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不同的人生追求,前两种人占了九成以上


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性格的人差异很大,人生追求差异也很大,互相之间很难理解。这也导致了很多矛盾的出现,因为你不理解我的想法和生活方式,而我也不懂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大致来说,人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看重眼前的琐碎的事情,追求物质上的东西;另外一种是看重长远的比较抽象的事情,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当然了,前者占了整个社会的九成甚至九成五以上,所以后者基本上没什么话语权,基本上属于被无视的情况。(所以本文不会着重提这部分人)


然后再细分一下,看重眼前的琐碎的事情,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这种追求,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乎过日子,在乎稳定,特别看重柴米油盐,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有很强的忍耐性,这种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另外一种是在乎眼前的享乐和安逸,喜欢追求物质上的刺激和享受,这种人以年轻人居多。这两种不同的追求实际上是目前社会上最典型最常见的冲突和容易引起热议的话题。


比如说,看重柴米油盐(过日子)的长辈希望子女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尽管这个工作非常枯燥乏味,但是他们觉得踏实,因为这样下半辈子的饭碗就不愁了;但是喜欢享受,更看重个人体验的年轻人不同意,因为这样的工作很无聊,也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样的冲突我们在生活中,在网上的文章和讨论里,看得到很多,大家都很熟悉。


再比如说,在乎过日子这种追求的人,忍耐性很强,俗称“老黄牛”,他们做事情很认真,细细碎碎的事情做的很好,但是缺乏创新能力,而且也缺乏质疑精神,领导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常常被领导骂的狗血淋头也不敢辞职,不管是做体力活的老一代农民工,还是坐办公室看起来很体面但是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白领,其实都是这种人。他们很勤劳,但是在看重个人追求的人来说,似乎总是缺了一点什么。

与之对应的,喜欢享受和享乐,更看重个人价值的人,是接受不了这种模式的。老一代农民工的后代,往往不喜欢长久的在这种枯燥乏味又非常辛苦的岗位上工作。他们往往干上一段时间,攒了一些钱以后,就不会继续在工厂里继续待下去了。他们会选择出去玩,上网,睡懒觉等等,总之需要进行放松。极端一点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三和大神”,他们的理念是“日结一天,可以玩三天”,就是尽量少消费,实在没有钱了才出去做工作。稍微有一点钱以后,就“提桶跑路”(辞职不干)。



而持这种观念的办公室白领们,往往不会忍受领导的刁难和繁琐枯燥的工作,如果被惹急了,往往会辞职不干。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领导总是布置繁琐的工作让下属做,那个年轻的下属急了,就抱怨了两句。领导还是按以前对付“老黄牛”的办法,不但不进行安抚,反而大加斥责。年轻下属直接来了一句:“我辞职了,你们这个破公司我待够了!再您妈的见!”,这下领导反而傻眼了。


实际上,年轻人与中老年人的工作生活观念的冲突,就是两种不同性格,不同人生追求的群体的冲突,这种追求的变化,也导致整个社会的运作模式发生变化。工厂发现要想招人很难了,即便招到也不能长期干下去,如果条件不好,很多人干上一段时间就会辞职;公司也会发现,如果领导总是自认为是权威,对下属动辄斥责,那么这个团队很难带起来。更重要的是,那种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的某些模式,慢慢的越来越运转不下去了,很快会迎来消亡。

 


 


实际上,人生追求是看重长远的比较抽象的事情,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这部分人,和上面两种人都有很大差异,但是因为他们人数少,没什么话语权,所以一般是跟着相对差异不是那么大,也就是喜欢享受和享乐,更看重个人价值的这些人混。至少看起来,大家都是那种追求个人价值,不喜欢被柴米油盐束缚的人。

 

而上面两种人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至少都是一个大类,那就是喜欢注重眼前的具体的事情,追求物质上的东西。而喜欢抽象事物,注重精神享受的人非常稀少,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异类一般的存在。


这部分内容感兴趣的人不多,所以我只简略的说一下。在大多数人(喜欢注重眼前的具体的事情,追求物质上的东西)看来,这些人就是喜欢“胡思乱想”,整天想一些和生活没有关系的事情。既不是那种踏踏实实干活的人(看重柴米油盐的人评价),然后又不怎么喜欢物质享乐,非常无趣(喜欢物质享乐的人评价)。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不同人的追求不同而已,你喜欢安安稳稳过日子,他喜欢物质享乐,为什么我就不可以喜欢“胡思乱想”呢?人生追求不同的人,生活方式就会不一样,希望大家能互相理解。

 

与其说是胡思乱想,不如说是对宏观的,长远的,规律性的东西做出思考,很多大人物,尤其是哲学家科学家和宗教领 袖,都是这种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也避免了世界上都是单一追求的人的乏味,让这个世界更加精彩。


最后额外说一点,看不懂的请略过。其实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也分两类,只不过本身这部分人就非常少,所以没什么人注意。一部分是喜欢通过“冥想”和直觉,以及规律,对复杂事物直接做出判断的,另外一种是喜欢大量研究各种资料,列举各种可能性,详细分析……(另外说一下,编写教材,各种公式推理搞得非常复杂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属于学者,理论家)


一些历史哲学郑智类话题(往往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才关注的比较多),部分人批评另外一部分人,资料不够详实,主观臆想太多,就是这两类人的冲突了。

总结一下,不同人追求不一样,所以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差异很大,希望大家互相理解,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而不是动辄给别人贴上“怪人”的标签。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