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我不給孩子看國產動漫?看看這5部法國動漫,你就知道了!【轉】

正統的理論是,孩子不應該看電視。

現實的操作是,每個孩子都會看電視。

我們家大概有兩百張兒童動畫的DVD,大多數是美國的,一部分是法國的,少數日本的,國產的只有兩張巧虎。

我是一個相信時代進化的人。

沒有電視和電腦的七零後的我,每天放了學,小夥伴們都在院子裏面摳土,挖洞,爬樹,摘花。現如今霧霾漫天的上海,這種成長方式,也並不比回家看電視更有意義。

父母可以爲了孩子選擇不看電視,誰能說我不用電腦,不用手機,不用IPAD?

就算家裏面可以做到清零,孩子不是養在家裏的寵物,總要出門?

子覓從一歲開始,上出租車,一定就要坐在有電視的位置,用小手指頭,按照觸屏的手法,戳着屏幕。

時代改變了,現在的孩子的童年裏面,早就排好了電視的位置。做父母的只能有效管理,但是無法避免。

幾年前,有一次在酒店裏,我無意的看過一集《熊出沒》,歎爲觀止。

不知道製作公司,究竟給央視究竟砸了多少錢?這麼可怕的片子,居然當作少兒節目,天天在放。沒有創意,沒有美感,沒有前途,沒有意義。

對於一張白紙,海綿一樣吸收營養的孩子們來說,給他們看美,他們就是美的,給他們看醜,他們就是醜的。所以,對不起,我基本不給孩子看國產動畫片,確切應該說,不看近十年的國產大片。喜羊羊,熊出沒還有那個什麼巴拉巴拉小魔……

我們唯一有的國產片是巧虎,巧虎的教育性是很不錯的,但是故事性,畫面效果和質量真的是有待於提高。可是片子裏面夾着做軟廣,也就算啦。巧虎居然每一集後面,都有五分鐘在推銷巧虎玩具。利用孩子沒有成型的心理去推銷產品?

廣電局的道德規定,都明確到“小三不能有幸福了”,怎麼對於我們的孩子,聽之任之,任人宰之?

其實,小時候國內很有一批不錯的動畫片,譬如《不高興沒頭腦》,《大鬧天宮》,《三個和尚》……

問題是這些片子就現在來說,畫面質量有點老,沒法抓住孩子們的心。

說到漫畫,大家想到的不是日本,就是美國。最近《小王子》熱映,終於大家知道原來法國也有動畫片。其實法國也是有很多漫畫的。其實漫畫就是在法國十九世紀發明的。其實漫畫界每年最重要的國際展覽就是從1973年開始,在法國一個小城市Angoulême舉行的……


Angoulême是法國中部離大西洋不太遠的工業城市。Angoulême公爵家族挺有名。看看歐洲王族聯姻史,常常有D'Angoulême這個姓出現。

七十年代,Angoulême市政府有個酷愛漫畫的顧問,在1972年組織了一個漫畫展覽。

那個時候,漫畫正慢慢從給孩子看的小兒科,轉變到成人也愛的讀物。所以政府高姿態搞漫畫展,立刻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於是從1973年一月開始,Angoulême市政府找到賣點,傾力打造當地旅遊熱點, Angoulême國際漫畫節就此誕生了。

至今已經42歲啦。哇,比我都老。

現在每年一月的Angoulême國際漫畫節,已經成爲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漫畫展。

好吧,我知道跑題了。我們本來是在說法國動畫片。

比起所謂的不靠譜,不着調的法式浪漫,想象力,創造力,幽默尤其是諷刺式的幽默,纔是更純粹的法國精神。

法國的漫畫和法國電影,可以非常充分的體現這一點。

沒有絕對的好人,沒有絕對的壞蛋,沒有拯救地球的英雄,卻有不同的層次和立場,每個年齡段都看到自己的感悟,讓我們在笑聲中淚流滿面。

法國動畫片不僅僅是看,更是看完之後的思考和啓發。推薦給大家幾部我和孩子都喜歡的法國動畫片,是確認可以在國內買到DVD的,有中文配音或者至少有中文字幕的。其實法國的動漫,真的不止這些。

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這6部法國動畫咯

Minuscule 微觀小世(2006)

這是一組小短片的合集,講的是昆蟲的故事。每個故事大概有三到五分鐘的樣子,完全沒有對白,適合所有的年齡段的孩子,包括還有童心的大人。

所有的昆蟲都是3D動畫製作,但是外景,植物,花草,已經所有配音的效果都是真實的,3D和實景結合的非常完美。讓我們看到了平時看不到的小昆蟲的世界。原來昆蟲也有自己的個性,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喜怒哀樂,自己的奮鬥和掙扎,也有自己愛情與無奈。

對於孩子們是一個很好的體驗,原來一花一草,一蟲一蝶,都有生命。我們都要尊重。

思迪是個有點膽小的小女孩。小時候,很怕小昆蟲呀,小螞蟻之類的,只要是活得的,會動的東西,都能引起她的尖叫。

有小男生想在自己喜歡的小女生面前,表現自己的勇敢。一腳踩上去,小螞蟻們碾成了泥。還鼓勵思迪說,“別怕,你一腳就可以踩死它們。”

在一段時間內,思迪一見螞蟻就拼命去踩,跺完還碾成泥,纔算完。她其實還是怕,只不過找到了一種自我保護的方式,先發制人,把它打死。

我給她講,小螞蟻也有生命,小螞蟻也會疼。

兩歲多的思迪搖着頭說,“它沒有bobo(兒童法語,疼痛),它沒有哭。”

我把微觀小世界翻出來給她看,一共三張DVD,第一張看了有一半,思迪自己說,“小螞蟻拉着火車出來,要再拉着火車回去,它要和朋友們一起回家。”

整個亞洲,秉承着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奴才文化。丫頭就是命賤,大人就是尊貴,官大一級壓死人,人命是不值得尊重的東西。更何況小狗小貓小蟲子小蝦米。

尊重和善良,是快樂的基本,快樂是幸福的源泉。

我們每天都在惶恐,人生如螻蟻,不知哪一天,哪一秒,有一隻大腳就會把自己碾成爛泥。沒有安全感,怎麼能幸福?

想要幸福,想要我們孩子幸福,就要學會尊重與被尊重。

那就請先從微觀世界裏面,小小的昆蟲開始吧。


Un monstre à Paris  怪獸在巴黎(2011)

一個意外,一個小小的跳蚤變成了一隻巨大的怪獸。在通常意義中,怪獸都是猙獰可怕,吃人見血。可是這一次,意外中的意外,怪獸居然有一個善良的心和最美妙的歌喉。

劇中有很多人物,都是小人物,各有各的性格同追求,各有各的人生,各自快樂。

唯一個看起來,可能成爲英雄的警察局長,卻是妄求名利,貪生怕死的反派。

這部電影的故事,不是我要推薦的。我要推薦的是這部電影的音樂和畫面。

電影本身定位在1910年。

1910年正是法國近代最輝煌的“美麗時代”La belle Epoque。

連續五次世界博覽會,讓巴黎成了世界上最璀璨的城市。1889年建成的埃菲爾鐵塔,杜樂麗公園JardindesTuilerie,以及片中出現的其實1919年才落成的聖心教堂……

看了這部片子,你就會愛上巴黎。

而在巴黎生活過幾年的人,如我,看了這部片子,我重返巴黎。

原來這一百年,巴黎從沒有改變過。

片子的音樂是絕對的亮點。那個美麗善良歌唱家Lucile,是VanessaParadis配音並演唱的。

說實話,我懷疑最初的時候,Lucile這個形象是不是就按照VanessaParadis的樣子設計的。

14歲出道,Chanel的代言人,唱歌演戲都一流的金髮女郎,要多動聽有多動聽,要多感性就多感性。如果你中文學的足夠精妙,自然之道,感性不是性感。

其實這不是一部科幻的怪獸片,而是一部愛情片。

心中有愛的人,都會幸福。

 

Le Tableau 畫之國(2011)

在一副太久太久被擱置,沒有完成的畫作裏面,畫中的人物根據自己的完成程度分了階級。完整的人,未完人和線條人。

畫完整的人們住在高高的城堡裏面,上流社會,優雅的講話,相互恭維。

未完成的人和無色的線條人,只能住在森林深處的棚子裏面,時時接受上流社會的壓迫。

面對一切的壓力,只有愛情可以衝破階級。一個畫完了的年輕人和一個未畫完的女生相愛。

畫完了的年輕人,一個未畫完的女孩Lola和一個無色的線條人一起撐船離開,去尋找畫家,期望創世者的畫家,用他的畫筆改變世界。

他們跳出了自己的畫,來到畫家的畫室,遇到了畫家其他的畫作。他們學會用顏色,帶着顏色回到自己的畫作裏面,未畫完人和無色的線條人,根據自己的意願填滿了顏色。改變了世界。

女孩Lola最終跑出了畫室,找到了正在畫風景的老畫家。

對於老畫家來說,他們不過是他衆多畫裏面的一副畫,無足輕重。Lola決定去看畫外面的世界,在綠色的草地上,漸行漸遠。

老畫家遠遠的問,“你到底想要什麼?”

走在天地之間,Lola說:“我想知道誰畫了你?”

一個無法回答的哲學性問題,就這麼簡單的被問了出來。

這是一部典型的法國片。

法國片和美國片最大的不同是,法國片追求的是立體。故事是有層次的,不同的人看,會有不同的體驗。孩子和大人同時看,同時看得到不同的心得。就算是幾個不用年齡的孩子一起看,也會各有各的感受。

對於孩子們來說,這部片子的畫面非常美。

畫的濃重淡彩,光線感,以及色彩協調飽和,非常棒。很多畫面,截出來就是一副油畫。

對於成人來說,這個奇異的故事,絕對值得深思。


Ernest et Célestine 艾特熊和賽( 2012)

 

漫畫是一個比利時太太畫的,我家還有一本卡通書,是我一個法國朋友聖誕節專門給我從法國空寄過來,送給孩子們的禮物。但是電影是法國製作的,好像得了好多獎。其實這些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

被要求成爲牙醫卻熱愛畫畫的小老鼠Célestine遇見了被要求成爲法官卻熱愛音樂的大狗熊Ernest,兩個毫不相干的活在不同世界的人,卻因爲有着共同的悲傷而忘我的相守在一起。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傷痛與悲哀。重要的是找到那個可以相依爲命的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傷痛,世界就不會灰暗和孤單,這也就是愛。

鉛筆淡彩,看似簡簡地幾筆,但是神采逼真。淡淡懷舊地顏色,溫馨到心底。電影的畫面效果,比漫畫本身還要美。

兩個不應該在一起,也無意在一起的人,卻的的確確的生活在一起,幸福而安寧。他們在一起過了白雪皚皚的冬天,春天來了的那一段動畫,真的是非常非常美麗。無法描述。

這是一部講愛的故事。

這裏的愛的廣義的,可以理解爲友情,愛情,親情……在找到愛的具體對象,確立愛的範疇之前,愛就是一種感情,不離不棄,讓人內心充滿了溫暖和純淨。

這裏的愛,沒有條件,沒有計較,沒有陰謀和傷害。愛就是愛,沒有理由,也沒原因,無法解釋也無法分析。

那是一個怎樣的人,故事是個怎樣的開始,都不是重要的東西。重要的是故事中的那一份愛,一起坐着瑣碎的事情,一起吃飯,一起吵架,一起生活,一起變老,直到有一天,故事就變成了傳奇,傳奇就流傳到永遠。


 

在深灰色令人沮喪的城市裏面,連自殺都是不被允許的。所以有一間傳了十代人的自殺專賣店。既然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衣服,自己的伴侶,自己吃的菜,自己人生的軌跡,到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步死亡的時候,爲什麼我們不能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呢?

黑色地法式幽默,卻有一個積極向上的意義。

有一個週末,我們去吃麥當勞。思迪把漢堡裏面所有的生菜都一點點挑出來。我問她,“你問什麼不吃蔬菜?平常都是很愛吃的呀?”

思迪一臉嚴肅地說:“我吃了蔬菜是會長大的。”

“對呀,長大不好嗎?”

“可是如果我長大了之後,你和爸爸就會老了,然後你們就會死了。我不想讓你們死。”她頓了一下,又補充道:“然後我也會死,只剩下子覓一個人了。”

思迪說這話地時候,小臉變地煞白,在人流如織,飄着牛肉餅味道地麥當勞裏面,我把她抱在懷中,小身子如落葉一樣瑟瑟發抖。

面對死亡的恐懼。這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卡。

在孩子四五歲的時候,開始有意識的明白,原來人並不是永生的,人是和季節,花草或者小動物一樣,會變化的,終有一天會老去,會死亡,會消失。這是一各正常心理現象。

如果寶寶開始害怕死亡,並不是被嚇壞了,而且她長大啦。

人爲什麼會恐懼,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瞭解,不明白,不能掌握。面對死亡,因爲是至今人類無法解釋無法研究的課題,就算是大人也會產生恐懼。何況弱小的孩子們,那種恐懼大的讓孩子們無法控制。

如何能夠給孩子們解釋死亡,至少安慰孩子們對於死亡的恐懼,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這個片子是不能安慰孩子們對於死亡的恐懼,但是和孩子一起看這個片子。黑色的基調,冷冷的諷刺,卻又一個非常陽光的結尾。

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話題的開口,然後我們可以和孩子們慢慢的講到一些關於生與死的道理。

沒有人能夠安然面對生與死。

但是對於孩子來說,這種恐懼如果可以找到一個可以傾訴的出口,至少恐懼就沒有那麼大,至少恐懼就可以在可控制範圍裏面。


作者:盧璐說
鏈接:https://www.jianshu.com/p/d210ec38487d
來源:簡書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