲;而懲罰(使用負強化物:比如批評、肢體暴力)雖然可以消除或降低個體的負面行爲,但不利於塑造其良好行爲。而且,當懲罰長時間不進行時,個體的負面行爲會出現較大的反彈。

值得一提的是,負強化和懲罰並不是一回事。負強化是取消負強化物,比如不再批評、不再使用肢體暴力解決問題。

而懲罰是施加負強化物,比如批評、使用肢體暴力解決問題。

這是心理學考研的一個重要考點,通常以選擇題和簡答題的方式呈現。

有意思的是,在《捉鬼敢死隊》裏,由比爾·莫瑞飾演的Dr. Peter Venkman也犯了這個錯誤。他誤把懲罰(電擊懲罰)視爲了負強化。

16.在互聯網上花費大量時間的人更容易感到沮喪,孤獨和精神不穩定。

17.當我們過於詳細地制定B計劃的時候,我們的A計劃失敗的可能性更大。

18.保護內部動機,正確使用外部動機。

外部動機(比如物質獎勵)雖然可以強化個體的行爲,但會削弱個體的內部動機(比如興趣愛好)。

我們都聽過“老人與孩子”的故事:一羣孩子總在一個老人家門口玩耍,吵得老人睡不好覺。有一天,老人給他們一人十塊錢,讓他們再大聲些,孩子們很聽話,玩得更開心了;第二天,老人給的錢變成了五塊,孩子們依然很聽話;第三天,老人給的錢變成了一塊,孩子們已經有點不滿了。

隨着老人給的錢越來越少,孩子們的不滿情緒越來越激烈,以至於最後感覺不值得,所以再也不在老人家門口玩耍了。

孩子們一開始是因爲興趣在老人家門口玩耍的,但最後變成了外部動機——物質獎勵,內部動機便得以削弱,而當外部動機消失後,孩子們便沒有了繼續在老人家門口玩耍的理由。

當然,外部動機如果使用得當,也會發揮巨大作用。比如學習上的及時反饋:當你的成績達到預先指定的目標後,老師當衆表揚,父母帶你大吃一頓,這些外部動機對你的日後學習便有不小的推動作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內部動機的激發與維持。主要的內部動機有興趣愛好。

興趣和快樂、成就感緊密相連。當我們做某事時感到快樂,我們會更喜歡做這件事。而當我們獲得一定的成就感後,我們會更用心地做好這件事。

總之,良好的外部動機對當下的學習或工作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而強大的內部動機卻是持久成功的關鍵。

19.當有人給你建議時,回答“你是對的”,而不是“我知道”。這聽起來更好,更讓人舒服。

20.如果你反覆批評別人喜歡而你不喜歡的東西,他們並不會停止喜歡它,他們只會停止喜歡你。

比如你女朋友喜歡看綜藝,而你天天批判綜藝沒有營養,這並不會打擊她對綜藝的興趣,只會打擊她對你的興趣。

心理學家扎榮茨認爲,情緒相比于思維更具有即時性。所以即便你很理性地列舉綜藝的種種弊端,別人仍然會“感情用事”。

人是肉身和意識的集合體,當你討厭別人的喜好時,別人會下意識地默認你討厭她本人,進而發生無畏的爭吵。而大多數的爭吵,最終跟最開始引起爭吵的事情大都沒有關係。翻舊賬、發泄情緒、自私心……綜藝只是一根導火線,兩人更深的矛盾漸漸浮出水面。

尊重對方的生活方式,在自己舒服且不打擾別人的情況下,儘可能給對方帶來快樂,這是最低程度的幸福的保證。

21.想完全吃透某個知識點,你只需要把它講得別人都能聽得懂。

記憶存儲的有效方法是複述。複述分爲兩種:機械複述和精細複述。

機械複述將記憶中的信息不斷地簡單重複,但不能加強記憶,比如在我們中學時期,死記硬背語文教材裏的文章,但是很快就忘記了。

而精細複述將記憶的信息進行分析,使之與已有的經驗建立聯繫,這是加強記憶的最有效方法。

而當你想把一個知識點講得通俗易懂時,你不僅要吃透該知識點,還需要應用它,舉例子,甚至舉一反三,這樣別人才能更好地理解。當別人能很好地理解時,就說明你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也體現了中學時期我們老師反覆強調的知識框架的重要性。在建立良好的知識框架的前提下,當我們學習新知識時,只需要把它與原有知識進行聯結,也就是併入知識框架內,這樣新知識更容易理解掌握,自然更不容易忘記。

22.從心理上講,我們傾向於忽略那些關心我們的人,而更多地關注那些忽略我們的人。

基於此,我們應該把精力和時間用在那些真正在意我們的人。

23.遇到困難且無人幫助時,和自己說話可以使大腦更有效地工作。

自問自答或不出聲的思考在心理學上被稱爲內部言語。它是在外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語言活動。雖然是一種不出聲或不與人交流的語言形式,但它仍需要語言器官的參與,即便不出聲。

我們思考的時候,應用的就是不出聲的內部語言。而當你把思考的東西以語音的形式表達出來時,大腦會對你說的話進行更爲嚴格的審覈,思維會更加敏捷和活躍。

而對於輕微強迫症的人來說,比如出門後總確認有沒有鎖門,可以在鎖門的時候對自己說“我已經鎖好門了”。這樣印象會更深刻。

24.目標越具體,越容易實現。

相對於空泛的目標,比如我要改變世界,我要看很多書,我要成爲一個更好的人,具體的目標更容易實現,比如我今天要讀50頁書,我今天要跑步5公里。

目標越具體,我們的印象越深刻,我們也就會越看重對自己的承諾。

25.鍛鍊自己延遲滿足的能力。這是長久成功和幸福的關鍵。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沃爾特·米歇爾)設計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作爲被試。擺在他們面前的有小孩子喜歡吃的小零食,比如棉花糖和小餅乾。實驗的自變量爲小孩子可以立刻選擇吃掉棉花糖,也可以等到研究人員一會兒回來後再吃並得到一顆棉花糖作爲獎勵。

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等待的過程非常煎熬,以至於絕大部分孩子很快便放棄了,選擇吃掉零食。到最後,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兒童剋制住了自己,爲了得到獎勵而等到研究人員回來。

主試米歇爾後來擴大被試數量,並進行長期跟蹤發現,選擇立刻吃掉零食的孩子在學習中會面臨更多問題。比如更大的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耐心和定力較差。而那些爲了得到獎勵而能剋制住自己的慾望的孩子,在日後的學習和事業中均獲得了更高的成就。

有意思的是,Johnson針對肥胖與延遲滿足的關係上的實驗研究表明,肥胖程度與延遲滿足能力呈顯著相關。可以說,延遲滿足能力越差,肥胖的可能性越高。

Johnson W G. The performance of obese and normal size children on a delay of gratificat ion task.
這種爲了長期利益而選擇犧牲短期利益的行爲在心理學上被稱爲延遲滿足。值得一提的是,延遲滿足不是故意讓孩子瞎等待,或者是壓制他們的慾望,而是鍛鍊他們爲了長期利益而去主動克服當前困境的能力。

延遲滿足的能力看起來很難培養,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比如在學習的時候,收到一條消息,你可以打開手機去聊天,也可以等學習完再與朋友暢聊;

再比如,你是一個自媒體博主,難免遇到一些網絡噴子在評論區裏對你大放厥詞,甚至破口大罵,你是爲了長遠利益而保持謙卑風度所以忍一時風平浪靜,還是爲了逞一時口舌之快和他對罵,甚至調動你的粉絲去攻擊他,讓讀者看到你性格黑暗的一面。

其實,做好這些小事,都是在鍛鍊我們延遲滿足的能力,爲以後做大事做準備。


說幾個男女間心理學套路的實操方法:

1、如果你想調教你的老公/老婆(以下用他代替),不是去說他,批評他,而是誇他。
而且要誇得具體,誇到他心坎裏,看見他的努力和閃光點。

找到他暗戳戳得意的地方,猛誇,他會覺得你是世界上最懂他的人。

比如,你想讓他多做家務,對他說“老公,炒菜的油老是濺出來,人家好怕,嚶嚶嚶……”“哇塞,老公你是怎麼做到的,你炒菜的動作好帥!”“看不出來,老公的廚藝這麼好,老公你這麼心疼我,一定是一個愛家愛我的好老公,我愛你。”

我知道你會說,這麼肉麻,誰能說的出口。

哈哈,你吃虧就吃虧在嘴上,傻幹不說,還一肚子怨氣。

例子裏的女生,幹得少,說得多。你以爲這是掉價嗎?恰恰相反,她纔是關係的主導者。

這樣的女生,她想要什麼樣的男人,就把他往哪個方向誇。

誇完了再畫個道路,告訴他怎麼才能得到她的認可。

於是男人就按照她指的路一路狂奔下去了。

誰說天下沒有好男人,好男人要調教的。

你天天人設給他立得高高的,他想墮落都難。

2、權利的讓渡——把選擇權給他,反而能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如果你是外人,你給個建議,他可能會聽。但你是她老婆或者老公,你給他建議,他就不一定會聽。

我老公前兩天告訴我,他想買塊表。那塊表還挺貴的,差不多我一個月的薪水。

他也嫌貴。所以他暗戳戳的拿着表的照片跑過來問我,老婆好看嗎?

我說,好看,老公真有眼光,挑的東西總是那麼好看。

他說,錶行說半年才能來一塊,現在恰好有一塊到貨了。

這時如果我說老公你別買,你已經有那麼多表了。他肯定心裏不樂意,即使他不買,那麼這塊表也會成了他內心的未完之事總會想着。

甚至有的老公會覺得老婆刻意跟他作對,本來不怎麼喜歡,結果賭氣也要把它買下來。以證明自己在家庭中的權利。

然後我對他說,嗯,稍微有點貴,不過,老公如果喜歡的話你就收唄。

我把選擇權給了他,他反而開始權衡,算了半天孩子的輔導班費,然後自己在那嘟囔,算了,也不是那麼好看,下次來貨時,再看吧!

你以爲到這兒就結束了嗎?並不。

我說,老公,你真的決定割愛了嗎?你真是個精打細算的小能手。等咱們有錢了,給你買塊更好的。(立人設,給認可,畫大餅)

他會覺得決定權還在他自己手裏,然後他精打細算,爲家庭捨棄了自己所愛,得到了老婆的認可,比一塊表所帶來的那點虛榮感要強多了。

於是,他更加+主動節儉了起來,哈哈哈哈哈。

3、如果你想和一個人拉近距離,那麼就去找他幫忙吧。
富蘭克林效應告訴你,越是幫過你的人,越不容易拒絕你。

因爲他已經在你這裏得到了一個“樂於助人”的人設/徽章,他會想要去維持。

(記住,三個要素:

1、從小忙,他的舉手之勞開始。
2、一定要回禮!要感謝!
3、話語上要給他立人設。

否則就是招人煩了,哈哈)

而隨着沉沒成本越來越多,他會越來越無法拒絕幫你。

“幫都幫了,幫到底吧。”

另外,隨着幫的次數越來越多,幫人者會產生認知失調——我一定是喜歡你,纔會付出如此多的精力去幫你。

瞧,你讓一個人喜歡上了你。

事實上,如果你沒讓他幫,你們可能不會產生交集。

同樣的案例,如果你們已經交惡,那麼一個幫忙的請求,以求助者的姿態出現,會讓對方放鬆警惕,並且緩解關係。

4、你是一隻變色龍的話,會得到更多人的好感。
是的,如果你在交談中善於去模仿對方的行爲、小動作、語氣,那麼他會更加喜歡你,這叫做變色龍效應。

這78名參與者會被安排到一間房間與一名陌生人(另一名試驗同謀)談論一張攝影作品。在交談過程中,這名同謀會模仿一部分參與者的肢體動作,其他的則不然。試驗結束以後這些參與者會被詢問對這名同謀的好感程度並對交流的順暢性進行打分,兩項的分數都在1到9分之間。
結果:模仿確有其效。肢體動作被模仿的參與者,對同謀的打分平均是好感度6.62,順暢性6.76,而其他的參與者打的平均分則是好感度5.91,順暢性6.02.你可能會說,差別也不大麼,但對於人們幾乎都覺察不到的這種微妙的行爲的變化,這種效應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了。

所以,你知道了嗎?如果想得到另一個人的認可,去模仿他的神態和語氣吧!

他會覺得,哇噻我有了同類!這一定是我哥們兒/失散的親人,我要跟他多聊聊。

5、用上帝視角看一段關係,你會發現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顛覆你的認知。
本方法可以用於兩性,也可以用於職場,甚至於所有的人際關係。

俗話說,聽話聽音。但這項技能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不經過大量練習,是做不到的。

然而正是這項能力,才能造就洞悉人性的你。

所以,這是我們的壓軸知識——兩面性原則。(來自於筆者大量案例和練習的總結)

在夫妻關係或者男女朋友關係中,總是伴隨着吵架。

經常有吵得不可開交的情侶來找我,說,思姐,我們很相愛,可我們爲什麼就相處不好?總是吵架!

我可以用心理學的知識告訴你們的溝通中充滿了“應該”,充滿了“總是、從來”等這些有毒的詞彙。

但我還是要告訴你,根源在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是的,與其教你技巧,不如教你本質。

當你的戀人強勢,什麼都讓你聽他的,你看到他背後的自卑了嗎?——真正自信的人,從來不會去要求別人怎麼做。

當你的戀人敏感,一點就炸,你看到他背後的焦慮了嗎?想想最近什麼讓他焦慮了?——內心平和的人,並不會敏感。

當你的戀人誠心找茬,動不動拿話懟你,你看到他內心的怨氣了嗎?——找茬這種行爲,基本可以斷定,事情並不出在“茬”上,而是之前有未解決的遺憾事件。

當你的孩子,就喜歡跟你對着幹,快把你逼得歇斯底里了,你看到他內心對你的關愛的渴望了嗎?——很多時候,孩子的哭鬧,反應了他內心的渴望,他說不明白,就只能通過哭鬧來解決。

你知道在孩子的眼睛裏,世界對他們有多不友好嗎?你知道孩子內心時刻充滿無力感嗎?

…………

還有很多很多,當你學會用上帝視角來共情別人時,你會看見他們行爲背後所隱藏的祕密。

6、你越是會因爲一件事情緒失控,對方越是會戳你這個痛點。
比如,你們一開始就約法三章,不許提“分手”!

大概率,你們會越來越頻繁地提這兩個字。

因爲你已經暴露這是一個在乎的點,對方就會緊緊抓住。

當對方的內心有了怨氣時,他就會拿這個點猛戳你,因爲他知道這是你的痛點,這會讓你關注他有多痛。

(剛剛諮詢的一對情侶就是這樣,男生看似強勢,其實內心壓抑了太多情緒,女生不理解他時,他就會說分手,女生就會跳腳,形成惡性循環,吵到彼此拉黑。

其實男生不想分手,他只是想告訴她,他有多痛苦。

最後,我指導女生說出了他焦慮的點,並且表示願意跟他一起面對,男生最後甚至哭了出來,然後兩人彼此理解,和好了。)

只有痛點纔會讓你情緒失控,而最會戳你的,莫不是最親密的人啦!

這相當於一個你的情緒按鈕,一按你就跳,真好玩。而你,把情緒控制器,交給了對方。

所謂城府深,就是情緒穩定,對方基本找不到你情緒失控的點,那麼也就不會拿這個地方來刺激你。

所以,你想不被戳嗎?把那個痛點,隱藏起來。

7、懂他的能力——共情,爲你的婚姻和愛情保駕護航。
知乎上有個問題,說,怎樣才能讓我的男朋友一直愛我不出軌。

有人教道有人教術,但有一點不可辯駁,那就是,就算你是完美老婆,你也擋不住對方出軌。

但刨去人品有問題(性癮、出軌成性、三觀問題——覺得出軌不是錯),夫妻間堅固的情感橋樑,可以很好地降低對方出軌的概率。

那麼如何建立堅固的情感橋樑呢?很簡單——共情。

所謂共情,就是夫妻雙方能夠切實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不是陷入用挑剔的眼神看對方,不停尋找對方的錯誤的“捕鼠器”(〖美〗約翰 戈特曼)

我們能懂得對方冷漠的表情後面的焦慮,能懂對方歇斯底里後面的壓力。而不是看到對方冷麪以後,我也對你冷起來,在對方需要安慰的時候,反而切斷了情感連接。

我這兒有個例子,有一位妻子,看到丈夫最近悶悶不樂,問他又什麼都不說,只說沒事兒。

如果是需求高的妻子,她可能會也跟着焦慮起來,以爲自己哪裏做錯了,或者覺得丈夫是不是有小三了。然後開始找茬求關注。

而這位妻子,情商很高。她去觀察丈夫,確定他是有心事,而且不好解決。於是她去問了問丈夫的朋友和同事,發現單位和朋友那裏,都沒有異常。

然後就想到了丈夫的家人,就主動給老家的婆婆打了個電話,聊聊天。才發現,婆婆最近腰不好,想來他們的城市做個並不緊急手術。

可來他們的城市,必然要擠在自己的房子裏,丈夫應該覺得她會不高興。可讓自己的老孃住酒店,他又不忍心。丈夫愁了,不知道怎麼跟她說。

這下妻子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她主動跟丈夫說:老公,最近我爸媽想孩子了,我把孩子送去他們那兒住幾天。我給咱媽打了個電話,她說腰不好,你讓她最近趕緊過來看。就住家裏,我晚上回來給你們做飯。

丈夫的眉心一下子打開了,持續好幾天的愁雲,一掃而光。

而如果這件事,妻子沒有找到原因,反而歸因爲丈夫“不愛我”,於是開始找茬,那麼丈夫的心理活動,必然是“她不懂我,在我需要幫助的時候,卻跟我找事兒,唉,壓力好大。”

這個時候,他內心會出現一個完美妻子的虛幻角色,會想,這個完美的妻子,會怎麼做。瞧,背叛,從這個時候,就開始了。

所以,夫妻兩人的感情,很多時候是一個車輪,往前走還是往後走,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當然,其中一個人品有問題的,除外。

以上,是來自上千夫妻諮詢案例的總結。不要謝我,我只是個會共情的情感行爲導師——只講怎麼做,沒空講理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