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思考,纔是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1】學會等待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2】 犯錯的人生纔是完美的人生 【3】不要讓智能化的手機把孩子變成傻瓜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在林則徐看來,過多的錢財對孩子的未來發展並沒有什麼好處。


但是認真說起來,在很多父母的觀念中,還是希望給孩子積攢更多的金錢,從而獲得更好的生活。


那麼,爲了孩子的未來,除了金錢,父母還能給予什麼呢?


兒童心理學家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認爲,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讓孩子學會思考。


作爲執業臨牀心理醫生,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在實際工作中發現,現在的孩子在社交、情感以及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突出的問題,而這一系列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過度的依賴科技和父母的幫助。


很多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嘗試獨自解決,而是習慣性地求助網絡和父母,這就造成了這些孩子在計劃組織、解決問題、制定決策等方面存在障礙,因此成人之後會在生活工作中經常面對一些力不從心的狀況。


爲了喚醒家長對這個問題的重視,達琳·斯威特蘭和羅恩·施托爾伯格攜手出版了《讓孩子學會思考》。這本書介紹了一些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的常見錯誤,且針對孩子思考能力的培養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議。


【1】學會等待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每一個參加實驗的小孩子都會得到一根棉花糖,他們可以選擇立即把糖喫掉,或者等待15分鐘從而贏得多一根棉花糖。


之後,實驗人員對這些孩子進行了將近20年的追蹤,結果發現:選擇等待的孩子,在學業方面的表現更好,也更加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上進心。


《讓孩子學會思考》中詳細解釋了爲什麼學會等待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當一個人不得不等待時,就獲得了思量自身行爲,觀察周圍環境,以及爲他人考慮的時間,也就有了思考的機會。」


所以書中指出,等待是成人不可缺少的品質


無怪乎,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巴斯特把等待與意志、工作一起,看作是成功金字塔的基石。


只是,科學的迅速發展,讓現在的孩子變成了即刻滿足的一代。在他們的成長中,根本沒有「等待」這個概念。


現在的孩子不需要等車,公交APP可以實時報告車輛的位置,只需要提前計算好時間出門即可。


現在的孩子也不需要在看電視時被廣告打擾,會員服務不但可以去除廣告,而且可以把片頭片尾頁也去掉。


甚至在做作業的時候,他們只需要用手機拍一拍,就能夠馬上得到準確的答案。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應該如何着手培養孩子「等待」呢?


《讓孩子學會思考》中,提到了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一、從9個月開始,家長就可以在與孩子的遊戲互動過程中,讓孩子學習「等待」。

比如說,當和孩子一起滾球玩耍的時候,家長拿到球之後,可以等待三秒鐘,然後再把球滾向孩子。在孩子一歲之後,可以把這個時間延長到5秒鐘。


二、到了一歲半的時候,可以把這種等待練習擴大到生活中。比如說,當孩子讓你抱抱的時候,你對他說「好的,你先等三秒鐘」。然後在三秒鐘之後再抱起她。


三、在三歲之後,家長可以非常明確地讓他們等待。比如說,你可以對孩子說「好的,等我把東西放好。」


也就是說,家長要把「等待」這件事情,在無形之中融入到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習慣「等待」。這樣一來,當孩子不得不等待的時候,就會平靜以對,而不是煩躁不安。


【2】 犯錯的人生纔是完美的人生


不要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觀念已經成爲全社會的共識。


「家長在懷孕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印度電影《起跑線》中升學顧問的這番話,並不是空穴來風。


爲了讓自己的孩子處處領先,家長們用盡全力,力求孩子在成長中步步完美。甚至,爲了保持這種完美的狀態,當孩子面對困難的時候,家長會親自上陣幫孩子去解決。


只是,家長的過度干預,並不能爲孩子累積到任何成功的資本。恰恰相反,過度干預會產生副作用。


《讓孩子學會思考》中指出,「想方設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是孩子該乾的事」。


如果因爲害怕孩子做不好,而代替孩子做事的話,那麼就是在剝奪孩子培養思考能力的機會。


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


所以,德國著名教育專家舒馬赫提倡,給孩子多多提供嘗試機會。因爲孩子一旦被剝奪了嘗試的機會,也就等於被剝奪了犯錯誤和改正錯誤的機會,因此也不可能邁向成功之路。


對家長來說,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就要閉上自己的嘴,也要管住自己的手,給予孩子更多的嘗試機會,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


同時,家長也應該意識到,完美的人生不意味着不犯錯。事實上,犯錯的人生才能稱得上是完美的人生。


「犯錯是一件好事」,這是教育學家尼爾森在她的經典書籍《正面管教》中想要傳遞的一個重要信息。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不應該憤怒或者失落,而是應該高興,高興孩子有了一個培養思考能力和自我提升的大好機會。



【3】不要讓智能化的手機把孩子變成傻瓜


最近,一個針對北京、上海等10個大城市的調查顯示: 4至6歲兒童上網比例達52.6%;7至9歲兒童上網比例達58.6%;10至12歲兒童上網比例達77%。


毋庸置疑,網絡和電子產品已經成爲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即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


然而,科技產品都是雙刃劍,在爲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特別是在電子產品日益智能化的今天,過度依賴手機的人們,在記憶力等方面的表現卻呈現了明顯下降的趨勢。而這種影響在小孩子的身上表現的更加明顯。


所以,對家長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使用電子產品是非常有必要的。《讓孩子學會思考》是這樣建議的:


一、最大化的發揮手機的實用功能


現在人們使用手機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花在社交媒體上。其實,除了打電話之外,收集信息是手機另一個重要的功能。


家長可以有意識的培養孩子利用網絡收集信息的能力。比如說,要出門玩之前,可以讓孩子去收集一些目的地的相關資料。


二、鼓勵面對面的交流


「一羣人坐在桌子前面,但是每個人眼中看到的,只有自己的手機。」


這種情況在生活中並不少見。


所以,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放下手機,多多跟孩子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此外,也要鼓勵孩子與自己的朋友進行線下活動。如果孩子們都喜歡玩遊戲,那麼不一定各自在家中上網,可以讓孩子邀請朋友來家裏一起玩。這樣一來,就把私人活動變成了一場社交活動。


《讓孩子學會思考》指出,在速戰速決的文化氛圍的影響,家長們的耐心早已被慢慢磨消磨掉了。


所以,當面對孩子的問題的時候,家長們沒有耐心,等着孩子自己去嘗試。他們往往抑制不住內心的衝動,親自上陣代替孩子解決。


養育孩子本身是一件極需耐心的工作。這要求家長們在警惕孩子產生網絡依賴的同時,還要耐心地多給孩子一些時間,給予他們親自解決問題的機會,從而充分的鍛鍊和發展獨立思考的能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