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邊拉琴,一邊哭’,看什麼是真正的興趣

記得填報志願時,自己不知道對啥感興趣(現在依然不知道)。那時特別簡單,自己喜歡折騰家裏的舊電器,就自以爲對電子專業非常感興趣。被模電數電(電子方向的專業必修課)折騰一番後,自己確信一點也不喜歡電子,專業課極其無聊,毫無興趣可言。

記得在大一,身邊很多同學在學習樂器,自己也趕個時髦,覺得對吉他有興趣,就下決心學習。後來想想之所以選擇吉他是因爲當時覺得會彈吉他的男孩子特帥。結果學了不久,難以忍受枯燥乏味的重複練習,斷定自己對吉他不敢興趣,就放棄了。

現在回想起,剛進入大學那會,自己是多麼的幼稚。喜歡折騰家裏的舊電器,頂多算是新奇——想看看電器內部的構造。至於內部的工作原理,很少去花時間去探索。選擇學吉他,也頂多算是新奇。

多年以後,在電視上我看到一位籃球運動員練習投籃動作,不停地重複成百上千次,極其的枯燥乏味;一個足球運動員練習定點射門動作,也是不停地重複成百上千次,極其枯燥乏味,漸漸意識到專業訓練本來就是逆人性的,重複的,讓人覺得枯燥乏味,其它專業訓練何嘗不是。

後來我遇到一位非常喜歡拉小提琴的工程師,聊到剛開始學習小提琴的感受。他說,剛開始覺得拉小提琴挺好玩的,可新奇感一過就不想學了,後來被媽媽逼着學,一邊拉一邊哭,哭着哭着,習慣了就好了。這樣的場景不自覺地聯想到自己小時候,在家裏學習,一邊做作業,一邊哭,還一邊喊着不想讀書的樣子。

當那種因爲初次接觸而產生的新奇感消散後,人就會感到無聊了,真正的興趣應該源自於這種 ‘一邊哭一邊幹’ 的堅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