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數據科學家,你職業生涯的最大錯誤是什麼?

全文共1741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圖源:unsplash

 

不久前,有人在工作中問了我一個問題。這讓突然我意識到曾經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毀了我五年多的工作聲譽。

 

這項工作是我從博士階段就開始的,經過了兩任僱主。下文大致寫了我的經歷以及從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希望你能引以爲戒。

 

 

什麼問題?

 

 

(一位數據科學家在上班第一天與公司的首席執行官進行了交談。首席執行官需要有人來預測哪些用戶會購買公司產品。數據科學家立刻開始了工作。)

 

在任職數據科學家有一段時間後,同事問我“你認爲什麼時候可以開始用到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預測建模?”。

 

我並不明白他在問什麼。這麼多年來,我們不是一直在使用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預測建模嗎?困惑歸困惑,我還是委婉地指出了兩年前的一個項目。

 

我說:“你還記得去年秋天我們做的那個項目嗎?公司一半的人都在會議室裏一直開會到深夜那一次。”

 

同事說:“當然啦!那真是太有趣了,那對於我們團隊來講至今難忘。我知道我們幹了件大事。”

 

我說:“我也很喜歡這個項目……事實證明,我們運用預測建模來確定邀請哪些客戶參與這個項目。所以我們一直在使用預測建模。而且是每天都在用!”

 

 

問題的真實面目

 

問題是我的同事們,也許是大多數人不知道自己已經(並且有很長一段時間)成功地應用了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預測建模等相關技術,這是數據科學工作的核心。這得怪我。

 

 

(這是一個半自傳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首席執行官要求新來的數據科學家預測哪些用戶會購買公司產品。數據科學家用邏輯迴歸集成完成該任務後,首席執行官問:“你試過機器學習嗎?”)

 

 

經驗教訓

 

這幅漫畫中的數據科學家,以及我在數據科學職業生涯初期的時候,對所做工作報告不足,描述不當。邏輯迴歸是一種有監督的機器學習技術。使用集成(多個實現相關模型)也是預測分析中常用的技術。

 

我曾以爲避免使用現代的、行話式的、籠統的、幾乎毫無意義的時髦術語,比如“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預測建模”等詞彙,利人又利己。

 

圖源:unsplash

 

我曾用一些我所知道的術語代替這些籠統的時髦術語,以期實現更具體、更精確的解釋。這幅漫畫中的數據科學家也犯了和我類似的錯誤。

 

無意之中,由於沒有明確地將邏輯迴歸的集成描述爲有監督的機器學習算法,很少有人意識到這項工作就是數據科學的應用。

 

 

如何避免該錯誤

 

從這次經歷中,我得到了教訓並仍在學習中。下面列舉其中的一些:

 

1.讓他人清楚瞭解你的努力。這意味着你需要以儘可能多的溝通方式,去花時間溝通,準確地表達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爲什麼要這樣做。幸運的話,老闆或導師會幫助你做這樣的事情,但不要一直等待別人的許可。

 

爲避免此錯誤,可以尋求並使用儘可能多的溝通方式(例如,面對面交流、一對一溝通、小組討論、Slack、電子郵件、狀態報告等)。

 

還需注意的是,要找到別人能接收到你信息的溝通方式。如果不確定,請尋求幫助,以確定你所在公司中最有效的方式。

 

圖源:unsplash

 

2.用詞很重要。從對方的水平層次滿足其需求。在我的案例中,我沒能從同事的水平上滿足其需求,因爲他們期望聽到的是“預測分析”等詞彙,而我卻用“有監督的機器學習邏輯迴歸集成技術”給了他們重重一擊。我錯認爲,將這項工作深入淺出地解釋會利人利己,事實上,我讓事情變複雜了。

 

爲避免此錯誤,在你開始談論工作前,先聽聽你的聽衆認識哪些術語和短語。使用他們認識的術語和短語。細心並設身處地地來引入新的術語、短語。

 

3.過去的還會上演。回顧我在成爲數據科學家之前的工作,通常是教育工作者或大學管理者,我發現曾經對自己的工作報告不足或描述不當。

這個錯誤,無論是技術領域還是其他行業的專業人士都可能會犯,爲避免此錯誤,必須從過去經歷中吸取教訓,否則你將會重蹈覆轍。

 

如何描述自己的工作是一項藝術。在這方面的疏忽差點兒讓我的聲譽完全毀掉。我們已經在公司用到機器學習、人工智能和預測建模很長一段時間了。同事卻以爲還沒有開始!

 

學會溝通和表達,這在職場上很重要。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

(添加小編微信:dxsxbb,加入讀者圈,一起討論最新鮮的人工智能科技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