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VET H.266编码技术&JEM编码平台关键技术整理分析

    也是很久没有写博客了,也不能说因为时间太忙,可能就是有些顾不太过来更新,同时自己项目和学习的进展也比较有限吧。

    这篇博客是上一周,给导师做的《JVET H.266编码技术调研》。其实基本没有太多自己的东西,绝大部分来源于网络大神们博客的分析见解,和大量来自于JVET官方文档的翻译。

    不过,由于在找资料的时候,发现跟踪H.266指定标准的人不少,但相关的技术文章却不太多,也大多有些曲高和寡的意思。像我这种不是专业研究,只是了解的人来说,还是多少一些不方便。这里便把这篇技术文章传上来,方便大家了解JVET的H.266及JEM的技术构成。

 

 以下绝大部分技术内容来源于JVET-G1001-v1Algorithm Description ofJoint Exploration Test Model 7 (JEM 7)的翻译和校对。该文档可在官方站点:https://jvet.hhi.fraunhofer.de/ 的document site中,会议文献下载得到。

此处仅放出本文档的前两章内容,详细内容请跟随下载:https://download.csdn.net/download/fan2273/10281796

(主要想赚点积分,方便看其他大神的工程和代码……需要文档没有积分的可以私信我~)

JVET H.266编码技术

目录

1.         介绍:... 2

2.         主要调整与更改介绍:... 2

2.1.        块结构... 2

2.2.        帧内预测模式... 3

2.3.        帧间预测模式... 3

2.4.        变换... 3

2.5.        环路滤波器... 3

2.6.        CABAC调整... 3

3.         特征详细... 4

3.1.        四叉树加二叉树结构的大块CTUs. 4

3.2.        帧内预测的调整... 5

3.2.1.  采用67个帧内预测模式的帧内模式编码... 5

3.2.2.  四插头内插滤波器... 8

3.2.3.  边界预测滤波器... 8

3.2.4.  交叉分量线性模型预测... 8

3.2.5.  平面模式的位置相关帧内预测组合... 11

3.3.        帧间预测调整... 12

3.3.1.  基于子CU的运动矢量预测... 12

3.3.2.  自适应运动矢量差分解析... 14

3.3.3.  更高的运动矢量存储精度... 15

3.3.4.  重叠的块运动补偿... 15

3.3.5.  局部光照补偿... 16

3.3.6.  仿射运动补偿预测... 17

3.3.7.  模式匹配的运动矢量推导... 19

3.3.8.  双向光流... 20

3.3.9.  解码器端运动矢量细化... 24

3.4.        变换调整... 25

3.4.1.  采用高频归零的大块变换... 25

3.4.2.  自适应多核变换... 25

3.4.3.  依赖于模式的不可分离次级变换... 28

3.4.4.  信号相关变换... 29

3.5.        环路滤波... 30

3.5.1.  双边过滤器... 30

3.5.2.  自适应环路滤波器... 32

3.5.3.  内容自适应裁剪... 32

3.6.        CABAC调整... 32

3.6.1.  变换系数的上下文建模... 33

3.6.2.  多假设概率估计... 33

3.6.3.  上下文模型的初始化... 34

4.         参考文献... 34

 

 

1.         介绍:

H.266是下一代视频编码标准,制定方为由MPEG和ITU联合成立的JVET(jointvideo explore team)。JVET,全称联合视频探索小组,是未来视频压缩、编解码技术的研究小组。JVET负责研发、维护JEM(H.266)测试平台与360Lib(全景投影)测试平台。

H.266的探索是从2016年2月24日,在JVET第一次会议(Geneva)上提上日程。至今,已召开了9次会议(最近一次会议为2018年1月20日于Gwangju召开)。H.266的提出,与H.265的针对应用场景不同。H.266指定是针对4K及以上的高清/超高清视频,位深主要是10bit,且需要适应HDR(高动态范围)及WCG(广色域)。

H.266及其测试模型JEM的算法及技术,主要建立在H.265/HEVC测试模型基础上。HEVC的基本编码和解码流程图在JEM中保持不变;改进了其中的包括块结构、帧内和帧间预测、残差变化、环路滤波器和熵编码等重要模块,并增加了额外的编码工具。

其中,H.266的编码框架在预测、变换、量化、反量化、反变换、滤波、熵编码模块,在原有的算法上做出了调整及改进,但基本相似。最大的变化为,H.266中,编码器的最大块尺寸由H.265的64变为128,且仅有10bit深度配置(输入为8bit深度将自动转换为10bit深度编码处理)。H.266的编码框架不再使用H.265的四叉树划分方式,而变为了四叉树加二叉树(QTBT)划分,不再有PU、CU、TU的单元区别。编码配置文件与H.265相似,编码GOPSize由原来的8增大为16,支持浮点QP。

本文以H.266测试模型JEM 7(purpose on 7th Meeting: Torino, IT, 13–21 July 2017)为参考分析,参考会议文献JVET-G1001-v1《AlgorithmDescription of Joint Exploration Test Model 7 (JEM 7)》。该文献描述H.266测试模型JEM 7已使用算法及工具的特征及关键技术。截止时间2018年1月第9次会议,JEM模型未再做调整更改。

2.         主要调整与更改介绍:

2.1    块结构

1.     具有较大(128)的CTUs的四叉树加二叉树(QTBT)划分模式块结构  [5]

 

2.2    帧内预测模式

1.     65个帧内预测方向  [4][6][7][8]

2.     用于帧内预测的4-tap插值滤波器     [4][6]

3.     边界滤波器除水平和垂直还应用于其他方向  [4][6]

4.     交叉分量线性模型(CCLM)预测    [3][4]

5.     位置相关帧内预测组合(PDPC)     [9]

 

2.3    帧间预测模式

1.     子PU水平运动矢量预测       [3][4][10]

2.     局部自适应运动矢量分辨率(LAMVR)        [3][4]

3.     1/16像素运动矢量存储精度

4.     重叠块运动补偿(OBMC)        [3][4]

5.     局部光照补偿(LIC)    [4][11]

6.     仿射运动预测    [12]

7.     模式匹配运动矢量推导  [4][6][5]

8.     双向光流(BIO)    [7][8]

9.     解码器侧运动矢量细化(DMVR)   [14]

 

2.4    变换

1.       采用高频归零的大块变换

2.       自适应多核变换      [3][4]

3.       模式相关的不可分离二次变换   [4][13]

4.       信号相关变换(SDT)        [15]

 

2.5    环路滤波器

1.       双边滤波器       [16]

2.       自适应环路滤波器         [3][4]

3.       内容自适应裁剪      [17]

 

2.6    CABAC调整

1.       根据变换系数等级的上下文模式选择     [4][6]

2.       多假设概率估计      [4][6]

3.       上下文模型的初始化     [4][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