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分析--如何整理彙總

---暨:是什麼原因,導致我要“從‘道理’說起”

【 昨天的博文《從“道理”說起》,說的是“道理”本身,以及“道理”該如何說。

鏈接:https://mp.csdn.net/console/editor/html/106624890

今天往上捋捋思路,想想“從‘道理’說起”緣起何處,又意欲何爲,於是就有了這一篇。下一篇準備在完善本篇的基礎上,給出“‘綜合分析’是如何可能的--暫定爲明天的題目。】

 

這部分(指本篇的立義)的主要目的是想把之前的所有部分整理彙總在這裏,進行綜合分析,考慮聯結這些部分的主線是什麼,以及它們如何分支,轉換,迭代、修正、遷移...等等的依據和條件。

(因爲,只要是曾經整理和思考過的東西,一定是某個點線面體..上的內容,不然就不會出現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存在即合理”。正是“存在即合理”構成了“綜合分析”的始終。)

 

我的考慮是,一切聯結,必須是有道理的。[這就是爲什麼要從“道理”說起的起因。]

(廣義的聯結就是相關性,而廣義的相關性,就是一個整體中的所有。換句話說,“聯結”一詞本身無自性[後注]。如果這裏把“所有”作爲形容詞,非要在後面安上一個名詞的話,我幾乎無法想到一個合適的名詞。原因是,任何名詞如果能放在這裏,立刻就會被誤解爲其狹義而非廣義的概念了,因爲形容詞之後的名詞只能是具體含義,而不再具有它更廣泛的抽象含義了。換句話說,這裏任何名詞放在其後,在放上的時候就已經錯了。

也許有人會說,你前面不是已經有一個現成的詞“存在”了嗎?但我的回答是,當你將“存在”放在其後時,“存在”一詞已經不是“存在即合理”中所表達的那個廣義的“存在”了,而是你所知道的那些“存在”了。)

(還需要補充的一點是,“一切”作爲名詞本身也有着和上述“所有”同樣的境遇。所不同的是二者強調的東西不同:“一切”更關注個體之間的不同和空間上的獨立性,“所有”則顯式的表明了主體和非主體之間的“權屬”關係,具有明顯的時間特點。這種區別顯然是其自身的文字構成而非結構,更確切地說是詞性和詞義,決定的。)

(最後,“‘聯結’一詞本身無自性”的補充:說它“無自性”是因爲它是由需要被聯結的端點決定的,因而只是一個完全隨順性的結構現象和偶然性的發生現象,自己不能做主--無主動能力。“無自性”也暗示着,它本身沒有廣略性問題。注:廣略性是空間性,準確的說,是三度空間向度的實體性和高度化特性在事物上的反映。

還有一點,“無自性”是“客體化的描述行爲”的特質,換句話說,對“聯結”一詞來說,“無自性”性是從“客體化的描述行爲”那裏借來的,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聯結”的“無自性”。既然這樣,“聯結”與“客體化的描述行爲”之間就需要一個顯著的不同來將“聯結”不屬於“客體化的描述行爲”的事實表示出來。顯而易見,這個不同最直接的表現爲“聯結”本身具有自己的“稱謂”,---可以單獨存在,不同的是,它只是作爲庫藏,而非主生命體的構成部分而已--- 故直屬於“客體化的稱謂行爲”,這樣,它必然不直屬“客體化的描述行爲”。而且,由於“聯結”還必須具備借來的“客體化的描述行爲”的特質來使自己能夠成爲“聯結者”,所以可以把它看成是 “客體化行爲”的第一對象,或直接稱爲“第一客體化行爲”。

這裏說的“第一對象”是暫時想到的,有待斟酌。這個暫時的標籤是從實體論的角度來說的。也就是,把一切存在都作爲實體看待時,實體論的“一切皆對象”,就可以改寫成“ 一切存在皆對象”。用面向對象編程來說,對象object是頂級的對象-對象層次結構的頂,或稱爲泛型,類class是第一對象,實例instance是第二對象。上面說的“第一對象”就相當於 該結構中的class。)

 

-2020年6月9日 於遼寧丹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