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行爲》的讀後感優秀範文4000字

《錯誤的行爲》的讀後感優秀範文4000字:
第一章經濟人和非理性人。本書中的經紀人是指經濟學家經濟模式中虛擬的理想人物,非理性人是指現實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人,與經濟人相對應的人。
大家都知道科學家或學者,在進行研究或實驗的時候都會限定很多條件,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理想狀態或理想模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些理想狀態或理想模型是不存在的。同樣的,經濟模型中的經濟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存在的。現實生活中存在的人,在經濟學家眼中都是非理性人。
爲了更加準確的研究和預測人們的經濟行爲,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一些經濟學家,在傳統的經濟模型當中融入了心理學和其他大量社會科學內容,將人的因素加入其中進行研究,這一新興的領域被稱之爲“行爲經濟學”。
比起傳統經濟學,行爲經濟學更有趣,更好玩,這是一門不會讓人抑鬱的學科。
最近幾年,行爲經濟學家和行爲科學家也開始在客觀決策領域佔用一席之地。2010年,英國政府建立“行爲研究團隊”。之後,其他國家也紛紛效仿英國,希望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將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考慮在內。在商界,人們發現想要打造成功的企業,深入瞭解人類行爲與充分理解財務報表和運營管理同樣重要。畢竟,公司是由人經營的,員工和顧客也都是人。
在第一章的最後,作者這樣寫到:當你覺得不在有意思時,就不要再往下讀了,否則,就是所謂的“錯誤”行爲了。

《錯誤的行爲》的讀後感優秀範文4000字

機會成本和稟賦效應
在這一章,作者根據職業死亡率和職業薪資水平數據,估算出必須支付多少錢,人們才願意接受死亡風險較高的工作。(我懷疑這個研究方法在中國行不通,在中國死亡風險高的工作,其薪資水平未必高。)通過作者的研究,一個生命的價值大約700萬美元。這一數值被美國政府用於成本效益。
非理性行爲清單

通過本章標題就可以看出本章主要講述的是哪些行爲在經濟學家眼中是非理性的。本章列舉了大量的例子,並進行了分析。其中有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8448.html)因爲我也增遇到過相似的情況,我也做出了非理性的行爲。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例子。林內亞(Linnea)要買一臺鬧鐘收音機,她找到了一款自己喜歡的,並且經過比價發現價錢很合理:45美元。當她正準備付款時,店員告訴她離這10分鐘車程的地方開了一家分店,正在搞開業酬賓,這款鬧鐘收音機僅售35美元。她會驅車前往另一家分店購買嗎?

在另一次購物經歷中,林內亞準備買一臺電視機,價錢也很合理:495美分。店員告訴她離這有10分鐘車程的另一家店裏,同一款電視機售價爲485美元。她會驅車前往另一家店購買嗎?同一個人面對相同的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林內亞願意花10分鐘時間爲一件小商品節省10美元,而不會爲一件大商品這樣做,那麼她對時間和金錢的珍惜程度就是不一致的。你有沒有犯過這樣的錯誤?
在這一章作者還引用了另外一位大師的一篇論文。論文題目叫“啓發法與偏見”,論文認爲人的時間和腦力是有限的,所以人們往往會使用簡單的經驗法則(啓發法)做出判斷。人們使用這樣的經驗法則時會犯下“可預測的錯誤”。例如我問你“德魯弗”是不是一個常見的名字,如果你來自中國,你會回答不是,如果你來自印度,你會回答是。因爲德魯弗這個名字在印度是很常見的。
前景理論和價值函數
前景理論的最初想法可以追溯到1738年的丹尼爾·伯努利那裏。伯努利認爲人們的幸福感或者經濟學家所說的“效用”,會隨着財富的增加而提高,但提高的速度是遞減的。對於一個農民來說,10萬美元的意外收穫將會改變他的一生,而對於比爾·蓋茨來說,10萬美元根本無足輕重。
加州圓夢之旅
通過閱讀這一章,讓我知道了,美國的學校設有委員會,專門審覈以人爲實驗對象的實驗,即使有人願意參加實驗,也可能不能得到委員會的許可。不知道中國的大學有沒有這樣的委員會?
行爲經濟學面臨的挑戰
這一章主要講述了行爲經濟學家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與方法。作爲一個新興學科,經濟學家們爲了研究不斷創新,不斷探索。
第二部分心理賬戶
心理賬戶是作者研究心理學的一個術語,可以簡單的理解爲“人們是怎麼看待金錢的”意思。
第七章這筆交易到底值不值?
交易效用指的是實際支付價錢與“參考價格”之差,而參考價格是消費者的期望價格。假設你正在現場看體育比賽,買了一個三明治,這個三明治和你平時中午喫的一模一樣,但價錢卻要高出兩倍。這個三明治本身沒什麼問題,但這場交易卻讓人很不快。這會產生負面的交易效用,即你感覺被人敲了竹槓。相反,如果支付價格低於參考價格,交易效用就是正的,即感覺很划算。
賣家會操控參考價格,讓消費者產生划算的錯覺。其中一種做法已經盛行了幾十年,那就是標上虛假的“建議零售價”。其實這只是用來誤導消費者的參考價格。
打折商品都有兩個特點:購買頻率低和質量很難評估。購買頻率低對於賣家的好處是,消費者往往注意不到這些產品一直在打折。產品質量很難評估,建議零售價就會起到雙重作用。它既能表明產品的質量很好(其實未必如此),又能提供交易效用,因爲產品正在打折。
讀完這一章節後,我立馬就想到了拼多多。雖然有人叫它“並夕夕”,但是拼多多的活躍用戶達1億多人,而且還在增長!仔細想想拼多多的模式完全符合本章所講的交易效用。
第八章沉沒成本
說到“沉沒成本”肯定有很多人不明白其含義,我剛開始看到這個詞語時也是一頭霧水。我覺得有必要對這“沉沒成本”進行簡單的解釋。
首先引用作者的原話進行解釋:如果錢已經花了,並且無法收回,這些錢就是沉沒成本,意思是消失的成本。
我的理解是:沉沒成本是以前發生的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
其實沉沒成本是以前發生的,與現在決策是不相干的,人們在決策的時候需要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但是現實中人們很難做到。有時候爲了計算代價,甚至會考慮好幾年前付出的努力。好幾年前的努力就是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和機會成本是交織在一起的。
這一句話不難理解。只有你之前的付出,纔會有你後期的收穫。之前的付出就是沉沒成本,後期的收穫就是機會成本。
通過這一章的學習讓我長了見識。要想在好市多超市購物,顧客必須先成爲“會員”,會員費目前是一個家庭一年55美元。如果顧客每年交99美元就可以成爲亞馬遜的“金牌會員”,享受“免”運費的服務。在這裏會員費也被視爲一種投資,而不是購買某一商品的成本。
這在中國肯定是行不通的,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我去你家超市買東西,是給你送錢去的,你還讓我交錢成爲會員纔可以給你送錢,這不是開玩笑嗎?
現實生活中,中國的超市都是免費給顧客辦理會員的,而且是想方設法吸引顧客來辦理會員卡。如果有誰敢收費辦理會員卡,恐怕是要關門大吉了。
第九章漏水的桶與財務預算
財務預算,很多家庭有財務預算,比如工資分成多少份,這一份用來交房租,這一份用來購買食物,這一份用來交水電費等等,許多公司也有財務預算,甚至有的部門也會有財務預算,每一類的花費都有明確的限制。
其實財務預算是違反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的,經濟學認爲:金錢是可替代的,也就是說沒有硬性規定它必須花在哪裏。
很多大公司每年年底都會做下一年度的財務預算,財務預算可以讓員工明白哪些費用是可以花的,哪些費用是不符合公司規定的。財務預算可以起到粗略控制成本的作用。
第十章撲克牌桌邊的怪誕行爲
作者通過觀察發現贏錢的人似乎並不把贏來的錢當錢看,而輸錢的人更傾向於以概率很低的小賭注贏大錢。
通過對股票交易員的研究,作者發現:到每年的最後一個季度時,如果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落後於基準指數,他們就會冒更大的風險。糟糕的是,那些已經給僱主造成巨大損失的魔鬼交易員在最後階段還會冒更大的風險,以期可以翻本。所以我們應該記住:人們在面臨巨大損失時,如果有翻本機會,即使他們通常是厭惡風險的,此時一般也都會願意承擔風險。
自我控制
第十一章意志力和延遲消費
貼現效用模型的基本理念是,即時消費比起未來的消費更具價值。如果有兩個選項,一個是這周喫頓大餐,另一個是一年後喫頓大餐,大多數人都會選擇前者。用薩謬爾森的話說,我們在以某一貼現率對未來的消費進行貼現。
意大利人維爾弗雷多·帕累託其實是最早將數學方法引入經濟學領域的經濟學家之一,在他的引領下,經濟學家離大衆心理學越來越遠。
凱恩斯提出了一個很簡單的消費函數模型。他假設,如果一個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他們會按照一定比例進行消費。增加的收入與將用於消費的部分之比稱爲“邊際消費傾向”。
如果某個家庭的收入沒有發生大幅變化,邊際消費傾向就是相對穩定的。
不同社會經濟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的差異很大。很顯然,越貧困的家庭,邊際消費傾向越接近於100%,越富有的家庭,消費邊際傾向越接近於0%。
經濟人的眼光長遠,並且他們有足夠的意志力能夠做到延遲消費。
經濟學家建立模型時,會假設全世界都是由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經濟人構成的,但心理學家可不會這樣想。這讓我想起了上學時學習的種種物理模型,每一個模型都有其獨特的限定條件或者是理想狀態。但是這樣的模型與實際有多少吻合度呢?以這樣的模型計算出來的結果又有多少實際效果?
本章的最後作者寫到:要弄清楚家庭的消費行爲,我們顯然需要研究普通人,而非經濟人。
第十二章計劃者與行動者
首先看一下荷馬的一個神話故事,奧德修斯與塞壬女妖的神話故事。塞壬女妖是一支完全由女子組成的搖滾樂隊。沒有哪個水手能抵擋住她們美妙歌聲的誘惑,但那些被歌聲吸引駕船駛向岩石的水手最終都難逃一死。
奧德修斯既想親耳聽聽她們的歌聲,又想活下去。他巧妙的設計了一個包含兩個步驟的計劃:第一步是確保水手們不會聽到塞壬女妖的歌聲,所以他讓水手們用蠟封住耳朵。第二步是讓水手把他自己綁在桅杆上,這樣他既能聽到歌聲,又不會因禁不住誘惑而送命。這個神話故事表現出了自我控制的經濟學理論。
這一章作者提出了新的模型:在任何時候一個人的內心之中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具有前瞻性的“計劃者”,他關心未來並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個是不顧一切的“行動者”,他只活在當下。這個模型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很容易理解,但是在當時的社會卻是十分超前和大膽的想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