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蘇東坡

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

他有一肚子的不合時宜。卻仍然“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他的生活支離破碎遍體鱗傷,卻還是用一顆赤子之心熱忱地面對生活。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時它自美。”說的是美食,亦是他對人生的期待,爭取卻不強求,淡然曠達卻不蠅營狗苟。

他固然欣賞“江山如畫”,被多少豪傑折服,卻也清醒地知道“人生如夢”,不如“一樽還酹江月”。

他不是一個生活在雲端的仙子,飄然不知所往,而是站在山巔的智者,望着芸芸衆生,看盡世道輪迴,輕嘆一聲”去也“,繼續把酒言歡。縱使”十年生死兩茫茫”,道一聲“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一次一次告訴自己“天涯何處無芳草”,卻在夜深人靜之時面對內心,只覺“寂寞沙洲冷”。他說的“詩酒趁年華”,不過是對涼薄世情的無力迴應,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在浮沉中覓得“人間有味是清歡”,便是不幸中的大幸,在得失間看那“飛鴻踏雪泥”,便悟得人生的虛無和富有,空白亦是滿足。

在蘇軾身上我們看不到屈原刀鋒一般的剛烈,看不到李白仙人一般的飄逸和牡丹一樣無所顧忌的盛放,也看不到杜甫那樣的沉鬱頓挫痛心疾首,亦不是曹操橫掃千軍的傾覆之態。

他是獨特的一抹風景,他的光芒耀眼卻不刺眼,他的聲音圓潤卻不膩耳。他沒有奴顏媚骨,毫不躲閃地釋放着自己的詩情。他洞察一切,肆無忌憚地抒發自己的悲憫。

他渴望如老莊“齊萬物,一死生,萬化冥合”,卻也忘不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計天下”的宏願。窮途末路時他又總能超然物外,不計得失。

儒釋道像三隻纏繞着他的繩索,把蘇軾牢牢拴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意義框架中,奮力掙扎又與世無爭,鞠躬盡瘁又看破紅塵。

他總是很矛盾,亦步亦趨,一次次突圍,一次次妥協,一次次打破,一次次重圓。

他讓自己沉迷於良辰美景,卻總是不經意間在現實中醒來。興盡悲來,悲去樂回,循環往復。

沉浸在美酒美景妙音中的蘇軾是愜意的。神思渺遠,情懷浩蕩,天地任我行,宇宙獨我屬,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然而歷史的浪花終將淘盡英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曹操而今安在呢?“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陳子昂安在呢?“是非成敗轉頭空,只有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和蒼茫的歷史相比,每一個人的人生是多麼的渺小,短暫。在時間的沖刷下,我們那麼弱不禁風,不堪一擊。盡全力去拼搏的人生,不值一提,努力編織的生命一觸即潰,一切似乎顯得沒有意義。

然而世間萬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此我已非彼我,世間萬物也都是沒有窮盡的,比我即此我。代代相傳,歸於永恆,屬我則取,離我則去,不強求,不豪奪。

去享受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那是真正可以爲我所愛所有的東西。不必斤斤計較,不必患得患失。

有的只是與大自然合而爲一的純粹,與污濁塵世脫離的爽快,與山月風花相遇的欣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