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不同的人生追求,前兩種人佔了九成以上


性格決定命運,不同性格的人差異很大,人生追求差異也很大,互相之間很難理解。這也導致了很多矛盾的出現,因爲你不理解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而我也不懂你爲什麼要這麼做。


大致來說,人的追求分爲兩種,一種是看重眼前的瑣碎的事情,追求物質上的東西;另外一種是看重長遠的比較抽象的事情,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當然了,前者佔了整個社會的九成甚至九成五以上,所以後者基本上沒什麼話語權,基本上屬於被無視的情況。(所以本文不會着重提這部分人)


然後再細分一下,看重眼前的瑣碎的事情,追求物質上的東西這種追求,又可以分爲兩種。一種是在乎過日子,在乎穩定,特別看重柴米油鹽,對枯燥乏味的工作有很強的忍耐性,這種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另外一種是在乎眼前的享樂和安逸,喜歡追求物質上的刺激和享受,這種人以年輕人居多。這兩種不同的追求實際上是目前社會上最典型最常見的衝突和容易引起熱議的話題。


比如說,看重柴米油鹽(過日子)的長輩希望子女找一個穩定的工作,儘管這個工作非常枯燥乏味,但是他們覺得踏實,因爲這樣下半輩子的飯碗就不愁了;但是喜歡享受,更看重個人體驗的年輕人不同意,因爲這樣的工作很無聊,也無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的衝突我們在生活中,在網上的文章和討論裏,看得到很多,大家都很熟悉。


再比如說,在乎過日子這種追求的人,忍耐性很強,俗稱“老黃牛”,他們做事情很認真,細細碎碎的事情做的很好,但是缺乏創新能力,而且也缺乏質疑精神,領導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常常被領導罵的狗血淋頭也不敢辭職,不管是做體力活的老一代農民工,還是坐辦公室看起來很體面但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白領,其實都是這種人。他們很勤勞,但是在看重個人追求的人來說,似乎總是缺了一點什麼。

與之對應的,喜歡享受和享樂,更看重個人價值的人,是接受不了這種模式的。老一代農民工的後代,往往不喜歡長久的在這種枯燥乏味又非常辛苦的崗位上工作。他們往往幹上一段時間,攢了一些錢以後,就不會繼續在工廠裏繼續待下去了。他們會選擇出去玩,上網,睡懶覺等等,總之需要進行放鬆。極端一點的情況下,就會出現“三和大神”,他們的理念是“日結一天,可以玩三天”,就是儘量少消費,實在沒有錢了纔出去做工作。稍微有一點錢以後,就“提桶跑路”(辭職不幹)。



而持這種觀念的辦公室白領們,往往不會忍受領導的刁難和繁瑣枯燥的工作,如果被惹急了,往往會辭職不幹。網上流傳的一個故事,就是一個領導總是佈置繁瑣的工作讓下屬做,那個年輕的下屬急了,就抱怨了兩句。領導還是按以前對付“老黃牛”的辦法,不但不進行安撫,反而大加斥責。年輕下屬直接來了一句:“我辭職了,你們這個破公司我待夠了!再您媽的見!”,這下領導反而傻眼了。


實際上,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工作生活觀念的衝突,就是兩種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追求的羣體的衝突,這種追求的變化,也導致整個社會的運作模式發生變化。工廠發現要想招人很難了,即便招到也不能長期幹下去,如果條件不好,很多人幹上一段時間就會辭職;公司也會發現,如果領導總是自認爲是權威,對下屬動輒斥責,那麼這個團隊很難帶起來。更重要的是,那種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兒喫草的某些模式,慢慢的越來越運轉不下去了,很快會迎來消亡。

 


 


實際上,人生追求是看重長遠的比較抽象的事情,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這部分人,和上面兩種人都有很大差異,但是因爲他們人數少,沒什麼話語權,所以一般是跟着相對差異不是那麼大,也就是喜歡享受和享樂,更看重個人價值的這些人混。至少看起來,大家都是那種追求個人價值,不喜歡被柴米油鹽束縛的人。

 

而上面兩種人雖然有很多差異,但是至少都是一個大類,那就是喜歡注重眼前的具體的事情,追求物質上的東西。而喜歡抽象事物,注重精神享受的人非常稀少,在物慾橫流的今天,更是異類一般的存在。


這部分內容感興趣的人不多,所以我只簡略的說一下。在大多數人(喜歡注重眼前的具體的事情,追求物質上的東西)看來,這些人就是喜歡“胡思亂想”,整天想一些和生活沒有關係的事情。既不是那種踏踏實實幹活的人(看重柴米油鹽的人評價),然後又不怎麼喜歡物質享樂,非常無趣(喜歡物質享樂的人評價)。



但是實際上,這只是不同人的追求不同而已,你喜歡安安穩穩過日子,他喜歡物質享樂,爲什麼我就不可以喜歡“胡思亂想”呢?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活方式就會不一樣,希望大家能互相理解。

 

與其說是胡思亂想,不如說是對宏觀的,長遠的,規律性的東西做出思考,很多大人物,尤其是哲學家科學家和宗教領 袖,都是這種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他們爲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很多貢獻,也避免了世界上都是單一追求的人的乏味,讓這個世界更加精彩。


最後額外說一點,看不懂的請略過。其實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也分兩類,只不過本身這部分人就非常少,所以沒什麼人注意。一部分是喜歡通過“冥想”和直覺,以及規律,對複雜事物直接做出判斷的,另外一種是喜歡大量研究各種資料,列舉各種可能性,詳細分析……(另外說一下,編寫教材,各種公式推理搞得非常複雜的,往往就是這些人,屬於學者,理論家)


一些歷史哲學鄭智類話題(往往喜歡胡思亂想的人才關注的比較多),部分人批評另外一部分人,資料不夠詳實,主觀臆想太多,就是這兩類人的衝突了。

總結一下,不同人追求不一樣,所以生活方式和行爲習慣差異很大,希望大家互相理解,建立一個美好的社會,而不是動輒給別人貼上“怪人”的標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