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iOS開發多年,我告訴你我不是懶,我只是在節能!

這個世界上的人,並沒有勤奮和懶惰的劃分。如果有人說你懶,你可以告訴他,哥們我只是在節能。或許有些搞笑,但這是事實。由於我們大腦的工作原理,懶是因爲大腦需要更高效的工作。

斯蒂芬·蓋斯在他的《微習慣》一書中提到,人類的大腦有兩個非常有意思的部位。一個是前額皮層,另一個是基底神經節。大腦爲了讓人類能夠適應外界不斷變化的環境。前額皮層會進行思考、判斷、決策。這一個部位是非常消耗能量的,所以每當我們思考太多,就容易疲憊。

而人類的日常行爲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重複的。所以大腦爲了提高效率,將需要重複的行爲記錄在基底神經節。這些行爲和動作大腦能夠自動完成,比起每次都要經過決策再執行,這種方式更節能。那麼這些被基底神經節所記錄的行爲,我們稱之爲“習慣”。你會發現,當我們做一些習慣的動作時,你是不需要思考的。比如穿衣服,你不會去考慮是先左手還是先右手。再比如,喝水的時候,你也不會刻意的考慮要對準你的嘴,而刻意避開你的鼻子。這些動作,都已經被“自動執行”了。

據研究統計,我們有45%的行爲是不用思考的,存放在基底神經節中。每個人的大腦都差不多,勤奮和懶惰其實並沒有什麼差距。而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是你那45%的行爲,也就是習慣。有些人的習慣是,早起、看書、健身。而有些人的習慣可能是抽菸、喝酒、遊戲。所以當人們的習慣開始逐漸養成,人們也就給自己貼上了對應的標籤。“懶惰”和“缺乏自制力”是最容易將人劃清界限的。

當人們給自己貼上了不同的標籤之後,就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認爲自己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但其實,養成一個習慣,與所謂的勤奮,所謂的自制力沒有什麼關係。唯一影響習慣的變量就是執行次數!大腦會將重複執行多次的事情保存在基底神經節,從而養成習慣。

雖然習慣只與次數有關,但爲什麼我們容易放棄一個明明對自己有幫助的行爲呢?其實這裏發揮作用的,主要是前額皮層。當我們嘗試去做一件自己還不習慣的事情,我們的前額皮層就會去思考、判斷、決策是否需要執行。比如我想要早起。這個時候,由於沒有養成習慣,我的大腦就會去感知、去對比這個行爲的變化。那麼告別溫暖的被窩,面對寒冷的空氣起牀就會給大腦造成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容易放棄這個行爲。

有了上面兩個認知之後,刻意養成一個習慣其實只需要兩點。第一,讓動作執行的次數變多。第二,降低動作給大腦帶來的負擔。《微習慣》這本書的作者——斯蒂芬·蓋斯有這樣一個成功的案例。他自己曾經計劃每天30分鐘的健身,可是每次都在兩週之內放棄了。因爲30分鐘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很容易因爲工作太幸苦、環境不適合、時間不夠用等等理由,被大腦拒絕執行。最終斯蒂芬將計劃修改了一下,從而堅持了10多年。他的修改其實就是將30分鐘的鍛鍊變成一天只做1個俯臥撐。1個俯臥撐對於他來說不用受時間、地點、環境的約束,執行這個動作不會造成任何的負擔。有的人可能會說,1個俯臥撐不會有什麼效果,就算堅持也沒用。其實那是因爲你還不夠了解自己。當一個有意識想要健身的人,做完一個俯臥撐之後,他是很難立刻停下的,因爲既然都已經開始了,不如再來幾個。斯蒂芬也是這樣,每次都超過1個俯臥撐的目標。雖然一開始沒有達到每天30分鐘,但是健身這個習慣,他就這樣輕鬆的養成了。

所以,當我們錯過了鬧鐘、落下了日程、放棄了計劃。不要急於給自己貼上懶惰的標籤,那不是你的缺點,它是人之本性。沒有人能夠一次性改掉所有的習慣。看到好的行爲,好的計劃,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因爲那些計劃也許並不適合你,它能帶給你的只能是失敗的味道。找到適合自己的計劃,能夠輕鬆完成的行爲,然後堅持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