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疫情以来的股票投资经历

我是一个业余股票投资新手,在疫情开始前,原本就决定做ETF定投的,但看到澳洲股票价格超跌,所以决定试试。在过去的近2个月的时间内,获得了约20-23%的投资收益 。写下本文算是自己覆盘,我知道我很业余,欢迎指点。

背景

我的投资一直局限于澳洲房产,但是在读了些理财的书后,我决定要多元化,不能局限於单一种类和地域。于是,首先想到的是应该添加股票投资项,在看李笑来的《让时间和你一起慢慢变富》,我就坚定地进行ETF定投,并考虑多个地域市场。

首先,我国内还有一点收入,于是在春节后,我就在微信理财上分别设置了5支定投基金,每只都每周定投,分别买了:上证50指数基金、中小盘指数基金、纳斯达克100ETF基金、标普500ETF基金、和一个债券基金。截止到今天的收益大约是6%(在4个月内),年化收益可达24%,不算特别高,但如果能保持这样的收益率,应该足以打败通胀。当然,我预计后面的收益应该会下降,但也基本达到了投资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几乎是完全不用操作,特别省心。

然后,我就要安排澳洲的投资,我找到了好些ETF股票,在正准备定投时,我发现了几个问题,澳洲的交易费比较高,最少20澳元起,一买一卖就是40澳元。也就是说要至少买4000澳元,才能把手续费降低到1%,但即使这样也显得相当高。

于是,我又看了下澳洲一些股票的价格,惊奇地发现很多知名公司的股票价格都在疫情前的50%左右,有点甚至只有1/3。我是一个乐观派,我坚信疫情会过去,即使不会过去,人类也终究会有解决方案。随着人类的信息交换速度,人类的纠错能力在不断提高,经济周期也会越来越缩短。尽管以前我几乎从未玩过股票,但我在那个时刻决定试试股票投资。

澳洲股票投资经历

3月20日,我买了第一支股票:Telstra,这是澳洲最大的电信网络提供商,类似中国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我当时的逻辑是,因为大家都窝在家,网络需求会增加,因此公司盈利会增加。不过我很快就以略低于买入成本的价格卖了,因为我想通了一个问题,因为澳洲大多数人之前家里都有网络,数据包也不会太小,因此疫情期间也不会因为流量增加多支付费用。倒是因为流量激增,网络公司为此要添加很多资源而付出更多成本,从而降低利润。从新闻上看,Telstra公司为此新增了5000个工作岗位,也基本证明了我的推断。再从股价上看,当时是3.19,现在也只有3.17,也证明卖掉是正确的。

然后,我想了澳洲三大网络公司的网站股票,分别是:Carsale(汽车交易网站)、SEEK(招聘网站)、REA(最大房地产网站),后来看到DHG(第二大房地产网站)的价格和REA相差太多,又买了些DHG。其中除了SEEK外,其余都在上周卖了,原因是经过这2个月,价格已经恢复到了当时的75%,但是目测业务量到还没有达到当时的50%,而且可能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所以现在的价格已经和其价值匹配,没有什么上涨空间了。这些股票的价格和疫情前的价格大致如下:


期间,我上网拿了一些股评,买了一些毫不知情的股票,比如EML(一家做网上支付的公司)、DXX(比特币投资)、还有ECO(国防军工产品),除了ECO现在还持有外,其它都以略低于买价出了。不过回头看,EML又涨了15%,说明这些股票其实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再后来,我编了一个程序,自动计算当前价格和疫情前价格的差异,获得了下跌幅度的排列、又找了公司的财务报表分析其增长性、再结合行业,选择了一些股票,一部分给我带了很大的收益,一部分却亏了些。

带了收益的股票都是零售业的,包括:KMD(Kathmandu,类似North Face一个户外用品品牌,在澳洲非常有名)、AX1(澳洲的各种运动衣服品牌店)、MYR(最大百货商店,类似王府井),这些股票在澳洲疫情缓解并解禁时,迎来了一波大涨,不过我已经把AX1和MYR卖了,原因是我觉得已经达到疫情前的价格的70%以上了,增长幅度不大了。而我依然保留了KMD,仔细看了KMD的财报,KMD因为19年收购了一家冲浪用品的品牌,导致19年利润下降,但我认为这是一次补短板的收购,是因为Kathmandu原来的产品主要在新澳且冬季,而这个新收购的冲浪品牌主要是夏季并有国外销售渠道。KMD现在价格仍然只有疫情前的1/3,短期应该还能上涨的潜力,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列表如下:


带来亏损的包括:Web(Webjet,网上订票,类似去哪里),HLO(旅游网站),LNK(企业IT服务)。这些股票我都已经卖了,不过Web和HLO随着疫情的恢复现在都在上涨通道,我可能会再买入。列表如下:


中间还有一个插曲,我还买了Tesla。我知道Tesla的销售都在排队,对于特斯拉来说最大问题是产能,而19年建好的上海工厂,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春节后就马上覆工,这在所有汽车制造企业都停工的背景下,Tesla必将脱引而出,事实上也是,在Q1的财报中,Tesla的销售增长34%,并首次利润转正。我依然看好Tesla,还会继续持有。


另外,在原油为负价格的时候,我也买了OOO(原油ETF股),也准备继续持有一段时间。


还有为长期做准备的,我买了Google和香港的阿里巴巴,不过这2个现在都几乎没有怎么涨开,我准备长期持有。

经验教训

这2个月的投资,获得收益20-23%,如果放在平时应该是个不错的表现,不过在这个大疫情背景下,一点都不算什么。即使当时就买1-2只蓝筹股,持有2个月也会有类似的收益,而我却折腾了很多次,除了大概有3只股票调整正确外,其余的其实不调整收益也不错。不过,如果按照和大盘的对比来看,大盘在这个阶段上涨了12.5%(从4800到5400),也算是跑赢了大盘。我的总结如下:

  • 对大环境有信心,现在的股价贴近了看上上下下很激烈,但是拉远了看,现在的价格波动对比疫情恢复后的价格都是打折价,买着不动,等达到期望价格就一卖就行了;
  • 经济学说,股票的价格主要是消息驱动的,而且消息传播的速度接近光速,也就是说如果消息等我们都知道了,那通常价格都已经变化完了。可是,我现在才知道这里说的消息专指官方消息,比如:财报或者公告。但是如果是间接的消息就不会传播这么快了,即使这个间接的消息是很容易推导出即将发布的官方消息。比如:
    • 特斯拉:在上海复工的消息其实在2月16日就公布了,这其实很容易推导出销售上涨的官方消息,但是却到4月才开始大幅反弹;
    • 澳洲的MYR百货:当时澳洲的新冠日增数已经持续2周小于20了,而且政府已经在说要考虑解禁了,这很容易推导出各种零售业会上涨,可是这些股票就偏要等到官方消息推出了才迅速上涨。我只持有了MYR3天,到手的第二天就上涨45%,第三天再涨15%左右的时候卖了。
  • 疫情可投资的股票分几种类型:
    • 第 一种是只是因为超跌,而公司业务将来不会适合后疫情背景,对于这种股票,要设置一个离场价格,到了就离场,不再犹豫,大多数的零售业都属于这种类型;
    • 第二种是公司本来就很出色,而且又超跌,这种股票买了可以一直持有。这是极少数的,我觉得我现在抓到的只有特斯拉,Kathmandu可能也是一个比较接近的;
    • 第三种是疫情反而会增加销售,这是我这次完全错过的局面。我想到疫情会促进在线销售,但我没有想到Amazon会比疫情前还高15%,所以当时在其下跌15%的时候,我嫌太贵而没有买。还有澳洲的电商股Kogan,我看了它的财报不是很好也没有买,结果它疫情前是7,结果从5涨到$8.5。
  • 用几个篮子放鸡蛋。我当时就是本着分散投资的思路去的,资金平均分散在超过10只股票上,这样虽然分散了风险,但是增加了工作量,也导致了我即使压中了几只超涨的股票,却被其它平庸的股票所拖累,导致总体收益下降。

后面怎么做

  • 前段时间,心里压力比较大,有时一天的跌幅就能抹掉你好几天的工资。我觉得这种类似短线的操作对于一个有其它本职工作的业余选手来说是不能持续的。过去2月,总共操作了41次(买卖算2次),差不多一个工作日一次,这太多了。应该要消减掉2/3,一周1-2次合适。
  • 对于我们这些有专职工作的人来说,投资的目的不是要获得财务自由,而是在少花时间的前提下跑赢通胀。本来就一点钱,也没有杠杆,花多时间都是不值得的,而且还有可能亏钱。我要永远提醒自己,投资不是我的主业,不能沉迷其中(说实话,前段时间已经过于投入了),该花时间的是我的主业。
  • 下面短线买超跌的机会几乎没了,至少在澳洲。这次能跑赢大盘,也纯属疫情的特殊背景,在往后面,我觉得就会回归买长期价值投资的股票或者ETF了,希望能够和市场一样的收益率就可以了。
  • 这次收益很大程度得益于零售业股在疫情缓解社交放开时的大涨,这或许可能会在别的国家重演。
  • 下面要找一下买ETF的渠道,而不是仅仅通过股票市场,通过降低手续费来做大比例的定投。
  • 股评不是完全可信,或者完全不可信。一个好的股票推荐,要针对好的公司以及好的时机,再好的公司,在高价买入时也是一个坏的决定。
  • 不要再绝对平均地分配资金在个股上了,虽然要分散投资,但也不能平均主义,以后要能有主次。
  • 这次股票投资,我只用依靠了一点点编程能力,未来我应该更加利用自己的数据处理的能力,来做一些量化分析,甚至量化投资,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间接消息和可靠的逻辑推理,那就是相当于找到了时光机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