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一古村落 泥塑文化薪火相傳 非遺精粹生生不息

馮驥才在他的短篇小說《俗世奇人》裏集中爲我們刻畫了一羣“怪異人物”,泥人張、刷子李、蘇七塊、背頭楊……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泥人張。只需博土於手,他便能在須臾之間完成泥塑的創作,且形神畢肖、栩栩如生。泥人張創造了我國泥塑藝術的一個高峯,鮮爲人知的是,武漢有一個古村落,那裏的人們也將泥塑文化傳承了千年。

其實說起泥塑我們並不陌生,衆所周知,它是以泥土爲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的一種工藝品,或素或彩,多以人物、動物爲主,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民間藝術。而實際上,大多數人對泥塑的瞭解也僅僅止步於此。泥塑文化的博大精深、泥塑文化的淵源流長,從武漢這座村莊我們可以略窺一二。

驅車從武漢市區出發,向北行駛約80公里,便到達了這個坐落在黃陂區李家集街泡桐店的村莊——泥人王村。這個只有一百餘戶的村莊,看起來似乎與其他村莊並沒有太大區別,一旦走進它,這座村莊所散發的魅力就一瞬間將人包圍了。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是對泥人王村真實的寫照,“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的詩意生活場景同樣有跡可循。泥人王村一如從遙遠的時光中走出的智者,古樸安靜,頗有幾分逍遙避世的感覺。村子裏的房屋大都是採用木蘭幹砌法建造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塊兒層層疊疊錯落有致地嵌壓在一起,成了泥人王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青石板鋪就的道路向前延伸着,巷弄深處藏着百姓的柴米油鹽和家長裏短。放空身心,隨意在村子裏漫步,定能收穫滿滿的安然與閒適。如此一座散發着悠悠古韻的村莊,怎能不讓人心生喜愛呢?

古色生香的泥人王村,與漢服也是非常搭配的。漢服小姐姐明眸流轉,顧盼生輝,舉手投足間盡顯溫柔,那一彎淺笑,也早已和泥人王村一起印到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了。

若是遇到村民,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定然會回饋給你一滿腔的熱情。在同泥塑藝人的攀談中瞭解到,泥人王村的村民以專職捏泥人爲生,他們的泥塑作品不僅叫響全國,還走出了國門,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泥塑之鄉”呢!而說起黃陂泥塑的歷史,他們更是滔滔不絕說個不停。

黃陂泥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隋唐時代。隋唐年間黃陂一帶宗教文化興盛,寺、廟、觀、庵等不勝枚舉,供奉的尊神不計其數,而這些神像大都是用泥塑造而成的,這種大時代背景造就了黃陂大批的泥塑藝人。在黃陂泥塑藝人中,最負盛名的就是泥人王村的王煜父子。憑藉着嫺熟的泥塑技術和高超的泥塑技巧,他們在清朝道光年間歷時9年塑成了武漢歸元寺羅漢堂的五百羅漢。五百羅漢個個生動傳神,至今,人們觀賞歸元寺的羅漢的時候,依然會對王煜父子稱讚上幾句。

前有王煜父子讓黃陂泥塑聲名大噪,今有梅俊先、蕭桂林等泥塑非遺傳承人堅守和傳承黃陂泥塑,黃陂泥塑在時光的洪流中熠熠生輝。

黃陂泥塑的製作有着複雜繁續的工序,取材、和泥、捏胚、修飾、陰乾、上底粉、施彩繪等,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有着嚴格的要求。大到佛龕神像,小到泥塑玩具,對於泥人王村的泥塑藝人來說均非難事。他們還對泥塑進行創新,創造出了多種題材的觀賞性強、收藏價值高且具有時代特色的泥塑作品,這些作品有的成了人們喜聞樂見的工藝品,有的被收錄到了湖北省裏的檔案館、博物館,有的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

而黃陂泥塑千百年來之所以生生不息,正與紮根鄉土、創新傳承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一抔抔黃土,一段段光陰,一個個藝人,黃陂泥塑文化就這樣在泥人王村生根、發芽,成了我國泥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1年黃陂泥塑還被列爲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出新的活力。如果你有機會到泥人王村去旅遊,記得好好地品品這些非遺精粹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